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作者是弘緣,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本書從佛學的角度出發,以經典的佛學典故、通俗化的語言,告訴人們每一個有修養的人都能推開安心解脫的大門,人生在世就是要有一個心靈的靜地,拿得起放得下。啟示我們:放下過去的煩惱,不執著於現在,不擔憂未來,讓心靈得到平靜,用清靜之心看世間,世間即清靜,用解脫之心看世間,心即解脫。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ISBN:978-7-80187-006-3
作者:弘緣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
印張:20.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10*1010
頁數:320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36.00元
適讀對象:生活用書

內容簡介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每一個有修養的人都能推開安心解脫的廈門,人生在世就是要有一個心靈的靜地,拿得起放得下。閱讀此書,我們已走在自我開示、自我成長的道路上。無論你在光明大道上,還是走在崎嶇的小路上,毫無疑問,都在探索人生的真理,在實現自我認知,自我完善。其實萬法萬一,喜不喜歡這《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讀懂讀不懂都不重要,只要心向光明,我們總會找到自我實現的支點。清靜自心,以行圓滿。放下過去的煩惱,不執著於現在,不擔憂未來。讓心靈得到平靜,用清靜之心看世間,世間即清靜;用解脫之心看世間,心即解脫。

編輯推薦

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剖,善念就能安心,放下就能解脫,自在自適,不假他求,不須外物,自我圓滿,這是佛家的大自在。
許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走。
學佛的目的是使自己與一切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也就是通過修學,看清一切無常,解脫煩惱之束縛,斷除煩惱。

作者推薦

風雲變幻的人生總是無法一帆風順:生活不順心,婚姻不美滿,工作受挫折,事業成與敗……種種不如意似塵埃落在我們的心房。蒙塵的心,變得灰色和迷茫,於是精神世界呈現著緊張、焦慮、空虛和不安等情緒。有的人心懷不滿,有的人怨氣衝天,有的人一蹶不振,生活變得雜亂無序。很多人白天看起來忙忙碌碌,很充實的樣子,但夜深人靜時,總是有些悵然若失。
心靈的異化促使人們積極地追尋撫慰之道,而這本《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正是為了告訴你答案。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具體說明。首先,人生是一個只可前行的旅程,無論沿途的風光如何,你都只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欣賞、去面對,也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否則,你為自己所留下的只能是遺憾與傷感。其次,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身居同樣的環境,面對同樣的事情,但不同的悟性就可能產生很多種不同的結果。心騖神游,不可預知,奇妙無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見悟貫穿於人們的生命始終。
而佛學的作用正在於,使你通過修學,解脫生、老、病、死、苦所帶來的困惑與恐懼,讓你放下貪、嗔、痴、慢、疑的執著,讓你的人生活得更加灑脫。佛即生活,生活即佛。修持佛法,不是叫你放下工作與生活,去打坐念經,而是做住世的菩薩,在紅塵世界的現實生活中去修持,將你對佛法的參悟用生活實踐去驗證,使身心達到與宇宙、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一切規律相和諧的境界。
本書從佛學的角度出發,以經典的佛學典故、通俗化的語言,為你的心靈掃地除塵,讓你黯然的心變得亮堂;為你把剪不斷理還亂的紛擾理清楚,讓你混亂的生活變得有序;為你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讓你的快樂、理智和成熟有更多更大的空間。
佛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當你學會用佛學的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生活,你將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從花草沙石內,你能認識大千世界;從佛像僧容中,你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從座椅拜墊上.你能體會自己的無限生命;從僧團袈裟的一角中,你能緊緊握住人生真善關的一面。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周圍的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當你仔細閱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生活中諸多的煩惱,大可不必耿耿於懷,是福是禍都得面對,是好是壞都會過去,地球照樣一圈一圈地轉,生活依舊日復一日過。無官一身輕,無財夜不驚;粗茶伴淡飯,日子賽神仙。
讓我們跟隨智如海、慧如山的佛的引導,用智慧、理智和成熟開路,到達雲蒸霞蔚、俯視人間的蓮花台。

