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犍連子帝須

目犍連子帝須

目犍連子帝須,是佛教的一種常見辭彙。

概述

目犍連子帝須
梵名Maudgaliputra Tis/ya,巴利名Moggaliputta-tissa。單稱帝須印度 阿育王時代人。以大梵天帝須自梵天下降,托生於目犍連婆羅門家,故稱目犍連子帝須。年十六,投沙門私伽婆(梵Siggava)為沙彌,後依旃陀跋闍(梵Can!d!avajji)受具足戒,精通三藏。並得私伽婆之付法,護持律藏,證得阿羅漢果,為阿育王之師,教化人民。阿育王即位第六年(262 B.C.),王勸化摩哂陀王子隨從帝須出家研學三藏。三年之後,帝須棲隱阿烋河山(巴Ahogan%ga^-pabbata),由摩哂陀統領僧伽。當時,佛教因阿育王之外護,而大為興盛,故有許多外道為求衣食而混入僧團,破壞正法。阿育王乃禮請帝須復出為上座,驅逐外道,淨化僧團,並召集六萬比丘布薩說戒;又自眾中精選知曉三藏而得三達智之比丘一千人結集法藏,即所謂第三結集。結集終了,並派遣末闡提等諸長老分赴罽賓等地弘宣佛法。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251 B.C.),帝須集錄當時之迦他跋偷(Katha^-vatthu,即論事)傳世。示寂時,法臘八十。又舍利弗問經所舉之目犍羅優婆提舍,與帝須恐系同一人。[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卷二、佛教小史卷二]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