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中山醫院座落在上海市風景優美的肇嘉浜楓林橋地區,是上海醫科大學附屬的一所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創建於1936年,當時為中國人創立的一所最大的綜合性醫院。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門急診大樓門急診大樓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衛生部部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當時中國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綜合性醫院,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為孫中山紀念醫院,後更名為中山醫院。解放後曾稱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和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01年用現名。

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山醫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積95892.1㎡,總建築面積326149㎡(其中在建建築面積16.7萬㎡),核定床位1700張。2009年門急診量239萬人次,住院病人5.9萬人次,住院手術病人2.5萬人次。全院職工2889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高級職稱364人,醫師880人,護士1157人,醫技人員437人。

發展簡史

門急診大樓門急診大樓

中山醫院創始於1936年,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國人自己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醫院。當時上海有市民300多萬,而醫院病床不足5000張,且多由外國人設立,收費昂貴。為了滿足民眾之需要,於1930年社會各界即有創辦大規模國人醫院之議,幾經商榷,推舉成立了以孔祥熙為主任,孫科和劉瑞恆為副主任,顏福慶為總幹事的中山醫院籌備會,通過籌備會向社會各界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醫院動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畝)。當時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屬捐款建量才堂,為護士學校之用,學校附設在中山醫院內,量才堂與中山醫院同時竣工。1936年由上海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分出部分人員至中山醫院建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開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開業。建築面積13597平方米,計畫病床450張,實際開放病床300張。

牛惠生為中山醫院第一任院長。醫院開業不久,牛惠生院長病逝,應元岳代理院長。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軍進攻上海,戰爭爆發,業務重心移向上海紅十字第一醫院,護校也一同歸併。中山醫院原址先後改為“第六救護醫院”和“國際第一醫院”,在三個月內共收治傷兵二萬餘人,並且同紅十字會第一醫院組成國立上海醫學院第一、第二兩個救護隊,先無錫、南京,鏇即轉赴內地,為抗日戰爭做出了貢獻。1937年11月日軍侵占上海,從此中山醫院原址為日寇盤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醫院部分醫護人員隨同上海醫學院遷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遷渝,與重慶中央醫院以及寬仁醫院合作,1942年2月接辦重慶歌樂山的中央醫院,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附屬醫院,由吳紹青教授任院長,擴大床位至400張。不久又接納重慶新開寺肺結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張。

抗戰勝利,1946年5月在重慶的中山醫院人員分批回滬,籌備恢復上海中山醫院,正逢上海霍亂流行,中山醫院遂作為時疫醫院從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餘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復上海中山醫院,聘沈克非教授為院長。當時有醫師70餘人,護士100餘人,設備較齊全,開設病床347張,是多科性的綜合性醫院。1947年11月增設口腔科、皮膚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設立護士學校,定名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級護士學校”,並開始招生。由於時局動盪,物價飛漲,醫院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僅依賴有關方面補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維持,但全院職工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團結一致,堅持工作,努力維持醫院的生存,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衛生處派員接管中山醫院。1949年7月9日公開中共黨組織,成立黨支部,張亮任黨支部書記。1950年4月1日中山醫院被宣布結束軍管,交由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直接管轄。1952年4月黃家駟教授任院長。同年醫學院進行了院系調整,中山醫院充實外科力量,改名為“上海醫學院外科學院”。全院有醫師103人,護士91人,職工總數為414人,開放病床422張。時值解放初期,國家為關心醫學衛生事業,關心人民健康,撥款改善病房條件,新建手術室、骨科病房,充實化驗室、動物實驗室,改建宿舍和飯廳,增加建築面積3827平方米。同時對醫院工作實施改革,包括改用中文記錄病史,建立各科定期開展學術會議,病例討論制度;採用國語授課;使用幻燈、標本、模型、圖表等進行形象教學等。1952年7月中山高級護校脫離中山醫院與紅十字會第一醫院護校與協和護校合併,組成上海第一醫學院附設護士學校。1953年,醫院推行病室負責制和保護性醫療制,深受病人歡迎。

1955年3月,崔之義教授任院長。同年8月根據衛生部關於醫學院校專業設定的規定,各臨床學院恢復醫院名稱,中山醫院改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恢復綜合性醫院建制,設內、外、婦產、肺、中醫五個主要臨床科室,外科再分設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內科包括消化、心臟、血液等專業組,建立了血庫、肺功能和心電圖等科室。1956年8月恢復原名中山醫院。1955年8月原腫瘤醫院新樓劃歸中山醫院,闢為內科病房大樓。1956年12月放射科專家榮獨山,內科專家林兆耆,肺科專家吳紹青被評定為高等教育一、二級教授。同年建立了內、外科研究室,結合臨床醫療開展各項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醫院成立黨總支,張亮任總支書記。同年,外科成功創製真絲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溫麻醉房間膈缺損修補術。1958年建立了超音波室和同位素實驗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長。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醫師們在各方協助下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靜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機,打破了當時某些西方國家的禁運政策,獲得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長,1962年中山醫院進行全面整頓,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院臨床科室僅分外科、內科以及婦產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醫院革命委員會。1968年10月4日工軍宣隊進駐醫院。1969年10月30日黨員恢復組織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復成立中山醫院黨總支,方夢日任總支書記,施餘慶任副書記。同年1月施行第一例腎移植,使中山醫院成為全國最早開展腎移植的單位之一。1972年,開始恢復科室建制,恢復專科和專科門診。1973年增設心臟內科,成立腎病組,泌尿外科成功試製了全國第一台標準平板型人工腎機,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進行國內首例長期存活的屍體腎移植。在此期間,上海醫學院又將護校劃歸中山醫院管理,設立中山醫院附屬衛生學校。1974年建造門診大樓。同年12月上海醫學院黨委決定將中山醫院改為綜合性醫院,除設立內、外、婦、中醫等專科門診外又相繼開設和恢復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門診。1976年10月工宣隊撤離中山醫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醫院面貌煥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樓落成啟用。研究所設有病理、藥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學、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臟等研究室,開設心臟內、外科病床90張。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同年設立了肝腫瘤科,內科消化病組正式改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醫科大學決定將中山醫院衛生學校恢復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設護士學校,屬上海第一醫學院直接領導。1980年裘麟教授任黨委書記,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實驗大樓由原來三層加至五層。內科大樓由四層加至五層,新建動物房。同年先後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學研究室、核醫學研究室、超聲診斷研究室和放射診斷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較強的研究隊伍。時值“七五”期間,中山醫院被國家計委列為全國重點改造的18所醫院之一,開始整體性改造。“八五”期間,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層外科病房大樓,十六層的科研大樓,十五層的集體宿舍大樓和逸仙樓等。在調整病房大樓後又改建了藥劑科製劑樓。1982年6月起根據市政府規定醫院實行兩種收費制度,醫院將增收的金額添置了大型X光機、γ-照像機、纖維內鏡、冷凍離心機和其他監護設備。1983年醫院進行護理工作改革,實行責任制護理,護理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長,朱新華任黨委書記。1985年,內科首先報導了國內第一例重鏈病。1986年泌尿外科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製成功體外震波碎石機並套用於臨床,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5月經衛生部黨組批准,中山醫院定為副局級單位,各職能科室也相應定為副處級。

1988年8月林貴教授任院長。在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原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配備較完善的科研設施,開設專科病房,有床位46張。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並開設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開發公司購置上海松江天馬鄉神龍康復院產權,建立中山醫院天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內分泌科和風濕病組。

1991年12月,楊秉輝教授任院長。同年外科病房大樓正式啟用。經衛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數從原有840張增加到1000張。完成科研樓建造,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顯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創造了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

1992年按照上級要求,上海醫科大學黨委決定各附屬醫院實行院長負責制,由正副院長和正副書記組成的院務會議為決策機構。10月施榮范任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香港新聞代表團在訪問途中發生重大車禍,醫院各級醫務人員組成搶救小組,取得搶救成功,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和全科醫學科,心胸外科分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兩個科室。11月普外科引進德國全套腹腔鏡設備,在經過動物實驗後套用於臨床,次年泌尿外科開始將該項技術用於泌尿外科手術。之後,召開海峽兩岸泌尿系統腹腔鏡手術研討會。12月中山醫院成為上海市第一批第一家被評審通過的三級甲等醫院。1993年建立醫學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網內成功進行對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區域網路狀記憶合金支架術治療。同年4月施榮范任中山醫院黨委書記。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醫院內又建立了一所滬港合資的逸仙醫院,是中山醫院與香港保健協會有限公司合資建立的一所綜合性醫院,開設床位46張。1994年9月中山醫院獲市愛嬰醫院稱號,全面實施母乳餵養,母嬰同室。同年開設皮膚科病房,成立中西醫結合紅斑狼瘡治療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樓,安裝了1.5T磁共振機和快速螺鏇CT,使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改造原內科大樓(8號樓),使之成為有中央空調設施的病房大樓。醫院又投資400餘萬元,建立了實驗研究中心,還在國內首家建立和開通了多媒體遠程醫療會診中心。

1996年新建放射治療樓,引進美國GE公司生產的新型直線加速器等放射治療設備,建立放射治療科。同年,陳中偉院士主持了世界第一例游離第二足趾再造拇指術手術成功。1997年擴建逸仙樓和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樓。

1998年我國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中山醫院組建由副院長王玉琦教授為隊長的抗洪救災醫療隊奔赴湖南災區救援。同年心研所大樓加層改造工程完工。1999年院內感染中心經市衛生局評審通過為上海市院內感染質量監控中心,並掛靠醫院。6月血管外科在國內首創“對動脈瘤患者實施腔內支架術治療”獲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波士頓科學國際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中山—波士頓腔內血管外科培訓中心。11月成立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醫院斥資6000萬元人民幣購置門診部以西的10畝地,籌建7.2萬平方米的門急診醫療綜合大樓。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腺體置換方法”治療乳腺癌,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同年在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及機器人輔助後腹腔鏡腎囊腫切除手術獲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壓氧科室和乳腺疾病與健康研究中心。由陳灝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辦的“第一屆東方國際介入心臟病會議”召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掛靠中山醫院。

