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貴修身》

《道德教育貴修身》

《道德教育貴修身》是2008年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春錦。本書以大量篇章集中論述了一個自古至今人類最大的、也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一道德教育貴修身。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道德教育貴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

《道德教育貴修身》本書中以大量篇幅論述了中華道德根文化的源流及其發展脈絡,並列舉了以《易經》為主脈的伏羲易道文化、以《黃帝四經》為主脈的黃帝法道文化、以老子德道經》為承傳和發展了的德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道德根文化的總源流,提出了“道德是人類精神的食糧”、“道德是人類的良師”、“道德文化是國學的靈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靈根;老子文化在2500年以來,以及在今後的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等獨到論斷;並從國學與道德的內在聯繫,進行了層層細緻入微地剖析,有力地論證了道德文化作為我們國家民族靈魂的深遠影響力;又從漢字文化的歷史演化,剖析了道德根文化的丟失過程,並指出了中華民族道德文明復興的前景,唯在於社會的全民道德教育,在於自覺地尊道貴德,以德修身,這是國家民族文明昌盛的前途所在,是人類幸福康寧的必由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一個自古至今人類永恆的主題--道德教育貴修身。德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道是人類的最終歸宿。道德不僅是每個人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這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禮德是維護德性滑坡的最後防線,仁義禮是德治的三柱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每個人都修養道德、誦讀經典、實踐修身,我們就能夠健康發展,社會就能夠和諧穩定。以老子《德道經》為核心的經典誦讀的系統理念和方法是道德文化教育珍貴的內求學習實踐方法,是增強慧智性的金鑰匙,“修之身”、“貴修身”是靈性升華的捷徑,也是接近道德、實踐道德和成就道德的橋樑。

作者簡介

熊春錦先生,字厚金,號空淨,當代國學名家,現任歐洲中國康復養生學院院長、歐洲中華道德文化研究促進會第一主席、新加坡南洋文化發展公司董事長、新加坡人類道德促進會永久名譽主席、世界華人藝術家聯合會理事、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長。

1948年,熊先生出生於湖北麻城一個道學世家,自幼秉承祖上傳統道學,繼承老子道德根文化系統的哲學思想和聖人之治方法論,並予以不斷發揚光大,同時在醫、卜、星、相、山等傳統五技方面也取得了較深的造詣。

熊先生曾在武漢市矯日區第一醫院歷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等職,《湖北中醫》雜誌社編委。熊先生從醫半世。西醫中醫並舉,曾被選為武漢市區人大代表,市級勞模,並獲得醫學科技發明獎。憑藉自身對傳統道學、道醫學的全面繼承和辦學、講學的經驗,結合現代醫學,教育學以及其它社會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對傳統國學中培賢育聖的一元四素教育理念,進行發掘。詮釋和解析,以萬經之王的《德道經》為核心。以一元四素為理論框架,以德慧智教育為靈魂,建立系統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論體系。

書摘插圖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食糧——首屆世界《道德經》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各位女士、先生,各位大德:首先感謝大家光臨本次首屆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熱忱歡迎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所有朋友和大德。

