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帖跋

《閣帖跋》是趙孟頫的著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朝代 宋朝。

原文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又稱“趙吳興”。元代著名書畫家,系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元世祖時,以以遺逸被召,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時稱“趙承旨”。卒後追贈魏國公,諡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極有影響的書法家。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並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善篆、隸、真、行、草諸體,尤以楷、行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極高。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題注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趙炅(即趙匡義)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實為棗木鏤刻)于禁內“秘閣”,名《淳化閣帖》。《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或稱《官帖》,簡稱《閣帖》。刻成後,內府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閣帖》為叢帖始刻,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淳化閣帖》共十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名家書法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至次年六月趙孟頫集得《閣帖祖本》全帙,誠是不易,欣喜非常。同年八月他寫下長篇《題淳化閣帖祖本》,即《閣帖跋》。趙孟頫一生鍾情《閣帖》,時時加以觀摩、臨撫。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歲的趙孟頫發興欲臨竟全帙。自此用六年時間,在六十一歲時將全部十卷通臨完畢,堪稱用工至深至勤。“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是他對《閣帖》給予的極高評價。
《閣帖跋》全文溯本求源,闡說書道發展,評點歷史名家,論說《閣帖》淵源,述及得書始末。此文不愧是一篇研究《閣帖》的重要文獻。

編後語

釋讀這篇《閣帖跋》一樣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問題。
發現的旁的錯誤就不說了。但居然有人將“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一句中的“親賢宅”譯作“宋哲宗為其弟楊王趙顥、荊王趙頵修的外宅名。”竟把宋哲宗的兩位皇叔說成了他的弟弟,這是最為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的重大錯誤。
據《宋史》載:宋英宗有四子:長子即宋神宗趙頊,次子吳榮王趙顥,皆為宣仁聖烈高皇后所生。他們是同母的兄弟關係。
元豐八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理政。立10歲的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儲,改名趙煦。這時,他的兩個皇叔趙顥36歲,趙頵30歲。數日後,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
神宗即位後,趙顥進封昌王。後相繼改封雍王、揚王、冀王、楚王、燕王、吳王。謚曰榮。所以史書稱他為“吳榮王”。
據載:“自熙寧以來,顥屢請居外,章上輒卻。至元祐初,乃賜鹹宜坊第一區,榜曰“親賢”與弟頵對邸。”可見,“親賢宅”元祐初年神宗登基後,由於這位皇叔“屢請居外”,所以賜給了他們這處外宅。因二位王爺“對邸”,所以趙顥的借拓本又稱《二王府本》。
史書上說,趙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異書,亟馳使以示。所以他借拓《閣帖》就很不稀奇了。
因《閣帖跋》與《論宋十一家書》均為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時編入,之前尚鮮有問津者,更無文章可以借鑑,今人轉譯則多錯誤百出,不堪一用,故詳加考證後譯出,供方家識者一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