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作家黃昆岩著,本書希望通過論證來激發讀者思考“什麼是教養”、“受過教育就一定有教養嗎”等敏感問題。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黃昆岩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7294610
出版時間:2009-06-01
版次:1
頁數:134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

圖書簡介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本書繁體版在台灣已重印28次,風靡寶島。本書希望激發大家思考“什麼是教養”、“如何成為有教養的人”,並進一步探究“很講究教養的德國為什麼會出現希特勒獨裁和殘殺猶太人的惡行”、“受過教育就一定有教養嗎”等敏感問題。

圖書簡評

編輯推薦與評論:教養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變得宏大和光明。每一個個體都有沉沒在黑暗峽谷的時刻,當你跋涉和攀援中,雖然傷痕累累,因為你具有的教養,確知時間是流動的,明了暫時與永久,相信在遙遠的地方,定有峽谷的出口,那裡有瀑布在轟鳴。——著名作家畢淑敏

教養是值得我們傾力追逐具備在身的資產,是精神內涵很高的境界。——柏林大學創辦人洪堡

作者簡介

黃昆岩,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博士。曾任美國海軍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醫科大學榮譽教授、台灣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建院院長及教授、中國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ProjectHOPE(美國霍普基金會)顧問。著有《莫扎特與凱子外交》、《外星人與井底蛙》、《醫眼看人間》、《醫師不是天使》等,非常關心醫學與一般教育的人文內涵,力倡大學實施通識教育。

作者推薦

前言 如果教育辦得好,人們的品格也會提高。但,可惜的是,教育與個人的教養沒有直接的關係。很多人以為教育可以多少影響個人教養的程度,但相反的例子卻很多。教養可以是天生的,教養也可以是社會的風氣。教育在個人方面可以增強個人思維的能力,點出思考的正確方向。20世紀的代表人物愛因斯坦曾經強調聯想力的重要性。他說,讓理智、道理、聯想力能控制行為的人充滿社會,這社會就會更合乎人性、和諧、安詳又合乎倫理。如果教育只偏重就業,或者走極端的學以致用而講求生存的競爭力,教育會逐漸成為訓練生活技能的工具,這社會就無倫理可言。所謂教養,集中在通識教育之中。柏林大學的創辦人洪堡是極其重視教養的人,他和1832年去世的歌德兩個人,對德國人的教育與社會之重視教養,起了很深遠的影響。依洪堡的看法,教養是值得我們傾全力具備在身的資產。今天的德國社會充滿了“白天是清道夫,晚上換上西裝去音樂廳去聽交響樂”的人。教育能真正發生它的作用,就要能使一個人在做專業人之前,做一個成功的人,是面對一個人生的問題,能有適當的抉擇的人。可惜,近代各國與各社會分工越細,專業的種類越多,教育所要求的手藝與腦力也更多。要求於教育越多,教育所犧牲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教養。依現代的教育家的看法,所謂通識教育就是西方一般所指的Uberalarts,而所謂Uberalarts無外乎是歷史、文學及哲學,其中哲學己大不如以前重要。