2001年購進斜土路1609號原上海泰康食品廠地塊,並且對原泰康食品廠的辦公樓進行改造,作為門急診醫療綜合樓建設期間門診部過渡臨時用房。完成門急診大樓地塊108戶人家動遷工作,拆除老門診樓。12月28日舉行門急診綜合大樓的奠基儀式。先後成立了上海市臨床營養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器官移植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礙與鼾症診治中心。在國內首先引進TPS計畫系統開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療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療效。

2003年3月,王玉琦教授任中山醫院院長。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標誌性醫院為目標,以深化改革,機制創新為措施,堅持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鬆勁,抓經濟建設、醫、教、研、管理等工作這箇中心不動搖,穩步推進醫院發展。 三月底遇到天災SARS,中山醫院作為市監測點,嚴格按上級指示,採取了思想、組織、場地和設備等方面的堅決措施。本著“一個不漏、一個不染、一個不倒”的工作目標,“嚴”字當頭、橫下一條心,共闖難關,全力做好“非典”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後建立務實的SARS防病工作例會制度。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個發熱專病門診;急事急辦,用最快速度引進安裝了一台x光DR成像系統;關閉院內招待所的所有房間,改為工作人員的隔離休息用房。加強全員培訓,對涉及8個科室五個梯隊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組建兩支由17位醫護人員參加的醫療隊,支援上海市傳染病醫院。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鍛鍊了一支隊伍,順利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為了嚴格管理,加快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幹部管理公示制”,讓科室主任在全院幹部工作例會上展示對科室管理的情況。改變以往年度考核形式、方法和內容,實行公開述職、考評小組打分、職工參與的形式,用4個半天時間,分別對科主任、副處級幹部和部門負責人共64位中層幹部進行年度述職考核,促進了管理工作。積極儲備幹部資源。成立醫務二處。建立回國人員學術交流制度。讓回國人員在醫院或者科室作專題匯報交流發言,便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國際動態。重視醫學教育評估工作。全院動員,積極參與,充分準備,醫學教育工作得到醫學評估專家的肯定和讚揚。

醫院成立了經濟管理委員會,建章立制,實行財務、設備、藥品和工程建設中物資採購、招標議標等規範化管理。完成藥劑、設備和器材的成本核算,基本實現了藥品實庫存網路管理。把心內科等7個臨床科室作為成本核算試點,為全院推行成本核算打基礎。

先後完成中心供應室、營養廚房、雙層連廊一期工程和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建設工程;實施對急診有限的空間充分的“挖潛”和改造。增加急診醫療用房717 m2,增設急診留觀察床位90張;完成1號樓外科病房大樓的大修和10號樓醫生辦公室的改建工程;改造和完善無障礙設施工程;門急診醫療綜合大樓建設工程8月28日完成結構封頂;進行天馬山分院改造工程,順利完成分院中生產車間的搬遷和改建工程的奠基。

重點學科

門急診大樓連廊門急診大樓連廊

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中山醫院總部占地面積109畝,建築面積177800平方米,核定床位1272張,現有工作人員220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士3位,正副高級職稱近360名,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津貼的專家76名。門急診人數每年約110多萬人次,住院22000人次,其中40 %來自全國各地。中山醫院是“211工程”和“985”重點建設項目的單位。設有7個研究所,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康復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有31個臨床科室,有7個醫技科室,10個診治中心,3個上海市衛生局臨床專業質量控制中心。病毒性心臟病實驗室為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癌變與侵襲原理重點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有內科學(心血管病、腎病、傳染病)、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和中西醫結合臨床。肝腫瘤科和心內科是上海市領先學科和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肺科為衛生部重點建設學科,麻醉科為上海市領先學科。

科研實力

急診輸液大廳急診輸液大廳

院本部設有除小兒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綜合實力雄厚。心臟、肝癌、腎臟和肺部疾病診治是醫院的重點和特色,診治水平始終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腫瘤是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康復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普通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內鏡診療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設在院內,成為醫院重要的研究機構。上海市的院內感染、超聲診斷、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胸心外科等5個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也掛靠中山醫院。醫院每年承擔國家、衛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近百項。近年獲國家級、教育部、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獎百項。設有博士點15個,碩士點21個,有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基地22個,上海市住院醫師培訓基地25個。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30期,招收進修醫生300名,為國家培養了許多高級醫學人才。

醫療條件

急診輸液大廳急診輸液大廳

醫院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包括斷層放射治療系統(Tomo Therapy)、PET-CT、64排128層超速螺鏇CT、全數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機(DSA)、直線加速器、1.5T磁共振斷層掃瞄器、同位素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瞄器(ECT)、數位化X線成像系統(DR)、重症監護系統和遠程醫療教學系統等等。

與香港保健協會合作建立的上海逸仙醫院為境內外人士服務,深受歡迎。

中山醫院始終秉承“一切為了病人”的精神,倡導“嚴謹、求實、團結、奉獻”的院訓,以嚴謹的醫療作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嚴格的科學管理,努力為國內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

醫院研究

門急診大樓夜景門急診大樓夜景

中山醫院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學科基礎,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醫學人才。醫院每年承擔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等各種層次近10個專業、23門臨床課的教學任務。醫院現有碩士點15個,碩士生導師73名;博士點18個,博士生導師41名;每年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120餘名。另外,醫院還承擔大量繼續醫學教育任務,近5年共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109個,培訓人員達到5201名,培養進修生 1500名左右。
1984年至今共出版學術著作215部8956.3萬字。
1984年至今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市級等課題505項,經費13706.79萬元,其中國家攻關課題21項,牽頭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6項,1026.4萬,專利6項。
中山醫院承擔大量繁重的科研工作,獲得較多的科研成果。1985年,小肝癌的診斷與治療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實用內科學(著作)(陳灝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3年,抗菌素新藥利福定(崔祥賓)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987年的工業鉛中毒研究35年、1989年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楊英珍)、1991年的手術證實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湯釗猷)、1992年的無創性核素時相分析和心臟斷層顯像在早期診斷冠心病中的研究(諸駿仁)、1998年的現代腫瘤學(著作) (湯釗猷)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9年,肝癌選擇性定位與導向治療(湯釗猷)和人工心臟瓣膜性能改進的研究(任長裕)獲“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階段成果獎;此外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血流動力學與血淤本質及治血化瘀原理研究,上海市矽肺動態觀察、診斷和治療,實用心臟病學,同位素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套用,真絲人造血管獲國家獎;同年,外科學,啟東肝癌防治,二尖瓣矽球人造瓣膜,丹參治療冠心病等的研究,心臟起搏器的研製和臨床套用,各型心臟起搏器及電極試製與起搏器的套用,針刺麻醉下腹主動脈瘤切除,正常人白血球轉移因子研製及治療套用,工礦癌症調查與方法學的研究,恙 形態、分類、生活史、生態學研究和塵蟎過敏,人造股、肘、膝、指關節,男用節育藥──棉酚等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1980年,小肝癌的臨床和病理研究獲衛生部甲級科技成果獎;
1989年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楊英珍)、1991年的小肝癌的診斷與治療(推廣套用項目)(湯釗猷)、1996年的X線診斷學(著作)(榮獨山)以及1996年的現代腫瘤學(著作)(湯釗猷)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4年,肝癌及其亞基的研究(劉康達)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4年的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的細胞電生理研究(包括藥物影響)(楊英珍)、1996年的Tc-99m-MIBI門控心肌顯像及定量分析(黃鋼)、1997年的小肝細胞癌的CT研究及影像學評價(周康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2年,心臟超聲造影:維生素丙與碳酸氫鈉造影劑在CO2超聲造影中的研究和舌苔的電子顯微鏡研究分獲衛生部二等甲級科技成果獎和衛生部二等乙級科技成果獎;
1989年的血液淨化系列技術(瘳履坦)和肝腎腫瘤栓塞療法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套用(林貴)、1991年的無創性核素時相分析和心臟斷層顯像在早期診斷冠心病中的研究(諸駿仁)、1998年的硝酸甘油介入TC-99m-MIBI心肌顯像評價缺血區存活心肌的實驗研究與臨床套用(黃鋼)以及1999年的血管外科手術圖譜(石美鑫)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手術證實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湯釗猷)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的青紫舌的綜合研究、血小板高聚集性的臨床研究、感集性休克血液動力學呼吸功能和代謝變化的自然經過─清醒狗中的觀察,1984年的放射性99m鎝等核素的製備及臨床套用研究:肝膽顯影劑99mTc-PBIDA的製備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血漿內毒素的定量測定及其內毒素血症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義,1985年的裸鼠人體部分惡性腫瘤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裸鼠人體肝癌移植模型的研究,1986年的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病理基礎及對肺癌早期診斷的價值、肝癌的陽性掃描與導向治療肝癌病因及防治研究,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
2001年,黃芪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楊英珍)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推廣獎二等獎;
1996年,親肝癌抗體的臨床規律和雙功能抗體與基因工程抗體的研究:暨肝癌導向綜合治療的系統研究(湯釗猷)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短腸綜合徵腸道代償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吳肇漢)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肝癌綜合性介入治療技術的套用研究(周康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獎二等獎;高轉移人肝癌裸鼠模型和細胞系的建立、研究與套用(湯釗猷)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獎一等獎;
2003年,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學新技術及肝癌介入治療新模式探討(周康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1977年,真絲人造血管(馮友賢),丹參治療冠心病的研究,核酪酸注射液及過期麻診疫菌治療慢性氣管炎,三尖杉啃阡的臨床研究,丹參201,二尖瓣矽球人造瓣膜研究,醒腦靜注射液的研究,急性職業中毒腦病搶救的探討,恙蟎形態、分類、生活史、生態學的研究,同種屍體腎移植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2年,113m錮─-二硫丁二鈉腎顯像劑配套藥盒新產品的研製獲上海市重大醫學科技成果獎;
1987年的肝癌與鈉泵─肝癌升高鈉泵的機制研究及其在臨床與中醫(葉勝龍)和B型肝炎病毒氧核糖核酸在患者血清及肝組織中存在狀態的研究,1988年的SSM-2泌尿外科器械(章仁安)和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和栓塞療法的臨床套用,1992年的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技術方法與臨床套用的研究(姜楞),1994年的外科病人的腸外營養支持:提高營養支持治療的安全性,實用性和療效(吳肇光),1995年的肝癌綜合介入治療的系統性研究(董永華)和二尖瓣關閉不全診斷修復術的系列研究和新見解(王敏生),1999年的細小病毒H-1抗消化道腫瘤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沈錫中),2000年的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效果的評價(楊秉輝)、肝細胞肝癌侵襲性分子水平相關因素及其潛在臨床意義的研究(欽倫秀)、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的研製(陳中偉)、膽石病的基礎與防治研究(王炳生),2001年的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套用(趙強)和放射性核素心肌脂肪酸代謝顯像劑123I--BMIPP的研製和臨床前研究(陳紹亮),2002年的手臂殘端再造指控制多自由度電子假手研究(陳中偉),2003年的經靜脈聲學造影評價心肌灌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舒先紅)和顱外段頸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臨床調查和外科治療的研究(王玉琦)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年,肝癌誘導腫瘤血管形成的研究及干預治療(孫惠川)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同年,病毒性心肌炎和擴張型心肌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及診療套用(楊英珍)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2003年,原發性肝癌免疫與基因治療的實驗及套用研究(葉勝龍)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業務科室

