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公路

中橫公路,是第一條貫穿台灣險峻的中央山脈,將東岸與西岸接起的橫貫公路,常簡稱為中橫,全名也稱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目前與南橫、北橫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此公路所經的地形相當多種,從海平面直到三千多米的合歡山區,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省道台八線是此系統中的主線。

基本介紹

中橫公路中橫公路

中橫公路主線於谷關到德基水庫段設計了二條路線,其中台八線段稱為青山下線,而台八甲線則稱為青山上線。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大橋(起點,台三線交叉)→東勢中正路(外環道)→東關路(東勢鎮上城、下城、大茅埔)→龍安橋(往新社)→天冷(天福大橋接台21線)→燥坑
台中縣和平鄉
東關路三段(和平鄉治,南勢村)→白鹿橋→東關路二段→白冷(東卯橋,天輪發電廠)→中冷(谷關大道院)→里冷→東關路一段→松鶴(博愛村、久良棲、Gulasu古拉斯)→麗陽→十文溪(哈侖台)→篤銘橋(叉路往八仙山林場)→谷關(溫泉區)→上谷關(天輪壩)→37K管制站(以下至德基崩毀封閉)…馬陵1-5號隧道…馬陵(馬侖橋)…壩新亭…(自此分上下線)
青山上線(台八線):敬勤橋…青潭…馬來山…烏來橋(久良屏峽)…青山山莊…小澤台…光明橋(登仙峽)…比壽潭山…德基水庫路口
青山下線(台八甲):谷關壩…大仁橋(久良屏峽)…青山橋(青山發電廠)…大勇橋(登仙峽)…成樂路口…德基水庫路口
德基(達見,上下線合一)→和平路三段→達盤→和平路二段→佳陽(Kayo)→新佳陽→和平路一段→梨山分駐所(接台七甲中橫宜蘭支線)→中正路→梨山賓館→梨山(撒拉茅 salamao)→復興路→台中南投縣界
南投縣仁愛鄉
縣界→合歡溪→碧綠溪(榮興村)→智遠莊→松泉崗→日新崗→合歡山隧道→大禹嶺(中橫主線最高點,2575m,接台14甲中橫霧社支線)
花蓮縣秀林鄉(中橫東段全線屬富世村及太魯閣國家公園)
1.大禹嶺至天祥段
大禹嶺(合歡山莊、大禹嶺等地門牌皆稱關原)→關原(有全台最高加油站,2400m)→關興橋→關原橋(其中有一原名應為關羽橋,疑似後來改名)→匡盧隧道→碧綠隧道→金馬隧道(碧綠大崩塌地)→碧綠→碧綠神木→翠谷橋→慈航橋→慈恩(慈恩橋)→陽明隧道→新白楊→衡山隧道→華祿溪(陀南巴伊斯)→慈雲橋(瓦黑爾溪)→嵩山隧道→洛韶(洛韶工務段,Lusao)→卡魯給→薛家場(西奇良,Sikiliang)→鶴壽居→恆山隧道→豁然亭→西寶→西寶農場(西寶國小)→西寶隧道→回頭灣(有叉路往上梅園部落)→谷園隧道→谷園→泰山隧道→文山(深水溫泉)→天祥(塔比多 Tabito)
2.天祥至太魯閣段
天祥(天祥以下路段,門牌皆稱富世)→天祥隧道→祥綠隧道→綠水→岳王亭→合流(慈母橋)→九曲洞(九曲洞隧道)→福磯斷崖→流芳橋→錐麓斷崖→秀富隧道→錐麓隧道→靳珩橋(原名白龍橋)→燕子口(采人車分道)→巴達岡→溪畔隧道→布洛灣(遊客中心)→溪畔(發電廠舊址)→白沙橋→杜藻宛(不動明王廟,寧安橋)→西拉岸→長春祠(長春橋、春暉橋、仙霞隧道、長春隧道)→太魯閣牌樓(北支線:長春隧道→西拉岸隧道→砂卡礑大橋→砂卡礑隧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錦文橋→太魯閣牌樓)
3.太魯閣延伸段(原台九線路段)
太魯閣牌樓→富世村(Busegan)→可樂(下富世,Krgi)→綠色隧道(進入新城鄉)→太魯閣大橋南端(接台九線)
起點:東勢大橋東勢端(接台三線)
終點:太魯閣大橋新城端(接台九線)
最高點:合歡山隧道(大禹嶺)
分歧點:天冷(台21)、壩新(台8甲)、德基(台八甲)、梨山(台七甲)、大禹嶺(台14甲)、長春隧道(北支線)、太魯閣口(舊台9線)
支線:宜蘭支線(台七甲,梨山-百韜橋)、霧社支線(台14甲,霧社-大禹嶺)、青山下線(台8甲,壩新-德基)

