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志》

《翰墨志》

《翰墨志》中國南宋書法理論著作,趙構撰。

基本信息

趙構,即宋高宗,字德基,1127年即位,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他喜愛書法,師法王羲之王獻之,功力亦深。《翰墨志》1卷,亦稱《評書》《高宗翰墨志》《思陵翰墨志》。原為論書25則,現只存22則。古人論書,人云亦云者多。趙構則直抒己意,多獨到之處如他不同意王羲之書《蘭亭序》“似有神助”之說,認為它之所以受人重視,是因其字數最多。又如他不同意世俗認為石硯以有眼為貴,認為是以密理堅緻、瀦水發墨為優。他主張學書須先學正書,學草者亦不可不兼學正書,因正書八法皆備,不相附麗。他對宋代書法,多持否定態度,謂書學之弊,無如本朝,本朝承五代之後,無字畫可稱。他於北宋舉李建中蔡襄李時雍以及蘇、黃、米、蔡,皆有褒有貶,唯於米芾之行草,極為稱許,謂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記其逸事亦多。

內容簡介

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或蕭散,或枯瘦,或遒勁而不回,或秀異而特立,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於取捨。至若《稧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法書中,唐人硬黃自可喜,若其餘,紙札俱不精,乃託名取售。然右軍在時,已苦小兒輩亂真,況流傳歷代之久,贗本雜出,固不一幅,鑑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遠。惟識者久於其道,當能辯也。

余每得右軍或數行、或數字,手之不置。初若食口,喉間少甘則已,末則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於心手。頃自束髮,即喜攬筆作字,雖屢易典刑,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至作尺餘大字,肆筆皆成,每不介意。至或膚腴瘦硬,山林丘壑之氣,則酒後頗有佳處。古人豈難到也。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晉汝陰太守李矩妻。善鍾法,能正書,入妙。王逸少師之,杜甫謂“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也。

端璞出下岩,色紫如豬肝,密理堅緻,瀦水發墨,呵之即澤,研試則如磨玉而無聲,此上品也。中下品則皆砂壤相雜,不惟肌理既粗,復燥而色赤。如後歷新坑,皆不可用,製作既俗,又滑不留墨。且石之有眼,余亦不取,大抵瑕翳於石有嫌,況病眼假眼,韻度尤不足觀,故所藏皆一段紫玉,略無點綴。

本朝士人自國初至今,殊乏以字畫名世,縱有,不過一二數,誠非有唐之比。然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書大書,飛白分隸,加賜臣下多矣。餘四十年間,每作字,因欲鼓動士類,為一代操觚之盛。以六朝居江左皆南中士夫,而書名顯著非一。豈謂今非若比,視書漠然,略不為意?果時移事異,習尚亦與之汙隆,不可力回也。

《評書》謂羊欣書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不堪位置。而世言米芾喜效其體,蓋米法欹側,頗協不堪位置之意。聞薛紹彭嘗戲米曰:“公效羊欣,而評者以婢比欣,公豈俗所謂重台者耶?”

本朝承五季之後,無復字畫可稱。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則端雅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創,儼立廊廟。草則騰姣起鳳,振迅筆力,穎脫豪舉,終不失真。所以齊高帝與王僧虔論書,謂:“我書何如卿?”僧虔曰:“臣正書第一,草書第三:陛下草書第二,而正書第三。是臣無第二,陛下無第一。”帝大笑。故知學書者必知正草二體,不當闕一。所以鍾、王輩皆以此榮名,不可不務也。

晉起太極殿,謝安欲使獻之題榜,以為萬世寶。當時名士已愛重若此。而唐人評獻之,謂“雖有父風,殊非新巧。字勢疏瘦,如枯木而無屈伸,若餓隸而無放縱”,鄙之乃無佳處。豈唐人能書者眾,而好惡遂不同如是耶?

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芾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昔人謂支遁道人愛馬不韻,支曰:“貧道特愛其神駿耳:”余於米字亦然。又芾之詩文,詩無蹈襲,出風煙之上;覺其詞翰同有凌雲之氣,覽者當自得。

世傳米芾有潔疾,初未詳其然,後得芾一帖云:“朝靴偶為他人所持,心甚惡之,因屢洗,遂損不可穿。”以此得潔之理。靴且屢洗,余可知矣。又芾方擇婿,會建康段拂字去塵,芾釋之曰:“既拂矣,又去塵,真吾婿也。”以女妻之。又一帖云:“承借剩員,其人不名,自稱曰張大伯。是何老物,輒欲為人父之兄?若為大叔,猶之可也。”此豈以文滑稽者耶?