導讀

本書從佛學的角度出發,以經典的佛學典故、通俗化的語言,為你的心靈掃地除塵,讓你黯然的心變得亮堂;為你把剪不斷理還亂的紛擾理清楚,讓你混亂的生活變得有序;為你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讓你的快樂、理智和成熟有更多更大的空間。
讓我們跟隨智如海、慧如山的佛的引導,用智慧、理智和成熟開路,到達雲蒸霞蔚、俯視人間的蓮花台。

精彩片斷

“生存遊戲”怕安逸,要壓力
一紅塵瑣事:
人們總是期待假期,期待將生活中的煩惱、工作中的不順一掃而光,清閒悠哉地享樂一番。無論是學校、企業還是家庭,“減負”一詞“甚囂塵上”。職場中人抱怨工作讓自己不堪重負,真想不負責任地卸下一身重擔;學生抱怨課業、論文的任務繁重,如果沒有考試該有多好;家庭婦女抱怨家務繁重,一刻不得閒著……
惑與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是願在勞碌中積極地奮鬥,還是想在安樂中毫無預警地死亡?
青燈佛語:
佛祖行至大路,見路邊聚集著一些人,走近一看,原來是在觀看幾個孩子玩遊戲。一些卡片上分別有老虎、狼、狗、羊、雞、獵人等圖案,三個孩子各執一副,暗自出牌。遊戲規則是:虎能通吃,但兩個獵人碰一塊兒可以打死一隻虎,一個獵人能打死一隻狼,兩隻狼碰在一起可以吃掉一個獵人,但當每個孩子手裡的虎和狼都滅亡後,一隻羊就能吃掉一隻狗。
佛祖陷入沉思的時候,一旁有個人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一回頭看到身邊的佛祖,有意想考一考佛祖的智慧,便張口問道:“大師說說,羊怎么能吃掉狗呢?”佛祖緩緩答道:“如果虎和狼沒有了,狗就處於一種安逸和放鬆的享樂狀態中,越來越沒有戰鬥力,此時不但一隻羊就能吃掉它,兩隻雞碰到了一起都能將它消滅。”那人若有所思,然後說道:“我明白了,沒有了對手和較量,沒有了危機和競爭,任何一種動物都會萎靡倦怠,從而走向頹廢甚至滅亡。”佛祖微微一笑。
他們從幾個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話聲中得知,這個遊戲的名字叫“生存遊戲”。
我們常常埋怨周圍的競爭太過激烈,強調自己的壓力太大,已經不堪重負,但事實上,倘若沒有了種種壓力,人就會沉淪。有位作家曾說過這樣的話:“人都是屬驢的動物,不趕它不走。”這話不好聽,卻道出了實情。
一名劍客去拜訪一位武林泰斗,請教他是如何練就非凡武藝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長的劍,說:“多虧了它,才讓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劍客大為不解,問:“別人的劍都是三尺三寸長的,而你的劍為什麼只有一尺長呢?兵器譜上說:劍短一分,險增三分。拿著這么短的劍無疑是處於一種劣勢,你怎么還說這劍好呢?”武林泰斗說:“就因為在兵器上我處於劣勢,所以我才會時時刻刻想到,如果與別人對陣,我會是多么的危險,所以我只有勤練劍招,以劍招之長補兵器之短,這樣一來,我的劍招不斷進步,劣勢就轉化為優勢了。
的確,優勢和劣勢有時候並不是絕對的。把自己放在劣勢境地,就是給自己壓力,為自己注入進取的動力,敢於把自己放在劣勢境地的人,最終就有可能把劣勢轉化成為優勢,從而取得勝利。
1942年的冬天,盟軍的兩支部隊分別從紅海東岸和地中海沿岸,向駐紮在北非的一個德國軍營挺進,任務是從那裡的納粹集中營里救出被關押的500多名英國軍人和北非土著。執行任務的是一支英國軍隊和一支美國軍隊。英國軍隊穿過一段叢林,渡過尼羅河,一路上平平安安,沒有敵軍埋伏,甚至沒有野獸襲擊,行軍非常順利;而美國軍隊從紅海東岸起程,需要穿過一段沙漠,渡過一條沒有橋的河流,需要衝破敵人的兩道防線,更要命的是在突破第二道防線後準備安營紮寨休整小憩之時,希特勒安置在蘇丹東部的一個藏兵營向他們撲來,而此時,他們已經疲憊不堪了。
