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

《佛教常識》

《佛教常識》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王德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與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ISBN:978-7-206-05482-2

佛教常識佛教常識

作者:王德才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
印張:13.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20*980
頁數:208頁
印刷色:四色以上
定價:¥25.00元

簡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與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媒體推薦

人間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佛教要把個人的力量貢獻給大眾的利益,要達到自他兩利。——太虛

精彩片斷


梵文音譯,即佛陀。也譯為“佛馱”、“浮陀”、“浮屠”等: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的人。佛陀之覺包括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等三項內容。佛教認為,凡夫俗子缺少這三項內容,聲聞(聽聞佛陀言教的覺悟者)、緣覺(不需教導而覺悟者)只具有第一項,菩薩缺少最後一項,只有佛三項俱全。小乘佛教講的佛,一般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它是當時反婆羅門的思潮之一,以無常和緣起思想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世說,以眾生平等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最初釋迦牟尼所說的原始佛教教義,主要有四諦、緣起、五蘊以及無常、無我等。其後自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僧團因傳承和見解不同,發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眾部等);公元1-2世紀間,從部派佛教大眾部中產生了大乘佛教(把以前的佛教稱為小乘佛教),陸續出現一些闡發本部派思想的經典,在理論上發揮了空、中道、實相、六度的學說,對教義有所發展;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後,其一部分派別同婆羅門教互相調和,又產生了大乘密教。
公元前3世紀,由於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境內外得到廣泛流傳。公元2世紀時,在迦膩色迦王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發展。流傳於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和中國傣族地區的巴利語經典系,通稱南傳佛教(屬小乘);流傳於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的漢語經典系及我國藏族和蒙族地區的藏語經典系,通稱北傳佛教(屬大乘)。而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9世紀開始逐漸衰微,13世紀初歸於消亡;19世紀後開始復興,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在“不可接觸者”民眾中得到發展。歐關各國自19世紀以來,出現了一些佛教團體,從事研究和宣傳活動。
佛教自公元前2年傳入我國,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間,佛經的翻譯與研究越來越發達,到了隋唐時期產生了天台、華嚴、三論、法相、禪、淨土、密等有中國特色的一些宗派。這些宗派對教義有許多創新,主要的有三諦圓融、一念三千、頓悟、十玄、六相和三觀等。佛教思想對我國哲學、文學、藝術和民俗都有一定影響。
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字義為“最好的牛”;名悉達多,字義為“目的達到了的人”。因父親是釋迦族人,成道後被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世尊、釋尊、大雄等。他約生活於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出生後七日,生母摩耶夫人去世,後由姨母摩訶波閣波提撫養成人。他從國小習王族應具備的學問和技藝。十六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妻,生下兒子羅■羅。當時,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又不能使他獲得解脫之道,於是,他終於在二十九歲時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裡一些修行者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精神解脫。他不滿意這種做法,第二天即離去。此時,他父親派了阿若·僑陳如等五人伴隨他。他南渡恆河,來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向阿邏羅·迦羅等人學習禪定,但仍認為不能得到徹底解脫。於是他又來到尼連禪河附近的伽耶山苦行林苦修。傳說他逐漸減少食物,直至每天只吃一谷一麥,或七天吃一頓飯;以種子、草甚至糞便為食,穿鹿皮、樹皮衣服;拔除鬚髮,連續站立,從不洗滌;睡在荊棘、鹿糞或者牛糞上面,常去墓地睡在腐屍旁。如此長達六年之久,身形消瘦,瀕臨死亡,卻未獲解脫之道,終於悟出苦行無益。於是,他在尼連禪河洗去六年的積垢,接受了牧女所獻乳粥,恢復了體力。之後,他在菩提伽耶的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端身正念,發願“不成正覺,不下此座”,經過七天七夜(一說四十九天)禪觀靜想,終於忘卻世間一切煩惱憂愁,達到了“徹悟”的境界,獲得了解脫。這年他三十五歲。
成佛後,釋迦牟尼開始宣傳自己悟出的真理。他首先來到波羅奈城外鹿野苑,向曾陪伴他苦修的僑陳如等五人演說佛法,收他們為最早的弟子。以後,他傳教長達四十五年,足跡遍布恆河兩岸。此間,他組成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在王舍城先後受到摩揭陀頻婆娑羅王及其子阿閉世王的皈依(歸依、信奉),在舍衛城受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傳有五百多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公元前486年,八十歲的釋迦牟尼因食物中毒死於末羅國(印度北方邦境內)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雙林。
佛經的結集
釋迦牟尼在世宣揚佛法時.只是口投身傳,並沒有以文字記錄的經典。釋迦牟尼逝世後,他的弟子們為了防止佛陀的言教散失或被偽篡,以集體憶誦、討論的方式收集他的言行,佛教稱此為“結集”(即編輯)。在釋迦牟尼逝世後的四百年間,共進行了四次結集,形成了佛教經典。
第一次結集,在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由其弟子摩訶迦葉主持,召集五百比丘(又稱羅漢),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將其一生言教結集起來。當時結集形成的經藏即《阿含經》,形成的律藏為《八十誦律》。當時除在七葉窟的五百比丘外。還有不加入摩訶迦葉團體的一些以跋波為首的比丘,在窟外不遠處另行結集,所以首次結集分窟內窟外兩部,所結集的都是小乘經典。
第二次結集,約在釋迦牟尼逝世一百年後,由長老(出家久,德高望重者)耶舍主持,在毗舍城召集七百比丘解決戒律問題。因對戒律理解不同,僧團形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兩派分別集會,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結集了律藏等經典。
第三次結集,是在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執政時期(前268—前232)。由目犍連子帝須在華氏城主持了這次結集,闡發佛理,抨擊異說,突出了論藏部分。
第四次結集是在貴霜王朝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約2世紀初葉)。這次結集將經、律、論三藏重新整理,並以文字形式載錄下來。

精彩插圖

佛教常識精彩插圖佛教常識精彩插圖
佛教常識精彩插圖佛教常識精彩插圖

一句話評論

這本書特別值得一看,我感覺無論是研究宗教,還是處於信仰的需求都應該以該書作為啟蒙。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