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即活法》

《佛法即活法》

《佛法即活法》是釋果寧編著的作哲學類作品,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在2010年5月1日出版。“眾生皆為佛”,參禪求佛,其實是在參悟和反省我們自身。作者果寧法師將帶領我們進入山門,遊歷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佛家聖地,獨眼禪觀人生真諦,閒坐妙解天下禪機:唯有參透無常、放下執著,所有煩惱都將煙消雲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快樂;學會理性做事、感性做人,讓頭腦與心靈完美結合,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和諧。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1

作者:釋果寧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5-1

字數:172000

頁數:223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03942327

包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哲學宗教、、佛教

定價:28.00

編輯推薦

華文天下·佛學讀物

生活禪法師心靈巨獻,引領都市禪修風潮

寫給大忙人看的佛法入門書,最為正宗、精要的禪修法門

用禪機聰慧頭腦,用佛法滋養心靈,快樂地活在當下

參禪,就是參透生命,在柴米油鹽中領悟禪的真諦

求佛,即為修煉內心,用佛法慰藉心靈的疲憊

禪修並非僧人們的專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進行身心靈的修行。生活處處有禪意,若能以佛的超脫點化生活、淨化身心,以禪的智慧徹悟人生、喚醒潛能,我們便能夠尋回真實的自己,在紛繁的生活中慰藉心靈的疲憊,在喧囂的塵世里享受內心的寧靜,從而為自己營造出一段清淨從容、悠然舒緩的幸福時光。

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修煉自身,將迷失的心靈完好如初地尋找回來。

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將而不染。

眾生皆為佛,求佛即為修心;心寬則眼界寬,心和則萬事和,心淨則國土淨。

物質文明不斷發展,幸福指數卻在下降,放下我執、回歸本我,便是快樂之源。

內容簡介

“眾生皆為佛”,參禪求佛,其實是在參悟和反省我們自身。作者果寧法師將帶領我們進入山門,遊歷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佛家聖地,獨眼禪觀人生真諦,閒坐妙解天下禪機:唯有參透無常、放下執著,所有煩惱都將煙消雲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快樂;學會理性做事、感性做人,讓頭腦與心靈完美結合,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和諧。

心中有佛,處處是佛。將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進行禪修,將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和諧而智慧的靈性境界,慰藉心靈的疲憊,笑對生活中的壓力與困境。

作者簡介

釋果寧 果寧法師,字戒淨,禮從上聖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於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果寧法師以弘揚佛法禪學為己任,曾受邀在多所高校和企業廣布佛法,並結合自己多年來禪修的體會,提出“五觀禪”的概念——將禪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圍繞這一理念,他提出在生活中進行禪修的實用方法,幫助社會各界人士解除內心的痛苦,尋求人生的智慧,引導他們回歸寧靜而安詳的心靈家園。主要音像作品有:《果寧話西遊——禪悟人生》《禪商——企業家修煉篇》《東方文化與和諧商道》《禪——生命健康與養生》《禪——生命的和諧》等。