《老子》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東方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部中華道德傳統文化,道德思想深植於華夏子孫的靈魂之中,我們的祖先對宇宙真理的認識要比現代人深刻得多,他們縱觀陰陽,玄覽隱顯,跨越太極弦線的障礙,認識自然,掌握自然,順應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老子》瑰集了遠古祖先們對自然大道本質的真知灼見,並且老子親身實踐聖人之治的方法論,性命圓成,回歸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寫的《老子》也就自然地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領著我們復興道德、回歸德道。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樣是物質性的。這種物質特性,由於它超越人類的物理認識論的觀念,暫時還不能被智觀所認識和掌握,只有在慧觀中才能產生真知;這種玄觀的物質特性,不因我們智識的否認而消失,始終與人類形影不離,滋養著萬物眾生。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靈樞·本神》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段話所揭示的就是人類生命的真諦,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動力,德性物質在體內的流動,才使生命體中的性體系統生存並具有活力。天德養神,地谷養形,更進一步深刻地闡發了這一生命原理。這也就是說,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質方式,營養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系統。也就是靈魂系統;而地上的五穀,所滋養的是我們的形體,也就是肉身。老子曾經深刻地指出,對於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這也就是說,天上的五種德性的不可見不可觀的炁,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這五種道的德性能量,滋養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支撐著體內眾生——靈魂系統的工作。我們體內的眾生,就是依賴於這五種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體內擔負起生命活力的各項工作。離開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養,我們性命兩大系統中的性體系統,也就無法正常地在體內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難以維持。道所產生的五種德性能量,對常人而言只能從鼻孔經過呼吸系統引入體內。但是對道德修養實踐者而言,如果將命體上的穴位門窗都打開煉開,也就能充分地增強五德之炁進入體內的途徑,能夠更多地吸收天德之炁進入體內,給體內的眾生傳輸補充能量,使它們處於富營養狀態。現代人由於離道失德日久年深,無法觀察到道德能量對性命中性體系統的生理作用,將道德觀念虛化,不能認識道德的能量和營養作用,片面追求可見的物質享受,認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養命,盲目追逐“有之以為利”而不知以德養性,忽視甚至忘卻性命的真主人,造成“性”與“命”和諧統一的陰陽失衡,因而疾病叢生,疑難雜症蜂起,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整個世界災難重重。人們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私心欲望沒有扼制地膨脹擴張,使體內的道德能量日趨下降,私慾利己的個性張揚,陰我心神毫無道德制約。人們只知命不識性,人心的道德觀已經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後底線。心靈道德的沙漠化已經發展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這是人類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地球上的五味,是指的五穀,麥、黍、稷、稻、豆等五穀,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物質的營養,酸苦甘辛鹹之味。這些有形的五穀營養成份,通過口進入消化系統,滋養著我們的形體,營養著我們的肉身這個看得見的命體系統。各類五穀和一切有形可供食用的有形物質中,雖然也含有一定含量的炁,但是它們只能轉化成命體的營氣、衛氣供給形體肉身使用,並不能直接給性體(靈魂)系統提供能量。人們生命中的性體系統,只能從宇宙大道的德性能量場中獲得營養補充。如果人們不能大量從宇宙中獲得道光德能進入體內補充,就會耗乾體內先天的元精、元炁,因為僅靠鼻的吸入,遠遠不能滿足體內性體系統新陳代謝的需求。天德養神,地谷養形,這是自然對人類生命中性命兩大系統的基本法則,只有遵循這一自然基本法則,修養道德,用道光德能滋養我們的靈魂,人類才會達到真正的健康,民族才會真正強盛,社會才能進入真正的長治久安。道,無形無相,無為無名,清虛自然,化生長養萬物。“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老子《德道經》第五十四章“無不為”)。道運用無窮的德性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如魚兒在水中而不知水,不知水對它生存的意義。天德的能量彌綸於宇宙空間之內,萬物形體之中。宇宙空間中的道光德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增不減。老子《德道經》中說:“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這也就是闡明道德能量與人之間關係的辯證法和因果關係,道光德能雖然無處不在,但卻必須“同氣相求”,只有我們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內具有道德,才能與其發生諧振,通過一種自然的和諧的“同頻共振”而接收到道光德能進入心身之中。我們自身的德性修持具備之時,道即用德能的五德之氣飼(食)之於我們。仁德修持好者,即能獲得陽木之氣;禮德修持完善者,即能獲得陽火之氣;信德修持真一者,即能獲得陽土之氣;義德修持上佳者,即能獲得陽金之氣;智德修持誠實者,即能獲得陽水之氣。五德全部都修持到淳厚無雜者,也就與道同體復歸於道。