門急診大樓夜景門急診大樓夜景

中山醫院建院初期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隨著分科逐漸細化和科室不斷健全,中山醫院目前已經擁有38個業務科室。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內科、心外科)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長黃家駟。1963年更名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長。1973年恢復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長。現任所長陳顥珠、名譽所長石美鑫、副所長葛均波、趙強、舒先紅。全所職工107名,其中正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7名。研究所設有心內科(23病區、30病區、CCU)、心外科(31病區、32病區、ICU)、心導管室、心臟超聲診斷室、心電圖室、衛生部病毒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中心實驗室、心血管流行病統計室等臨床和實驗科室,擁有建築面積達8442M2的十層心血管病大樓,總病床數220張,實驗室面積約1200M2。擁有較為完善的醫療科研設施,有超低溫冰櫃、螢光顯微鏡、落地式高速離心機、台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定量PCR儀、三維重建儀、超聲消融儀、立式電泳儀、高壓電泳儀、分光光度計等30餘件高級科研儀器設備。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訓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准為上海市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其心臟內科被列為全國高等院校重點學科。病毒性心臟病實驗室系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領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研究,包括流行病學、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血液脂質的生化研究、X線造影診斷以及超聲診斷學,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冠心病的血管內超聲診斷,冠心病及其併發症的外科治療等;2.從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研究,包括流行病學、病毒學、免疫學診斷、中西醫結合治療;3. 心力衰竭的基礎以及臨床研究;4. 心臟超聲的研究,包括食道超聲檢查技術的套用、血管腔內超聲, 多平面經食道三維重建超聲顯像、冠脈粥樣硬化的超聲消融;5. 心律失常的電生理診斷和電學治療研究,以及人工心臟起搏技術的研究和臨床套用; 6. 心臟瓣膜病的外科治療、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新型人造心臟瓣膜的研究及輔助循環的研究。 近年來開展冠脈搭橋的手術、心臟移植術(終末期心臟病外科治療)及人工主動脈帶瓣移植術等。
曾分別完成國家"七五"、"八五"、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等市級以上課題50餘項。目前正承擔"973"“86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 、"十五"攻關、“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醫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0餘項,科研經費達1200萬元。近5年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4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450餘篇,獲專利一項。
已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77人、碩士77人,現在站博士後4人,在學博士生22人、碩士生32人。
心研所受衛生部委託每年舉辦全國心內科學習班,至今已為26期。
心內科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心內科作為內科的分支學科成立於1958年,其奠基人是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陶壽琪教授,也是首屆心內科主任,1989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1994年評為上海市衛生局的領先學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發展規劃的重點學科,2002年被確定為上海市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近年來積極參與臨床藥理研究,被指定為全國臨床藥理基地。
心內科的總體醫療水平在華東地區領先,在國內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後在國內率先或較早進行了左右心導管檢查、心律失常電生理檢查、體外電除顫復律、冠狀動脈造影、永久起搏器、體外反搏治療冠心病、經導管消融室速、經靜脈安置自動起搏復律除顫器、冠脈內雷射溶栓、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介入心臟病學、心臟超聲診斷和心律失常的電學治療等。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定向鏇切、藥物塗層支架、幹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等。
科室現狀:心內科病房有普通病房2個(總病床102張),監護病房1個(病床13張),急診留觀室1個(病床20張)。共有醫生37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16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5人,有碩士、博士學位者21人。所有的工作日均有專科門診,並設有各種專病門診。目前,每年收治病人近2000餘例次,門診病人約10萬人次。
心外科
組建時間:1947年

醫療簡史:心外科建於1947年,由黃家駟教授任主任,開展胸廓成形術、肺葉、全肺切除術、縱膈腫瘤、食管癌等手術,解放後胸外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率先在國內研究人工靜立垂屏式心肺機和開展深低溫體外循環直視手術,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糾治術,二尖瓣關閉不全修復術和低溫房間隔缺損縫補術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開展瓣膜試驗研究。用同種硬腦膜、豬主動脈瓣和牛心包膜製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並套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替換術,手術種類由單瓣發展到雙瓣、三個瓣替換術。病變瓣膜由第一次替換髮展到第二、三次替換瓣膜術,開展主動脈瘤、升主動脈帶瓣替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大血管轉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複雜心臟病手術等。目前廣泛開展各種心臟手術,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動脈瘤、心臟腫瘤、馬凡氏綜合徵和終末期心肌病等。尤其擅長各種高難度的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移植術、動脈瘤手術以及各種瓣膜手術並均極具特色,年手術量達1000多台,手術成功率高達98 %,治療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2001年王春生教授主持的“連續11位原位心臟移植術獲得成功”獲得第四屆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獎三等獎。2002年趙強教授主持的“冠心病的外科治療研究與推廣”獲得第五屆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獎二等獎。科內開展的新技術有“迷宮手術”治療房顫、“象鼻乾”手術、“機器人輔助先天性心臟病糾治術”“骨髓細胞移植治療心梗後心功能不全”等。
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並獲得衛生部和上海市多項科技成果獎。擔任復旦大學心外科有關章節講課和示教,並擔任全國心胸外科學習班的講課任務,研究生班講課。邀請國外專家來院講課和手術,參加外院外賓學術會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和知識更新。
科室現狀:心外科有普通病房2個(總病床80張),監護病房1個(病床18張)。共有醫師26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6位。
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肝腫瘤外、內科)
組建時間:1968年

醫療簡史: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設立的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並設病房。1978年改名為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室,開始分為病房和實驗室兩個部分。其後不斷發展壯大,1988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隸屬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校合併後,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國最主要的兩個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腫瘤學)、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肝臟腫瘤學)以及上海醫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重點學科(腫瘤學)、上海醫科大學“985工程”重中之重學科。
臨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近年又相繼開展了肝癌術後復發的手術再切除、冷凍、微波、超聲介入、以及生物治療等特色項目。自1995年開始以"肝癌術後復發轉移的防治研究"為重點的臨床綜合治療研究,探索肝癌術後復發的綜合防治方案,進一步延長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預後。已積累近4000例肝癌診療經驗,最早開展小肝癌診治、復發後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5年生存率達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生存超過5年有368例,生存10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長已達38年1例,居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所實驗室下設無菌動物模型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免疫學實驗室、病理學實驗室、同位素實驗室、分子生物學與基因治療實驗室。擁有超速離心機、毛細管電泳儀、DNA合成儀多肽合成儀、液閃測定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大型設備。先後承擔“六五”至“九五”的國家科技攻關、美國中華醫學基金以及衛生部重點學科基金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和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以及美國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現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惡性腫瘤項目中的1個子課題、國家“十五”科技攻關、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大項目、上海市醫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的子課題各兩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基金等項目,並參與“863高科技計畫”等重大項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復旦大學博士學位以及碩士學位授予點,設有博士後流動站(臨床醫學),現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5人,已培養博士後3人、博士42人、碩士38人,在站博士後1人,在學博士生31人、碩士生15人。受衛生部委託每年主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國肝癌診療進展學習班。
主編英文版《亞臨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發行,主編中文版《原發性肝癌》(第1、2版)以及《現代腫瘤學》(獲國家科技進步圖書類三等獎)。應邀在十餘本國際著名專著撰文。牽頭主辦四屆大型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和多屆全國肝癌會議。湯釗猷教授曾代表我國任國際抗癌聯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屆國際癌症大會肝癌會議主席,並作為特邀演講出席上百次國際會議。1987年學科帶頭人湯釗猷教授作為全國14位中青年科學家之一獲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的接見。
科室現狀:肝癌研究所有肝腫瘤外科、內科以及實驗室組成。擁有近百張專科病床以及面積900平方米設備精良的實驗室。以外科治療為主,內外科、中西醫、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綜合治療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現有醫技等人員40餘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2人。現任所長:著名肝癌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
肝腫瘤科
組建時間:1968年

醫療簡史:1968年成立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了內外科結合形式的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並設病房。1978年經衛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擴編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腫瘤科是以原發性肝癌為主攻方向,是內外科緊密結合的臨床科室。肝腫瘤外科每年進行肝手術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術死亡率1-3%,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最早開展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肝癌復發後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小肝癌切除後5年生存率達60~70%。尤其在肝臟巨大腫瘤切除以及肝門區肝癌的外科診療方面具有特色。近年開展的肝移植術在治療終末期肝硬化、肝臟先天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膽汁淤滯性疾病等取得較好的效果。肝腫瘤內科早年開展普查以及肝動脈造影,提高小肝癌檢出率。隨後開展化療、免疫、中藥等綜合治療。近年來,肝腫瘤內科的重點是肝腫瘤的非手術治療和手術後復發轉移防治,開展放射介入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超聲引導局部治療(內局部注射、門靜脈化療、射頻毀損治療等)、化學藥物治療、生物治療等。
科室現狀:肝腫瘤科附設兩個病區,外科病區床位近70張,內科病區床位近30張。共有醫師32名,6名教授,10名副教授。
普外科
組建時間:1936年

