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鎮[重慶市]

龍興鎮[重慶市]
龍興鎮[重慶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興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距重慶市中心區36公里,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經濟百強鎮。龍興古鎮交通十分發達,210國道、渝長高速公路從東南穿過,北與319國道相連,與周邊場鎮的公路四通八達,鎮內水、電、氣、通訊、餐飲、住宿、市場、水陸交通設施齊全,是渝北區首批“三化”達標場鎮,場內12條大小街道縱橫交錯,路面寬敞整潔,道旁綠樹成蔭,富有都市氣息的民眾文體廣場、現代辦公大樓、商業步行街、中心大轉盤和高桿路燈、龍湖水上公園、生態園,現代城鎮與古鎮老街民居、祠堂、寺廟、寨子得到完美的結合,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氣息和顯著的人文景觀特色。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龍興古鎮回龍橋龍興古鎮回龍橋

龍興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據《江北縣誌》記載,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商品發達,置隆興場,傳說明初建文帝曾在此地一小廟避難,場鎮也因此得名而興旺起來。隨著場鎮的發展,商家客棧日趨繁榮,使之成為重慶原江北縣有名的旱碼頭。民國初改為龍興場,民國18年置龍興鎮,民國30年撤鎮建龍興場。解放後設江北縣二管區,轄7個鄉,1956年改為龍興鎮區公所,1958年改為龍興人民公社,1988年建龍興鎮,1993年撤區並普福鄉建鎮,2003年並天堡寨鎮部分,2007年並御臨鎮和玉峰山鎮高筍村,即現在的龍興鎮。

龍興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面對長壽山脈,背依鐵山山脈,緊靠長江支流御臨河流經鎮內27公里,坐落在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內,東與洛磧鎮相連,西與玉峰鎮接壤,南與江北區復盛毗鄰,北與石船交界,距渝北區所在地44公里,距重慶市中心36公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至2009年,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龍興與市區的距離將大大縮短,至重慶主城區半小時車程,至區所在地和重慶江北機場20分鐘左右車程。將來的龍興,2公里處有重慶輕軌兩條線路站點,1公里處有通行300噸級船舶的御臨河碼頭,有直通統井的一級公路幹道。交通四通八達,出行十分便捷。

龍興地貌屬低山、淺丘、河谷地形,海拔高度在160至665米之間。氣候屬來熱帶濕潤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7.1C,日照1341.1小時,降水量1150.7毫米,具有冬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等特點。

全鎮在籍人口5.7萬人,場鎮常駐人口1萬人。幅員面積103.75平方公里,轄21個村,2個社區,是一個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大鎮。鎮域經濟發達,農副產品豐富,糧食生產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為主,養殖以生豬、奶牛、蠶桑和小家禽為主。近年來,隨著區位優勢不斷提升,場鎮規模逐步擴大,工業、運輸等發展勢頭迅猛,商品流通活躍。龍興的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有頁岩、煤炭和鋁釩土等非金礦產。

2007年,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委的要求,根據良好的交通環境和優越的區位優勢,及時確立了“打造都市旅遊名鎮”的發展定位,奏響了古鎮大開發、大發展的宏偉樂章。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龍興古鎮一定會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龍興古鎮

龍興古鎮龍興古鎮

龍興古鎮歷史悠久,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它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緊靠長江支流御臨河,全鎮在籍人口5.7萬人,場鎮常駐人口1萬人。幅員面積103.75平方公里,轄21個村,2個社區,是一個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大鎮。鎮域經濟發達,農副產品豐富,糧食生產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為主,養殖以生豬、奶牛、蠶桑和小家禽為主。近年來,隨著區位優勢不斷提升,場鎮規模逐步擴大,工業、運輸等發展勢頭迅猛,商品流通活躍。龍興的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有頁岩、煤炭和鋁釩土等非金礦產。龍興鎮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百鎮工程”鎮,重慶市衛生鎮、文明鎮,渝北區區域中心鎮。

古鎮遺蹟

龍興古鎮旅遊資源豐富,共有八大群體七十餘處文化遺址,典型建築有明清古街、古寺廟、古寨子、古祠堂、古大院等。這些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獨特,具有古樸典雅,莊嚴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也顯示了古鎮深邃的文化內涵。