在人體之內,陽五行就是五德能量,五德能量的強弱多少,決定著五臟六腑三焦內眾生的營養狀態。缺失過多,必然離道越遠,“道亦失之”而不能主持臟腑的正常工作,出現疾病和災咎。人類要想真正的健康,必須要高度重視性體系統(靈魂)的健康,道德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只有德性的健全,才能實現生命的真正健康,社會的健康發展。老子《德道經》揭示了整個自然萬物健康生存與發展的真諦,人類將在深入學習和實踐《老子》的過程中,真正正確地認識自然,認識道德,認識生命的真理,從而實現回歸德道。首屆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為我們共同構築了一個探討、研究、實踐和普及《老子》的平台。我們相信,在各位大德的鼎力支持、積極參與下,在各兄弟單位的緊密協作下,《老子》的精神,必定會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老子》的哲學思想,科學理念,人文精神,聖人之治的方法論,必定會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當前《老子》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在世界上也廣泛地流傳。目前,《老子》的各種語言譯本近500種,涉及到30多種語言,是不經人為推崇而僅次於《聖經》的翻譯成多語言的書籍。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窮能量和精神魅力。

《老子》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學說,她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許多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都從《老子》裡面吸取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他們思想,升華他們的品格,啟迪他們的智慧。我們相信通過《老子》的解讀和學習,特別是實踐,將會使整個人類都變得美好。我們共同祈願世界德道的回歸,祝福整個世界早日道光普照,人類早日復歸淳德

為了使大家都體會一下、都品嘗和感覺一下太極弦另一側的“黑境”中的德能物質。在這裡,我給大家布施一點這種能量,請大家配合,打開自己頭頂的大門,也叫百會穴,又稱之為天門,人體與天德連線的戶牖,主要是通過這個主要的大門進入體內,我們可以思維一下它像大門一樣打開,就能接收和感受到天德能量的進入而愉悅心身。好,現在就請你們閉上雙眼配合一下,在接收的過程中如果有頭頂發涼,身內發熱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反應。如果眼前有光,有圖像也屬於正常。用我們的心去感應接收下就可以了。好,有感覺有體會的說明接收得比較好。德國朋友這種接收感覺都比較明顯,有的朋友可能體感比較遲鈍一點,但也同樣能完成接收,生理作用還是一致的。權且以此德能,作為一點小禮物,作為對大家參加首屆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的禮物,祝所有朋友心身健康,萬事如意。

圖書目錄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食糧
道是人類的良師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道德根文化
前蘇聯體制的糟粕對我國的負面影響及啟發
中國道德文化內求教育法
一、道德教育學體系是中華文化主體
二、中國道德文化教育迥異於西方文化教育模式
三、“經典誦讀”和“講經說法”是道德文化教育珍貴的內求學習實踐方法
(一)經典誦讀
1、經典教育要抓住精神教化的標本兼治
2、經典教育推廣工作要善導社會近利性需求歸德”
3、警惕現代經典釋讀成為新時代的精神流毒
4、“守德持正”是經典教育必需恪守的原則
(二)講經說法
1、“講經說法”是東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分水嶺
2、中國內求教育法丟失的歷史軌跡
(三)什麼是“講經”
(四)什麼是“說法”
論五德之禮
一、《德道經》首章是人類品質變化、社會歷史發展的預言
二、德治社會和人心的三柱石是仁德、義德、禮德
三、禮德是維護德性滑坡的最後防線
四、全面認識國學精華中的禮,治心為上
五、民族禮德的歷史興衰與現狀危機
六、民族復興,必須高度重視德道文化復興、禮儀文明復甦
德道修身與藝術生命
一、中國美學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二、中國美學審美象意的把握是直覺、靈感和慧識
三、中國傳統藝術觀就是道德觀
四、藝術審美觀的“五用”理論
五、中西美學思維模式最大區別是“留白”與、“悟空”
六、中國傳統美術以“有無”和“虛實”表達“道德”內涵本質
七、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就是“道”、“德”
八、經典誦讀是培養和提升藝術創造靈感、直覺和慧識的科學渠道
九、經典誦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教育方法
十、明德居道是藝術成就的基礎前提
《德道經》的名和相
聖心慈悲
眾妙之門
開悟心靈(一)
開悟心靈(二)
心靈相印情才真
論人際關係
清明時節話清明
道解德釋,以德進道
尋回精神“養料”之源泉
德修心身“萬木逢春”
孝道是凝國聚家之本
禮德是救援心靈的火炬
堅守道德標準,創建和諧社會
讓道義為無序內耗“解套”
美德是智慧之母
百舸爭流德者勝
以道德“節度”托舉生態文明
以道德為血脈的親情鄉誼
情是義的母體
道德釋真情,包容顯魅力
大融合的感召力是和平崛起的能源
誠信是“安全坐標”
互利是最佳化“資源”的前提
合作是共生共贏必備的“生態系統”
編後記

