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沿鄉

蓼沿鄉

蓼沿鄉位於福州市連江縣西北部山區,距縣城30公里。東以X132縣道與丹陽鎮接壤,南以虎頭山脈為界與小滄鄉隔山而居,西靠連江第一峰缺鼻峰和潘渡鄉相聯,北與羅源縣的西南、飛竹、白塔三個鄉鎮毗鄰。是省定老區基點鄉(有11個老區基點村),是典型的山區鄉鎮。鄉所在地距縣城31公里,距104國道和同山高速入口10公里,轄23個建制村,115個自然村,2.9萬人(其中畲族人口2300人),耕地21060畝,有林地14.06萬畝,幅員面積138平方公里,為連江縣第二大鄉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蓼沿鄉蓼沿鄉
唐宋始建名聞,歷史淵源厚重,山區重鎮初現唐宋分屬名聞鄉歸仁里、敦賢里、安宅里。元至屬仁賢里、安定里。民國初屬第五區,民國24年編查保甲設蓼沿和朱公2個聯保,屬第二區署;民國29年改設蓼溪蒲和朱公2個鄉;民國33年6月後2鄉並為朱蓼鄉。新中國成立後屬第五區(後改丹陽區),1958年7月撤區設蓼沿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1月併入丹陽公社;1961年6月析出重設蓼沿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境內有建於唐宋時期的翠林寺、五峰寺、瑞岩寺等等,尚有萬畝原始生態林和千畝竹林

基本概況

蓼沿鄉蓼沿鄉
蓼沿鄉鄉區面積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15公頃,轄有23個行政村,115個自然村,人口2.82萬。該鄉森林水電礦山等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可供開發的優質石材“664”花崗岩葉臘石達6億立方米,已成為連江縣石板材第一鄉,也連江縣電力自供鄉鎮。蓼沿鄉交通四通八達,位置優越獨特,發展前景喜人東西走向的X132縣道縱貫全境。2006年來,鄉黨委、政府以發展的眼光、開拓的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藉助政策東風,改造硬化了兩條縣道(X132縣道、溪小公路)、兩條縣際通道(蘭水至羅源西南、蒲邊至羅源梅洋)、23個建成制村近60公里通村道路以及部份自然村和工業區的道路,蓼沿地區逐漸建設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具備群山環繞、交通便利的優越條件成為了眾多客商投資的熱土,建設連江山區經濟強鄉將成為現實。

資源儲藏豐富,水力資源充足,發展條件優越蓼沿鄉群山環繞,溪流網布,山場廣闊,資源豐富。一是豐富的森林資源。有林地14.06萬畝,盛產杉、松、竹以及果樹類的橄欖、枇杷、板粟等名特優水果,豬、羊、雞等家禽畜牧產品在本縣享有聲譽。二是充足的水力資源。擁有蘭水一級、二級,嶺下,赤石一級、二級和朱公水電站,裝機容量4620千瓦,年發電量2500萬度,自籌資金興建的3.5萬伏變電站與省電網聯網運行,是全縣水力資源較為豐富的鄉鎮,也是被

蓼沿鄉蓼沿鄉

省經貿委列為福州市保留農網自供區鄉鎮之一。三是豐富的石材資源。花崗石、葉蠟石儲量均居全縣首位,可供開發的優質石材664花崗岩、葉臘石達6億立方米,是中國石材系列“664#”正宗礦區,已成為連江縣石板材第一鄉,蓼沿鄉共發展礦山企業40多家,發展石板材加工企業68家,鋸機368台,年加工石板近1000萬平方米,年實現加工產值超過2億元。蓼沿鄉擁有10多家石板材加工規模企業,並新建、擴建溪東、赤南崗等石板材加工集中區。“蓼沿紅”系列石材品牌已擠占國內18個城市及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建築市場。

通訊網路良好,醫療逐步完善,科教全面發展近年來,基礎教育不斷發展,師資力量得到集中和加強,教學質量顯著提高。蓼沿鄉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660多人;中心校1所,國小完小6所,初小2所,共有在校生1430多人。衛生醫療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現有鄉醫院一所,下轄18個衛生所,在職人員包括主治醫師1人,醫藥護技師5人。2006年來,大力宣傳、推行國家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蓼沿鄉參合率為81.3%。同時,實現了村村通閉路、通訊網路信號。

藥品監管

蓼沿鄉蓼沿鄉
一是嚴把食品質量市場入關,建立健全食品藥品質量準入體系,重點建立和落實進貨查驗制度、索證索票制度、購銷台帳制度、質量承諾制度和市場開辦者質量責任等制度。