古鎮雖歷經滄桑,但保存十分完好,古建築及歷史文化遺址極其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有明清民居、禹王廟、龍藏宮、劉家大院、華廈祠堂賀家寨子等,它們的建築風格及布局獨具特色,穿斗平房、彩繪雕刻、畫棟飛檐、竹木土牆壁,整個古建築群高低層疊、錯落有致。古鎮還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活動,如川劇座唱、茶館評書等,整個古鎮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是尋古訪幽、逛廟拜佛、尋根問祖、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古鎮人物

龍興古鎮知名人物甚多,先後湧現過著名將領4人,歷史文化名流200多人。距鎮南1.5公里的“建威將軍府”,系清朝將軍雷應山的座宅。雷應山曾授命去雲南邊境平亂,立下赫赫戰功,被道光皇帝封為“建威將軍” ;另有聞名巴渝的武林高手趙炳煊劉澤舉和抗戰時寓居龍興的北京武術家王漢仁;有教育界知名的趙崇古羅道成江維漢雷學實(筆名雷樹人)、劉熙芳(原雲南大學校長);有聞名書畫界的賀子輝、任純古、周近橋、賀亮國等;有著名音樂家賀光明。這裡還曾是川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活動場所,抗戰時期,川東華瑩山武裝游擊隊司令曾霖,抗戰受傷後來龍興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發展了賀崇則、劉應欽、劉熙芳等多名中共地下黨員。距鎮東2公里處,抗日英雄馮玉祥將軍曾在此創辦了“育仁學校”,即現在的育仁中學。

古鎮傳說

龍興古鎮的古老傳說,明太祖朱元章(公元1386—1398)在太子死後,立長孫允文為皇太孫,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即聽信臣下進言“削藩”,首以其叔周王朱肅有罪,廢為庶人,次年改元號“建文”。夏,又相繼將皇叔齊王、代王、岷王廢為庶人,逼湘王自殺,遂激起四叔燕王朱隸以“清君側”為名,率“靖難兵”從燕京(今北京)揮師南下,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破皇都金陵(今南京),皇宮起火,建文帝乘機出逃,喬裝僧侶,避難入川。燕王自立為永樂帝,亦疑建文帝逃匿,而連年四處偵緝,以防後患。永樂四年(1406年),建文帝取道太洪江,直奔鄰水縣麼灘途中,夜宿江北隆興場一小廟。黎明起身,行至場外橋邊,察覺後有追兵將近,便返回小廟,藏於神龕下的石洞中。入洞衝破的蛛網,後經蜘蛛補結,陣風吹過,又將足跡掩蓋,使蛛網粘灰。追兵到隆興場搜尋至此,見廟貌殘破,滿地塵封,洞結蛛網,便以為是人跡未到之地,隨即西向山區追殺而去。建文帝因而得以脫險,終於到達鄰水麼灘,在舊臣杜景賢處隱居。後世將建文帝脫險的小廟加以培修,命名為“龍藏寺”,場外邊的小橋命名為“回龍橋”,至今猶存。隆興場於是更名為“龍興場”,而太洪江也因而更名為“御臨河”,一直沿襲到現在。

古鎮民俗

龍興古鎮的民俗文化。據記載,在龍興街上很早就有了川劇座唱、茶館評書、秧歌腰鼓。場上的幾個玩友班子長期座唱,外地戲劇班子和評書藝人也常來龍興場串演,萬年台的川劇一唱就是十天半月,茶館的長篇評書一說就是幾大部,每到逢年過節,便是各種民風民俗的大展示。想當年,百年老字號的酒館、醬園鋪、藥房、豆乾坊、炸油坊、酒廠等店鋪開門大吉,生意紅紅火火,各種傳統商品,農用家具,特色小吃琳琅滿目,古色古香,小商販的吆喝聲,叫賣聲聲聲入耳,好不熱鬧。

自2003年10月正式啟動古鎮旅遊開發以來,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整個古鎮保護性建設已基本完成,引資近仟萬元新建的集休閒、娛樂、購物、吃住以及民風民俗展示的民俗文化一條街也即將建成投入使用。龍興鎮黨委政府擬定在今年10月舉辦首屆古鎮旅遊文化節,展現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獨特魅力,屆時,龍興古鎮將正式向遊客開放。

