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本書本著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運用文化比較學的觀點,在系統闡述佛教的歷史、經典、教理、儀軌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國的流傳、變化及其中國化過程的基礎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國佛教與中國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的複雜、微妙的相互關係。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6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著重從文化角度探索中國佛教的內容及其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繫。先是從佛教的歷史、典籍、教義、儀軌制度和寺院殿堂多個側面,闡明佛教構成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為文化實體的基本內涵。然後著重從政治意識、倫理道德、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和民俗六個方面,探索佛教與傳統文化的關聯,以闡述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規律。內容充實,雅俗共賞,為讀者提供了解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是了解中國佛教文化的入門書。

目錄

第一章印度佛教的創立、演變和外傳
第一節釋迦牟尼的創教活動和早期佛教
第二節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第三節印度佛教的向外傳播
第二章佛教傳人中國及其變化和發展
第一節佛教初傳中國
第二節三國西晉佛教的初步流傳
第三節東晉十六國佛教的隆盛
第四節南北朝佛教學派的湧現
第五節隋唐宗派佛教的創造和繁榮
第六節五代以來佛教在衰微中延續
第七節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章佛教的各類典籍
第一節佛典的結集
第二節佛典的翻譯
第三節中國僧人的撰述
第四節寫經、刻經和排印本藏經
第五節佛典的目錄和結構
第四章佛教的基本教義
第一節佛教的倫理宗教理想
第二節佛教的宇宙“真實”學說
第五章佛教的制度和儀軌
第一節教徒和僧籍
第二節叢林和清規
第三節儀式和軌範
第六章佛教的寺院殿堂
第一節寺院建構的演變
第二節殿堂配置和塑像釋名
第七章佛教的名勝古蹟
第一節三大石窟
第二節四大名山
第三節八宗祖庭
第四節著名喇嘛寺
第八章佛教與中國政治
第一節印度佛教的政治意識
第二節佛教與中國歷代政治
第三節佛教思想的社會政治作用
第四節佛教與中國政治關係的特點
第九章佛教與中國倫理
第一節印度佛教的倫理道德觀
第二節早期漢譯佛典適應中國儒家倫理的傾向
第三節儒家的排擊和佛教的調和
第四節世俗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論
第五節佛性論與修養法
第六節中國佛教倫理的特色
第十章佛教與中國哲學
第一節漢代佛教與方士道術
第二節佛學從依傍玄學到補充玄學
第三節佛教神不滅論與唯物主義神滅論的鬥爭
第四節隋唐佛教宗派對古代哲學的發展及其和儒道會通的趨勢
第五節佛教哲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及其日益儒化的表現
第六節佛教對中國近代哲學的影響和作用
第十一章佛教與中國文學
第一節佛教翻譯文學的形成及其影響
第二節佛教推動音韻學的前進、律體詩的產生和詩歌的發展
第三節佛教導致說唱文學——變文、寶卷、彈詞、鼓詞的相繼產生
第四節佛教為古典小說提供故事情節和思想內容
第五節佛教對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影響
第六節佛教為我國文學語言寶庫增添新的辭彙
第十二章佛教與中國藝術
第一節佛教建築——佛殿、佛塔和經幢
第二節佛教雕塑
第三節佛教繪畫
第四節佛教音樂
第十三章佛教與中國民俗
第一節佛教節日與民間節日
第二節輪迴和成佛觀念與民間風俗
第三節佛教某些制度和佛事與民間習俗
第十四章中國佛教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中國佛教基本特點產生的根源
第二節中國佛教的基本特點
第十五章中國佛教的對外影響
第一節隋唐佛教宗派對朝鮮的影響
第二節隋唐佛教宗派對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廣泛影響
第三節禪宗和淨土宗與越南佛教的密切關係
第四節藏傳佛教的對外傳播
第五節近代中國佛教輸入東南亞地區
附錄一佛教與中國文化
附錄二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附錄三融合: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雙向選擇
附錄四佛教與漢地習俗
附錄五論佛教文化體系
附錄六我和中國佛學及哲學研究

作者簡介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1984年特批晉升為正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歷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常務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長期從事中國哲學、佛教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專著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佛教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和《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等,曾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國家教委全國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

媒體評論

方立天教授是當代中國學養最深和最受尊敬的佛教學者。佛教在中國既是宗教,更是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曾指出:不懂佛教文化,就不可能懂中國文化。方教授的這本重要著作,正好印證了大師的真知灼見。在中國文化走向全面復興、走向世界的今天,這本佳作值得大家細讀。

——李焯芬(香港大學副校長)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一書不是一般的理論探討,而是以建設性的姿態,通過論述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及其對中國思想文化各領域的影響,對有關佛教與文化的重要問題作出了生動而具體的回答。它的論點處處憑藉歷史事實,鑿鑿有據,全面深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牟鍾鑒(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書摘

在宗教實踐方面,由於有些教徒滋生出一種對於部分戒律的違抗,佛教曾為此而多次舉行結集,專門討論是否放寬正統的戒律的問題。例如,隨著布施範圍的擴大,人們向寺院奉獻的物品越來越多,原來規定比丘不準接受金銀財物的施捨,大眾部認為可以受蓄,上座部反對改變,大眾部又拒絕服從,並被驅逐和開除,從而分別形成相對獨立的流派。

在宗教理想方面,上座部認為釋迦牟尼是歷史人物,其所以偉大,主要是理想的崇高、思想的正確、智慧的精湛和精神的純潔。一般人修道學佛的最高成果不是成佛,而只能是趨向佛果的阿羅漢,即能達到所謂斷盡一切煩惱,不再生死輪迴的果位。大眾部不同,他們傾向於抬高釋迦牟尼的形象和人格,提出了“超人間佛陀”或“超自然佛陀”的觀點,把釋迦牟尼看作為超凡的、超自然的存在,是一位離情絕欲、神通廣大的真正的“神”。他們吸收和加強神話創作,來烘托釋迦牟尼的超凡神聖,並創造新的儀式,對釋迦牟尼頂禮膜拜。他們還貶低阿羅漢果位,強調阿羅漢還有許多不足。大眾部的這些主張,後來為大乘佛教所繼承,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哲學理論方面,部派佛教已由早期佛教側重於人生哲學擴展到宇宙觀領域。由於早期佛教對於緣起說和靈魂說闡述不明確、不徹底,而導致部派佛教內部對輪迴流轉業果相續的主體問題和宇宙萬物實有假有問題的嚴重對立。

一般地說,上座部各派偏重於說“有”,也就是認為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都是實在的。例如,說一切有部,所謂“說一切有”,就是承認精神和物質的存在,承認一切存在。從時間觀念來說,就是承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都是普遍存在著的。說一切有部毗婆沙論師堅持認為,人們既然都具有事物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存在的觀念,那就證明事物是實際存在的,因為事物不存在,人們就沒有思想的對象了。再者,按照緣起說,過去的思想行為產生結果,由因而有果,果不能產生於空無。既然因能生果,那就表明因是實在的,過去的因是永遠存在的。說一切有部這種承認一切永遠存在的理論(三世實有),是和早期佛教的“無常”觀念相違背的,是一種新的哲學理論。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