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話劇]

《故事新編》[話劇]
《故事新編》[話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話劇《故事新編》由中國戲劇導演林兆華於2000年首度搬上舞台,並在2003年復演。

基本信息

劇情概述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一間空曠的車間,3台制煤機轟鳴,左右各4台大火爐上架著煙囪,9位“工人”各司其職,70噸煤圍繞其中,好一幅“多快好省”的工作場面。昨晚,大導林兆華的新作《故事新編》就在白紙坊的一間工廠里開場了。別說內容先看這些東西就知道這齣戲又是一新鮮玩意兒。

果然,9位演員一式的古戲裝,左右各4位守著火爐,音樂聲起,掀起煙囪,爐火映紅了每個人的臉。李建義飾演的旁觀者一邊做蜂窩煤一邊開始講《鑄劍》了。70分鐘的時間不算太長,《故事新編》里7個故事輪換交叉,《鑄劍》的情節貫穿始終,9位演員並無固定的角色,講的話似乎雲山霧罩,摸不著頭腦。但李建義的角色所講的故事還是讓人能隱約找到一條情節主線,只見9位演員忽而跳現代舞,忽而來了京戲的拿腔拿調,忽而又有武生的一身好功夫演練一把“人頭大戰”,中間各位還不閒著,煤照樣做出成品,牆上的投影放著各種畫面,爐子裡的烤白薯香味四溢之時,9個演員絕不含糊地先嘗為快了。其間更有機器轟鳴捲起的塵土飛揚,坐車集體而來的觀眾從上車那一刻即被神秘氛圍所籠罩,坐到劇場又目睹離奇的情節、怪異的表演,雖到最後灰頭土臉,卻始終感到自己並非只是看戲而是一個參與者,這一點恐怕是大導此番帶給人們最大的驚喜了。

選擇《故事新編》,林兆華看中的是好玩兒。確實,魯迅這部作品中7個故事都頗具想像力,尤以《鑄劍》為最,裡面有神有鬼,有冤冤相報,故事荒誕離奇,與其它作品大相逕庭。而一向追求出新的老林正是看中了《故事新編》超凡的想像,在添加了極現代的多媒體和很舊又很髒的制煤流程之後,林版話劇《故事新編》不但再現了原有的詭異和神秘,還有了現代的新意和對魯迅作品的渴望,若沒讀過魯迅原小說,在看完戲後,肯定有人會衝到書店千方百計找一本《故事新編》來一讀為快。大導的各種手段離不開9位演員的配合,京劇紅小生江其虎、武生周龍、現代舞演員王玫、話劇演員李建義、李乃文等均有出色表演。從最現代的到最傳統的在《故事新編》里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和有機的結合,加上易立明出色的燈光布景,林版《故事新編》果然與眾不同。

幕後花絮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初衷

《故事新編》的導演在舞美、燈光上頗有建樹的易立明說,我們搞的不是實驗戲劇,我們有非常明確的目標。1、改變演員習慣的偽真實的表演狀況。2、重建演員的戲劇觀念,讓演員們在沒有成形文本的時候,接受文學本體進行個體化的理解和表現。3、打破劇場舞台的種種限制,創造更自由的舞台空間。

過程

《故事新編》有趣的在過程。大導演林兆華說,我們讓所有演員一開始都不拿劇本,而是直接去讀魯迅的《故事新編》,找到最能觸動他的東西,然後相互碰撞。優秀的京劇小生演員江其虎、武生周龍、現代舞演員王玫、話劇演員李建義、李乃文等一批各藝術門類的中堅每天非常興奮地聚在一起,讀原著、看易立明帶回來的國外戲劇錄像。我們要的不是原來京劇的、話劇的、現代舞的直接因素,而是他們碰撞出來的在舞台上非常有表現力的新東西,這讓我們覺得舞台劇還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觀點

導演李六乙說,我非常喜歡演員們的表演狀態,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又非常有內容。個人的理解和表現與各種戲劇因素所產生的意象重疊,讓人聯想豐富。這種探索非常有價值,牟森的東西是一種,孟京輝的東西是一種,林兆華和易立明為我們展現了戲劇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導演林兆華說,我們找到了突破表演慣例的信心。拿腔拿調“表演”出來的真實和理解在這裡基本消失了。這次嘗試的成功還在於演員們在不主要依賴文本的時候用自己的理解和表現方法尋找到了新的表演方式。總有人在說我形式大於內容,而我認為形式本身是有內容的。我們慣常通過文字(話劇演員口中的語言)來解釋思想,這些思想是否被真的理解了值得懷疑。我不是說文學不重要,我是希望在理解了魯迅的精神,還有那些非常有味道的文字之外,我們還有通過形體等其他手段表現藝術的可能。