歷史革沿

龍興古鎮金字招牌龍興古鎮金字招牌

龍興鎮歷史悠久,據江北縣誌記載,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商品經濟發達,置隆興場。傳說明初建文帝曾在此一小廟避難,小廟經擴建命名龍藏寺,場鎮也因此而興旺起來,隨著場鎮的發展,於清朝嘉慶九年(1804)建成一廟,名曰:“禹王廟”,兩廟相距250米,與老街串連為一體,隨著信徒增多,商家客棧也日趨繁榮,使之成為重慶原江北縣有名的旱碼頭,是民間流傳“五馬歸巢”的寶地,民國初改為龍興場,民國30年建鎮,解放後設江北縣二管區,轄7個鄉,1956年改為龍興區公所,轄5個鄉。1958年改為龍興人民公社, 1984年置鎮,1993年撤區並普福鄉建鎮,2003年6月和並天堡寨鎮6個村,2007年合併御臨鎮,既現在的龍興鎮。現有人口5.54萬人 ,面積103.68平方公里。

地理氣候

龍興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東經106°44"8",北緯30°42"21",東臨長江支流御臨河,背依鐵山山脈石壁山,座落在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里,位於周邊的四大場鎮和四大自然風景區中部,東與洛磧鎮相鄰,南與重慶江北區復盛鎮、魚嘴鎮接壤,西與玉峰山鎮連界,北與石船鎮交界。距區府駐地兩路鎮22公里,距重慶市中心區36公里。

全鎮域地貌屬低山、淺丘、河谷地形,海拔高度在160米---665米之間,相對高差約500米,耕地面積50618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17.5℃,常年日照140—170天,年降雨量約1100毫米,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光照豐富,四季分明。

經濟發展

龍興古鎮金字招牌龍興古鎮金字招牌

龍興古鎮是一個中小型創業基地鎮,這裡是一片富饒的土地,有著山地、平壩、丘陵、河谷等多種地形,御臨河流經境內10公里,水資源充裕。礦產資源豐富,現在探明多種可採礦藏,頁岩、煤炭和鋁釩土等非金礦產資源豐富。
2007年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委的要求,根據良好的交通環境和優勢的區位,及時確立了“建設新興工業強鎮”和“打造都市旅遊名鎮”的全新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地走非農化之路,奏響了大開發,大發展的樂章。
龍興把發展工業作為富民強鎮的重中之重,著力培養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吸納優勢企業。
隨著一小時經濟圈的戰略實施,繞城高速路的建設,龍興的以濟將以飛速的勢頭髮展。

交通運輸

龍興鎮位於重慶東部新城,交通優勢十分明顯,距渝長高速公路7公里,繞城高速路從鎮域通過,龍興立交正在建設,“魚復路”均直達龍興。距重慶33公里、距渝北區44 公里。渝利鐵路穿鎮而過,以後龍興至江北機場、重慶茶園新區、寸灘深水港和界石蔡家火車站,均為20分種左右車程。將來的龍興,2公里處有蓉滬鐵路和重慶輕軌站點,交通四通八達。

龍興還有水路交通運輸—御臨河,御臨河直通長江,距重慶朝天門碼頭十分的近,三峽水站畜水後,御臨河就能通大型船隻了。

文化歷史

新建“仿古一條街”——南龍門新建“仿古一條街”——南龍門

悠久的歷史鑄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孕育出特有的魅力。古鎮巴渝民俗傳統文化濃厚,民風淳樸。巴渝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源流長的一部分。古鎮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眾喜聞樂見的巴渝民俗民情,川劇座唱、茶館證書、秧歌鼓等。
古鎮人傑地靈,造就了不少英雄豪傑、文人黑客。
距鎮南不到兩公里的“建威將軍府”,系清代將軍雷應山的住宅,雷應山授命去雲南邊境平亂,立下赫戰功,威震邊陲,被光緒帝封為“建威將軍”。
解放前,出生在龍興的中共地下黨員、川東華鎣山武裝游擊隊司令曾霖,經常在龍興一帶開展地下工作,成立了中共龍興地下黨支部,為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鎮的最高學府育仁中學,是1945年國共合作時由共產黨員倡導創辦,國民黨元老馮玉祥將軍同意並出任董事長的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學校依山傍水,竹林蔥鬱,古木參天,美麗的校園,寬大的運動場,名師眾多,教書育人,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解放前出生在關口場、解放後在龍興育仁中學讀書,1961年在校應徵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桂全智,曾參加中印、中越自衛反擊戰,西藏平叛,智慧型雙全,軍功卓越,從戰士逐級榮升為將軍,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十三軍軍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
另有教育界知名人士任純嘏、羅道成、江維翰、雷學實、音樂家賀光明、書畫家賀子輝、周近瞧、賀亮國等出生在龍興古鎮,他們勤學實幹事業有成,建樹超群,成果菲然,為古鎮增添了光彩,成為家鄉人民學習的榜樣!