位置

公路西邊起點是東勢、經過白冷、梨山、大禹嶺之後一路爬高,開始沿著立霧溪通往花蓮太魯閣,其中經過了關原、慈恩、洛韶和天祥。這一條主線全長190.830公里,也就是台八線公路。
除主線外,中橫公路另有宜蘭支線與霧社支線。宜蘭支線編號為台七甲線,可從梨山開始往北,在中央山脈中行經武陵,最後銜接北橫公路通往宜蘭,全長約111.7公里。至於霧社支線則長有41.719公里,也就是台十四甲線公路。於台十四線霧社附近為起點,經鳶峰、清境農場、昆陽接上大禹嶺後,回到立霧溪邊的中橫公路主線。

開闢意義

中橫公路中橫公路

中橫之開闢為台灣道路史上輝煌的一頁,但在光輝燦爛的背後,卻有其實質之意義。中橫之開鑿經費是由美援提供,人力則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後簡稱輔導會)所輔導之退除役官兵為主。中橫開闢之前,曾經集合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經濟部、台灣省建設廳、農林廳、交通處、公路局等有關機構商討相關事宜,最後決定由輔導會主導,組織“橫貫公路興建開發委員會”。

橫貫公路之開鑿是一個具有多重目的與意義,當時輔導會主委蔣經國曾就開發中橫之目的作一說法:

1.為適應國防需要,打通中央山脈,建設一條橫貫台灣東西兩部之便捷交通線。

2.配合國家經濟建設,便利山區資源開發。

3.安置退除役官兵就業。

第一點之理由,可能最不切實際,但當時正處於國共對峙時期,國防擺在第一順位,正好為中橫興建名正言順化;但就實質來看,花費三億二千五百七十一萬台幣的中橫,帶來的國防效益有多少。再從開路原則觀之,規定以腳踏車道且能通行十輪大卡車與大客車為主,許多路段還需配合地形做改變,加上貫穿中央山脈,道路極易受到天然災害破壞,根本不需敵軍毀壞之;而東西部之間,在當時有無實質聯絡之必要,亦有待討論。因此第一點的國防與交通之說,與其實質功能,較無法契合。

第二點是從經濟角度切入,則有顯得較有意義,從橫貫公路興建開發委員會之下所設定之公路工程處與經濟計畫處,就可得知藉由中橫之開發,來增進經濟之發展,確實為中橫開闢的重要功能。經濟部曾組團調查中橫沿線之資源,報告中說明中橫的開通可促進沿線農業、林業、畜牧、蠶桑、礦業、水力、灌溉等。促進經濟與產業之立意,是開闢中橫相當重要原因;然就實際層面來說,中橫主線與支線經過之地,環境條件皆不是很完善,以交通來看只有一條對外道路,如果道路中斷,所造成的不便與傷害是非常巨大。且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今,中橫所帶來之經濟效應,與當初投入之經費與人力,可以說是不成比例。第三點安置退除役官兵就業,理由看似簡單,卻可能是其中之關鍵,從主導興建的單位即可看出,如果經濟與交通是開闢中橫的主因,那主導的為何不是經濟部(負責資源調查)、交通處或公路局(協助技術),甚至是國防部,而是由輔導會負責。如果要以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那島內可運用之勞工甚多,不一定要退役軍人來進行。

