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半結腸切除術

左半結腸切除術

左半結腸切除術是治療結腸癌的一種外科手術。切除範圍:橫結腸左段、結腸脾曲、降結腸,並將橫結腸右段與直腸近端吻合,對降結腸或乙狀結腸癌還應將腸系膜下動脈與靜脈分離、結紮、切斷,沿腹主動脈旁自上而下清除淋巴結。適應症: 1.降結腸癌或乙狀結腸癌。2.降結腸與乙狀結腸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或多發性息肉。3.乙狀結腸或降結腸憇室炎並發梗阻者。4.乙狀結腸扭轉壞死或狹窄。麻醉 同右半結腸切除術。

適應症

1.降結腸癌或乙狀結腸癌。

2.降結腸與乙狀結腸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或多發性息肉。

3.乙狀結腸或降結腸憇室炎並發梗阻者。

4.乙狀結腸扭轉壞死或狹窄。

術前準備

1.病人常並發貧血與低蛋白血症,術前應儘可能予以改善。給以營養豐富而少渣的飲食,術前一日改用流質,必要時輸血或血漿。

2.注意檢查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凝血機制及有無遠處轉移。

3.準備腸道3~5日,包括:

⑴如有便秘,入院即可開始用緩瀉劑。

⑵術前3日起,每晚用甘露醇口服或灌腸一次,術前晚作清潔灌腸。

⑶術前3~5日口服磺胺類藥及滅滴靈等抗生素(於手術前24小時在口服磺胺類藥基礎上加服新黴素,每次2g,每6小時1次)。

卡那黴素對胃腸道無明顯刺激、不易引起腹瀉,優於新黴素。於術前72小時開始口服,每小時1次,每次1g,連服4次,以後每6小時1次,每次1g至手術前。

對年老、體弱、手術前後使用抗生素時間較和者,可同時服用制黴菌素每日3次,每次100萬U,以抑制黴菌生長。口服腸道抗生素者,應同時給予維生素K。

4.左側結腸癌合併急性梗阻者,一期切除手術的危險性大,一般宜先作右側橫結腸造瘺,經2~3周的減壓及準備後,再作根治性手術;而右側結腸癌,可行一期手術,但若病情重危、梗阻嚴重者,亦應先作盲腸或結腸造瘺。

5.行左半結腸切除術者,術前應安放留置導尿管。

6.手術日晨放置胃腸減壓管。

手術步驟

以降結腸癌為例。

1.體位仰臥位。

2.切口左側正中旁切口。

3.探查探查左側結腸病變性質、大小與活動度,以及淋巴結、肝臟、盆腔有無病變。

4.顯露左半結腸用溫鹽水紗布墊保護大腸與大網膜,用深拉鉤向中線拉開,顯露左側結腸。

5.結紮腸系膜血管在十二指腸懸韌帶下切開後腹膜,將腸系膜下動脈與靜脈分離、結紮後切斷,近端結紮加縫扎。隨即沿腹主動脈旁自上而下清除淋巴結。在距腫瘤約5~6cm的上、下兩端,用細紗布條穿過腸壁邊緣的腸系膜,紮緊腸腔,控制腫瘤部腸內容物,避免上下流動,造成播散。

6.分離左半結腸切開降結腸左側緣後腹膜,用鈍性和銳性分離法,將左側結腸與腸系膜向中線推開。分離左側結腸系膜和顯露左側後腹壁時,應注意避免損傷左腎及輸尿管。將脾結腸韌帶切開,分離結腸脾曲;將胃結腸韌帶左側部分切開,分離橫結腸左段。分離時注意避免損傷左腎、脾及胰尾。再將盆腔乙狀結腸末段的兩側腹膜切開,分離乙狀結腸末段。注意避免損傷膀胱與兩側輸尿管。

然後,將左半結腸系膜分離,鉗夾、切開後縫扎。在橫結腸中段,用兩把十二指腸鉗(或全齒直止血鉗)並排夾住後切斷;在乙狀結腸末端用兩把直角鉗夾住後切斷,去除左半結腸。

7.橫結腸直腸吻合切除鉗夾過的保留端腸壁邊緣,腸端用紅汞液紗布拭淨,然後將橫結腸右段與直腸近端行端端吻合(一般採用開放式端端吻合術)。橫結腸右段應儘量分離鬆弛,直腸近端應保留足夠長度,以保證吻合無張力。先用兩針牽引線固定,隨即進行吻合。後壁外層用細絲線作漿肌層間斷內翻褥式縫合,內層用絲線(或2-0鉻制腸線)作全層間斷縫合。前壁內層用絲線(或2-0鉻制腸線)全層內翻間斷縫合,外層用絲線作漿肌層間斷內翻褥式縫合。

8.封閉盆腔腹膜先將盆腔分開的腹膜用細絲線間斷縫合,封閉盆腔腹膜,復蓋吻合口;然後,將右側橫結腸系膜與後腹膜用細絲線間斷縫合。在吻合口附近的盆腔內放置香菸引流,自腹壁切口引出。

9.縫合逐層縫合腹壁。

術中注意事項

1.當分離左側結腸系膜、顯露左側腹後壁時,必須避免損傷左腎、脾、胰尾及輸尿管;特別在分離乙狀結腸末段時,要防止損傷兩側輸尿管。

2.當橫結腸與直腸吻合時,術野顯露常不夠滿意,需要取頭低足高位,幫助顯露。

3.操作要仔細、輕巧、穩當,吻合口應無張力,縫扎鬆緊合適;否則,有發生吻合口漏的可能。

術後處理

術後10日內不能灌腸或服用瀉藥,需要時可服用液體石蠟。術後2~3日可取出香菸引流。其餘同右半結腸切除術。

概述

目前國內外一些醫院有採取全腸道灌洗方法作腸道準備,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製的灌洗液(含一定濃度的電解質及腸道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滲壓),用量4~8升,蹲坐於排便裝置上。可同時達腸道清潔和消毒的目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