名人名錄

清朝建威將軍雷應山

龍興古鎮南龍門出發往南步行,一支煙工夫就到了“建威將軍府”,俗稱白牆院,原來叫草房子,這個建威將軍府第,就起來還有不少的傳奇故事。
據有關資料記載:清朝道光十八年(1839年)正月二十四日,龍興古鎮南邊粉壁埡坡下草房子內一個嬰兒伴隨著一聲春雷呱呱落地,故取名雷應山,號建章,長大後從軍征鎮南蠻,戰功卓著,被清光緒皇帝封為“建威將軍”,封受雲南楚雄、宣威、紅河三關總兵,建府第於家鄉草房子處。從此凡路過將軍府第的武官下馬、文官下橋,以示對雷將軍的尊敬。
雷應山將軍之先輩,唐宋時在江西吉安府太合縣世居,元末在“黃巾軍”之亂中徙湖廣永州府陵縣南門外關鄉里八甲門口町居住,其後部分移居黃洲府麻城縣孝感鄉九甲。於康熙四十三(1705)年,其祖雷君泰由陵零縣遷至四川北部岳池縣北門老虎溝落業。雍正七年(1729)年再遷合川永興里三甲八字橋。乾隆三十八年(1733)移居重慶江北廳仁里二甲龍興場粉壁埡下草房子定居。
雷應山有弟兄十人,他排行老么,從小愛舞棍弄槍,練就高強武功,長大愛國從軍,在清同治年間,通過武功科舉考試,獲得武職,進入戎馬生涯。光緒初年在廣東任職,住天子碼頭,不久遷雲南,任命為楚雄、宣威、紅河三關部兵。任職斯中克職盡守,累敗蠻兵,深得朝廷信任,清光緒八年被光緒皇帝封為正二品級“建威將軍”,並以聖旨御賜“建威將軍府第”的金字扁額,豎於大門兩側。兩側門枋石柱刊刻對聯“威鎮華夷、丹心護國;明高太乙、素志安民”,其景蔚為壯觀。
雷應山其人其事,龍興古鎮廣為傳頌,至今還活生生地印在古鎮人民的心中。

書法家賀子輝

賀子輝(1857—1927),字光映,龍興同樂村人。從小聰慧伶俐,少入普本堂私塾,勤奮好學,生而穎悟,讀書過目不忘,成績優秀,深得老師歡心。習字認真,所寫大楷,老師字字圈紅。這更激發他對寫字的愛好,在老師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書法要領,青年時博覽群書,經歷百家、天文律歷,無不博覽,自稱:無日不讀書,亦無書不讀;無日不練字,亦無字不練。其秉性仁德卓著,聰慧超群,因而人緣廣結,學業猛進。
賀子輝詩詞歌賦、撰文對聯無所不通。《其憂世集》、《時文稿》等都深得當地文人稱讚。其《其憂世集》竟和幾十年後的事實相符,真是深識卓見,令人佩服。可惜都已散失,沒能流傳下來。
賀子輝對書法很有一番研究,習字取法米芾而兼有晉人意趣,筆勢勁健,清逸超邁。

旅遊景點

古鎮一景厚德堂古鎮一景厚德堂

龍興古鎮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既有御臨河沿鎮而過,又有溪流環繞,既有排花的怪石盤錯、岩谷深幽、瀑布高掛、古樹參天的風景區;又有樸實厚重,莊嚴凝重的寺廟、神秘清幽的古街老巷,古樸典雅的古寨樓閣,令人嚮往。

