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林印社

節之幼受庭訓,開學後即於課餘之暇玩習治印,偶有仿刻,承歡先人,似亦默可。 時舍弟律之尚年小,但受家庭薰陶,亦已習書作印。 1958年,節之加入刻字合作社,翰墨林始告歇業。

翰墨林印社

“翰墨林”印社由先祖周佑黻創業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到1958年組織刻字合作社後歇業,經歷了八十年歷史。
先祖周澄(1858—1927),又名佑黻,號西園,室名“鐵石廬”,鐵石猶金石刻畫也。名其印社謂“翰墨林”,蓋取唐人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之意。社址在當時東大街百歲坊附近,今中山東路蕭家巷西首。以雕刻書版、印刷書籍、鉤勒銘志,書法篆刻為業,由於技藝精湛聞名。
清末民初,當時盛行私家刻書,“翰墨林”雕刻書版以字型工整著稱,出書甚多。解放前,節之曾於舊書鋪中回收兩部書版:其一為某家之單行本,連史紙印,扉頁背面有“光緒x x年寧波翰墨林雕印”字樣;一為某書之全集,計六冊,每卷終頁刻有“鄞翰墨林周佑黻鐫”字一行。惜在“文革”中散失,書名亦因年久而遺忘。
“翰墨林”之兼擅碑銘石刻者,其藝須綜合書法鉤勒與鐫刻傳神之功,碑銘必由名家作字,要使原作筆墨神采再現石上,固非平常匠工所能模擬者矣。總緣先祖本人精研金石書法,且以一絲不苟之功力從事於此,故能運刀如筆而為當世名家如鄞縣高振霄、馮孟顓、慈谿錢罕等諸先生所賞識。錢罕所書碑銘為先祖所鐫特多。現“天一閣”尚藏有《清儒林郎馮君墓志銘》,民國九年錢罕書並題蓋、鄞周澄鐫字的拓片。此外尚存有章師濂書《李母費宜人墓志銘》、周澄刻石之拓片一本。原石之保存者有《天童寺重修天王殿碑記》、光緒十六年(1890)慈谿楊泰亨撰並書、周佑黻鐫,今在天童寺天王殿後右邊走廊壁上。又節之於解放初期猶見縣前市昌廟有周澄書刻石碑一方,後經改建,不知去向。
至如書法與治印,當先祖逝世之時,節之年幼無知,嗣後僅見東大街商店招牌並西鄉墓碑數處為榜書,市昌廟碑為小楷,信如周退密先生來函提示:“令祖工書法,但未嘗有館閣習氣,珠圓玉潤,頗近松雪一路,但厚重穩健,無松雪姿媚之態。”治印則僅存自用印三方,雖一鱗半爪,尚得窺見典型。其中“鐵石廬結金石因緣”一印,有皖派韻味;“西園”一印,見浙派風度,蓋先人遊刃於皖浙之間也。曾留印譜一本,亦於抗日期間多次避難遺失。
先父周 (1851—1937),字小佑,幼承箕裘,續有所成,曾自嘲“四書我無緣,翰墨作生涯。”於書法、篆刻頗有造詣。書學六朝碑誌。余童年熟見東大街榜書招牌“大盛鐘錶眼鏡店”、“新永順白鐵器具店”等處,均魏《穆陵亮造象》一路。刻石則有《天一閣南亭樾圖》,今猶完好,其題額書法頗似錢太希韻味。隸書近《華山碑》,篆書學鄧石如、趙之謙、徐三庚,故治印亦融此三家於一爐;仿漢之作,亦別有古趣。現存原作十方、印蛻二十方,合先祖遺印,輯為《鐵石廬印存》待梓。
先祖先父之篆刻作品,各自具風格,且以“結金石因緣”為宗旨,其志趣之高雅如此,不獨以此為生計而已。復由於寧波為文物之邦,名士薈集,當地文人學者時來晤談,探討藝事。