圖書目錄

序言:參殿,回歸
第一章悟禪·踏進山門
一、我們何以不快樂
二、走人心靈的山門
三、心無所住的自我
四、空而不空的釋懷
五、眾生無相的真實
第二章天王殿·生命的意義
一、哼與哈的守護
二、於呼吸問的生命魅力
第三章彌勒菩薩·微笑的未來
一、笑臉相迎的布袋和尚
二、提起與放下的智慧
如何提起,如何放下
你的心還在別處嗎
三、布施於人的幸福
總有一樣我們可以付出,
付出,由何開始
四、拈花微笑的快樂
接納·我是唯一
了解·真實的自我
感恩,這個世界我擁有過
五、寬以待人,容天下難容之事
六、從感恩開始
萬物之愛
親友之情
世界之恩
七、信己與信人之美麗
八、佛的財富觀
九、輕輕捧起我們的愛
第四章東方持國天王·生命和諧之音
一、如御琴弦的感悟
二、和諧起於心靈
三、生活在當下
四、心靈的回歸
五、和諧自我與萬物
古與今·心靈與頭腦的延續
東西方·理性與感性的協調
男與女·身與心的包容
長與幼·用心靈感受理性
六、理性做事,感性做人
第五章南方增長天王·寧靜以致遠
一、遵守,把持與智慧
二、由聰明到智慧
智慧的心態
聰明逃避,智慧承擔
生活在當下
揚善公堂、規過私室
第六章西方廣目天王·以不變應萬變
一、生命安心若水
不變隨緣之性,
沉靜平常之心
無偏無愛之智
有容乃大之懷
二、超越煩惱的人生
三、把握人生的七年運勢
人生之初
最初的感恩
十五而志於學
希望時代
責任與承擔
傳承人生之使命
持續的信念
回歸心靈
放下的姿態
輪迴的修煉
第七章北方多聞天王·心如明鏡的修煉
一、廣學以多聞
二、多聞以明智
三、熏修的沉靜
四、心如明鏡台
第八章韋陀天尊·嚴於律心
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
第九章晨鐘暮鼓-放下痛苦,回歸心靈
一、鍾之警醒·人生的目的
二、鼓之召喚·心靈的回歸
第十章大雄寶殿·超越並戰勝自我
一、東方琉璃與西方極樂
東方琉璃·生命始於美好
西方極樂·超越死亡的終極
二、釋迦牟尼的眾生之度
四聖諦法
五毒五欲五指山
三、消除痛苦的八正道‘
真理·正見
人生之問·正思
口業·正語
眾善奉行·正業
正心·正命
奮鬥·正精進
心住當下·正念
信心·正定
第十一章眾生菩薩,直視心靈
一、願眾生有一念慈悲
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三、思想付諸行動
四、大智若愚的超越
第十二章心靈的回歸,修行法門
一、微笑觀氣,生命在於呼吸
二、身心健康的心咒
身心合一·觀行法
感覺心靈·觀身體
三字箴言·持咒法
三、調理氣息之六法

圖書書摘

眾生無相的真實

佛教中的最後一個山門,叫作無相門。

無相,源自梵語animitta,有無形無相之意。《大寶積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剛經》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很久以前,一座山廟裡住著一位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有一天,山上來了一位達官貴人,為廟中捐了很多財物,老和尚熱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後,山上來了一個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幾乎暈倒。老和尚見此狀況,馬上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裡,同時吩咐端上最好的茶,準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中不解,為廟中捐了那么多的財物的達官貴人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而如今,一個不知從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為何還如此厚待他?於是,書生住在廟中的時間裡,小徒弟從來都是冷言相對,並經常瞞著師傅,將餿掉的齋飯端給書生。

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薩像,然後叫來小和尚,告訴他這是自己用千金請來的菩薩。

於是,小徒弟每天認真地給菩薩上香,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隻猴子,放回原處。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隻猴子,嚇了一跳,當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問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師父,那菩薩變成一隻猴子了!”

於是,老和尚拿過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終於使小徒弟頓悟。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不過是一團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響我們的東西。我們往往執著於我們所認識到的那個“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於世界,迷失了那無形無相的道。

如何提起,如何放下

佛殿之中,彌勒菩薩面向山門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門對眾生敞開,無論是誰,無論貴賤高低,都會笑臉相迎。在彌勒菩薩面前,一切平等,眾生平等。

那么,彌勒菩薩的快樂,來源於何處呢?