二是通過擴大聘請食品安全監管員,充分發揮廣大消費者和民眾的監管作用,通過加強制度建設,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積極推行食品質量分類監管,防止已退市的食品改頭換面二次流入市場。

三是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放心示範店”、“放心示範超市”等創建活動,樹立典型,鞭策後進,營造放心消費市場。目前已在轄區範圍內建立“放心示範店”2個。

四是認真學習創建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各項標準和規範,進一步加強執法人員的培訓工作和思想工作,努力提高執法隊伍的工作效能和執法水平。

招商項目

蓼沿鄉蓼沿鄉
蓼沿鄉664(石板材)加工項目

一、項目內容、建設規模及選址

(一)建設內容與規模

1、新建廠房1座,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預計投資200萬元。

2、新購機械設備30台,需投資450萬元。

3、其它投資50萬元。

4、流動資金200萬元。

(二)項目選址:連江縣蓼沿鄉後岩亭工業區和青南崗工業區。

二、項目建設理由和條件

經省地礦廳專家勘查蓼沿鄉花崗岩儲量達6億多立方米,是664輝綠岩”正宗礦區,。該石具有結構嚴密耐磨,花紋美觀均勻等特點,放射性元素含量在國際標準之下,是理想的環保建材和石雕材料。蓼沿鄉溪東、赤南崗或鳳岩三個工業區可供選擇(距104國道15公里、10公里、5公里),三個石板材工業區已具備了三通(通電、通水、通路)條件,園區內已興辦了多家石板村加工企業,電力價格低,勞動力資源豐富,蓼沿鄉有勞力1.36萬人,是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

三、項目經濟效益分析

1、每台每月生產7000平方米,產值15萬元。扣除成本13萬元,每台每月利潤2萬元,每台按每年10個生產月計算,每台每年利潤20萬元,30台計算利潤600萬元。

2、資本投資回收期1-2年。

四、項目總投資:700萬元。

五、合作方式:獨資

六、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該項目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

七、項目承辦單位、負責人及聯繫電話、傳真或電子信箱

承辦單位:連江縣蓼沿鄉人民政府

負責人:林海

連江縣飛石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

一、項目內容、建設規模及選址

建設內容: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綜合處理系統設施,包括垃圾減量化處理系統,污水防滲處理工程,污水滲濾液和氣體達標排放系統,以及投資方生產有機肥、燃料等可回收利用品的附屬車間。從目前建設選址看,較適合於採用衛生填埋及堆肥工藝處理垃圾。

建設規模: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近期達120噸,中期(指到2013年)達到150噸,遠期(指至2020年)達到210噸。

項目選址:連江縣蓼沿鄉

二、項目建設理由和條件

建設理由: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2002]46號檔案精神,城市垃圾處理要向產業化發展,推向市場,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目標,到2010年全省城市和大部分縣城要建成一座以上無害化處理場。我縣目前的垃圾處理設施、工藝還達不到要求,需要投入較大資金完善建設。隨著我縣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民眾對環境質量要求日益提高,從可持續性發展角度來看,迫切建設無害化的垃圾處理廠,造福子孫後代。

建設條件:我縣飛石垃圾場前期已投入200多萬元資金,已完成征地110畝,進場道路建設等,水、電設施已基本配套。

三、項目經濟效益分析

投資方經濟效益:

1、垃圾處理費收入(根據投資方垃圾處理技術每噸付費40元至60元,暫以每噸50元計。處理量按近期每天120噸計);120噸/日×50元/噸=6000元,年收入約220萬元;

2、生產有機肥、燃料、回收資源等年收入約80萬元;

(1)+(2)=300萬元,扣除垃圾處理運營成本40萬元/年,每年實際收入約260萬元。

投資方成本回收期:成本投入按2000萬元計,7年內可回收成本。

投資方綜合效益:暫定投資方運營20年,扣除投資成本、運營成本,20年實際總收入約3200萬元(以日處理120噸計算)。中、遠期隨著垃圾處理量增長,總收入預計可增加30%)。

四、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已委託科研單位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

五、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250萬美元)

六、合作方式

採用BOT方式投資、建設、運營。縣政府無償提供建設用地,由投資方自籌資金投資建廠房和設施,水、電、進廠道路配套由縣政府負責。縣政府授予投資方特許經營權,經營年限擬20年,將縣城及周邊鄉鎮生活垃圾統一承包給投資方經營處理,並按垃圾處理量付給處理費。投資方運營期到後,廠房、設施無償移交給縣政府或原項目業主。

七、項目承辦單位、負責人及聯繫電話、傳真或電子信箱

承辦單位:福建省連江縣建設局

負責人:許慶標

相關詞條

福建鄉鎮(二)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