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

《盲人》

《盲人》是梅特林克早期的一部作品,該劇沒有什麼故事性。

基本信息

《盲人》是梅特林克早期的一部作品,該劇沒有什麼故事性,林兆華說:“這是一出人類的悲劇,寫的是人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失望和無望,比《等待戈多》更甚,因為絕望中等待的領路人已經死了。”

作家簡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時人,象徵派戲劇的代表作家。於1889年開始《盲人》的劇本創作,1890年完成,用法文寫作。19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32年被比利時國王封為伯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美國。1947年返回歐洲,兩年後在法國逝世。

劇情簡介

講述了12個盲人陷入原始森林、等待著已經死去的教士前來搭救。以盲人的處境象徵人類的生存境遇。契訶夫說過:“梅特林克的劇本奇特而不同凡響,如果我自己擁有一家劇院的話,我肯定會搬演《盲人》。”

《盲人》《盲人》

話劇《盲人》:讓人感動

北京9個劇場將迎來sj戲劇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由林兆華導演的梅特林克的《盲人》將由12位真正的盲人演員做sj首演。

著名導演林兆華說:“我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盲人演員)放鬆下來,完全放鬆下來,現在看來還不盡如人意,這需要時間,但我們離首演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在和盲人演員一起排戲的日子裡,林兆華有著深切地表達,“很多次,我曾經落淚,他們沒有眼睛,但他們的心卻如此清澈。每個和他們相處的人,都應該感到慚愧和充滿贖罪的願望。這個戲中有恐懼、有絕望,甚至還有死亡,但是我們要相信未來。在和這些視障演員的交流中,這種信念讓我感受深刻。有時我常常感覺自己不太正常,他們更正常。儘管他們看不見了,但是在他們的心中永遠有一盞明燈,透出無限的希望,這正是該劇要傳達給觀眾的。”

這部戲劇改寫了12位盲人演員的心路歷程。他們從來不是演員,他們甚至不曾有過演員的夢想,在將近三個月的排練過程中,他們從畏懼、退縮和放棄中一步一步找到自信,林兆華對演員一貫的“放縱”方式,在《盲人》劇組中形成一種溫暖的氛圍,讓盲人演員獲得最大的尊重和保護。

此次參加演出的12位盲人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只有17歲。他們中有學生、按摩師、福利廠退休工人。zg盲人協會副主席騰偉民便是12位演員之一,“我原來是cy醫院神經科醫生,後來得病後就失明了,經過一段痛苦的過程,我從醫生轉為了一個按摩師。作為殘障群體,我們希望能通過像排演話劇這種奇特的經歷,超越自己,回饋社會。”

導演簡介

林兆華,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北大戲劇研究所所長。至今已導演60餘部舞台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內、國際戲劇大獎。其作品陸續應邀至莫斯科、柏林、義大利以及東京等地進行演出。1990年成立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現代戲劇團體,林導從此有了更自由的創作空間。最為人注目的是林兆華在舞台視覺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靈美感,同時透過這些作品,林兆華也逐漸發展出其特有的導演語彙與理念和表演美學,包括“無時空戲劇”觀念、“雙重結構戲劇”的導表演方法,以及多種東方的表演敘述方式。主要作品:話劇《茶館》《野人》《車站》《鳥人》《古玩》《風月無邊》《萬家燈火》《白鹿原》;京劇《宰相劉羅鍋》歌劇《李白》等。

相關詞條

梅特林克等待戈多林兆華

林兆華導演相關知識

林兆華,北京人藝大導演,至今導演了70多部舞台作品,是中國小劇場話劇的開創者,是中國戲劇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