如此可知,政府應是巧妙套用退役軍人,在不影響台灣社會的前提下,進行山地資源的開發及工程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消耗退役軍人的心力,使其專注於新事業的經營,又可以藉其力發展經濟建設,產生三贏的局面。從很多層面可以看出安置退役軍人,確實是當時重要考量。中橫興建完成後,政府再度調查沿線可供使用之土地,超過二百公頃者有三處,分別是福壽山、思源與霧社,超過一百公頃者有日月灘、上梅園兩處,超過五十公頃者有關原、松林、環山與蓮花池四處,其他則為零散地。其中福壽山、霧社、上梅園、蓮花池等處,皆是以安置退除役官兵為主,其他如西寶與武陵等處,亦是如此。橫貫公路調查報告中,於農業中亦有一“移民墾殖”之獨立項目,列出四十個可能開闢之處。從許多跡象看來,開闢中橫的原因,確實與安置退除役官兵有著密切關係。不過,中橫開通無論原因為何,在台灣歷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對往後亦有深遠影響,皆是不可抹滅之事實。

歷史

中橫的歷史始於1914年,原為日治時代開鑿的理蕃道路,1935年完成埔里、霧社經合歡山,直達太魯閣花蓮的道路,命名為“合歡越道路”(合歡越嶺道路)。其中合歡埡口(大禹嶺)至太魯閣之路段即為目前中橫公路主線東段。霧社至合歡埡口(大禹嶺)之路段則為今台14甲線。中橫公路主線西段則大部分與“大甲溪警備道”路線重疊。

《橫貫公路開工周年紀念》郵票《台灣省橫貫公路開工周年紀念》郵票

光復後,1956年7月7日,由台灣省公路局成立的“橫貫公路工程總處”負責開路、規劃、建造、鋪路等工程事宜。開工典禮分別在東西端一起舉行,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均主持,當時負責兼代主委的蔣經國也應邀參與。此工程動員了1萬多位退伍的榮民。

中橫公路在開工之後,由於颱風地震等天候影響,曾發生過不少意外。第一件重大死亡事件是在1957年10月發生的,由於清晨發生一起地震,導致正在進行架橋灌漿的工程毀損,公路局的工程師靳珩,被地震落石擊中,墜落山谷身亡。當時沒有精密先進的工程設備,所以開路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斧頭與炸藥,因為炸藥控制不當而受傷的工人也有不少。後來又發生過多起死亡意外,經統計因工程意外及天災而殉難的有212人,受傷者702人。
在開路之前,中橫東段曾被稱為“產金道路”,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成為立霧溪砂金採礦的交通道路。中橫西段則與“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一併規劃,開路同時,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也在規劃興建,中橫也充當了工程道路。於是規劃在1956年將中間路段打通接起,並做為安置退伍後榮民上山興建農場果園的交通道路。然而從太魯閣到天祥這一段20公里的道路,都必須通過懸崖峭壁,以及堅硬的大理石岩,因此開通顯得特別辛苦,這一段道路的橋樑隧道也都特別多,成為中橫日後最主要的景觀。
中橫的完工日期比預定的提早半年完工,整個工程費時三年九個月十八天,花費約四億三千萬元新台幣。通車典禮是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舉行(參看對橫貫公路通車典禮書面賀詞)。在1960年的5月9日開放通車。