前言

本書以大量篇章集中論述了一個自古至今人類最大的、也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一道德教育貴修身。

書中提出的“道德教育貴修身”這個命題,不僅是對社會應當重視道德教育的呼喚,同時也指出了道德教育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模式,而其內含實質重在“貴修身”。貴修身就是真實地實踐老子所說的“修之身,其德乃真”。離開在自己的心身內實踐道德,從日常點滴中修行道德,那么“貴修身”就是一句空話,“道德教育”也就會空流形式。

“道德教育貴修身”,是一個千古之理,重之者國昌民興,輕之者國衰民窮。

中華神州是道德根文化的發源地,是道德文明的故鄉。早在遠古三皇時期的道德治世時代,我們的祖先都是修之身者,都是先天大智慧者,那時的先民們人人都尊道貴德,自覺修身,將淳德持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本分,是一種發自本性的天然流露,因而個個都是心身性命與天地同心、與萬物同體、與道德合真的大聖者。因而能與自然大道相融為一,對天地自然規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自五帝及夏商周以後,社會逐漸開始離道失德,德一朴散為五德,進入了以仁義禮治世時期,人體性命也隨之逐漸喪失了先天功能,丟失了本性中的性慧部分,步入了後天主觀智識為主的思維階段,從而障礙了人自身與天地自然的溝通,導致了道德品格素質的下降,道光德能虧損。從此,人體與宇宙自然交流的渠道被阻塞,道光德能不能順暢地進入體內滋養性命兩大系統。歷代聖人們慈悲為懷,看到後代子孫陷入到離道失德的痛苦深淵中,便著經立說,教導後世子孫們要從修養仁義禮智信這五德著手,補充已身所喪失的五德。當五德修持至品格升華,能量具足,回歸到德一道○狀態,道德的光明透發心身內外之時,不僅可以利益自身性命,德化福澤家人,而且還可以造福國家民族,福及天下眾生。這正如老子在《德道經》第17章“善觀”中所教導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所以進行全民道德教育,不僅是每個人自身性命素質提高,健康長壽,家庭美滿幸福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復興中華道德文明,興國家旺民族,造福天下眾生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老子以他的大智慧,仰觀俯察,洞曉陰陽,縱觀人類社會逐漸離道失德的變遷過程,為人們失德以後性命素質的急驟下降所造成的諸般痛苦而悲悽、而憐憫,才向後世子孫指明了“修之身,其德乃真”這條回歸道德的幸福之路。

“道德教育貴修身”,既是本書之名,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其內涵深邃廣遠,博大精深,為我們闡明了道德教育在社會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而“貴修身”是道德教育的靈魂,是通向道德復興的捷徑,也是修德證道的金鑰匙。

道德教育決不是空洞的理念,更不是只作花瓶的點綴擺設,她是人們須臾不可離的性命本源,就像空氣和水一樣。道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雖然肉眼看不見、手觸摸不到,但她卻是一種有質無形,真實地、客觀地廣泛存在於天地人萬物的生命體之中,她源自於宇宙核心,畜養著天地人萬物的性命,決定、主宰著萬事萬物的興衰成敗。人類要想真實地得到道德的高能量物質,吮吸天父的德光和地母的精華物質,提升自己的性命素質,唯有尊道貴德,貴食母,貴修身,勤修身,經過修心修性修命,三位一體地同步修證,才能與天地父母同頻共率,與眾生萬物同體,人們才能順應天道,與自然合真,得到大自在、大解脫。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修之身”是一門最重實踐的人體生命科學,它不是空喊口號喊出來的,也不是只懂些理論知識就能“論”出來的,而是要將內身國作為實驗場,真實不虛地苦修實證,每日持之以恆,去陰增陽,去假存真,再造性命,經過道光德能的洗滌,進行真實地脫胎換骨的變化,逐步地得道、成道終而了道,依次由一個庶人修至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的境界,由五德返歸德一,由德一復歸於道○,歸到人類的祖源道鄉故土裡。