他的快樂,源自提起與放下的智慧。 

在由布袋和尚轉化而來的彌勒菩薩的傳說中,彌勒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將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眾人,解開煩惱。彌勒菩薩的布袋,拿起來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煩惱之術時,他將布袋往下一放,告訴你要放下,因為放不下,才會引出許多無端的煩惱。然而,看似非常簡單的兩個動作,卻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煩惱和虛妄中度過一生。因此,彌勒菩薩才會“笑天下痴迷之人”。那么,到底什麼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位師父叫兩個弟子下山化緣。師兄弟兩人來到一條小河邊,正要過河,突然發現河邊有一個姑娘,因為水流太湍急了,不敢過河。大師兄看到這個姑娘面有難色,就走過去,毫不猶豫把姑娘抱起來,從河上走過去,放下她,轉身就走了。

之後,小師弟也過了河,並追著師兄問:“師兄,師父說了,男女授受不親,你今天怎能抱一個姑娘過河?這樣不是犯戒了嗎?”

大師兄回過頭,只說了一句話:“師弟,我早就放下了,你為什麼還抱著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就像那個小師弟,沒有提起也沒有放下,因此生出無限的煩惱。而那個大師兄,面對柔弱的姑娘,首先提起的是大丈夫應該有的英雄本色,他必須幫助姑娘。而到了對岸,如果他還繼續抱著姑娘,或者和她說話聊天,那他就是放不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提起與放下是同時的,這個大師兄在提起男人本色的時候,放下的是和尚的角色。而過河之後他將姑娘放下離開,提起的是和尚的角色,放下作為英雄和男人的角色。而小師弟則不然,在過河之前既想提起和尚的角色,又要提起大丈夫的角色,不敢去抱這個姑娘,猶豫著是抱還是不抱,是幫還是不幫,忘記了佛門的無住無相。著了相,將自己束縛在一個尷尬的角色中,枉生出眾多煩惱,卻又一事無成。

你的心還在別處嗎

我們此刻坐在這裡,人在這裡,心在嗎?

心在,便叫提起,身心合一。這便是禪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下。安住當下,活在當下,很自在,心無任何掛念,心只在這裡,沒有漂浮出去。而彌勒菩薩要給我們的智慧,正是這樣一種面對當下的境界。

很多人恰恰不是如此。人生的煩惱,其實就是我們無法放下,我們無法面對當下的境界。我們的心,要么停留在過去,回憶過去;要么在展望未來,擔憂未來,讓自己的生命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在虛幻的世界中消耗掉。

為什麼彌勒菩薩能快樂地提起與放下?因為他看懂了自己。每次提起,提起的都是我們的責任,而放下與責任無關的事情。我們在人生中要面對太多責任,面對妻室兒女,要提起丈夫與父親的責任;轉身面對員工,就要提起企業家老闆的責任,成就自己的事業。要承擔這些責任,就要放下兒女情長。轉身很關鍵,就像那位大師兄,轉身就要放下,多思考一步,放不下,就會心生煩躁,煩惱隨之而來。

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因為放得下,就會獲得自在。很多人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一邊處理事務,一邊牽掛著家裡的親人,身心分裂,無法全然地安住當下,因此無法專注地處理自己的事務。他的身心被分裂成兩塊甚至很多塊,所以感到自己心很累,很疲憊。

有很多人錯誤地理解放下的概念,認為佛教中所說的放下就是逃避,放棄一切。而事實上,提起與放下的智慧並不是消極和逃避,而是要人們學會專注地扮演好當前角色。提起與放下的智慧就是專注,即專注於當前所處的人物和事件上。專注才有效率,心無雜念,才會擺脫煩惱,獲得成功。這也正是彌勒菩薩的智慧和快樂:該提起就提起,該放下就放下,在提起和放下之間學會完美地轉身。只有學會專注的智慧,才能擁有自在、快樂的人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遠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問他:“你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

小和尚說出了自己的憂慮:“我這次雲遊,一去萬里,不知要趟過幾千條河,翻過幾千座山,歷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

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這么遠的路,是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道路迢迢,鞋不備足怎么行呢?”

於是,方丈吩咐寺里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寺中有上百的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像小山一樣堆在小和尚面前。

此時,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上不知要歷經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替他備下一把傘來。”不一會兒,寺里的僧人便又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小和尚的面前。

看到如此多的芒鞋和雨傘,小和尚十分不解:“方丈,徒兒一人外出雲遊,要帶上這么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就是寸步也難移啊!”