醫療簡史:學科創始人是著名外科學家沈克非教授。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學科在許多領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居於國內領先水平,並湧現出了諸如黃家駟、崔之義、馮友賢、吳肈光、孟承偉、王承棓、吳肈漢等國內外著名的外科學家。普外科在國內開展了許多重大手術。如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規則性肝頁切除術、真絲人造血管移植術、腸系膜下腔靜脈吻合術等。主要醫治病種:膽囊炎、膽石症;闌尾炎;甲狀腺良性腫瘤;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膽管炎;膽囊、膽管癌;門脈高壓;甲狀腺癌;轉移性癌。開展的外科手術主要有: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甲狀腺葉切除術;乳房腫塊切除術;剖腹探查術;腹股溝鈄疝高位結紮+修補術;根治性胃MT切除術;乳房MT根治術;右半結腸切除術;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DIXON手術;MILE'手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甲狀腺全切除術;改良乳房MT切除術;WHIPPLE'手術;肝部分切除術;全胃切除術;乳房MT擴大根治術;結腸全切除術。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外科重症監護和外科營養、膽道胰腺疾病的綜合治療、胃腸外科研究、胃腸動力研究、內鏡外科。近年主編和參編教材與專著10餘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市級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科技成果獎。
科室現狀:由4個臨床病區和1箇中心實驗室組成,核定床位數184張,共有醫師5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8名。年手術量達3000多台,門診數量30000餘人次,急診數量9000餘人次。

骨科
組建時間:1936年

醫療簡史:1936年中山醫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歷時近二十年。臨床上主要以創傷骨科為主。在40年代後期開始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的嘗試。1953年在國內首先進行椎間盤造影。1962年開始,開展了小血管外科技術的實驗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顯微外科的器械,總結比較了各種不同縫法、不同縫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術的經驗。1963年成功進行了上臂斷臂再植手術。1966年,與華山醫院協作,成功進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術。1970年完成上海第一例金屬全肱骨置換術。同年成設計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頭,在上海首次推廣,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頭。1974年率先接受剛剛興起的保留肢體觀念,在肢體重建方面獲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離皮瓣移植手術。同年開始作膝關節鏡檢查,對整個上海地區早期關節鏡外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80年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獲衛生部科技成果獎。1982年,被譽為“世界顯微外科之父”的陳中偉院士調來中山醫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顯微外科中心實驗室,每年舉辦全國顯微外科學習班與討論會。他設計了帶鏇髂深血管蒂髂骨轉移治療兒童與成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988年在上海地區最先推廣AO概念和AO技術。主要收治脊柱、關節、創傷、骨與軟組織腫瘤,骨與關節結核,骨髓炎,周圍神經損傷,手部疾病以及骨與關節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創傷內固定技術、骨腫瘤、周圍神經損傷、關節鏡與椎間盤鏡、胸腰段的側前方減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套用T型鋸椎管成形術”等。
建有骨關節腫瘤治療中心和關節鏡中心以及組織工程中心實驗室。 2002年度組織工程研究方面就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同時還承擔“973”子課題、多項衛生部科研項目和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先後獲得衛生部與上海市的多項科技成果獎。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病床64張,共有醫師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 年手術量達1500多台,年門診數量50000餘人次。

泌尿外科
組建時間:1952年

醫療簡史: 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是與上海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合併後成立的,主要收治泌尿以及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病以及疑難雜症,包括炎症、畸形、結石、腫瘤、外傷等病症。治療手段包括手術、腹腔鏡、體外震波、高能聚焦超聲以及各種泌尿系統腔鏡操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的診治、腎移植、人工腎的研製、計畫生育與男性口服避孕藥的探索、磁化水治療泌尿繫結石症、體外震波碎石的研製和臨床套用、腹腔鏡手術在泌尿外科套用、前列腺增生症診療標準化和系列化、泌尿生殖系腫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55張,其中腎移植床位10張。此外還有泌尿外科研究室、震波碎石室以及前列腺疾病治療室。共有醫師16名,其中主任醫師(教授)4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位,碩士研究生導師2位。

血管外科
組建時間:1960年

醫療簡史:六十年代初,中山醫院建立國內第一個血管外科組,運用真絲人造血管治療各類周圍血管疾病600餘例,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1979年衛生部批准在中山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血管外科研究室,著名外科專家馮友賢教授和吳肇光教授先後擔任研究室主任。1988年中山醫院又將血管外科組改建為獨立的血管外科,成為國內第一個血管外科專業科室。目前血管外科開展的專科手術在種類和數量上皆在國內名列前茅,其中下肢動脈原位大隱靜脈旁路移植術和點式大隱靜脈剝除手術均屬國內首創;腹主動脈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術500多例為全國第一;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體瘤切除術等也以其科學、規範和樣本大而成為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的特色。還開展胸腹主動脈瘤切除術、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切除術和大動脈炎升主動脈—頸內動脈旁路移植術等重大手術。隨著,腔內血管技術的日益普及,血管外科與美國波士頓公司、強生公司和美敦力公司成立了腔內血管外科醫療中心。近5年已開展胸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周圍動脈瘤以及動靜脈瘺和頸動脈狹窄等血管腔內支架以及人造血管內支撐術400餘例,以其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點而深受病人歡迎。
主要收治動脈疾病,包括動脈瘤(腹主動脈瘤、胸腹主動脈瘤、頸動脈瘤、內臟動脈瘤和四肢動脈瘤等)、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多發性大動脈炎、主動脈夾層分離(包括夾層動脈瘤)、急性動脈栓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腎動脈狹窄引起的腎性高血壓、雷諾氏病和動脈外傷等;靜脈疾病包括大隱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後遺症、全身淺表血管瘤、布加氏綜合徵和靜脈外傷等;動靜脈瘺和血管畸形,包括各種先天性和後天性動靜脈瘺、四肢血管畸形以及腸血管畸形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在血管腔內治療(微創治療方法);胸腹主動脈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術;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綜合治療;多發性大動脈炎的外科治療;顱外頸動脈硬化性病變的治療;點式小切口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頸動脈閉塞性疾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和胸/腹主動脈瘤、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29張,共有醫師10 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名 。

婦產科
組建時間:1959年

醫療簡史:1974年建立了婦產科實驗室,開展陰道內分泌細胞塗片、尿FSH測定、羊紅血球凝集試驗測HCG,全面測定性激素等。1991年遺傳實驗室開始進行染色體檢查。1994將性激素測定由放免法改為簡便、準確、對操作人員無損害的酶標法,又增加CA125、HCG半定量、血b-HCG測定、產前孕婦血TORCH檢測。主要收治各種婦科疑難雜症以及有各種嚴重併發症的產科病人。病種涉及婦科各種良惡性疾病,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卵巢囊腫、生殖道畸形、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外陰癌、絨癌等,產科各種併發症如妊娠合併心臟病、心臟換瓣手術後合併腎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擁有國內一流的整套現代婦科電視腹腔鏡器械和設備以及專用的腹腔鏡手術室,獨立開展了所有婦科高難手術,如:宮頸癌廣泛子宮切除、腹膜外盆腔淋巴結清掃、卵巢癌、內膜癌等惡性腫瘤的減滅術以及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外陰癌廣泛根治術以及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掃術、生殖道畸形的結腸代陰道術、生殖道瘺管修補術等。科內擁有腹腔鏡、宮腔鏡、陰道鏡、B型超聲(經腹經陰道雙探頭)、胎心監護儀、都卜勒胎心監護儀等設備。完成世界衛生組織課題4項,國家攻關課題和市級課題23項,並獲部級二、三等獎3項。發表論文220餘篇。
科室現狀:核定床位52張(包括2間家庭病房),其中婦科32張,產科20張。共有醫師15名,其中主任醫師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5名。
胸外科
組建時間:1947年

醫療簡史:創立之初普胸外科由黃家駟教授任主任。1992年,普胸外科分為胸外科和心外科兩個獨立科室。胸外科在國內首創了多項胸外科手術:膿胸全肺切除(1953年)、空腸代食管手術、動脈導管縫合切除術(1955年)、先天性食管閉鎖以及氣管食管瘺一期矯治術(1958年)等。近年來採用的手術方法主要有:(1)中斷肋骨剖胸切口術:手術創傷小,關胸後肋骨對位佳,胸壁平整,呼吸功能受損小,術後上肢肌力和活動度好;(2)腋下中斷肋骨剖胸切口:具有腋下切口皮膚切口美觀、不切斷胸背肌群、不切除肋骨等優點而大大擴大了術野暴露範圍,可在直視手術下滿意完成大部分普胸外科手術,包括Ⅰ、Ⅱ期肺癌切除伴淋巴結清掃;(3)食管手術導管施行食管胃、腸吻合術,顯著降低了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1%),術野清楚,便於手術操作;(4)食管胃胸內成形吻合術,顯著降低術後胃食管返流率,平臥位抗胃食管返流率達98%;(5)無損傷管腔吻合鉗施行食管胃、腸吻合,具有同食管手術導管的優點,術野清楚,利於吻合,吻合質量可靠,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低(<1%)。每年開展各類胸外科手術900餘例。主要收治胸壁、氣管、肺、食管(包括賁門)、縱膈以及膈肌等部位的疾病。尤其擅長胸部各種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在食管外科、肺外科、胸心外科、微創手術如胸腔鏡下的各種手術以及縱膈鏡下的食管外科手術均具有特色。
已發表論著100餘篇,參加編寫了《沈克非外科學》、《黃家駟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實用外科學》、《血管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圖解》等多部學術專著。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課題,並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獎,獲得2項國家專利。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床位42張,共有醫師12名,其中主治醫師5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

神經外科
組建時間:1993年

醫療簡史:主要收治顱內各部位腫瘤、脊髓髓內髓外腫瘤、顱內動脈瘤、顱內動靜脈畸形、高血壓腦出血、腦幹腫瘤、顱腦外傷、三叉神經痛、煙霧病等疾病,尤其擅長處理顱底腫瘤和腦血管病微創外科治療等。近年開發新的適宜臨床技術有“腦血管病與腦瘤的微創治療”等。
全科發表論文100餘篇,作為副主編或編委參加編書8部,完成國家教委等課題5項,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項,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餘人。較好地完成了臨床醫學院本科大學生神經外科的教學以及培養全國各地進修醫生等任務。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24張。共有醫師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2人。全年門診量約1000餘人次,手術300餘台,經顱都卜勒檢查1500-1800人左右。

