上街鎮

上街鎮

上街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郊,背靠旗山山脈,東臨閩江,與福州市區僅一江之隔,為福州市“西大門”所在。上街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地貌為衝擊平原,地勢平坦,水系發達,有著江南水鄉特有的韻味。上街鎮土地面積為15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為97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60平方公里。上街鎮23個村委會,132個自然村,19721戶,總人口77362人(農業人口)。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上街鎮上街鎮大本厝
上街鎮是漾濞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與大理市和本縣河西、富恆、太平、脈地和雙澗鄉相連。上街鎮轄有美翕、密場、金星、上街、淮安、石鐘、牡羊和白章等8個村公所,10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新建街、仁民街2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95.62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21577人,總耕地面積15848畝。

上街鎮境內氣候溫和,森林茂密,資源豐富。上街鎮有林地192659.9畝,有園地10146.4畝,其中果園10024.3畝,茶園112.8畝,其它園地9.3畝。現尚有未利用荒草地33536.2畝。主要有、鐵、、鋅等礦產資源。該鎮水資源豐富,為改變水利分布已建有小水窖(池)203個;現正在著手籌建1座小型水庫

上街鎮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和蠶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和魚腥菜。林果經濟作物主要有核桃,其次有蘋果、青梅、梨、花椒、野生牛乾菌、雞棕、蘑菇和龍爪菜等。上街鎮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全年糧食總產676萬公斤,農村經濟年總收入3570.4萬元,農民人均年占有糧食343公斤,人均經濟純收入835元。

歷史沿革

上街鎮上街鎮
上街鎮地處縣中南部,東以洪塘大橋與福州鼓樓區洪山鎮相連,西南和永泰縣丹雲鄉毗連,南接南嶼鎮,北界竹歧鄉。上街古名花嶼。唐末因王審知為林碩德府第書匾“上溪”而改稱為上溪,後化“溪”為“街”,稱為上街,宋為侯官縣東太平鄉的興禾,加川,疇川里,西太平鄉的旗亭,志節,淳和,永寧里,西孝諦鄉的招賢,順平,揚名,惠化里,修仁鄉永康里。元,明時為東,西太平鄉的十一都,西孝諦鄉的十二都,十三都,修仁鄉的十都。清則分屬十都,十三都,十一都,十二都。清朝末年屬都巡區,溪源區。民國29年分為蒲口鄉,侯官鄉,榕橋鄉,均屬第三區。1949年9月屬第六區。1951年單獨成立第十三區,1956年屬南嶼區,1958年5月該為上街鄉,以鄉政府駐地上街村為名,9月成立上街人民公社,1962年改為區,1964年9月再恢復為公社,1984年7月又改為鄉,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

自然環境

上街鎮鐵礦
上街鎮是漾濞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與大理市和本縣河西、富恆、太平、脈地和雙澗鄉相連。上街鎮轄有美翕、密場、金星、上街、淮安、石鐘、牡羊和白章等8個村公所,10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新建街、仁民街2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95.62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21577人,總耕地面積15848畝。

上街鎮境內氣候溫和,森林茂密,資源豐富。上街鎮有林地192659.9畝,有園地10146.4畝,其中果園10024.3畝,茶園112.8畝,其它園地9.3畝。現尚有未利用荒草地33536.2畝。主要有、鐵、錫、等礦產資源。該鎮水資源豐富,為改變水利分布已建有小水窖(池)203個;現正在著手籌建1座小型水庫。

鎮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和蠶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和魚腥菜。林果經濟作物主要有核桃,其次有蘋果、青梅、梨、花椒、野生牛乾菌、雞棕、蘑菇和龍爪菜等。近幾年來,該鎮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全年糧食總產676萬公斤,農村經濟年總收入3570.4萬元,農民人均年占有糧食343公斤,人均經濟純收入835元。