方丈微微一笑:“別急,你這一去,山萬重,水千條,沒船又如何到達彼岸呢?待老衲吩咐眾人,要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

小和尚聽聞此言,慌忙跪下:“方丈,徒弟知道您的用心了。徒兒馬上就上路!”

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

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輕囊才可致遠,靜心方能行久。

你的人生,準備如何去走呢?

了解·真實的自我

小時候,我們提及想做的事情、想要的東西,經常會脫口而出。

長大之後,生活在複雜的世界中,關於自己與生活,卻慢慢混淆了。

“我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經常這么問自己,卻沒有答案。

因為,小時候我們只是為自己而活。而現在,我們只是為別人而活。

我們往往靠別人的認可來看到自己,在別人的眼中認識自己。別人說自己很美,我們就感覺自己很美;別人說自己很成功,我們就感覺自己真了不起,產生飄飄然的快感;如果別人說我們醜,或者說我們沒有出息,我們馬上就會變得毫無自信。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認識或者了解我們,除了我們自己。那些人了解和認識的只是我們的外表,我們的穿著打扮,我們的長相,我們待人接物的處事方法,以及諸如此類的一些生命膚淺的外在表現。沒有人能穿透我們的生命核心,哪怕是我們的親人、愛人,也無法真正認識到藏在生命核心裡的那個真實的自我。

不幸的是,有時候,我們連自己也忘了那個核心的存在。因此,即使是我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到底是誰,是怎樣的人。我們往往迷失在社會中,變得困惑不安,給自己平添痛苦與煩惱。很多人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也有很多人不敢承認自己,只有依靠占有名譽、權力、財富、地位等外在事物來肯定自己,維繫脆弱的自信,而遭受一點挫折,便會灰心不已。更有一些人不相信自己,往往在別人身上看到他們擁有的財富,從而否定自己,失去自信,變得焦慮不安,不敢面對挑戰——我們並不了解自己。

而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會得到快樂的。

我們在一生之中,接納了自己的生命之花,然後我們需要去面對它,了解它,栽培它,對它綻放人生的微笑。在這個生活的時空里,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目的不全是為了追求財富、權力或地位,而是生活本身。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用心體會,而不是靠別人的讚譽和認可編織而成的。別人的掌聲背後,站立的往往是一個孤獨、寂寞的自己。就像那些在舞台上獲得了諸多榮譽和讚揚的明星,看似光鮮,但他們往往生活的很累,並不快樂。因為舞台生活讓他們習慣了掌聲,習慣了在別人給的肯定中獲得滿足。當他們離開人群,面對自己的時候,他們只會感到孤獨、失落。沒有一個人,把自己活成別人的樣子,還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古代一個皇帝想整修京城裡的寺廟,便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把寺廟整修得美麗而莊嚴。

很快,大臣們找到兩組設計師:其中一組是京城裡有名的工匠,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皇帝不知該選哪一組,便出了個試題,給他們三天時間,讓他們分別去整修兩座小寺廟。

於是,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料和工具,而和尚們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便開始設計整修。

三天之後,工匠們裝飾的寺廟五顏六色,所用的工藝也精巧至極。前來檢查的皇帝滿意地點點頭,轉身來到和尚們整修的寺廟。

走進寺廟,皇帝愣住了。寺廟被打掃得十分乾淨,所有的物體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樣,反射出外界的色彩:天上的雲,地上的樹,以及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外界的一切,都變成了它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皇帝被這種莊嚴深深地打動了。

事實上,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有時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如實地展現它們。

每個人也都一樣。

不管我們是誰,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而活。不要去羨慕和抄襲別人,不要變成別人的複製品。在生活中,我們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去做。當我們真正為自己去栽培那朵生命之花時,我們一定會快樂的。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