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帖跋》

《閣帖跋》

《閣帖跋》是趙孟頫的著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

基本信息

原文

《閣帖跋》《閣帖跋》

書契以來遠矣,中古以六藝為教,次五曰書。書有六藝:象形、指事、諧聲、會意、轉注、假借。書由文興,文以義起,學者世習之,四海之內罔不同也。
秦滅典籍,廢先王之教,李斯變古篆,程邈創隸書。隸之為言徒隸之謂也,言賤者所用也。漢承秦弊,舍繁趣簡,四百年間六義存者無幾。漢之末年,蔡邕以隸古定《五經》洛陽辟雍,以為復古。觀者車日數十百輛。
其後隸法又變,而真行章草之說興,言楷法則王次仲、師宜官、梁鵠、邯鄲淳、毛宏,行書則劉德升、鍾氏、胡氏,草則崔瑗、崔寔、張芝、張文舒、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韋仲將、張超之徒,鹹精其能。
至晉而大盛,渡江後,右將軍王羲之,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故歷代稱善書者,必以王氏父子為舉首,雖有善者,蔑以加矣。當是時,江右號禮樂衣冠之國,而北朝尚用武,其遺風流俗,接於耳目,故江左人士以書名者,傳記相望。歷隋而唐,文皇尚之。終唐之世,善書者輩出,其大者各自名家,逸其名者不可勝數,亦可謂盛矣。
宋興,太宗皇帝以文治,制詔有司,捐善賈購法書,聚之御府,甚者或賞以官。時五代喪亂之餘,視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蹟散落,帝甚憫焉。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繇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題曰上石,其實木也。既成,賜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黃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今都下用錢萬二千便可購得。
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用潘谷墨,光輝有餘,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橫裂文,士大夫或不能盡別。由此觀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甲申歲五月,余書鋪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權帖一卷,於錢唐康自修⑧許易得第九卷,始為全書。雖墨有燥濕輕重,造有工苦,皆為淳化舊刻無疑,是可寶也。
太宗刻此帖,轉相傳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觀太清樓帖、紹興監帖、淳熙修內司帖、臨江戲魚堂帖、利州站、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慶曆長沙劉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書郎潘師旦絳州帖、絳公庫帖,稍加損益,卷秩亦異。其它瑣瑣者又數十家,不可悉記,而長沙、絳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余因記得帖之由,遂摭其本末著於篇。

譯文

文字自產生以來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周時以六藝作為教育的科目,第五項便是文字。文字本身又有六種不同的造字方法,分別是:象形、指事、諧聲、會意、轉注、假借。書寫是由於文字的發展而興盛,文字是由於表情達意而興起,為學之人世世代代都要學習它,四海之內沒有不同的。
秦始皇焚滅典籍,廢棄先王的教化,李斯變大篆為小篆,程邈創製了隸書。這種字型所以被稱之為隸書,是以創製者徒隸的身份而命名的,是為地位卑賤的官獄隸人所使用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弊端,捨棄繁複,趨向簡易,四百年間,造字之六法已經所剩無幾了。漢朝末年,蔡邕將古文字用隸書的筆法來書寫《五經》,放置在洛陽天子講學的學宮之前,作為對古法古制的光復。前往觀瞻者的車駕每日有數十百輛之多。
此後隸書的寫法又發生改變,如果要論述真楷、行書和章草的興起,談論楷書之法則有王次仲、師宜官、梁鵠、邯鄲淳、毛宏;論及行書則是劉德升、鍾氏、胡氏,說草書則是崔瑗、崔寔、張芝、張文舒、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韋仲將、張超這些人,這些人都十分精通於各自擅長的書體,才能出眾。
到了晉朝,書法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興盛。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永嘉南渡後,西晉滅亡東晉建立,右將軍王羲之,總攬百家探索之功,極盡眾家書體之妙,創立出自己的獨特書風,並傳給其子王獻之,超邁非凡,成就卓絕。因而歷代稱道擅書的大家,必定以王氏父子為魁首,縱然歷史上也有不少書法大家,與之相比也會黯然無光了。在當時,江北地區原本是一個號稱興禮樂正衣冠的國度,但是在北朝政權崇尚武力的統治下,輕文重武的風俗耳濡目染,於是文化發展趨於沒落。因而造就了江南地區以書法而聞名的人,在歷史傳記當中比比皆是。歷經由隋至唐的變遷,由於唐太宗大力倡導書法,致使整個唐朝時期,擅長書法的人大量湧現,其中的佼佼者皆自成一家,沒有留下姓名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足可以說是極為興盛的時代了。
書法到了宋朝又迎來了興盛的時期,宋太宗以文治國,頒布詔書命令各部官吏,出高價收購歷代名家法書碑帖,都收藏在皇家內府,對於捐獻法書有突出貢獻的人還被賞賜官爵。當時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紛繁戰亂之後,能夠被視作是唐朝舊藏珍品而倖存下來的不過是百里挑一所剩無幾。古人的珍貴墨跡散落於天下,皇帝感到異常的悲痛和惋惜。淳化年間(公元990年——994年),太宗詔命翰林院侍書王著,根據皇家所購藏的法帖書籍,上自夏、商、周三代直至唐朝,整理編纂為十卷,勾摹鐫刻收藏於皇家秘閣,雖名為摹勒上石,其實是刻於棗木板上。全部完成後,賞賜宗室、大臣各一套。從此,遇到大臣入官中書省和樞密院德,則以墨跡拓本賞賜。後來才停止賞賜了,因此世上極為珍視《淳化閣帖》。黃庭堅說:“宮中木板刻制的古帖都用歙州貢墨拓制的拓本賞賜群臣。現在在京都花萬二千貫錢就可以買到。”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094年)年間,宋哲宗的叔叔趙顥從禁中借到《淳化閣帖》的原版,拓制數百本,分贈給王府的屬官,用潘谷所造之墨拓制,光澤過甚,而且顏色不夠黑,又有很多黑色的橫向裂紋,士大夫有的是不能完全辨別其與原拓的區別的。這樣看來,刻本的原版相同但用墨不同而造成效果的差異,也是有原因的呀。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甲申五月,我在書鋪中買到三卷古帖:第二、第五和第八卷。第二年五月,又得到第七卷,多得一本第八卷,缺少第九卷。六月,用多餘的第八卷和柳公權法帖一卷,從錢唐縣康自修那裡換到了第九卷,終於湊成全套。雖然墨有乾濕輕重,製作的工藝有精有粗,但無疑都是淳化年間的原版舊刻,是非常值得好好珍藏的。
從宋太宗詔命刻成此帖後,輾轉翻刻,於是遍及天下,計有《二王府帖》、《大觀太清樓帖》、《紹興監帖》、《淳熙修內司帖》、《臨江戲魚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篇章全部相同。又有慶曆長沙劉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書郎潘師旦《絳州帖》、《絳公庫帖》,稍有增減,篇章也有不同。其他零零散散的還有數十家,不能都記錄下來。而長沙、絳州最知名,重要的二者都是以此原版帖為依據。這些前代珍貴的法書珍品能夠不失傳,全有賴於此帖的功勞。我所以記錄下得到《淳化閣帖》的原由,並且順便蒐集它的起源與翻刻流傳的情況,一併著於本文之內。