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往往篆、隸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以筆意本不同,每拘於點畫,無放意自得之跡,故別為戶牖。若通其變,則五者皆在筆端,了無閡塞,惟在得其道而已。非風神穎悟,力學不倦,至有筆冢、研山者。似未易語此。

世有《絳帖》、《潭帖》、《臨江帖》,此三書,《絳》本已少,惟《潭帖》為勝者,以錢希白所臨本也。希白於字畫得佳處,故於二王帖尤邃。若《臨江》則失真遠矣。又《淳化帖》、《大觀帖》,當時以晉、唐善本及江南所收帖,擇善者刻之。悉出上聖規摹,故風骨意象皆存,在識者鑒裁,而學者悟其趣爾。

(圖)《翰墨志》《翰墨志》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於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餘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間,自然於二法臻極,煥手妙體,了無闕軼。反是則流於塵俗,不入識者指目矣。吾於次敘得之,因筆其梗概。

草書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務簡易,刪難省煩,損復為單,誠非蒼、史之跡。但習書之餘,以精神之運,識思超妙,使點畫不失真為尚。故梁武謂赴急書,不失蒼公鳥跡之意,顧豈皂吏所能為也?又其敘草大略,雖趙壹非之,似未易重輕其體勢。兼昔人自製草書,筆悉用長毫,以利縱舍之便,其為得法,必至於此。

學書之弊,無如本朝,作字真記姓名爾。其點畫位置,殆無一毫名世。

先皇帝尤喜書,致立學養士,惟得杜唐稽一人,餘皆體仿了無神氣。因念東晉渡江後,猶有王、謝而下,朝士無不能書,以擅一時之譽,彬彬盛哉!至若紹興以來,雜書、遊絲書,惟錢塘吳說;篆法惟信州徐兢:亦皆碌碌,可嘆其弊也。

昔人論草書,謂張伯英以一筆書之,行斷則再連續。蟠屈拿攫,飛動自然,筋骨心手相應,所以率情運用,略無留礙。故譽者云:“應指宣事,如矢發機,霆不暇激,電不及飛。”皆造極而言創始之意也。後世或雲“忙不及草”者,豈草之本旨哉?正須翰動若馳,落紙雲煙,方佳耳。

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前人作字煥然可觀者,以師古而無俗韻,其不學臆斷,悉掃去之。因念字之為用大矣哉!於精筆佳紙,遣數十言,致意千里,孰不改現存嘆賞之心!以至竹帛金石傳於後世,豈只不泯,又為一代文物,亦猶今之視昔,可不務乎?偶試筆書以自識。

宋虞龢論文房之用,有吳興青石圓研,質滑而停墨,殊勝南方瓦石。今苕、口間不聞有此石硯,豈昔以為珍,今或不然?或無好事者發之?抑端璞、徽硯既用,則此石為世所略。

何延年謂右軍永和中,與太原孫承公四十有一人,修袚稧,擇毫制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別體,就中“之” 字有二十許,變轉悉異,遂無同者,如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百千本,終不及此。余謂“神助”及“醒後更書百千本無如者”,恐此言過矣。右軍他書豈減《稧帖》,但此帖字數比他書最多,若千丈文錦,卷舒展玩,無不滿人意,軫在心目不可忘。非若其他尺牘,數行數十字,如寸錦片玉,玩之易盡也。

本朝自建隆以後,平定僭偽,其間法書名跡皆歸秘府。先帝時又加採訪,賞以官職金帛,至遣使詢訪,頗盡探討。命蔡京、梁師成、黃冕輩編類真贗,紙書縑素,備成卷帙。皆用皂鸞鵲木、錦褾褫、白玉珊瑚為軸,秘在內府。用大觀、政和、宣和印章,其間一印以秦璽書法為寶。後有內府印,標題品次,皆宸翰也,舍此褾軸,悉非珍藏。其次儲於外秘。余自渡江,無復鍾、王真跡。間有一二。以重賞得之,褾軸字法亦顯然可驗。

智永禪師,逸少七代孫,克嗣家法。居永欣寺閣三十年,臨逸少真草《千文》,擇八百本,散在浙東。後並《稧帖》傳弟子辯才。唐太宗三召,恩賜甚厚,求《稧帖》終不與。善保家傳,亦可重也。余得其《千文》藏。

楊凝式在五代最號能書,每不自檢束,號“楊風子”,人莫測也。其筆札豪放,傑出風塵之際,歷後唐、漢、周,卒能全身名,其知與字法亦俱高矣。在洛中往往有題記,平居好事者,並壁畫,置坐右,以為清玩。

余嘗謂,甚哉字法之微妙,功均造化,跡出竊具,未易以點畫工,便為至極。蒼、史始意演幽,發為聖跡,勢合卦象,德該神明,開闔形制,化成天下。至秦漢而下諸人,悉胸次萬象,布置模範。想見神遊八表,道冠一時。或帝子神孫,廊廟才器,稽古入妙,用智不分,經明行修,操尚高潔,故能發為文字,照映編簡;至若虎視狼顧,龍駭獸奔。或草聖草賢,或絕倫絕世,宜合天矩,觸塗造極。非夫通儒上士詎可語此,豈小智自私、不學無識者可言也。

評點

趙構(1107一1180)即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政治上無能,成偏安之局,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其書法所得頗深。著《翰墨志》一卷。《宋史·藝文志》載高宗《評書》一卷,亦名《翰墨志》。高似孫《硯箋》引作《高宗翰墨志》,岳珂《法書贊》引作《思陵翰墨志》。《翰墨志》一卷大旨所宗,惟在“二王 "。不同於北宋文人那種主意派的書法藝術觀,趙構以其自身的學書實踐嚮往古典氣息的高雅風格的書法道路,主張並強調書法的基礎在於古典。這是具有很大意義的。其論學書,宜先學楷書,後學行、草書,並認為正草不可不兼有,指出了一條循序漸進的學書原則。楷書基本功紮實,掌握了各種筆畫的筆勢形態,運用了行、草,縱肆揮灑而不失楷法,自然形神兼備,動中有靜,不流塵俗。這不僅是經驗之談,也是一條審美創造法則。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