整形外科
組建時間:1979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整形外科是全國最早成立整形外科的幾家醫院之一,是上海醫科大學系統唯一的整形外科,日常業務內容涉及整形外科的所有領域,包括美容外科,顯微外科,手外科,功能的修復和重建,雷射美容治療等多項業務,並具醫療特色。乳房再造,血管瘤和淋巴水腫的治療,毛髮移植治療禿髮以及體表疤痕,慢性潰瘍的治療,美容外科以及雷射美容等多項業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整形外科承擔不同層次以及各種形式的教學任務。包括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進修生和留學生的培養。此外還承擔了一批臨床,基礎醫療的科研任務。例如, I期全耳再造,血管內皮因子的研究,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和乳房再造,保留皮膚乳腺癌根治術,兔軟骨細胞培養,陰股溝皮瓣尿道再造等。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培林醫學進步獎等。發表論文80餘篇。主編論著3部。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床位16張,共有醫生 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主治醫師3名。

消化科
組建時間:1956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由著名內科學家林兆耆教授創建。1959年起他組織本校各醫院和中科院在滬的有關研究所,最先對原發性肝癌進行研究,其在肝癌研究中的成就為中山醫院成立肝癌研究所奠定了基礎。1978年正式成立消化科。主要收治食管、胃腸道各種疾病以及急慢性肝病、胰腺等疾病。尤其擅長各類疑難雜症診治和危重急診搶救。開展胃腸道腫瘤化療、腹水濃縮回輸術、體外反搏治療慢性肝炎、食道測壓、經頸靜脈測壓、肝組織活檢等技術。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CMB、衛生部等基金10項。目前研究方向:腹水濃縮回輸治療肝硬化腹水、肝病的內毒血症研究、病毒性肝炎臨床以及基礎研究、肝纖維化基礎以及治療研究、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部疾病發生關係的研究、食管靜脈破裂出血的治療以及預防、肝性腦病發病機理以及治療的研究、內鏡等。現發表論文250篇,參加編寫教材以及專著20多種。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94張,分消化和肝炎二個病區,此外有胃鏡室和實驗室,共有醫生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導師3名、碩士導師3名。

呼吸科
組建時間:1955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肺科前身是上海市紅十字會醫院(今華山醫院)肺科和上海市肺科中心診所。 是國內第一個獨立建制的上海第一醫學院肺病學教研室。1992年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分別成立臨床醫學院,肺病學教研室亦歸入中山臨床醫學院。1997年聯合原上海醫科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又吸收華山醫院呼吸科、兒科醫院呼吸科、腫瘤醫院肺癌組和上海市第一肺科醫院聯合組成新的呼吸病專業研究機構。
主要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肺部腫瘤、肺血管疾病、氣胸、胸膜炎、咯血、各種疑難與危重呼吸系統疾病。在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搶救與康復、肺癌早期診斷以及綜合治療、介入和腔鏡(纖維支氣管鏡、胸腔鏡)診治技術等領域極具專長和特色。開展醫療新技術有:呼吸衰竭搶救與康復、無創傷性機械通氣技術、哮喘急性發作的階梯治療、胸腔鏡在胸膜、肺疾病的套用、肺部感染病原學診斷的防污染採樣技術、微量稀釋法抗菌藥物快速藥敏測定技術、免疫抑制患者肺部感染診斷與治療新技術、纖維支器官鏡以及支氣管肺活檢在肺部疾病的套用、肺癌早期診斷、癌細胞藥敏測試、肺癌哮喘等肺部疾病的生命質量評價交流、介入影像學技術在腸、肺疾病的套用、肺部腫瘤綜合診療、肺部腫瘤同步放化療、全麻持續氧合單側肺盥洗術等。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45張,另有重症呼吸監護病床8張。除臨床部門外還有實驗研究中心。上海市醫院感染和呼吸質控中心掛靠該科。共有醫師2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5名,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3名。全年門診量30000餘例次。

腎臟內科
組建時間:1973年

醫療簡史:腎內科是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為我國最早的腎臟病專科之一。由血液淨化中心、腎臟病重症監護室、腎病實驗室和病房組成。其中血液淨化中心的規模在國內名列前茅,共有各種血液淨化機器45台。腎內科成立之初即參與我國第一台平板型血液透析機的研製,並開展了我國第一例血液透析治療。之後於1975年配合泌尿外科進行腎移植,完成我國第一例屍體腎移植長期存活手術。此後在國內最早或較早開展了一系列血液淨化新技術的臨床套用,包括單純超濾序貫透析空心纖維透析器的重複使用、血液灌流、血液濾過和血液濾過透析、連續非臥床腹膜透析、連續動靜脈血液濾過、連續動(靜)脈血液濾過透析、無透析工具機旁血液透析、簡易血液透析濾過、局部拘櫞酸抗凝進行血液透析治療、高容量血液濾過、二重血漿濾過技術、分子吸附再循環人工肝、以蛋白A為載體的免疫吸附療法等技術治療急、慢性腎衰竭、多臟器衰竭、肝衰竭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腎內科在疑難危重病的搶救、尿毒症長期透析治療、血液淨化療法治療非腎臟病等方面特色鮮明,其綜合水平國內領先,具體包括:1.急性腎功能衰竭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搶救;2.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治療,包括心血管併發症、貧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病毒性肝炎等併發症的防治;3.血液淨化治療各種難治病、危重病。如血漿置換、二重血漿濾過、免疫吸附等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病、高脂血症等;4.腎小球疾病的治療。如IgA腎病、難治性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性腎病;5.重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狼瘡性腎炎;6.難治性尿路感染;7.腎性高血壓,包括腎血管性高血壓;8.慢性疾病時的腎功能防護;9.其它疑難腎臟病等。
先後完成和承擔了國家級、省市級課題近20餘項,目前正承擔著國家教育部211、十五重點項目、上海市重點課題等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參加編著《實用內科學》、《腎臟病學》等20餘本。在國內外雜誌先後發表論文近300篇。
科室現狀:病房有核定床位40張。門診開設6天全天門診,並有7個專病門診,年門診量3萬人次;,血液淨化中心每年治療人次近2.3萬例次。共有醫生 1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

血液科
組建時間:1955年

醫療簡史:主要收治病種包括各類血液疾病:貧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白細胞增高症、白細胞減少症、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開展各種造血幹細胞移植、各種血細胞分離與血漿置換術。血液腫瘤和出血與血栓疾病的診治尤具特色。
承擔五年制、七年制學生的內科學、診斷學的教學任務,以及實習生的帶教。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曾獲衛生部、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44張,共有醫師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有由血液科病房和血液實驗室組成,骨髓移植層流室2套。年門診量約10000餘人次

內分泌科
組建時間:1989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是復旦大學博士點之一,內分泌科由內分泌門診、病房、中山醫院糖尿病併發症防治中心、上海醫科大學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中山醫院研究室組成。內分泌科重點開展糖尿病標準化診斷、防治工作,積極推進國外糖尿病管理模式,在診斷和治療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①開展先進的糖尿病分型診斷,並對糖尿病病人胰島B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程度進行評價,套用血糖連續監測技術,及時評價血糖波動狀態,根據不同病因和狀態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效果顯著。②內分泌科又是中山醫院糖尿病併發症防治中心,開展糖尿病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篩查和預防,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眼底照相技術,快速檢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我科已經開設糖尿病腎病門診、糖尿病-肥胖-多囊卵巢-代謝綜合徵特色門診,糖尿病中西醫結合門診,為各種併發症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達到有效的治療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③為了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長期療效,內分泌科長期開展免費的糖尿病患者教育學校,每周一次(每周四下午2:00---4:00,中山醫院九號樓三樓糖尿病學校)收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在內分泌科領域的危重症病人搶救工作具有突出特點。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滲性昏迷、低血糖昏迷、甲狀腺危象、重症甲狀腺機能減退、垂體危象、腎上腺危象的搶救具有豐富的成功經驗。內分泌還開設除糖尿病以外的特色門診:甲狀腺結節門診,骨代謝病門診,內分泌高血壓門診,圍絕經期綜合徵(更年期綜合徵)門診。
先後完成和承擔了國家級、省市級課題近10餘項,目前正承擔著國家“十.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生局重大課題等多個研究項目。曾獲上海衛生科技二等獎、上海市發明二等獎。參加編寫《實用內科學》、《糖尿病學》、《臨床實驗診斷學》等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
科室現狀:核定床位30張。共有醫師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及副主任醫師5人。門診開設6天全天門診,並有7個專病門診,年門診量3萬餘人次。

神經內科
組建時間:1992年

醫療簡史:主要收治中風、癲癇、帕金森病、重症肌物力、格林-巴利綜合徵、急性脊髓炎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在危重病人的搶救工作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和經驗。在癲癇和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頗具特色,可行24小時腦電監護和可視腦電圖檢查。目前開設癲癇、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老年性痴呆四個專病門診,深受病人歡迎。有二個實驗室(腦電圖、肌電圖,腦血流動力學功能檢查室),擔負全市院外的會診以及遠程會診任務。發表論文45篇,參加各種專著編寫共8冊。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43張,其中包括8張重症監護病床。共有醫師17人,其中教授1位,副教授4位,技術員、技師6名。年門診量約30000餘人次。

老年病科
組建時間:1989年

醫療簡史:老年病科兼任幹部保健醫療工作,收治各種內科疾患、老年性疾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 臨床工作,以老年骨質疏鬆、老年缺血性中風、老年神經功能康復、老年痴呆以及老年消化、高血脂、高血壓病為重點,在老年人重症感染治療以及老年人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等方面有一定的經驗。目前每周有全天普通和專家幹部門診、全天老年科門診以及普通內科門診,以及各種專家、專病門診,擔負一些院外的會診以及遠程會診任務。參加國家重大科研課題“七五”攻關、“八五”攻關、“九五”攻關和“十五”攻關項目。近年發表論文80餘篇,參加編著老年醫學、老年保健書藉以及神經科專著等20多本。實行三級查房以及多科會診協作機制,提供部分特需醫療服務。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68張,其中普通病床20張,幹部病床48張。共有醫師16名,包括教授/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5名,碩士生導師2名。

