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2年

太平興國元年(976),直學士院。 淳化三年(992),拜太師,封魏國公。 淳化元年(990),復為樞密副使。

歷史紀事

宋置常平倉
淳化三年(992),京師地區糧食豐收,糧價驟降,太宗乃命有司高價收購,貯於京師,逢荒年減價賣給平民,稱之為常平倉。景德三年 (1006),除沿邊州郡外,推行全國。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錢一、二萬貫為糴本,用以平準糧價,有時也作荒年賑濟。景祐以後,由於常平倉積貯有餘而三司兵糧不足,錢穀隨時被挪用。熙寧二年(1069),常平倉法被青苗法取代。紹興九年、(1139),重建常平倉。

宋置三司都勾院
淳化三年(992),宋置三司都勾院,屬三司。分戶部勾院、度支勾院、鹽鐵勾院,職掌審查各地申報三部金谷百物出納帳籍,均設判官一人,勾覆官一人。機構不定,時有分合,或合為三司都勾院、三司勾院,或以鹽鐵、戶部勾院為一院,度支勾院為一院。

太宗置磨勘院
淳化三年(992),太宗因京朝官、幕職、州縣官清濁混淆,難以黜陟,乃設磨勘京朝官院。命王沔謝泌王仲華同知京朝官考課;設磨勘幕職州縣官院,命張弘高象先范正辭同知幕職、州縣官考課,總稱磨勘院。次年,改磨勘京朝官院為審官院,磨勘幕職州縣官院為考課院

文化紀事

徐鉉卒
徐鉉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十歲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譽為“韓、徐”。仕吳為校書郎,仕南唐為試知制誥。因與宰相宋齊丘有隙,貶為泰州司戶掾。不久,又恢復舊職,後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時,徙饒州,召為太子右諭德、知制誥、中書舍人。李煜即位後,歷仕禮部侍郎、通署中書省事、尚書左丞、兵部侍郎、翰林學士、御史大夫、吏部尚書。南唐滅亡後,隨李煜覲見太祖,召為太子率更令。太平興國元年(976),直學士院。四年(979),從太宗征太原,班師後,加給事中。八年(983),出為右散騎常侍,遷左常侍。淳化二年(991),貶為靜難行軍司馬。同年卒,享年七十六歲。其著作有世稱“大徐本”的《說文解字》、《騎省集》、《稽神錄》。

王懷隱等修《太平聖惠方》成書。載方凡一萬六千八百三十四首。

雜譚逸事

趙普卒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今北京大興)人,後舉家避難至河南洛陽。後周顯德初,為永興軍節度劉詞幕僚。周平淮南後,補渭州軍事判官。趙匡胤領同州節度,闢為推官。移鎮宋州後,引為掌書記。太祖即位,因擁戴有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同年隨太祖征李筠,遷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建隆三年(962),拜樞密使、檢校太保。乾德二年(964),遷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監修國史。五年 (967),加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趙普為政專斷,以權謀私。開寶六年(973),出為河陽三城節度、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平興國初,拜太子少保,後遷太子太保。太平興國六年(981),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國公。八年(983),出為武勝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雍熙四年(987),移山南東道節度,自梁國公改封許國公。端拱元年(988)冊拜太保兼侍中。次年,拜西京留守、河南尹,依舊守太保兼中書令。淳化三年(992),拜太師,封魏國公。同年卒,享年七十一歲。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謚忠獻。

許王元僖卒
原名德明,宋太宗次子。太平興國七年(982)出閣,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廣平郡王。次年,進封陳王,改名元佑。雍熙二年(985),改開封尹兼侍中,改名元僖。後進封許王,加中書令。淳化三年(992)卒,年僅二十七歲。贈太子,謚恭孝。

王沔卒
王沔字楚望,齊州(今山東濟南)人。太平興國元年(976),舉進士,授大理評事。四年 (979),遷著作郎、直史館。同年,擢右拾遺,出為京西轉運副使。次年,加右補闕、知懷州。八年(983),與宋白、賈黃中等同知貢舉,擢膳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同年,遷右諫議大夫、同簽書樞密院事。雍熙元年 (984),加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端拱元年(988),改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淳化元年(990),復為樞密副使。次年,罷職。三年(992),與謝泌、王仲華同知京朝官考課。同年卒,時年四十三歲,贈工部尚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