基礎設施

上街鎮福建醫科大學上街校區

上街鎮地處福州西郊,上街鎮面積157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總人口6.5萬,外來人口和大學城入駐學生數近三萬人。交通便捷,距福州市中心僅9.2公里,腹地廣闊,區位優勢突出,316國道、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洪塘大橋、桔園洲大橋把上街與福州市區連成一體。大學城一期建設和市“兩院”二期建設已完成,大學城首期安置房11.5萬平方米已全部封頂,大學城供水工程、污水處理、變壓器擴容等工程也正在加緊建設中。2003年全鎮完成企業總產值18.3億元,鄉鎮工業產值11.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3.8億元。2003年被省政府發展中心區域評價中心評定為全省50強鄉鎮。

上街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京福高速公路、橘園洲大橋、大學新區校際路、烏龍江大道的建成以及正在建設的浦上大橋,使上街鎮的交通日趨便利。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建成使用,連線舊鎮區的雨污水管網正在鋪設中。青源水廠繼

上街鎮上街鎮

續擴建,建成後供水能力將達到12萬噸/日,保證旱季正常供水。宿洋水庫大壩於2005年12月初已動工建設。316—324國道改線工程已動工建設。引人矚目的省政府“十五”重點項目——福州大學新區落戶上街鎮,總規劃用地18316畝。

上街鎮已入駐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學院、閩江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州一中、江廈學院、福建工程學院、市教育學院、福州第一技工學校、華南女子學院等12所學校,就讀學生達61000多人。農民安置房已建成21.5萬平方米。展望未來,新時期務實的上街人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搶抓機遇,跨越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再創輝煌。不久的將來,福州西郊將崛起一座集文化教育、高尚住宅、旅遊商貿、高新科技園區為一體的濱江新城。

經濟建設

上街鎮上街鎮
上街鎮充分發揮近郊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基本形成了以商貿、房地產為龍頭,高科技、無污染為輔翼,商業和工業互相促進的新的經濟格局,擁有電子、化工、食品、鞋帽、茶葉家具、工藝美術等12類。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群體:木雕、根雕、角梳、脫胎漆器,在整合中能夠不斷壯大。

上街鎮各類專業市場不斷培育壯大,商貿流通進一步發展,引進福州菸草物流配送中心、惠好醫藥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企業,利用大學新區輻射功能,規劃、建設商貿街、商業街,帶動周邊土地升值,以閩都大莊園為龍頭的房地產業呈現建銷兩旺態勢。

上街鎮財政總收入達11058萬元,比增37.5%;其中國稅收入2834萬元,地稅收入8224萬元,比增6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20元,比增9.9%。實現工業總產值132084萬元,比增7.4%;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52766萬元,比增20%。新辦內資企業27家,內資實際到資14879萬元,比增193.4%。固定資產投資142557萬元,比增33.2%。新辦外資企業4家,外資實際到資405萬美元,比增45.2%,契約外資1027.97萬美元,比增86.7%,出口創匯2320萬美元,比增20%。

整治違法建設工作

上街鎮上街鎮領導檢查
2007年來,上街鎮清理整治違法建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縣“清違辦”的精心指導下,認真積極貫徹落實市縣一系列關於清理整治違法建設會議精神,建立健全清違工作領導機構,深入排查和拆除違法建築、嚴打違法搶建分子,營造強勢嚴管態勢,清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共拆除違法建築649戶87810.85平方米,制止184戶16496.4平方米。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是強化領導。按照縣委、縣政府抓好清理整治違法建設工作要求,鎮黨委、政府印發了《上街鎮清理整治違法建設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成立了上街鎮清理整治違法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為組長,縣監察大隊隊長、鎮紀委書記、土地建設分管領導為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分管土地建設副鎮長兼辦公室主任,以鎮綜合執法隊、建設站、上街國土所、縣城建監察大隊上街中隊為主要執法力量,不斷把清違工作引向深入。各村、單位也相應成立工作領導機構,鎮村上下形成聯動工作機制

二是強化宣傳。清違工作開展以來,為把違法建設整治工作宣傳到戶、深入人心,鎮政府共出動宣傳車83車次,深入各行政村進行《土地法》、《城市規劃法》和市政府關於清理整治違法建設有關規定,發放清違通告3萬張;製作橫幅、固定標語50幅,切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通過強大輿論聲勢創造濃厚的清違工作氛圍。同時,鎮黨委、政府就要求上街鎮1300多個黨員幹部、職工(含臨時工)進行了自查自糾,制定了《上街鎮關於治理非法占地違章搶建中對鎮村幹部的若干規定》,讓廣大黨員、鎮村幹部民眾逐步形成自覺防範和制止違法占地的意識