康復研究所(康復科)
組建時間:1994年

醫療簡史: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醫療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發展建設的。研究所以創傷康復、老年病康復為重點,以中西醫結合和現代康復治療技術為特色,服務於全國各地之廣大病員。主要診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風后遺症、腦損傷與脊髓損傷、各種骨關節功能障礙以及糖尿病、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等老年疾病。最近正在研究的課題有:脊髓型頸椎病的中藥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研究;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等等。
該所還承擔復旦大學康復醫學的教學工作以及上海體育學院康復系學生的體療實習工作。除此之外,每年舉辦康復醫學全國學習班,與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等多個國家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成功申請到CMB基金。
現狀:設有體療室、理療室、水療室、作業治療室、語言治療室、心理治療室和功能檢測室。現有工作人員30名,其中教授與副教授4名,各級醫生13名。

全科醫學科
組建時間:1994年

醫療簡史:1994年9月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全科醫學科,以先進的全科醫學服務理念服務大眾,入院病員不分專科,可獲全面的的健康照顧,同時積極開展社區醫療工作,94年9月在楓林地區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區服務診所,負責社區居民的第一線醫療保健服務。
全科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本科生教材《全科醫學概論》一本,主編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教材《社區常見健康問題》一本,還主編《心臟病人的家庭康復》一書。參加衛生部“全科醫師考試大綱”以及上海市衛生局“全科醫師培訓以及考試大綱”的制定工作。承擔CMB基金課題1項。已舉辦四批“CMB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以及研究生課程班”,舉辦“全國全科醫學繼續教育學習班” ,經過復旦大學審批,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成為全國首家全科醫學碩士學位授予點。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42張。共有醫師38名,其中高級職稱7名,中級職稱10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1名。

中醫科
組建時間:1956年

醫療簡史:五十年代後期曾有中醫病房,床位20餘張,主要診治肝硬化與慢性胃炎病人。其間中醫病房曾改為收中醫外科病人為主的中醫外科病房,後又改為內科病種為主的中醫病房。至七十年代,中醫科有門診與教學工作、門診分為中醫內科與中醫針炙科。八十年代中醫科設立中西醫結合研究室,九十年代中醫科重新設立中醫病房。主要收治病種:肝癌、胃癌、肺癌、腦血管意外、糖尿病、高血壓病、周圍血管病等。尤其擅長各種腫瘤的化療以及上述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現已開設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疾病以及神經內科各種病症、腫瘤、周圍血管病、風濕病、腎病、胃病以及婦科疾病等專病門診。
中西醫結合研究室成立於1983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舌診研究,其內容包括基礎研究、臨床普查與觀察等,居國際、國內領先地位。曾多次獲得衛生部和上海市的科技成果獎。完成和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醫科發表論文、專著300餘篇。承擔本科生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教學、示教任務,完成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系本科生的實習任務,完成留學生針灸實習任務。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21張。共有醫師19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7名。

眼科
組建時間:1945年

醫療簡史:中國現代眼科之父郭秉寬教授曾擔任眼科主任。著名眼科專家倪逴教授、蔡松年教授、陳道瑜教授、黎勉勤教授、朱志忠教授、陸國生教授等曾在眼科工作過或者擔任眼科主任。設有門診和病房,並擁有眼科診療中心和眼科實驗室。診治各種眼病,包括各種類型的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離、角膜疾病、屈光不正以及與全身性疾病相關的眼病。主要研究方向為遠視和老視的機理研究和手術治療;角膜緣幹細胞移植和羊膜移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預防和治療;複雜條件下的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以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小切口摺疊式工晶體植入術,白內障摘除術後散光的控制,苄達賴氨酸滴眼劑預防和治療白內障;近視眼的角膜矯形鏡治療等。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可調節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等。
眼科承擔了中山臨床醫學院的部分眼科學授課以及見習和實習帶教。已發表論文數十篇,編寫或參與編寫專著多部。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12張,共有醫師8人。年門診量約2萬人次。

耳鼻喉科
組建時間:1945年

醫療簡史: 1952年院系調整,耳鼻喉科從中山醫院、華山醫院撤出,成立現在的眼耳鼻喉科醫院。1976年中山醫院恢復耳鼻喉科。著名耳鼻喉科專家黃鶴年教授和常榮先教授先後在科室工作和擔任主任。
耳鼻喉科擁有耳顯微鏡、鼻內窺鏡、電視喉鏡,纖維鼻咽喉鏡、微波治療儀、射頻消融儀、電測聽和聲阻抗等先進的診斷和治療儀器。主要治療耳鼻喉科常見病以及各類疑難雜症,並能開展耳鼻喉科的各類手術,尤以頭頸部腫瘤的外科治療、鼻腔內窺鏡和喉嚨內窺鏡手術、鼾症的手術和射頻消融治療為特色。並開設了過敏性鼻炎和鼾症的特色專科門診。依託醫院的綜合實力,在上海市率先開展:空腸移植重建喉咽術和選擇性血管栓塞治療鼻咽纖維血管瘤手術耳部腫瘤的顱外根治術;Le Fort I 經上頜入路顱底腫瘤切除術;慢性中耳炎的耳顯微手術;鼻內窺鏡和喉窺鏡下的功能性、微創手術;與本院呼吸科合作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礙診治中心。空腸移植重建喉咽的手術治療曾榮獲培林醫學一等獎; 承擔了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和成人教育學院部分學生的耳鼻喉科授課以及見習和實習帶教任務。近3年發表論文十餘篇,編寫或參與編寫專著6部,完成課題一項。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12 張,共有醫師7 人,全年門、急診量約3萬人次。

口腔科
組建時間:1950年

醫療簡史: 1976年重建口腔科,馮道俊任主任,以後的歷任主任和負責人分別為滕銘賢、陸金泉、顧章愉和於曉萍。開展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復和口腔正畸的各項常規工作,並能夠實施牙種植等先進的治療方法。主要診治:齲齒的修復,牙周病、根尖周病,口腔潰瘍、黏膜白斑、扁平苔癬的診斷和保守治療,不可保留病牙的拔除,齒槽修整,粘夜囊腫摘除,缺失牙的修復,鼾症和牙列不齊的矯正治療,牙的美容治療等。牙種植治療名列上海市前茅。開設有心臟科醫生監護拔牙的特色門診。開展腮腺、頜下腺、舌下腺腫瘤以及類腫瘤疾病的手術切除,唇齶裂修復手術,頜骨骨折的復位、固定,頜骨腫瘤切除後腓骨修復,舌癌、頰癌、口底癌聯合根治術後皮瓣修復等。 承擔中山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的本科生以及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工作。
科室現狀:共有醫師14名,其中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6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名。年門診量約20000餘例次。科內有牙科綜合治療床9台,頭顱全景X線攝片機1台,牙種植器械1套。

皮膚科
組建時間:1947年

醫療簡史:歷經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皮膚科的規模、業務範圍和業務量穩步發展,不僅西醫方面實力雄厚,而且逐漸形成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尤其是治療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等結締組織病以及各類疑難、頑固性皮膚病的醫療特色,“上海市中西醫結合紅斑狼瘡協作中心”設立在該科,在國內皮膚科領域享有較高聲譽。有設施完備的皮膚科門診、性病門診、皮膚科病房,以及獨立的皮膚真菌、皮膚病理、皮膚免疫等實驗室。門診常規開展雷射、冷凍、光療、皮膚美容、門診手術等多種治療項目;病房收治各類嚴重和頑固性皮膚病患者。擁有醫院配製的系列中藥口服製劑,對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等皮膚頑症都有滿意的療效。先後推出了複方消炎霜、素美霜、複方達美膚溶液、皮炎靈生髮靈、雙唑液等自製外用製劑,為皮炎、濕疹、銀屑病等患者帶來福音。年門診量約8萬人次,核定病床12張,年出入院患者約260人次。
科室現狀: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共有醫師12人、技師2人、護師9人,其中正教授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6名。教育部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承擔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八年制與五年制本科班的皮膚病與性病學教學任務。國內首批皮膚科專業“國家藥品臨床試驗基地”和首批國家衛生部“皮膚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

心理醫學科
組建時間:1993年

醫療簡史: 1993年撤醫學系改制時,醫學心理學教研室劃歸中山臨床醫學院,同年在中山醫院建立心理醫學科(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承擔中山醫院心理門診、院內醫學心理和聯絡精神病學會診,開展專業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處理各類神經症、心理生理障礙、人格障礙和精神疾患,特別擅長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失眠、心身疾病的防治、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矯治以及內、外科病人的心理問題處理。此外,還兼管上海市心理健康熱線(電話諮詢),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心身醫學科(psychosomatic Unit)的工作,並參與復旦大學高校心理諮詢分中心的組建工作。
發表學術論文和論著多篇(部),曾獲多項市校、級成果獎。主要研究方向:1. 綜合醫院焦慮,抑鬱病人的醫學心理諮詢;2.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本治療、人際心理治療的研究;3. 危機干預的理論和實踐;4.行為醫學和心身醫學。
科室現狀:共有各級醫師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放射科
組建時間:1930年