景觀

中橫公路通車之後,由於景觀隨四季多變,加上險峻的太魯閣峽谷開鑿,成為了早期台灣八景之一,以及不少台灣郵票的主題。1986年也規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
幾個知名的中橫公路景點都在太魯閣峽谷,天祥附近,包括有長春祠燕子口九曲洞等。其中長春祠就是為了紀念殉職的開路工程人員所設,在祠堂中供奉有212位員工。在1970年曾遭山崩損毀後,於1973年整修重建完成。1987年又遭落石損毀,整個原先的祠堂連基座都崩損。因此1988年在原址的左側又興建一座新的長春祠。
九曲洞則位於中橫公路太魯閣西行後14.4公里處,要過一個流芳橋,就會到達九曲洞,此處刻有大字為“如腸之回,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奇局!”,是黃杰所題的。九曲洞並非有九曲,而是取其曲折洞天之意。現在在九曲洞旁開有雙線隧道,原九曲洞的道路已設為景觀道路,並有解說牌和停車場等讓遊客可步行觀賞。
燕子口則顧名思義,是在道路上方大理石峭壁洞穴中,住有許多小雨燕或洋燕,以至有“百燕鳴谷”的奇景。現也修有燕子口步道,步道中有另一個知名的景點為“印地安人頭像”,可看到對岸的岩石造型宛如一個印地安人的側面。燕子口步道盡頭有靳珩橋,是紀念殉職的工程師靳珩(於1957年10月被地震落石擊落山谷,也是工程期間第一位殉職的工作人員,他的職位是合流工務段段長,也就是燕子口這一段道路的負責工程師,但常被媒體誤認為他叫做段靳珩)。

大地震之後

中橫公路中橫公路

中橫公路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由於位在震中九份二山附近,道路毀損相當嚴重,特別是谷關到德基水庫這一段,還有台八甲線壩新路口到德基段。據公路局資料顯示,在路工部份,邊坡崩塌里程達80%以上,高度有數百米,路基全部流失處多達26處,受創而造成路面寬度不足則有134處。此外亦有數座隧道坍塌或半毀,增加了搶修通車的難度。當時圍困在谷關的遊客約有上百人,在9月21日之後,一直受困到9月23日搶通台八線谷關往台中路線之後,才得已脫困。直到四個月後,也就是2000年的1月18日,公路局德基搶修小組和谷關搶修小組,才接起這一段路線。但接起路線後並未馬上開放通車,由於其中有24公里屬極危險路段,只要下雨或有餘震,就會造成二次嚴重坍方。
此時引起相當多媒體報導,多數集中在中橫公路生態問題,許多學者表示不建議開放通車,其原因相當多,包括中橫公路過去的使命在現代社會,多數已獲得解決,如交通問題、榮民安置問題等,此外尚有強行恢復舊觀後導致更嚴重的土壤流失到德基水庫問題,天然植被、造林計畫需要一同擬定等。
然而公路局為了梨山地區居民通車問題(需繞道南投到西岸,要多花四個小時車程,觀光及果園生計大受打擊),依然擬定修復計畫,逐漸打通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路段,並提供中橫沿線居民使用暫時通行證。在2004年5月底,已進入最後路面加封,管制站與監測系統測試階段。並擬定禁止高度超過三米六的車輛、聯結車、大客車通行,每日8到17點定時開放單向通車等。預計在六月底可實施。
好景不常,七月敏督利颱風侵入台灣,造成嚴重的七二水災後,中橫沿線花了超過二十億新台幣,剛修好的路段又大量崩塌,連台

中橫公路中橫公路
電架於沿路的六處發電廠都幾近全毀,於是行政院經建會舉行了聽證會議,名為“從大甲溪流域的未來評估中橫公路是否修建”,會中決議暫不復建中橫,讓山林獲得休息的時間。並推動恢復以中央山脈為主的國土保育計畫。
但此舉引起梨山地區兩千多位居民的抗議,由於當時公聽會決議青山到德基的八公里路段要放棄修復(原路已完全消失),然而中橫其他路段卻都已搶修恢復舊觀,這一決議使得國土保育的理想自相矛盾,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2006年4月4日為止,青山到德基的八公里路段,依然是無法通車的。但梨山風景區、谷關風景區並未因為這一路段不通車就減少開發與垃圾污染,和觀光客流量。且在2004年到2006年間,中橫有多個路段依然是時時崩塌,造成交通中斷。讓中橫公路的水土保持問題變成相當重要的議題。
2007年7月15日,當時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訪問梨山時,提出了修復中橫的訴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