三是強化整治。重點在強化巡查、及時拆除上下功夫。堅持事前防範為主,預防與查處相結合,鎮國土所、建設站、包村工作隊、村土地管理員加強巡查,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報告,及時拆除。

四是強化責任。按照縣政府關於“三種行為”責任追究規定要求建立了三級責任網路:以村支書、村主任為村清理整治違法建設第一責任人,包村領導、工作隊負全責,制止本村轄區內違法建設;以國土所、村鎮規劃建設服務中心、綜合執法隊為主體加強巡邏檢查,重點打擊屢禁不止的違法搶建行為;以分管領導負責牽頭協調負責上街鎮範圍內對違法搶建實施強制拆除。同時建立了以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紀委為主體的違法建設清理整治督查機制在上街鎮範圍內開展督查。

2008年工作重點是:認真落實市縣清違工作部署和會議精神,突出重點,強化措施,著力抓好大學新區及其它重點項目建設規劃、平衡地、安置地、生產生活預留地紅線範圍內違法建設整治;邱陽河改造、侯官排澇站建設規劃、南港防洪堤建設規劃、向莆鐵路建設規劃紅線範圍內違法建設整治;同時整治占用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違法建設行為、占用公路沿線、閩江沿岸、內河沿岸的違法搶建行為,整治在高校學生公寓周邊及校門口路段搶建店面出租營利的違法行為。

1、抓排查。對各村違法建設進行徹底地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分類匯總,做到底子清,情況明,並按照輕重緩急進行詳細分類,提出處理意見,制定周、月、年分期拆除計畫。

2、常巡查。要加強巡查,切實建立健全預防違法搶建的工作機制,完善職責分工制度,定人、定時、分片區負責巡查報告,有記錄、有報表,做到發現一起,制止一起、報告一起、查處一起。

3、打苗頭。做到露頭就打,進一步健全舉報、出動、拆除的快速反應機制,對違法建設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拆除。

4、集中打。選定清理整治重點村,定出計畫,集中力量、集中時間、集中拆除。

5、廣宣傳。主要是加大宣傳縣、鎮政府關於進一步清理違法整治的通告內容及相關法律、法規,鎮、村、部門加強聯動,形成宣傳強勢,營造良好的清違工作氛圍。

6、重責任。以人為本,突出責任落實。

7、定規劃。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結合上街鎮實際和各村實情,儘快做好新村規劃和小區建設規劃,以解決緊房戶、危房戶改造用地問題,引導民眾按規劃建房,做好堵疏結合工作。

社會事業

上街鎮上街鎮
上街鎮背靠旗山,東鄰閩江,上街鎮土地157平方米,其中山地97平方公里,平原60平方公里。下轄4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43個黨支部,132個自然村,19700多戶,總人口70300人(大學城人口除外)。2008年上半年農業總產值3600萬元,工業總產值65386萬元,人均純收入達5300元

在黨中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的號召下,鎮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根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紮實推進全鎮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上街鎮社會主義新農村“雙百工程”建設的情況如下:

一、多渠道發展經濟,塑新風,構建和諧新農村

1.典型示範,以學興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岐安村在構建美麗家園的過程中,善於把握時機,先人一步,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位於溪源江畔,旗山腳下的岐安村,總人口2465人,面積2.43平方公里。岐安村“兩委”領導集體在大學新區建設過程中清楚認識到:失去土地是對祖祖輩輩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的一種挑戰,更是廣大農村農民發展的一個機遇。只有依託大學城這一新契機,形成相應的零售業,餐飲業,娛樂業一條龍體系,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將集體經濟做大,做強。他們帶領全村民眾,以拆遷補償為契機,建起了一座座美觀舒適的花園式安置樓3萬平方米。投入347萬元完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

