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的作者、學者陳清華用輕鬆的隨筆語言,依據原文,隨心靜悟,娓娓道來。是安撫現代人浮躁心靈的文化讀本,是啟迪心智的生活導讀手冊。作者依據《論語》原文同時又跳出原文,通過豐富的歷史掌故來解讀孔子,通過廣為人知的成語來詮釋《論語》,讓人領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告訴人們幸福之道、為人處世之道、孝敬之道、教書育人之道等等。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ISBN:978-7-80106-929-0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作者:陳清華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出版社:線裝書局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
印張:14.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10*1000
頁數:224頁
印刷色:單色

作者簡介

陳清華,學者,作家。先後從事過教師、公務員、記者、編輯等工作。現供職於《南國都市報》社,系評論版編輯、評論員。海南師範大學媒介發展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海南分會會員,專欄作家,“南方百家講壇”主講人。有小說、散文、隨筆、評論數百萬字見諸於報刊。主要著作有《金瓶梅典評》、《莊子為什麼這樣踐》、《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和諧讀墨子》、《畢竟是書生——晚明知識分子的思想苦旅》、《禪解紅樓》等。

內容簡介

真正算起來,孔子進入官場當官的時間不過區區四年多,據說是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被逐下台。四年多的官場經歷,很快過去,此後,無論他怎么折騰,就是沒有人再想起用他。五十多歲的他,無奈之中,憂鬱地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遊說,這一遊說,就是14年!整整14年啊,風裡來,雨里去,東奔西走,自我推銷,嘴唇都快磨破了,就是沒有一位君主肯讓他當官。14年中,像喪家狗一樣,挨餓,生病,甚至被追殺,險些喪命。一直到68歲,孔子無奈之下回到魯國,也不見魯國的國君起用他。他再也沒有參與政治的機會,空有一腔熱情,更與何人說?孔子的一生,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活得並不幸福。
孔子死後,其命運真是一波三折,一個皇帝一種待遇,每個皇帝給他的待遇都不同。活著時,曾“惶惶如喪家之犬”,斷食絕糧;死後,一再成為紅人,一紅再紅。每個時期孔子面臨的社會大環境都不一樣。從西漢到清末,他甚至得到了僅次於皇帝的地位,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作者自薦