精彩書摘

教養有如一陣風誰見過風因為在中國台灣一次所謂“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我提問到“教養”兩字的意義,“教養”這個名詞突然成為大眾、媒體與親朋的中心話題。不少人一碰面,會急忙地問我“教養”指的是什麼?但我才不相信這世上有對教養毫無概念的人。我也不相信每個人的心裡沒有一把尺來衡量自己或別人的教養。問題在於,當有人問起我們具體地說是在衡量什麼東西,我們卻講不出它的輪廓與外貌,遑論用三言兩語描述它。但我可斷言“教養”這兩個字是要不斷地省思與探討的;不作這種省思,就很難提煉出它的真面目,因為它是無形的概念。如果沒有經常省思,驟然被問起教養指的是何物,要三言兩語下定義,絕非易事。要捉住它只好多做思考,這概念才會有品評的焦點。教養即人的風格與氣質,具有不少不同的面具已如上述,它形態不一,值得從不同的角度去推敲。我曾經編纂了名叫《SARS的生眾教訓》一書,在裡面我引用了19世紀一位英國著名詩人克利斯蒂納?羅塞蒂(ChristinaGeorgianaRossetti)的一首詩,在此再作引用,對若隱若現、難以捉摸的“教養”二字也可算是一幅生動的影射。這首詩的題目叫“誰見過風?”Whohasseenthewind?NeitherInoryou;Butwhentheleaveshangtrembling,Thewindispassingthro!個人的教養有如一陣風,誰想看它或捕捉它,必須從一個人的言行去察覺、推測與判斷。教養的要素極多,但難的是,它平常難以窺見,只在特殊的狀況下才會呈現在別人面前,讓您辨識。反過來說,缺乏教養也在面對狀況時才會露出馬腳,讓你看到這種人內涵的貧乏。這與誰想見到風,必須從觀察被風吹動的樹葉去推斷,是同一回事。中文裡所指的風骨,可能包含在教養的成分里。而一個社會有風骨氣節的人一多,一起來呼風喚雨。蔚為風氣,社會的品味就自然提升。教養兩個字是有威力的,沒有人會聽別人說自己沒教養而覺得心悅。實際上,一群人在一起,聽到有人一提到某某人有教養,心裡會有一陣汗顏的感受,揣測別人是否在指摘自己缺少教養,這種感覺立即會形成一種壓力。可見教養雖然像一陣風似的靜靜飄動,但它確是生活里被重視的東西,這也是洪堡勉勵一般人應努力培育教養,當作私產一樣珍惜它的道理。很多人認為教養與受教育程度有關,認定它是藍白領兩級的分際;有人認為教養代表審美的能力,是藝術創作細胞發達的象徵;有人更認為它代表自律與自製的功夫,所以安靜寡語、守規矩,就是教養的表現。的確,守規矩是常用來衡量孩子“好”與“壞”的尺度。混血的韓素英說她在四川長大時,在中國的大家庭里以沒有教養知名,這恐怕是韓女士被以中國式的一把尺衡量是乖或是不乖而獲得的烙印。所以,教養的定義難免還有文化的因素摻雜在內。若沒住在四川的大家庭,韓素英小時候可能不會有被視為沒教養的孩子的厄運。有人以氣質與風貌或者舉止來衡量一個人的教養。這些看法都沒有大錯,氣質本身往往也包含所有這些特質。可是這些特質,也只能是個人教養的一部分,因為教養還得要看一個人面對抉擇的挑戰時,是否作得出富於智慧的判斷與抉擇。這與哈佛大學的一般教育學院院長所說的——“不是所有的大專畢業生都是知識分子,所有的知識分子也不見得都是大專畢業生”——是一樣的道理。換幾個字,它會變成“不是所有有上述特質的人都有教養,而所有有教養的人也不見得都有這些特質”。希特勒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這容後再談。社會是教養存在的起點人類有明顯的社會屬性,離開社會,人類基本上只能維持畸形的存在,而成為社會的邊緣人。成了社會的邊緣人,就無教養可談,這種人的生命只是陽春的生存。所以要知道如何在社會裡經營生活,似乎也是教養的起點。達爾文基於他自己多年的觀察,於19世紀得出了生物演化的結論,提出了進化論(或稱演化論)。但他同時也強調,只有人類才會有動物沒有的特殊社會,並且認為只有人的社會才有真正的倫理。我們的“上一代”祖先猩猩,於數百萬年前決定放棄棲身於樹梢上的生活,跳到地上經營靠雙足頂天立地的獨特的新生活方式。他們改變生活形態的動機並不明確,但揣測頗多。不管它的動機如何,不難肯定的是,那時人類已經有了創造文明的基本機能:即思考。因為原始人已能思考,人類開始發展了社會群居的生活,製造工具,演化到現代人發展語言以資溝通。