十天后,盟軍按計畫拿下了阿爾及利亞東部的德軍駐紮點,營救成功。誰也想不到,立下這一汗馬功勞的不是英軍,而是當時已經危在旦夕的美軍。當那個藏兵營的德軍追上來時,美軍早已順利完成任務沿著英軍的進軍路線撤退了。撤退途中他們遇到一個英國士兵,英國士兵告訴他們:我們的部隊被一支德國藏兵營突然衝散了……
“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樣輕易地被……為什麼?”美軍指揮官斯特羅斯問。
英國士兵沉默了,他也不知道為什麼。真正明白箇中緣由時,他已經成了一位老人。
戰後他一直在一個山林里過著悠閒自在的狩獵生活,和他相伴的是一隻勇猛的獵狗。1962年,他結束了打獵生涯,買了一座莊園,養起了一群雞鴨,獵狗也成了莊園的一個“主人”。兩個月後,一向威猛的獵狗開始不思茶飯萎靡不振起來,最多也就是百無聊賴地到莊園中間那個小山丘上逛一圈,然後無精打采地回到它的小房子裡呼呼大睡,很快就瘦得像一具標本了。老士兵非常著急,但不知怎樣才能改變現狀。轉眼到了冬天。一隻覓食的蒼鷹光臨了他們的莊園,低低地在上空盤旋,獵狗突然雙目發光,躥起來衝著蒼鷹狂叫,威風極了。那天,狗吃了許多東西。
有所醒悟的老兵從山裡捕回一隻狼,拴在莊園外的一棵樹下。從此情況果然變了,只要看到狼,狗便顯得非常精神,並且一天天胖了起來。
他也終於明白了當年英軍失敗的緣由——行軍途中的順利使士兵們陷入了安逸的陷阱,從而戰鬥力大降,而總是處於兇險境地的美軍,卻因始終保持了警惕而大獲全勝。安逸是成功的大敵啊。
我們都知道溫水煮蛙的故事,一隻被扔進煮沸的熱水鍋里的青蛙能安全逃生,可是,一隻被放在冷水鍋里慢慢煮的青蛙卻性命難保。青蛙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喜歡安逸,厭惡壓力,但是安逸卻會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鬥志、不思進取,以至走向滅亡。
如今,政府部門搞競爭上崗,各行各業搞工作量化,連綜藝節目也搞PK,凡此種種,無非是向人施加一種外來的壓力,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懂得“壓力即是動力”的道理。如果你正面臨危機而焦慮不安,這大可不必,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說,危機是一種壓力,壓力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打破我們原有的定勢或習慣,喚起我們新的反應,產生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你積極地去適應,就會增強抗挫折的能力,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有了壓力,我們不敢停下成長的腳步;有了壓力,我們時時奮進;有了壓力,我們面對挑戰時不再退縮;有了壓力,我們不敢懈怠;有了壓力,我們在有所成就時不會沾沾自喜,而會再接再厲。
自在之道:如果一直生活在緊張情緒里,人的健康會耗損。可一直生活在懶散的世界裡,未免又會失去鬥志。壓力即動力,面臨危機時激發的鬥志會豐富人生,安逸時產生的惰性會危害人生。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