醫療簡史:放射科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國內最早建立博士點(1981年)和建立介入病房(1991年)的單位。經中國放射學奠基人榮獨山教授以及著名放射學家林貴、周康榮教授等幾代人的努力,於20世紀60年代初建立衛生部核准的放射學實驗室。現已從單一的X線診斷髮展成為綜合性的現代化二級影像學科。1958年榮獨山教授在衛生部召集的全國會議上主持制定了“矽肺的診斷標準以及分期”,作為全國通用標準。林貴教授在瑞典進修期間,通過研究證實了人的肝臟腫瘤具有肝動脈和門動脈雙重血供的特點,受到國際放射界的重視。7 0年代初期,開展了胃腸道雙重造影、經脾門靜脈造影(1974年)、經臍靜脈門靜脈造影(1973年)、選擇性血管造影、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和超選擇性肝動脈造影(1974年)等。1973年成功進行了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198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心臟軸位投照電影和大片攝影,大大提高了先天性心臟病和冠脈病變的顯示率。在國內率先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重點研究PTC和ERCP診斷胰膽道梗塞性病變等 。1991年在國內最早建立了正式的介入放射學病房,開展的重點項目是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和血管性以及非血管性經導管擴張術以及內支架治療,子宮肌瘤介入治療等,尤其中晚期肝癌綜合性介入治療,使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1,3,5年生存率達到74.1%,43.5%,21.2%(原生存期為3~6月),累計治療病例數達26000人次。近年來開展的新技術有:小肝癌的內科性肝段栓塞切除等,血管內支架置放術,TIPS手術(經頸靜脈穿刺插管行肝內門腔靜脈分流術)治療門脈高壓,非血管性管腔(食管、支氣管、膽道)狹窄的金屬內支架置放術,中晚期胃癌的動脈內化療栓塞,溶栓治療動脈血栓閉塞以及下肢深靜脈和髂靜脈的血栓形成,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TACE加手術切除治療胃腸癌並肝轉移等。 主要大型設備有多層螺鏇CT(4排)一台,單層螺鏇CT兩台,1.5T 高場強磁共振一台,心血管DSA造影機兩台,數字胃腸機兩台,DR一台,CR兩台以及多台常規X光機等。本世紀,又引進了當今最先進的DR機器一台以及CR機器兩台。常規攝片以及各種特殊的造影檢查逐年增加,目前,普通攝片和特查份數已達400~500份/天。
放射科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常規放射學、CT和介入放射學培訓中心之一。擔任上海醫學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衛生系、藥學系和高級護理系影像醫學教學工作。還常年培訓進修醫生,舉辦全國性放射診斷學習班、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CT診斷學習班、 MRI診斷學習班和介入放射學學習班。此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資金、九五攻關”課題等累計47項部、市級和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多次榮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二等獎項。累計發表論文1075篇,其中被SCI收錄的12篇。出版著作16部現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復旦大學“985”重點建設學科,上海市肝腫瘤診治中心和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合作單位,分別於1997年和2001年獲得衛生部臨床醫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01年經上海市科委批准成立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包括放射科、超聲科和核醫學科)。
科室現狀:科內主要分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兩大部門。共有各級人員74人,其中醫生組32名,技術組36名,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4名。介入放射學病房,床位46張,另有20張床位分散在其他各個病區。介入部門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0人,其中醫生組9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1人[L1] 。

放療科
組建時間:1999年

醫療簡史:擁有一台進口直線加速器和東芝放療模擬定位機,年門診量大約3000餘人次。平均每年接受放療病人人數700名左右,全年完成60000餘野次照射。主要收治各種腫瘤病人,利用綜合性醫院特點,在胸腹部腫瘤(如乳癌、肺癌、食道癌、縱膈腫瘤、肝癌、胃癌、胰腺癌、直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方面有明顯優勢,特別在肝癌治療方面與肝外科、介入科合作,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科室現狀:核定床位86張,共有醫師10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名。現已將病房工作逐步轉向分部(原紡三醫院)。
核醫學科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1958年成立同位素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展同位素臨床套用和研究的單位之一。1959年在該室的基礎上建立了放射醫學教研組、放射醫學研究所。主要工作;同位素的臨床套用、科研和教學工作。1958年開展了放射性131I診斷甲狀腺功能、肝臟掃描、131I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甲狀腺轉移癌,32P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工作。設立病床8張。1964年趙惠揚教授主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專著“臨床同位素學”,對當時該學科的臨床套用起了推動作用。1978年受衛生部委託,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共同承辦了臨床核醫學醫師進修班,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後,作為第一批碩士點,於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並於1990年通過評審確定為博士點。
影像診斷以核醫學影像學診斷和功能測定為主。常規項目包括SPECT心血池顯像、心肌灌注顯像、全身骨顯像、腦灌注顯像、甲狀腺顯像、肝、膽、肝血池、門脈血流、消化道出血顯像、胃排空測定、腎動態顯像、移植腎監護、腎靜態顯像、肺通氣和灌注顯像,以及腫瘤陽性顯像等。功能測定包括甲狀腺功能、腎功能測定等。目前還套用符合線路進行部分正電子(PET)顯像項目,包括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等。放射性核素治療包括使用131I、32P、153Sm等放射性核素治療甲狀腺癌轉移灶、甲狀腺功能亢進、腫瘤轉移所致骨髂疼痛,以及腫瘤導向治療的研究等。敷貼治療用於表淺血管瘤、疤痕、皮膚病變的治療。
在放射性藥物的研製,以及核心臟病學、消化肝膽核醫學、泌尿系核醫學和腫瘤核醫學方面系國內一流水平的單位之一。[L2] 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獲省市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多項,先後發表論文200餘篇。
核醫學科承擔影像診斷中核醫學教學任務,承擔醫學系、預防醫學系、高護班、醫學工程專業等本科生的教學和研究生、進修生以及臨床核醫學專業全國進修班的教程。承擔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
科室現狀:核醫學科的臨床工作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的影像診斷、放射性核素治療等方面。共有醫師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另有技師5人。

超聲診斷科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1958年11月開始進行A型超聲診斷研究,1959年設超聲診斷室,徐智章醫師任負責人。1978年經衛生部批准建立超聲診斷研究室,由徐智章醫師兼任研究室主任,承擔全身性臟器(包括心臟、婦產科)的超聲診斷。1982年心血管超聲診斷劃入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1992年成立超聲診斷科,1996年成立了“中國上海中山—美國費城傑斐遜超聲教育培訓中心”。
住院部又分為常規(黑白)超聲檢查室、彩色超聲室、介入性超聲室,以及超聲診斷研究室。擁有常規二維超聲儀2台:ACUSON-128XP/10,ART彩色血流超聲成像儀2台。門診部超聲常規檢查20萬項次/年;彩色超聲18000項次/年;體檢2萬人次/年。診斷病種包括肝、膽、胰、腎、腎上腺、後腹膜、甲狀腺、乳房、腮腺、頜下腺、子宮以及其附屬檔案、胎兒、淺表軟組織疾病和周圍血管疾病,尤其擅長於肝腫瘤的診斷和介入治療。開展各種超聲介入診治技術,包括肝、腎、腹腔膿腫和膿腫的穿刺抽液以及引流,肝、肺、縱膈、腹腔等腫塊穿刺活檢,腎積水造瘺,經皮肝穿刺膽道置管引流,肝腫瘤的無水酒精治療。
主要研究成果:(1)維生素丙碳酸氫鈉CO2微泡造影劑:1980年開始心血管超聲診斷套用;1992年開始肝動脈導管內注入診斷肝癌研究。(2)超聲彩色血流成像診斷肝癌。發展方向:(1)全身性超聲造影診斷研究。(2)小肝癌超聲診斷以及介入性超聲注藥治療。(3)周圍血管疾病超聲診斷。跟蹤世界學科前沿:(1)超聲診斷肝癌以及介入性導向結節內注藥。(2)肝癌、胰腺癌超聲造影獲得較好試用效果,在我國首先開展;超聲診斷肝癌已在國內樹立堅實的地位,為全國同道公認。(3)對非線性聲學在超聲醫學中的套用研究做好準備。獲多項省市以上的成果,編寫多部教材與學術著作。
擔任復旦大學專升本班、護理本科班、衛生系班、醫學系本科班、研究生講座、外科高級進修班、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超聲專業班、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等教育任務。
科室現狀:各級人員18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4名。

麻醉科
組建時間:1951年

醫療簡史:1954年成立了上海第一醫學院麻醉教研室,並接受全國各地醫學院校和省市醫院派醫師學習臨床麻醉。現任主任薛張綱教授為中華醫學會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麻醉分會委員、《中華麻醉學雜誌》以及《中華外科學雜誌》編委,蔣豪教授為中華醫學會上海麻醉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麻醉學雜誌》副總編。該科以臨床麻醉工作為主,每年完成醫院手術科室以及內窺鏡等各類手術的麻醉萬餘例。1999年建立並完善了麻醉後監護室(PACU),擁有病床12張,平均每年收治包括各種休克、創傷、嚴重感染、急性呼衰和心衰、多功能臟器衰竭等各種病人400-500例,其中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達84%。92年起開設疼痛門診,治療腰腿痛、三叉神經痛、肩周炎、帶狀皰疹、偏頭痛以及晚期癌腫等各種疾病引起的急慢性疼痛,效果良好。同時還在麻醉方法上不斷改革創新。施行聯合麻醉方法為血管外科手術、肝臟手術、呼吸功能不全病人以及心臟病人進行非心臟手術等提供了較好的麻醉方法。近年來廣泛開展了控制性降壓結合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釋、自體血回輸(cell saver)、病人自控鎮痛(PCA)、無創機械通氣、纖維支氣管鏡雙腔管定位和神經刺激器用於神經阻滯定位等多項新技術和新項目,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麻醉質量,減少了圍術期併發症,也為外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近兩年來,配合外科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60餘例,肝臟移植手術100餘例。另外,該科還擁有包括各類進口麻醉機、多功能監護儀、呼吸機、血氣以及電解質分析儀、血糖分析儀、血漿膠體滲透壓監測儀、血栓彈力圖、連續心排量監測儀、變溫毯、血液回收儀等較先進的儀器設備,為完成各類重大手術,保證病人術中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承擔了大量科研任務。95年至今共申請課題11個,1995年成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學科,並三次獲國家自然基金。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
科室現狀:共有麻醉醫師39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12名,主治醫師11名。

急診科
組建時間:1987年

醫療簡史:1992年建立了急診ICU,2001年改建為重症監護病房,目前有重症監護床位10張。 現有心電監護儀 33台, 除顫監護儀4台,呼吸機9台,洗胃機2台,醫用降溫儀1台,Holter心電圖儀1台。
承擔了除兒科外的急診醫療、護理工作。每年工作量約為12~13萬人次,其中約60%以上為老年急症,以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危重病例為主。創傷急救方面,由普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婦產科、眼耳鼻喉科等多科共同協作。
完成了大量住院醫生、進修醫生、實習醫生以及護士的急診科培訓計畫;臨床危重病急救醫療水平日益提高。近年平均每年在國核心心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12篇。
科室現狀:觀察床位138張。共有醫師29名,技術員4名,其中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