“修之身”、“貴修身”這個人類最大的研究領域,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們都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內證的實驗場,而且有嚴格的檢驗指標,這決不是改良派愚儒們只說在嘴上的空泛理念,而是一門實實在在的、摻不得半點虛假的實證科學。“貴修身”首先就要尊道貴德。天地人萬物皆是道生德養,宇宙萬物的生命都離不開道德的養育,離道失德,損德敗道,那無疑將是自取絕路,是生命的自毀與終結,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人作為天地人“三才”之一,本應與天地同德,與日月齊明,但是因為人類的真我本性被太多的貪心欲望所鑿喪,道德已經殘缺不全,性命的質量嚴重缺損,故而難以與天地日月並列,只能艱難地生存在這個三維空間,飽嘗著人類自己因損德而釀成的一杯杯苦酒而不能自醒。唯有貴修身而實踐道德,才是人類擺脫愚昧,走出痛苦深淵,走上明明德的性慧之路,步入幸福吉祥的康莊大道。

熊先生在本書中以大量篇幅論述了中華道德根文化的源流及其發展脈絡,並列舉了以《易經》為主脈的伏羲易道文化、以《黃帝四經》為主脈的黃帝法道文化、以老子《德道經》為承傳和發展了的德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道德根文化的總源流,提出了“道德是人類精神的食糧”、“道德是人類的良師”、“道德文化是國學的靈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靈根;老子文化在2500年以來,以及在今後的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等獨到論斷;並從國學與道德的內在聯繫,進行了層層細緻入微地剖析,有力地論證了道德文化作為我們國家民族靈魂的深遠影響力;又從漢字文化的歷史演化,剖析了道德根文化的丟失過程,並指出了中華民族道德文明復興的前景,唯在於社會的全民道德教育,在於自覺地尊道貴德,以德修身,這是國家民族文明昌盛的前途所在,是人類幸福康寧的必由之路。

本書中還論述了“中國道德文化內求法”,認為這是道德教育體系的主體,內求法的實質就是“貴食母”(母即德“一”),通過“修之身”、“貴修身”,吸聚天德地氣的能量養育性命。而內求法的核心就是“經典誦讀”、“雙可教育”以及“聖人之治”的科學方法論。經典誦讀是復興老子文化的捷徑,這是我們民族傳統的科學教育模式,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它與西方教育模式存在著根本性差別。我們在學習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切不可被西方文化的局限性、片面性所迷惑而盲目崇拜,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忘記了老祖宗留給我們民族的精華瑰寶。真正從民族的根文化源頭吸取營養,這才是我們民族的真正希望。

當前人類正處在“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的愚智時期,不僅嚴重離道失德,而且連德一朴散後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也喪失得殘缺不全,因而人們被陰我私心長期蒙蔽著,認假作真,自欺欺人,抱著一個“私”字混世度日,還自以為這是追求人生的真諦,違背自然規律而不知,飽嘗苦果而不覺,這都是忽視“貴修身”的必然!

人類要徹底擺脫厄運的唯一途徑,那就是只有重道德、“貴修身”,而絕不只是為了這個肉身享受的需要,無限度地去追求身外之物的票子、房子、車子以及名譽地位和物質享受。而忽略了人體真正的主宰者——性體精神系統。“天德養精神.地谷養形身”。離開道德精神的支撐,人體這個形身就如同行屍走肉,與動物無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道德根本,人活著如同死去,而且活得極其艱難困苦,坎坷人生,病災禍殃不期而至,命運際遇也必然升降難測,這都是不能“貴修身”的惡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人類如何走出自己命運的羈絆,唯有尊道貴德,貴修其身,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熊先生在本書中,為人們指明了一條人生之旅“貴修身”的坦途,那就是書中“論五德之禮”中所指出的修好五德。本文重點闡釋了禮德的內涵、機制及其對做人處世、修真證道的重要性,它是五歸德一的捷徑。

