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話劇]

《刺客》[話劇]
《刺客》[話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2007年8月,製作規模浩大的原創話劇《刺客》在首都劇場連演15場,為話劇百年活動掀起一個高潮。該劇是北京人藝著名導演林兆華積蓄已久之後迸發出的又一鬼才作品,該劇劇本醞釀三年,林兆華力邀多位明星助陣,力求打造一部高端的精品大戲。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刺客》《刺客》

公元前453年,晉國大臣智伯興兵伐趙,意欲一舉消滅勁敵,為實現其取代晉君之野心掃清障礙。未料事與願違,反被趙襄子所殺。智伯門客豫讓為替主人報仇,假扮囚徒尋機行刺,不幸失手被擒。

趙襄子感其忠義,不但放了豫讓,而且從此對豫讓避而遠之。

為了接近趙襄子,豫讓不惜以暴虐自殘的方式毀容,以期獲得行刺的機會,最終卻再遭失敗,留下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婦為悅己者容”的千古名言,慷慨赴死。

故事背景

《刺客》《刺客》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醳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原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導演簡介

《刺客》《刺客》

林兆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藝副院長。現任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央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兼職、客座教授。他早期作為演員進入北京人藝,70年代末開始擔任導演,至今已導演六十餘部舞台作品。林兆華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與劇作家高行健的合作影響了中國當代劇場的發展,並且引發了80年代實驗戲劇的風潮。《絕對信號》(1982)、《車站》(1983)、《野人》(1985)等作品同時從戲劇文學、劇場形式和思想內容突破傳統中國式現實主義戲劇,正式開啟中國當代戲劇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的大門。

90年代,他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過士行合作《鳥人》《棋人》《魚人》《廁所》等一系列作品。從對戲劇藝術的探索,到內容與時代的關聯都引起了國內外文化界的廣泛關注。

編劇的話

《刺客》《刺客》

重名輕生是先秦的時尚,它建立在殺身成仁的信念之上,造就了那個時代凜冽的氣質,故中國古代聞名後世的刺客,多出在這一弱肉強食的非常時期。

因為身處弱勢,決定了刺客必以非常的手段來追求其想要達到的目標,他們置生死於度外,畢其功於一役,義無反顧地以卵擊石,其壯懷激烈,盪氣迴腸,令人肅然起敬,悵然為之唏噓。

“刺”是一種猛烈的暴行,其內含的精神實質卻是對道義的捍衛,《史記·刺客列傳》所載之刺客,身上都存在著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這一悖論的存在,讓我們在解讀他們的行為動機時,可以超越世俗的道德評判標準,進入到一個文學(或曰人學)的審美境界。

這是我寫《刺客豫讓》於文學層面的原因。

《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刺客,行刺的理由不一,行為都很極端,而豫讓則是其中最純粹的一個。他的行刺,毫無諸如剷除暴君之類的政治目的,且他行刺的對象趙襄子,無論在世人的眼中還是在他的眼裡,都稱得上是一個明君。然而就因為趙襄子殺了待他如國士的主人智伯,他便要用國士的禮節來回報,全然不理會他那位主人是一個暴君的事實,毅然決然地以慘烈的自殘來堅定復仇的決心。在他的心中,沒有約定俗成的善惡標準,只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做人原則,這一原則將一個“義”字高置在了一切道德規範之上,把“義”所承載的人文精神當作一種至高的宗教信仰加以供奉,並以生命作為代價來誓死捍衛,捨身如此糊塗而又如此明白,古往今來,除了豫讓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來。

刺客身上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在《刺客豫讓》一劇結尾的時候就走向死亡了。隨著利己主義一躍成為新的時尚,我們的靈魂便逐漸地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哲學所主宰,乃至於後人緬懷豫讓的事跡時,雖然依舊會被感動,但在感動之後,終究還是依然故我地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把豫讓的故事當作絕版的傳奇看待,絲毫不與我們的生活發生關係。

林兆華導演相關知識

林兆華,北京人藝大導演,至今導演了70多部舞台作品,是中國小劇場話劇的開創者,是中國戲劇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