內窺鏡中心
組建時間:1960年

醫療簡史: 20世紀60年代,中山醫院消化科最早在國內開展胃鏡檢查;1972年初,王承培和吳肇漢教授在全國率先進行了腸鏡的檢查和治療,成立內窺鏡中心,十年間的發展使內窺鏡中心已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內窺鏡診療中心之一。2000年成立了復旦大學內鏡診療研究中心,年檢查和治療病人約1.6萬餘例次,迄今為止該中心共作內窺鏡檢查15萬例次,是全國內窺鏡檢查和治療最多的醫療單位之一。
主要開展的內窺鏡治療項目有:胃鏡下止血和取異物,電子氣管鏡檢查,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結紮和硬化劑治療,十二指腸鏡乳頭切開治療膽總管結石,膽道鏡取石,食管、膽道、十二指腸結直腸狹窄的內支架治療,胃和腸息肉摘除術和內窺鏡下胃、小腸造瘺術等。近幾年開發的新技術有:“腸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大腸癌”、“內鏡治療胰管結石”、“無痛內鏡”、“上消化道超聲內鏡”、“結直腸超聲內鏡檢查和治療”、“膽總管結石碎石治療”等。年檢查和治療病人約1.6萬餘例次,迄今為止該中心共作內窺鏡檢查15萬例次,是全國內窺鏡檢查和治療最多的醫療單位之一。
完成和承擔多項課題,其中863課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上海市科委項目一項。發表醫學論文180篇、撰寫科普文章60篇、主編《現代內鏡學》和《外科手術併發症以及預防》、參與編寫《現代外科學》、《腹部外科學》和《下消化道內鏡學》等著作。
科室現狀:內窺鏡中心擁有各種型號電子內窺鏡20餘台、二台心電監護器和二台500毫安X光機。科室現有醫師8任,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檢驗科
組建時間:1940年

醫療簡史:從開設至今的60餘年曆程中,已從單一的三大常規檢查發展到目前的多項目綜合分析,檢測速度和檢測質量以及科室管理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人員素質、梯隊建設、檢驗設備和學術水平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1974年開展了AFP血化法檢測,是當時上海市最早開展此項工作的單位之一,為肝癌診斷、預防和治療起了很大幫助。80年代起先後引進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自動生化分析儀和自動免疫分析儀等,使醫學檢驗逐步走向半自動化、自動化。目前科內有7個組(門診檢驗室、急診檢驗室、病區檢驗室、臨床生化室、臨床免疫室、血庫、質量管理組等)。並且擁有多台先進的檢測儀器,如Hitachi 7170、Dade Behring Dimension Xpand和 Ortho Vitros 25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Roche ElecSys、Ortho Vitros Eci和Abbott AxSYM全自動免疫分析儀、Dade Behring BN Prospect特殊蛋白分析儀、Sebia全自動電泳分析儀、Roche LightCycle核酸擴增分析儀、Sysmex CA70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Sysmex SF3000和KX21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等。檢測水平和儀器工作能力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此外承擔上海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和醫學、公共衛生等專業的實驗診斷課堂教學以及實驗帶教的教學工作,並接收二醫大檢驗系學生畢業實習。
還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衛生部科研基金1項;及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第一完成人);在各級雜誌發表文章40 多篇;主編或參與編寫的著作11本。
科室現狀:共有66名工作人員,其中:教授1名,副主任技師1名,助理研究員和主管技師20人,實習研究員和技師36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39%,大專學歷占15%;現在開展的檢測項目約280項(不含微生物檢測項目),每年完成工作量約900萬項次。

病理科
組建時間:1957年

醫療簡史:病理工作原隸屬上海第一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1985年中山醫院成立外科病理實驗室, 1992年10月中山醫院成立獨立病理科並初具規模。2001年2月,細胞診斷室由檢驗科劃歸病理科。2002年11月,中山醫院分部病理科歸屬中山醫院病理科。
醫療工作主要是完成臨床病理診斷,包括內窺鏡活檢(纖維支氣管鏡、胃鏡、腸鏡、胸腹腔鏡、膀胱鏡等)、穿刺活檢(肝、腎、肺、胰、心臟、腫塊等)以及普外、泌外、胸外、肝外科、骨科、血管外科、心臟外科、整形外科、婦產科、五官科、眼科、皮膚科、整形外科等手術標本的病理診斷。疾病種類繁雜,病例數多,每年完成常規病例數超過20000例/年,冰凍診斷病例近2000例,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病例超過2000例。病理技術方面:常規病理技術、快速病理診斷(冰凍切片以及快速石蠟切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細胞以及組織化學技術、超微病理技術。將要開發的新技術有:分子病理診斷技術、腫瘤細胞藥敏實驗技術。細胞學診斷完成病例數10676例。
承擔復旦大學有關教學工作,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學習班。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發表論文多篇。先後獲部級、省市級科技二等獎、三等獎。參編專著8本。
科室現狀:現有病理科診斷醫師12人,其中教授3名(2名退休)、副主任醫師1名;病理技術人員12人。

藥劑科
組建時間:1980年

醫療簡史:逐步發展先後成立門診西藥房、門診中藥房、急診藥房、住院藥房、藥庫、滅菌製劑室、普通製劑室、中草藥製劑室、分析室、臨床藥學實驗室、情報資料等室。
1、藥房( 門、急診和住院藥房) 門診藥房每日處理處方2000張左右,同時還要配發門診各科室的藥物。急診藥房擔負著急診病人24小時的配藥工作。住院藥房擔負著1000多位住院病人的配藥工作。1990年門、急診藥房榮獲上海市衛生系統青年文明服務 “青年文明視窗”。和 “1990度上醫大創青年文明視窗競賽活動優勝獎”。以及 “1995年度上海市文明規範服務視窗”。 門診中藥房原來是徐匯區藥材公司派駐中山醫院的,1986年由醫院收回由藥劑科管理,當時由王達妹主管藥師負責籌辦中山醫院的中藥房。
2、滅菌製劑室 八十年代初在蘇寶駒主管藥師的帶領下,試製成功了臨床急需的停搏液,為心臟手術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滅菌製劑室為配合醫院臨床治療的需要配製特色製劑。現生產的品種有大輸液9種、小針劑6種、滴眼藥7種、滅菌溶液8種。
3、普通製劑室 。普通製劑室為中山醫院臨床提供急需的口服和外用自製製劑,胡中博副主任藥師等試製成功了治療牛皮癬的恩膚霜製劑[L4] 。該製劑室現在能生產各種普通製劑近百種。
4、中藥製劑室。 中藥製劑室不但生產臨床常用的製劑,還研製新製劑。目前能生產口服液、片劑、沖劑、膏劑和外用劑達40多種。
5、分析室 。 分析室擁有自動指示鏇光儀、753紫外分光光度計和溶出儀等多種設備。為試驗採用試劑法,達到了快速、準確的效果。
6、臨床藥學實驗室 。 80年代初,創辦了臨床藥學實驗室,從最初的微生物法測定抗生素血藥濃度開始,逐漸發展到目前的高壓液相法檢測藥物血濃度,使治療指數狹窄的藥物,如:心律平、環孢黴素A、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臨床治療得到有效保證,並承擔了多項研究課題。
7、藥學情報研究室 。1989年創辦,主要工作是將收集到的大量資料分門別類加以保管,並製成文摘卡片,在院內宣傳最新藥學信息,以及時解答院內外醫生和病人提出的有關藥學問題。1994年開設門診藥物諮詢視窗,直接面對病人進行諮詢, 1996年將“微機藥物諮詢系統”軟體引入門診藥房諮詢視窗。
8、靜脈配置中心。與護理部共同合作,現已開展至10個病區(外科6個,內科4個),靜脈營養配置,基本實現了提高醫療質量、合理用藥、節約資源(人力和藥品)的目的。
作為復旦大學的附屬醫院,藥劑科還接受藥學院藥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實習等工作。
科室現狀:目前共有人員98人。其中主任藥師1人、副主任藥師7人、主管藥師15人。

歷任院長

第一任院長 牛惠生
第二任院長 應元岳
第三任院長 沈克非
第四任院長 黃家駟
第五任院長 崔之義
第六任院長 林兆耆
第七任院長 裘 麟
第八任院長 王承棓
第九任院長 林 貴
第十任院長 楊秉輝
第十一任院長 王玉琦

全國百佳醫院

安徽省立醫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
白求恩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
包頭市中心醫院
寶坻縣人民醫院
寶雞市中心醫院
東風汽車公司中心醫院
敦煌市醫院
福建省立醫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高州市人民醫院
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
海南省人民醫院
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吉林省人民醫院
吉林市創傷醫院
吉林市中心醫院
濟南軍區150醫院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
簡陽市人民醫院
江蘇省中醫院
江西省人民醫院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院
江陰市人民醫院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
寧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
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附屬鐵路醫院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邵武市立醫院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
瀋陽軍區210醫院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四川省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四川省綿陽市精神衛生中心
四川省人民醫院
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西藏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
淅江省人民醫院
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

北京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北京市東城區隆福醫院
北京中醫醫院
長春市中心醫院
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
成都市第叄人民醫院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大慶油田總醫院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
第一軍醫大學附屬南方醫院
解放軍總醫院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
蘭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遼陽市第叄人民醫院
柳州市人民醫院
洛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
內蒙古自治區醫院
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院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
南京腦科醫院
濮陽市人民醫院
青島市市立醫院
青海省人民醫院
青海醫學院附屬醫院
清遠市人民醫院
瓊海市人民醫院
三明市第二醫院
山東省立醫院
山東省臨沂地區中醫院
山西省普中地區第二人民醫院
山西省人民醫院
山西省眼科醫院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陝西省扶風縣人民醫院
陝西省人民醫院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重慶叄峽中心醫院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
重慶市銅梁縣中醫院
重慶市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諸城市人民醫院
諸暨市人民醫院

廣西柳州市中醫院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
貴州省人民醫院
哈爾濱鐵路局哈爾濱中心醫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邯鄲市中心醫院
河北省故城縣醫院
河北省人民醫院
河南省漯河市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省人民醫院
河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黑龍江省醫院
湖北省襄樊市中醫院
湖南省石門縣人民醫院
湖南省腫瘤醫院
湖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湖南醫科大學附屬湘雅醫院
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
天津市黃河醫院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鐵路部北京鐵路總醫院
萬載縣人民醫院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武漢市兒童醫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
煙臺毓璜頂醫院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鄭州鐵路局中心醫院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心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中日友好醫院
株州市第一醫院
遵儀醫學院附屬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