作者簡介

趙孟頫半身畫像趙孟頫半身畫像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又稱“趙吳興”。元代著名書畫家,系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元世祖時,以以遺逸被召,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時稱“趙承旨”。卒後追贈魏國公,諡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極有影響的書法家。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並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善篆、隸、真、行、草諸體,尤以楷、行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極高。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題注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趙炅(即趙匡義)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實為棗木鏤刻)于禁內“秘閣”,名《淳化閣帖》。《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或稱《官帖》,簡稱《閣帖》。刻成後,內府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閣帖》為叢帖始刻,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淳化閣帖》共十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名家書法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至次年六月趙孟頫集得《閣帖祖本》全帙,誠是不易,欣喜非常。同年八月他寫下長篇《題淳化閣帖祖本》,即《閣帖跋》。趙孟頫一生鍾情《閣帖》,時時加以觀摩、臨撫。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歲的趙孟頫發興欲臨竟全帙。自此用六年時間,在六十一歲時將全部十卷通臨完畢,堪稱用工至深至勤。“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是他對《閣帖》給予的極高評價。
《閣帖跋》全文溯本求源,闡說書道發展,評點歷史名家,論說《閣帖》淵源,述及得書始末。此文不愧是一篇研究《閣帖》的重要文獻。

編後語

釋讀這篇《閣帖跋》一樣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問題。
發現的旁的錯誤就不說了。但居然有人將“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一句中的“親賢宅”譯作“宋哲宗為其弟楊王趙顥、荊王趙頵修的外宅名。”竟把宋哲宗的兩位皇叔說成了他的弟弟,這是最為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的重大錯誤。
據《宋史》載:宋英宗有四子:長子即宋神宗趙頊,次子吳榮王趙顥,皆為宣仁聖烈高皇后所生。他們是同母的兄弟關係。
元豐八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理政。立10歲的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儲,改名趙煦。這時,他的兩個皇叔趙顥36歲,趙頵30歲。數日後,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
神宗即位後,趙顥進封昌王。後相繼改封雍王、揚王、冀王、楚王、燕王、吳王。謚曰榮。所以史書稱他為“吳榮王”。
據載:“自熙寧以來,顥屢請居外,章上輒卻。至元祐初,乃賜鹹宜坊第一區,榜曰“親賢”與弟頵對邸。”可見,“親賢宅”元祐初年神宗登基後,由於這位皇叔“屢請居外”,所以賜給了他們這處外宅。因二位王爺“對邸”,所以趙顥的借拓本又稱《二王府本》。
史書上說,趙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異書,亟馳使以示。所以他借拓《閣帖》就很不稀奇了。
因《閣帖跋》與《論宋十一家書》均為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時編入,之前尚鮮有問津者,更無文章可以借鑑,今人轉譯則多錯誤百出,不堪一用,故詳加考證後譯出,供方家識者一哂。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