節之幼受庭訓,開學後即於課餘之暇玩習治印,偶有仿刻,承歡先人,似亦默可。顧因當時國難深重,社會困頓·先人以吾家清貧,恐非文墨生涯所能堅持,乃囑節之於十四歲時赴滬學商,故雖勉強就業而心有未愜,每於工余燈下,不廢學書治印。幸而業師乃著名畫家陳允升(紉齋)之孫,蒙寬容得以遂志。
至蘆溝橋抗日事起,繼之“八·一三”難作, 商店歇業,復返甬上,方克侍奉先父,同理吾家故業,厥心斯安。誰知不幸家父於是年十一月猝患腦溢血逝世,乃不得不獨力承擔翰墨林業務,慘談經營,豈命運與藝術有不解之緣耶?
1938年某日,一長者來我印社觀看陳列印樣多時,問小佑先生在否?告以家父已去世,彼頗為驚愕。見節之所作印略窺門徑,遂加意指點,並囑多臨摹秦漢璽印.以求古樸。詢之方知是寧波著名書法家葛夷之,曾與先父有翰墨交,同沙孟海老師、吳公阜先生相友善,同為馮君木前輩門下。他雖不擅作印,然對治印一道,深有研究,精於鑑賞,善於指出作品瑜瑕,後累蒙指教,允列門下,並為我起室名曰:“息柯”,因此我又以“息柯”為號。時舍弟律之尚年小,但受家庭薰陶,亦已習書作印。
夷師曾贈我兄弟古詩一首:《題息柯筱周氏兄弟印稿》
世亂藝壇久沈寂,鑿印今有大小周。①
胸羅秦權漢碑碣,心儀悲庵吳攘叟。
旁及龍門造象刻,鐘鼎石鼓古勾婁。
文從字順各識職,意象慘澹勤索搜。
我書意造本無法,無法之法神與游。
遊刃恢恢似有餘,石我兩忘意始酬,
吾人所學雕蟲耳,大不能王小不侯,
經之營之志不渝,小技自亦足千秋,
詩成似聞刀謖謖,獨坐小樓燈幽幽。
1945年初,節之為勉勵氣節,刻岳武穆《滿江紅》詞一首,懸諸齋壁,以表恢復河山之志。抗戰勝利後,此曾與林劍星國畫同在杭州展出。
1946年,當代享有盛名的書法,篆刻家沙孟海老師回鄉,節之聞訊趨前求教,蒙誠摯教導,勉以“轉益多師”,取各家之長,自辟蹊徑。後累蒙指引,深有教益,並得忝列門牆
同年,趙叔孺先生大弟子張魯庵先生來訪,張君貽予《黃牧甫印存》一部,予贈乃師早期所刻三印,共訂金石之交。
是年,我兄弟兩人同時參加浙江省龍淵印社。蓋翰墨林之藝事,律之亦參與焉。時律之年僅十五歲,為印社年齡最小社員。
1948年節之協助秦彥沖、張魯庵兩先生輯集《吝飛館印留》原作借集工作。在吳老之甥金君處借得公阜先生自鈐《吝飛館印存》,譜首有趙叔孺為吳公畫像及任堇叔題序,並移植於《印留》中,又增錢罕題簽,沙文若序,堪稱藝林瑰寶。惜而今亦稀有珍藏者矣。
此後,秦彥沖先生又編輯沙師印譜,節之仍襄坊假工作。惜初稿始就而秦君不久作古,此譜至今尚未全集問世。
1957年節之參加上海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並與全國金石家如錢瘦鐵、鄧散木、馬公愚及寧波王永嘉等諸社員合作《魯迅筆名印譜》,現存上海魯迅紀念館。
其間,自1961年至1975年,寧波市舉辦美術展覽總計七次,節之均有作品參加,其中毛主席《長征詩》印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等印組,由市文化局推選參加省文化局舉辦之元旦展覽會展出。
1958年,節之加入刻字合作社,翰墨林始告歇業。

[引用信息]:政協寧波市委員會 《翰墨林印社》周節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