後來更制訂了制度,文明逐漸形成,人得以告別蠻荒組成社會,並且為人類的生活添加繽紛的文化,這些都是思考與情操的境界逐漸提升後的產物。個人能在社會裡成長,成為能貢獻社會的人,這需要教養。依達爾文的說法,這要靠利他互助的精神,人才能與社會共榮。人類社會,要靠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提升,而且這提升要能落實而不流於口號。生在社會裡卻空過一生,成為對社會提升或自己提升毫無貢獻的人,對我來說是浪費生命。要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人人都要樹立生活的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對生活的意義要有所省思,而領悟是先決條件。俗語說偶到人間一游,如何享受這偶然賜給我們的七十年或八十年,甚或是一世紀的旅遊,要如何花掉它而終結一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這要靠自我思維,需要智慧。人要生活而不是光活著,後者強調的僅是軀體的生存,是動物性的本能,它與努力擺脫豹、獅、虎,而奔走求生的非洲羚羊的本性沒有兩樣。人的生活要有經營的主軸,不能隨波逐流。思考過要如何生活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他才算有教養,有他自己的風格、理想、品位與尊嚴。於是深入檢視什麼是教養之前;我們不妨試著為教養先下一個簡短的定義:教養是一種內在自我的教育,對自己在宇宙與社會裡的定位有清楚的掌握與認知,對周遭生物的生存權利有敏感度,對別人的感受有所尊重,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知道如何節制自己,擁有具有目標的人生觀,是有擇善原則的社會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自知如何才能成為對整個人類社會有貢獻的人。這種行為的基本準則是俗語所說的“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乍聽之下,上述的定義似乎在指一個完人,但天下完人有幾?我認為做不到完人無妨,肯為達到這境界作終身努力的也該算是有教養的人,教養,所以是發自個人選擇,為理念作自我鞭策的生活風格。人人都須體會教養的價值教養是個人的教養。但就如上面說過,社會的大多數成員如果有教養,或為教養的養成能作出各自的努力,社會整個共同體也.會不斷地精緻化,尊重生命,注重禮貌與禮讓,和諧相處,安寧而有秩序,歸根究底,社會的特徵是集成員之大成的表現。這就是有文化的社會、有文化的國家或文化共同體的象徵,社會才算有水準。國家、社會如果想提供國民有尊嚴且有目標的生活環境,就應該追求這近乎真善美與正義的生活環境。這種看法究其來源,與德國所傳承的普魯士人精神相差不遠。當然這只是過於簡化了的教養的定義,真正檢視起來,教養有數不完的層面可以陳述。不管教養定義如何,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看不出教養是值得注入精神去追尋的成員。如能體會出教養的重要性,我們的社會不乏有能力扭轉局面、提升個人與社會內涵的人士。可惜,因為太多人看不出教養的價值,長年下來疏於強調教養不可排擠,我們的社會逐漸庸俗化,在國際舞台上已不能與別人平起平坐,整個社會共同體已面臨非作大改造不可的關鍵時刻。而一批人聲嘶力竭,力主人格教育必須加強的呼籲,對許多人仍是馬耳東風,或者不知如何下手,挽救的法子與對策從未具體化。這社會有太多不知該如何改造社會的人,他們只求隨波逐流而生存。極端的例子是精神醫學家所稱的精神分裂症,有人稱它為整合失常症,這種病人無法與社會同步。傑維特(Javitt)及柯利(Coyle)形容這種病人已失去了成功地成長為社會人的幾個要素,這些要素是:人格品味、社交內涵與機智。這兩位科學家的分析文章不禁使我一陣寒悚,心想:我們的社會是否有太多同胞不會成為茁壯的社會人?到底是哪裡出了差錯?問題的根源是否是缺乏教養?精神學專家認為,中國台灣應該向精神醫學求救的人有100多萬人,這是否表示我們的社會充斥著社會的邊緣人?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