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興村

鎮興村,位於橫縣雲表鎮旺莊,全村共430人口,耕地面積45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桑養蠶,種茉莉花和蘑菇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鎮興村隸屬宣威市羊場鎮,距 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宣威市區48公里。東鄰海岱,南鄰大松樹,西鄰小箐,北鄰東山。轄龍家丫口、曲古都、正興、大沖、興隆等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26戶,有鄉村人口3628人,其中農業人口3628人,勞動力217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77人。
全村國土面積19.04平方公里,海拔1920米,年平均氣溫 13.5 ℃,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6063.29 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17010畝。
全村經濟總收入35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063.29畝(其中:旱地 6063.29 畝),人均耕地1.6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17010畝,水面面積100.8畝,草地2315.6畝;荒山荒地196.9畝,其他面積 2880.2畝。有煤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閉路電視、通電話等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96戶通自來水,有20戶飲用井水,有39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8.6%)。有1021戶通電,有 67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8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9%、65.6%和8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0 戶(分別占總數的61.4%和24.5%)。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9輛,拖拉機1輛,機車24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8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5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5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今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0萬元;畜牧業收入780 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8963 頭,肉牛27頭,肉羊310頭);林業收入5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9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0,在省內務工140人,到省外務工2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二、三產業等為主,產品主要銷售在本地區範圍內。
一、種植業:種植優質飼料玉米(宣黃單二號、四號)3000畝,平均畝產產量480公斤,平均畝產值680元;種植脫毒馬鈴薯2600畝,平均畝產量1750公斤,平均畝產值800元;蔬菜種植350畝;經濟林果120畝。
二、養殖業:年飼養品種改良型肉豬7280頭,出欄3650頭,飼養能繁母豬500頭;飼養牛330頭,羊450隻;養殖獺兔1000隻。
三 、第二、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和加工業。針對本村的區位優勢(區域內轄國有企業羊場煤礦及其它一些小企業),服務業、加工業等也已成為一大特色,促進了剩餘勞動力的就地消化。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26 戶,共鄉村人口3628人,其中男性1865 人,女性163 人。其中農業人口3628人,勞動力2173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回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1人。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5人,占人口總數的2.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03人,參合率99.8%;享受低保10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900平方米,有教師24人,在校學生912人,距離鎮中學9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72人,其中小學生912人,中學生160人。

村務公開

該村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9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063.29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政務、財務等方面。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4 人,其中男黨員64人、女黨員10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委員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0人。

人文地理

本地區內現有農戶1026戶,有鄉村人口3628人,人均純收入1400元,屬貧困村。轄區內煤炭資源豐富,有大型國營企業羊場煤礦,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本地民眾民風純樸,人民善良,精神文化生活充實,有較深的文化底蘊,民眾安居樂業,地理位置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較完善,是企業投資發展的好地方。

新農村建設

近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村兩委積極爭取、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和規劃,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由於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在建設中還存在很大困難,但村兩委迎難而上,積極帶領民眾探索發展和建設路子,拓寬增收渠道,朝著新農村建設的各項目標邁進。希望各有識之士和各界朋友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把鎮興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步伐堅定不移的繼續推進。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單一,各自然村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壯大集體經濟;
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一)通自然村道路和村間道路建設:道路硬化16公里,硬化面積4.4萬平方米;(二)人畜飲水和水質最佳化:解決400餘戶的人畜飲水問題,600餘戶的水質最佳化(重點指飲用羊場煤礦水源的農戶);(三)河堤治理:主要指從楊家礦井至大松樹段約4公里的河堤及大沖村至曲古都2公里的小河堤治理;(四)農電網改造:積極爭取和實施農電網改造工作,提高用電效率及安全,改造戶數1022戶;(五)基礎教經費投入:著重完善1所村小的建設,更換兩所學校的課桌椅板凳,增加必須的教學器材,完善電教基礎設備,提高教育現代化程度。
三、積極探索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針對本地區實際,加大蔬菜種植面積,提高產業化種植程度;強化畜牧業基礎地位,加大發展力度,飼養優質品種豬,提高產業化水平。
四、進一步提高有線電視覆蓋率,加大信息網建設力度(如固定電話、手機、寬頻網等方面)。
五、處理好和各方的關係(包括周邊民眾和羊場煤礦的關係),創造和諧、平安、有序、健康的良好發展環境和投資環境,帶領民眾朝著新農村建設的各項目標邁進。

廣西南寧市橫縣雲表鎮鎮興村

鎮興村是橫縣雲表旺莊村委的一個村,坐落在鎮政府以南6公里處。全村共100戶,430人,耕地面積45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桑養蠶,種茉莉花和蘑菇為主。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5000元。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牡丹苑社區
睦崗鎮
睦崗村
睦民社區
木蚌村
蒙坑村
妙村
木格鎮
明星村
木源村
莫屋村
麻地村
馬頭村
木蘭村
馬寧村
馬寧鎮
麥村
民田村
莫村鎮
馬圩鎮
馬安村
茅崗村
廟村
南街鎮
坭塘村
牛圍村
南岸街道
南崗村
排沙鎮
平安村
平龍村
平南村
蟠龍村
芹田社區
前進社區
橋西社區
歧洲村
群力村
清水村
前途村
清湖村
錢村
橋頭社區
洽水鎮
仁尚里村
仁和村
石牌村
雙東北社區
沙街社區
三聖宮社區
沙街村
蘇二村
蘇三村
蘇一村
雙東南社區
沙上游社區
沙四村
三村
沙湖村
上水田村
水師營社區

沙心村
水寨村
石咀社區
水月村
上帶村
社崗村
石澗鎮
聖堂社區
三坑村
石咀鎮
寺灣村
沙坪村
四村
雙龍村
沙田村
上坑村
詩洞鎮
上洞村
昇平村
四保村
石龍村
雙興村
石灣村
石田村
上亭村
三聯村
松坑村
首嶺村
雙坡村
水邊村
石村
社坑村
石塘村
雙馬村
四聯村
山塘口村
石印村
三江村
桃二村
棠下村
塔腳社區
桃一村
同古村
塘尾村
塘角村
塘村
太和村
同文村
潭布社區
潭布鎮
塘下村
團結村
桃花村
文明社區
五和鎮
務水村
旺垌村
汶朗鎮
武壟鎮
文崗村
旺洞村

下黃崗二村
下瑤村
夏江村
杏花社區
星荷路社區
西江南社區
西江社區
新坑村
下寨村
湘下村
興義村
新田村
小竹村
徐豐村
下坑村
新龍村
小江村
謝屋村
新圩鎮[肇慶市]
新鄉村
秀林村
下帥壯族瑤族鄉
仙溪村
新洲村
孝友村
下坪村
仙洞村
躍龍社區
雅圖社區
依坑二村
崖洲村
雅韶村
義和村
永安鎮
嚴垌村
悅城鎮
永富村
魚田村
姚塘村
永平村
永紅村
姚村
嚴村
雲美村
正東社區
正西社區
洲仔鎮
中村鄉
鎮源村
中華村
鎮興村
閘崗鎮
鎮武村
中洲鎮
中和村
竹圍村
真竹村
灣邊村
新鳳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