孔子其實苦得不得了,但他沒有過抱怨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應邀到一家企業講座。以下是我講座的開場白,姑且作為該書的序言吧。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有機會來給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國學。感謝黃總給我提供這個機會,來給各位分享一下國學。
什麼是國學?要說清楚真不容易,不過籠統地說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由於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所以這不是一個學科。大家都知道,最近幾年國學突然熱起來,尤其是儒學。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行聚會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麼思想時,幾經斟酌之後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思想。最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的時候說,“孔子引導我走路”。
孔子可以說越來越熱,每年我們國家都搞祭孔活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設有孔子學院。大家都去過文昌,文昌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那裡也有個孔廟,還有個孔子學校,我本人也希望有機會能去孔子學校講講《論語》。
前幾天,你們黃總給我發簡訊說,本周六開講怎么樣?我說可以。他說,主題是什麼?我想了想,就叫《國學與現代企業人》吧。這個題目很大,但是,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企業,一個蓬勃向上的企業,一個在中國的國土上發展壯大的企業,你離不開這快土地,當然也離不開這快土地上的文化。中國幾千年來,影響國人最深的文化還是儒家文化,雖然佛家和道家等等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真正深入國人骨髓里的文化還是儒家。而《論語》既是儒家經典的核心,也是人們認識儒家學問的敲門磚。古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
《論語》里有一段話: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一二·二)什麼意思呢?就是讓人抱著一顆謹慎感恩的心去生活。它具體到你去面對每個人的態度,和你的信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話說得多好啊。傅佩榮舉過一個簡單的例子:有朋友過世了,沒有人料理後世,孔子知道了就說‘我來負責喪葬’。看到這兒我們就可以琢磨一下,這個人過世沒有人管,他顯然是家道中落,子不孝。這個時候,你幫他忙等於是雪中送炭,沒有人會回報你。
孔子說‘我來負責’,因為孔子自己也是一個很苦的人。孔子3歲父親過世,在青少年階段,母親過世。後來幾年他的哥哥也過世了,到周遊列國的時候太太也過世了。到70歲的時候,兒子也過世了。所以孔子其實苦得不得了。但是,他的《論語》裡面,沒有一句話說‘我這個人命苦’,‘我要抱怨’,反而他對朋友講求道義這種舉動,令人感動。所以,我讀孔子生平的故事,覺得這個人特別令人佩服。而不是說我們今天是趕著國學熱就講孔子好話。
我們為什麼談論孔子,因為找到孔子就找到了文化上的心理上的根。這個時代,很多迷失了文化上的根,不知道自己的祖宗了,別人過聖誕節,他也跟著過;別人過情人節,他也跟著過。自己家的節日端午節反而淡了,甚至連這個節是乾什麼的,都不知道了。這不是忘祖又是什麼?
做企業也好,做人也好,要知恩圖報,要飲水思源。一個人,你要想想,我是誰?你是從哪裡來的?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如果要讓公安機關來處理,那非常簡單,查查你的身份證就可以了。但是,作為哲學層面上的追問,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得找自己文化上的根。
一個人如果沒有根,就像一棵樹沒有根一樣,懸在半空中,過不了多久,就會打蔫,就會被曬成乾柴,不可能枝繁葉茂,也不可能惠及子孫後代。國家為什麼要把清明節、端午節設為法定節假日,這是讓每箇中國人記住,你的祖先是誰?你的根、文化上的根在哪裡?
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都可以在孔子那裡得到解答。
一說孔子,有人馬上想到那是聖人,高不可攀。很嚴肅的,老是教訓人。其實不是這樣的。孔子不僅不嚴肅,還很和藹可親。舉個例子,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去見了南子這個美女,還在屋內聊了很久。子路懷疑老師的作風問題,怕這樣影響不好,很不高興,指責老師。孔子馬上辯解說,我如果說謊,讓老天討厭我,討厭我!這樣的老師哪裡嚴厲?簡直可愛極了嘛,還很天真。
孔子19歲結婚,20歲生了兒子孔鯉。兒子為什麼叫孔鯉呢?那是因為孔子得兒子時,魯昭公送鯉魚祝賀,所以孔子就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
在《論語·為政第二》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什麼意思呢?這裡的“立”是立於禮。禮儀是人的行為規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的時候要有一種浩然之氣,坐的時候正襟危坐,看起來端莊典雅。當然古人的坐是席地,所以次序有首席,副席,主席,我們現在說的“主席”就是從這裡來的。主席團上的座位也很講究。比如說,如果有領導來你們公司,那么黃總還有黃總的助手要陪同。那么這個禮,是很講究的。吃飯的時候,視察的時候,座談的時候,等等……領導在中間,大家要圍繞在領導周圍。然後按照昨大右小的順序排列。
喝酒的時候,要左手端,右轉彎,面帶笑容一口乾。這些都是禮,也叫規矩。一個想在社會上站德穩,就要學規矩,懂規矩,守規矩。
這些禮節,孔子30歲就“立”了。你們看看現在,很多人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更不用說“禮”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只有堂堂正正地立在天地之間,懂得了禮,才算成了人。40而不惑。孔子在20歲的到40歲這個階段,在魯國當過幾任管理倉庫、管理牛羊的小官,都不受重用。40歲以後,孔子在一棵杏樹下面講學,所以我們聽孔子的話,有時候會感覺酸酸的。杏本來就有酸味嘛。
孔子之前,中國的教育是在官府裡面進行的,孔子之後才有了民間私家講學之風。孔子是第一個在民間私人講學的老師,是第一個平民教育家。所以孔子的封號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聖人”,“大成”是說孔子的學問,“至聖”說他的為人和功勞,“先師”就是第一位私立學校的老師,“文宣王”,是說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宣導者。
當時各地、各個國家的留學生都來求學,孔子怎么收學費的呢?任何人只要拿10根臘肉,都可以來上學。在《論語·述而第七》裡面有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我們知道,孔門弟子3000,賢者72人。他們散布在各個諸侯國,成為各國的精英,也有成為集團公司老總的,比如說子貢。孔子在當時不僅僅學問最大,而且也是精英們的精神領袖。51歲後在魯國做了大司寇,54歲開始周遊列國,向各個諸侯王宣講他的思想,但都未見用。就這樣,整整奔波了14年,一直到68歲,才回到魯國。開始著書立說,編訂六經。
孔子為什麼這么有魅力呢?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呢?聽完本人的講解,相信您會找到答案的。

評論

孔子思想概括為“仁學”

龍國平2009-02-25

孔子的思想直到現在也還為世人所推崇,關鍵在於他的“仁”的思想,比如“仁者無敵”“仁愛天下”等,甚至被拍攝為現代電視影劇,因為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世界上很多國家甚至美國也很推崇,一些大學學院也建立了“孔子學院”或“孔子書院”。孔子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之一,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么,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在《論語》中,“仁”字出現的比率多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所以從歷代以來,孔子的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崇,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孔子的“仁”的思想文化也流傳於全世界。書評《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原創)。

孔子主張和手段的矛盾

戴少陽2009-02-23

周遊列國,到處留心政治,無非是想看看有什麼機會“出售”他的一套政治主張。在這裡,他的政治主張,和他達到這種主張的手段是矛盾的。手段是仁、恕、目的是霸業,你批評得很中肯,仁、恕一套誰也不會聽他的,不過他若真的當起權來,他的做法其實和管仲、商鞅是一樣的。殺少正卯,隳三都,已見端倪。他自己心裡明白,仁、恕是講給別人聽的,是教化芸芸眾生的,至於當權的人要成霸業,不心狠手辣,芟除異己是不行的。他對管仲的稱道,已經為我們當代人的“大節小節論”做了榜樣了。孔子對秦政的稱道,和荀況的稱道是一模一樣的。雖然稱道的對象,在孔子是大膽用了五羊大夫的繆公,在荀況是用了商鞅的孝公及其後諸王。後代史家,說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一直是內法(或荀)而外孔,以孔做羊肉,掛招牌,以荀或法做實際。這一套其實開始於孔子本人。這是孔子本人的言論與行動的矛盾及其必然的結論。中國歷史正好符合於這個邏輯。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