以校園經濟為依託,舉辦股份制商業試營運點,投資100萬在福大新區學生公寓邊上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商業店面。為了動員民眾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村兩委挨家挨戶做民眾思想工作,動員全村村民承租經營,努力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積極做大做強角梳和木雕這兩項傳統工藝品,不斷地從場地、資金、原料、技術等方面,扶持村民擴大角梳和木雕的生產,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解決了富餘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岐安村共有這類企業和作坊100多家,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此外,岐安村千方百計增加村財收入,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在股份制商業網點建設中,村委會均占20%的股份,首期店面年得紅利8.5萬元。利用閒置的安置房裝修成酒店式公寓出租也收入頗豐。

2.造福桑梓,整潔村容,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在集體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村兩委認真實行民生工程,營造文明村居。設立閱覽室、利用村廣播,宣傳欄等,經常性組織開展科技、衛生、文化、法律、道德宣傳活動。認真抓好村容整潔工作,每年出資6.5萬元衛生經費,配備9名衛生保潔員,專職清理全村環境衛生。同時在公共休閒場所設定了全套健身器,滿足村民的業餘休閒要求。

回響上級號召,積極創建“平安岐安”,配合上街公安分局在村部設立“警務站”,配設4名小區保全人員,並採取專業隊伍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辦法,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制定了“岐安村文明公約”,確保了村居的安定穩定。

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切實做到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全村火化率已達100%。大力開展扶貧幫困活動,每年年終,村支部下鄉慰問困難黨員,民眾,私營企業主也主動拿出一定經費慰問孤寡老人和貧困戶。

3.陽光操作。透明管理,村務管理更加民主

積極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村務公開納入制度化、程式化和經常化的軌道,保障村民享有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制定並組織實施七大民主管理制度,調整充實村民理財監督小組,邀請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對全部項目建設進行全程監督,從辦理結果監督逐步向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督推進。

為了廣泛蒐集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在6個片增設6個村民意見建議箱,對村民反映的熱點問題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村委會進行專題研究,並設立“回音壁”專欄予以公開答覆。經村民代表大會批准制定了《村幹部及聘用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和《吱安村經濟合作社村民股份合作企業章程》,規範了對村幹部和村辦企業的管理,架起了村幹部與村民之間的“連心橋”。

為做到村務公開工作,村財收支,計畫生育,救濟救災款發放以及村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定期公布上牆,接受監督。嚴格土地征地款管理,村委會成立理財小組,征地款分配辦法需要經村民戶代表會議決定,然後理財小組負責造冊分配落實到戶,沒有發生征地款分配糾紛現象,維護了社會安定穩定。村委堅持村民議事制度,凝聚集體智慧,集思廣益,不搞一言堂,村內民主得到真正的落實。

上街鎮上街鎮
二.全方面整治,立典型,塑造平安好家園

1.後來居上,真抓實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美岐村位於大學新區內,人口3250人,面積2850畝。原先的美岐不過是旗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村內垃圾遍地,蚊蠅叢生,人居環境惡化。

為此,村兩委知難而上,在大學城拆遷的過程中,加強了村容村貌整治,把征地和整治相結合。將環境治理保護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列入村兩委工作重點內容之一。在村民集居地、公共場所,街道路線設定了垃圾桶23個,配備一名垃圾清理員,每二日清運垃圾一次,特別在學園北路、福大周邊,人口密集地都設定了垃圾點,落實垃圾清理人員,做到責任到人,保持環境衛生清潔。真正實現“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要求

2.出謀劃策,多方努力,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

為引導剩餘勞動力轉移,真正實現生活寬裕。村委帶領廣大拆遷戶發揮主觀能動性,多渠道自謀職業,轉向就業。其中大學城常用工安排勞力50人,加入大學城建築工程雜工350人,向外自找就業400人,勞力轉移再就業達800人,占總勞動力的53%。探找新的經濟成長點。鼓勵村同向外發展副食品加工,木雕、石雕個體企業,建築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經濟總量逐年增加。2006年村財收入39.7萬元,比2005年增加30.5萬元。據分析2006年美岐村因土地徵用產值減少250萬,而建築業、服務業等產業增加450萬元,經濟總量增長喜人,人均純收入5333元,比2005年人均增收370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基本上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實現社會的穩定團結。

福建鄉鎮(二)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