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村

水月村

村名。有湖北省新廟鎮水月村、四川省柳街鎮水月村、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鳳池鄉水月村等。

基本信息

一、湖北省新廟鎮水月村  

基本概況

湖北省水月村九龍山 水月村位於新廟鎮南部,現有14個村民小組,812戶,2848人,其中黨員93名。全村國土面積5.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0畝。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960元。 水月村東接燕磯沙窩,南抵澤林、程潮鐵礦,北毗新廟鎮文塘村,距離鄂州城區不到二十分鐘路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條件極為便利。
湖北省水月村九龍山湖北省水月村九龍山

社會建設

水月村各項事業發展快速,在村級公路貫穿全村的基礎上實現了組組通電話、戶戶接有線電視、人人用自來水;並以豐富的山水資源、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瞧園新村、藏龍山莊相繼落戶該村,為該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
新廟鎮籌資近300萬元,於2000年與城區完成自來水對接工程;爭取國家投資,於2001年在鄂城區率先完成農網改造工程;籌資近1000萬元,於2002年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目標,興修水泥公路70多公里。
2001年以來,新廟鎮積極參與鄂州市鄂黃大橋南岸連線線、濱湖南路延伸、洋瀾湖破堤還湖、長江江堤建設、科氏瀝青公司遷建、武鋼鄂州球團廠、市天然氣管道輔設等重點項目的協調和服務,做到優質、高效、快捷。特別是在2003年度,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服務武鋼鄂州球團廠426戶拆遷和錦華小區27棟612套房屋的還建工程。
集鎮“三街”初顯特色,茅草至文塘安居休閒一條街,已落戶1000家居民近3500人;新鄂燕路工業一條街已有投資過1000萬元的鄂東汽車、大通物流等項目落戶;鄂黃大橋沿線物資商貿一條街,已將鄂城行政辦公中心、鄂州黨校等納入規劃。茅草新鎮橋洞集鎮文塘古鎮一線串珠,融為一體。武鋼鄂州球團廠拆遷移民工程——錦華小區,已成為全市拆遷安置新村的樣板。 [3]

文化歷史

水月村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先人到這裡休養生息。山澗裡層層梯田、山頭的梯地就是那時人們辛勤開發和耕種的最好見證。山腳下常有被雨水、流泉沖刷出青磚墓室,又仿佛在訴說那時的殯葬文化。同時,這一帶是吳都古鎮的主要柴火供應地,水月與吳都共榮共華。特別是居住在這裡的汪文灣子孫,倚山賣柴,富庶一方,建了很多名宅,修建了地藏院(水月庵)、孟建寺、馬仙姑廟、夫子廟,築起了遠近聞名汪文祠堂,每逢春節由自己組織戲曲班子演唱傳統的楚劇、打獅子、玩龍燈、挑皮影,熱鬧非凡。

經濟狀況

新廟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採取措施,努力開創城鎮建設、設園引資、民營經濟、人文環境四大優勢,園區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自2002年4月18日成立新廟鎮工貿園區以來,園區與新廟鎮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主導發展倉儲、加工、服務、交通運輸和出口貿易等產業。通過開展服務創優、環境創優和業績創優等活動,使投資近10億元、年產量500萬噸的武鋼鄂州球團廠,投資近1億元的五丈港碼頭,投資2億元的冠華玻璃,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科氏瀝青、銀龍倉儲和擁有全省著名商標品牌的新力彈鋼,獲全省科技成果獎的合強機械、華禹船業等20餘家企業落戶園區。新廟工貿園區已成為鄂東南重要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和鄂州市城東港口經濟區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鄂州市對外開放引進的新亮點和新平台。
豐收豐收

200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3億元,比上年增長23%;財政收入達138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工商收入為1341.38萬元,占財政收入比重達97%,比全區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個百分點;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4億元,比上年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比上年增加500元,增長12.5%。

名特產品

新廟鎮轄區內資源豐富,盛產紅菜、早熟藕、菌靈芝、淡水白鯧、茶葉、板粟等。九龍山茶場生產的雲霧系列茶多次獲鄂茶評比會金獎銀獎。 [3]

二、四川省柳街鎮水月村

鄉村概況

水月村,隸屬柳街鎮,占地約2000畝,有人口約2000人。在成青路修建之前,村民基本上從事傳統農業及少量的小手工業。政府投入巨資新建的成都至青城山的高速旅遊通道(成青路)如天龍取水,而橫穿水月村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對於水月村的發展帶來巨大機會。境內正在籌建的青城湖、道家文化博物館、蝴蝶博物館、賽車場、濕地生態景觀、無數的農家樂等,使之即將成為一個集商、貿、旅的養身護體之熱土。[2]