導演孟京輝說,通過這個戲我看到了他們想不要什麼,但沒怎么看到他們想要什麼。從《哈姆雷特》到《棋人》再到《故事新編》,我看到了他們打破以往的敘事結構,從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到故事支離破碎,再到這次只存蹤跡。此外,還有影像、形體的使用等等。這種實驗對我們非常有意義,一來可以看到別人的新成果,二來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是不能做的。

記者杭程說,這只是一些戲劇元素的排練組合,根本談不上是一台完整的戲劇,沒有形成新的、完整的舞台語彙。當人們從劇場走進破廠棚時面對漆黑的煤堆,古舊的制煤機和大火爐充滿了極大的期待,可結果是除了演員滾了一身黑之後,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即便在形式上也有些老套,不能一說先鋒戲劇就是快板書、詩朗誦和“咦咦呀呀哎呀”。影像的使用也沒有看到更多的效用。

結果

這一台內部交流的《故事新編》吸引了一大批國外藝術界人士的注意。他們認為這是一台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演出,雖然聽不懂演員在說什麼,但他們感覺到了來自舞台的衝擊。作曲家譚盾也表現出了讚許的表情。來看戲的大學生和戲劇界人士至今都褒貶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探索非常有價值,特別是面對我們越來越僵化、缺乏真正感召力的話劇舞台。需要提醒的是看大導演林兆華的東西需要你有充足的文學準備和一顆敏感的心,這樣你可能會獲得更深程度的滿足,而不至於覺得太過於零亂。包括那混沌的手工業時代的環境、精彩表演之後一大群人吃白薯的細節以及個別影像所傳達給我們的情緒、那些被反覆強化的魯迅的精闢語言和他的精神。

導演介紹

導演林兆華導演林兆華

林兆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藝副院長,現任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院校兼職與客座教授。林兆華早年以演員身份進入北京人藝,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擔任導演,至今已執導過約七十部舞台作品。80年代,林兆華與劇作家高行健合作的《絕對信號》(1982)、《車站》(1983)、《野人》(1985)引發了中國的實驗戲劇風潮,這些作品從戲劇文學、劇場形式和思想內容都突破傳統中國式的現實主義戲劇,正式開啟中國當代戲劇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的大門。自90年代起,林兆華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過士行合作《鳥人》1993、《棋人》1995、《魚人》1997、《廁所》(2004)和《活著還是死去》2007等劇目,這些作品被視為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出的最深切反省,引起國內外文化界的關注。

林兆華於1990年成立了“林兆華戲劇工作室”,並創作了許多前衛劇場風格的舞台作品,使該工作室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現代戲劇團體。工作室的重要作品包括《哈姆雷特》1990、《羅慕洛斯大帝》1992、《浮士德》1994、《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故事新編》2000、《理查三世》2001、《櫻桃園》2004和《建築大師》(2006)等,這些作品在劇場形式上打破了傳統戲劇和現代戲劇、以及戲劇與不同類型的藝術間的界限,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林兆華在舞台視覺上創造出的一種獨特的空靈美感,同時透過這些作品,林兆華也逐漸發展出其特有的導演語彙、理念和表演美學,包括“無時空戲劇”觀念、“雙重結構戲劇”的導表演方法,以及多種東方的表演敘述方式。林兆華的其它重要作品還包括:話劇《二次大戰中的帥克》1986、《北京人》1989、《茶館》1999、《風月無邊》2000、《趙氏孤兒》2003、《白鹿原》、《刺客》2006、《大將軍寇流蘭》2007;京劇《宰相劉羅鍋》2000、《張協狀元》2003、《連升三級》2005、交響京劇《楊門女將》2005;徽劇《蔡文姬》2002、廳堂版崑曲《牡丹亭》2007;歌劇《夜宴》2003、《狂人日記》2003、《詩人李白》2007等。

林兆華導演相關知識

林兆華,北京人藝大導演,至今導演了70多部舞台作品,是中國小劇場話劇的開創者,是中國戲劇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