仁、義、禮德是德治社會和人心德性的三大柱石,從人類社會離道失德的下滑,發展到現在的愚智時代,人的私慾急驟膨脹,後天智識的小聰明極度張揚,導致了人類離先天慧性越來越遠,德性品格越來越低,體內的道德能量極度貧乏,導致了人們的性命兩大系統當前都處在道德營養極度飢餓狀態中,這也是人類當前物質享受提高了,反而災禍、疾病、瘟疫等苦難卻急劇增加的根本原因。

禮德主心,在五德中禮德居中,心為身君,是一身之主,是性命的統帥,因而“貴修身”必須從禮德開始,這一論斷為人們修之身,回歸道德,擺脫厄運,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本書中還闡釋了經典誦讀的機理和方法。經典誦讀是“道德教育”與“貴修身”的起點,是增強慧智性的金鑰匙,是靈性升華的先導,也是接近道德、實踐道德、成就道德的橋樑。經典誦讀教育的重要性、實踐性和系統性,以及她對再造人體生命的科學性,只有親自實踐了以老子《德道經》為核心的經典誦讀以後,才能真正品到箇中的滋味。

願本書能為社會道德教育的普及而導航!引導讀者都能“貴修身”,從而和諧天地人萬物,造福社會,福被家庭,德慧每個人的心靈!

後記

本書是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繼對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進行了認真校注後而出版的《德道經》(校注)、《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道德復興論修身》之後的又一力作。

熊先生一貫重視全民的國學教育,他為我們民族的道德文明復興傾注了全力。他對道德教育提出了精闢的見解:“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養慧;慧智雙運,培賢育聖。教中寓學,德養心性;學中寓教,道德復興。”

“運用老子《德道經》這個萬經之王,建設道德的心靈和開啟慧心之竅;運用《周易》對自然規律的揭示,開啟慧智頭腦,建立天人合一的理念;運用《大學》、《中庸》、《論語》培育儒者的品格與風骨,成為入世精英;運用《黃帝內經》醫典之祖,確立正確的生命觀,造就生命科學的人才。”

“與老子同在!與孔子同在!與道德同在!起心動念時刻相應,不離道德!”

熊春錦先生常年在中國和歐洲以及東南亞對中華道德根文化進行推廣實踐,對廣大不同年齡段的海內外道德愛好者、實踐者進行教學,並跟蹤服務與調查,各類大量實例的反饋結果證明:“道德教育”是國家民族的命脈,“貴修身”是道德教育的靈魂。同時進一步驗證了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顯示了道德根文化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

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道德的慧智性與福惠性,將會被更多的實踐者所證實,也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群受益。

願與眾多道德愛好者、研究者、實踐者從本書中得到啟迪,同心同德,互相探討,為復興中華道德根文化,為振興中華文明,為我們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為千家萬戶的和諧幸福,為道德心靈的覺醒,為人類的和諧幸福而共同努力!

盤點思想宗教書籍

在春節空餘時間讀一讀思想宗教書籍,感悟一下人生,淨化一下心靈,是人間快樂的美事。

《道教生態思想研究》
《思路決定出路大全集》
《改變自己-365天獲得成功》
《一年應該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佛法即活法》
《大問題-改變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維》
《圖解佛教入門》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感謝折磨你的人大全集》
《佛陀的智慧明燈》
《一塊朱古力的幸福》
《沒有自信什麼也幹不成》

《儒教、孔教、聖教、三教稱名說》
《佛學基礎》
《女人如何得到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修行》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
《悟道南華經》
《生死禪書》
《啟蒙、批判詮釋與宗教倫理》
《道德教育貴修身》
《佛教與生態》
《圖說世界宗教文化》
《每天懂一點佛門居家修持法》
《畫禪》

《佛養心道養性: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自在:在佛法中學會安心與解脫》
《教養——離我們有多遠》
《戰略人生規劃——中國版的成功之路》
《智慧禪學》
《儒經“聖經”說》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用對時間做對事》
《35歲前,搭建屬於自己的舞台》
《金剛經心經》
《淡泊禪學》
《一切還得靠自己》
《仁慈的吸引力》

《方圓禪學》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每天懂一點淨化身心的禪心佛語》
《生活禪學》
《不抱怨的世界大全集》
《因果禪學》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做獨特的自己》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
《佛教常識》
《十四卦經解》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職場潛規則和規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