.柳街鎮水月村.柳街鎮水月村
近來發現保存完好的《樊氏宗譜》,譜共兩卷,現僅存上卷,在柳街鄉鶴鳴村樊敏侯處,內容包括序言、題詞、氏系圖譜、碑文、墓誌、傳略、祠記、諭族人書、家規條例。譜說:原籍山西上黨,後遷齊安之信安孝感鄉(即湖北黃州府麻城縣)。明代永樂初來四川,落業走馬嶺五桂橋及東鄉棘子溝。清中葉遷灌縣柳街鶴鳴村定居,其實王、吳、孫、方、靳等姓在水月村也演繹著相似的宗譜,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柳街鎮柳街鎮

全靠口頭傳授的柳街秧歌一代一代往下流傳,更顯地方文化本色。在一年一度的放水節、插秧節等,鄉民們總是樂此不疲,為秧歌而放開歌喉。如今享譽全國的柳街農民詩社,將農民的日常生活記錄於膾炙人口的詩情畫意里,充分體現當地農村的生機。
著名的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就出生於離柳街鎮不遠的聚源鎮。古時,凡有儒、釋、道名家乃至官宦貴族、文人墨客,無不息腳於川西的村村寨寨。原位於水月村的水月寺也成為古往今來的傳說。圍繞水月寺、余家庵,附近南邑廟、關帝廟、八角廟等十餘座寺廟橫立,使水月村更顯宗教與文化特色。
水月村占地約2000畝,現有人口約2000人。在成青路修建之前,村民基本上從事傳統農業及少量的小手工業。近年政府投入巨資新建的成都至青城山的高速旅遊通道(成青路)如天龍取水,而橫穿水月村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對於水月村的發展帶來巨大機會。境內正在籌建的青城湖道家文化博物館蝴蝶博物館賽車場濕地生態景觀、無數的農家樂等,使之即將成為一個集商、貿、旅的養身護體之熱土。

教育

學校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們憑著開放的教育思想,領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質,進取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學校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為育人理念,從整體改革實驗到差異教育的研究從二級循環活動的嘗試到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網路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索,捕捉著現代教育最敏感的話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學校一貫堅持“品牌、質量、服務”的意識,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質量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贏得了社會的讚譽,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學校之一。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鳳池鄉水月村

鳳池鄉水月村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莊,該村有村民913人,10個村民小組,村內有200畝水域面積。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牡丹苑社區
睦崗鎮
睦崗村
睦民社區
木蚌村
蒙坑村
妙村
木格鎮
明星村
木源村
莫屋村
麻地村
馬頭村
木蘭村
馬寧村
馬寧鎮
麥村
民田村
莫村鎮
馬圩鎮
馬安村
茅崗村
廟村
南街鎮
坭塘村
牛圍村
南岸街道
南崗村
排沙鎮
平安村
平龍村
平南村
蟠龍村
芹田社區
前進社區
橋西社區
歧洲村
群力村
清水村
前途村
清湖村
錢村
橋頭社區
洽水鎮
仁尚里村
仁和村
石牌村
雙東北社區
沙街社區
三聖宮社區
沙街村
蘇二村
蘇三村
蘇一村
雙東南社區
沙上游社區
沙四村
三村
沙湖村
上水田村
水師營社區

沙心村
水寨村
石咀社區
水月村
上帶村
社崗村
石澗鎮
聖堂社區
三坑村
石咀鎮
寺灣村
沙坪村
四村
雙龍村
沙田村
上坑村
詩洞鎮
上洞村
昇平村
四保村
石龍村
雙興村
石灣村
石田村
上亭村
三聯村
松坑村
首嶺村
雙坡村
水邊村
石村
社坑村
石塘村
雙馬村
四聯村
山塘口村
石印村
三江村
桃二村
棠下村
塔腳社區
桃一村
同古村
塘尾村
塘角村
塘村
太和村
同文村
潭布社區
潭布鎮
塘下村
團結村
桃花村
文明社區
五和鎮
務水村
旺垌村
汶朗鎮
武壟鎮
文崗村
旺洞村

下黃崗二村
下瑤村
夏江村
杏花社區
星荷路社區
西江南社區
西江社區
新坑村
下寨村
湘下村
興義村
新田村
小竹村
徐豐村
下坑村
新龍村
小江村
謝屋村
新圩鎮[肇慶市]
新鄉村
秀林村
下帥壯族瑤族鄉
仙溪村
新洲村
孝友村
下坪村
仙洞村
躍龍社區
雅圖社區
依坑二村
崖洲村
雅韶村
義和村
永安鎮
嚴垌村
悅城鎮
永富村
魚田村
姚塘村
永平村
永紅村
姚村
嚴村
雲美村
正東社區
正西社區
洲仔鎮
中村鄉
鎮源村
中華村
鎮興村
閘崗鎮
鎮武村
中洲鎮
中和村
竹圍村
真竹村
灣邊村
新鳳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