古鎮景區

龍興古鎮名勝古蹟多,眾多具有特色的古剎建築群,最突出的有龍藏寺、龍興寺,不同時期修建,風格各異,造型獨特,展現了古樸典雅、莊嚴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顯示了古鎮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風格各異的古寨城堡星羅密布,在社會動盪、戰火連年、匪盜猖獗、魚肉百姓、治安很差的年代,人們為防盜匪後患,修寨子、建城堡成風,有地主豪紳一家建的,有同宗姓氏聯建的,有保甲統一建的,為躲匪盜,保一方一時平安,起到了一定作用。龍興的天堡寨、高峰寨、賀家寨金雞寨、林家山寨、蟠龍寨、楊洪奄寨等大都建功立業在懸崖峭壁,森嚴壁壘、雖經風雨幾百年,至今風貌尤存;特色鮮明的明清巴渝民居,臨街門面,一樓一底,川斗木結構,竹木夾壁,小青瓦面古樸典雅。四合院,四重堂,三天井,深宅神秘,高大的風火牆,大門威嚴壯觀,室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青石路面蜿蜒曲折,小巷深處別有洞天。人們在這裡起居作息,鄰里鄉親來往密切,濃濃的鄉土氣息和厚重的歷史沉澱,令人回味無窮。

古鎮傳統街區樸實無華的建築風貌、起伏宜人的街巷空間、滄桑的吊腳樓、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優美宜人的風景名勝、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都是龍興古鎮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類型豐富
寺廟、民居等,店鋪建築一應俱全,折射出各個時代的文化內涵。

建築風格和諧
龍興古鎮的建築風格一方面體現了移民文化的東南西北兼容並蓄和西洋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又受巴渝地區民風影響,同時吸取了北方建築和微派建築的特色,反映在建築風格上,寺廟顯得古樸、厚重;書院顯得幽深、寧靜;洋樓則簡練、輕穎,傳統民居則樸素、粗放。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築有機地組合,既體現了歷史的脈絡,又結合得自然、和諧。
排花洞景區
排花洞是古鎮的又一個主要景點,地處御臨河邊,小山峽,寫字岩,古溶洞,幽深莫測,飛瀑墜地、青竹環水、百鳥飛翔,彩虹再現,老鷹飛舞在山峽中尋食,猿猴於懸崖峭壁之間,好一派福地洞天美景。有名的御臨河,從北向南在古鎮中部渡過,支流眾多,流域甚廣,水質清澈,江邊晚霞、石筍奇峰、小溪漁火、荷亭月色。

景點簡介

龍藏宮

龍藏宮龍 藏 宮

現為道教信徒的活動中心,其殿宇分為前後兩殿,其建築結構謹嚴,布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自然,雕樑畫棟,莫不精工,兩殿神像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據《江北縣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太子死後,立長孫允文化為皇太孫,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繼位,即聽信臣下進言“削藩”首以其叔周王朱肅有罪,廢為庶人。次年改元“建文”。夏,又相繼將皇叔齊王、代王、岷王廢為庶人,逼湘王自殺,遂激起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為名率“靖難兵”從燕京(今北京)揮軍南下,於建文四年(1402)攻破皇都金陵(今南京)。皇宮火起,建文帝乘亂出逃,喬裝伴侶,壁難入川。燕王自立為永樂帝,亦疑建文逃匿,而連年四出偵緝,以防後患。永樂四年(1406),建文帝取道太洪江(今御臨河),直奔鄰水縣麼灘途中,夜宿江北隆興場一小船。黎明起身,行至場外橋邊,察覺後有追兵將近,便返回小廟,藏於神龕下石洞中。入洞衝破的蛛網,復經蜘蛛補結;陣風吹過,又將足跡掩蓋,使蛛網粘灰。追兵到隆興搜尋至此,見廟貌殘破,滿地塵封,洞結蛛網,便認為是人跡未到之地,隨即西向山追尋而去。建文帝因而得以脫險,終於到達鄰水麼灘,在舊臣杜景賢處隱居,據《江北廳志》記載明建文帝壁難於龍藏寺。

龍興寺

龍   興   寺龍 興 寺

龍興寺:龍興寺原為禹王廟,清乾隆四十八年籌建,嘉慶九年初建成正殿和樂樓,道光及光緒年間培修過,規模宏敞,體制巍峨。

寺廟為四合院布局,坐北向南,山門為磚石結構,四柱三開,中開一方門,兩側為卷拱,自中門而進即樂樓,樂樓與山門邊牆,為單檐屋頂,石柱木屋蓋,鋪金色筒瓦。東樓面開三間,中心闊5米,進深8米,招梁四架,四檐前後牽連,檐柱前後共8根,台邊為人物、浮雕、看枋。左右兩廊均為穿逗結構,長50米,進深3.5米,近樂樓處各有一耳樓,單檐歇山式屋頂,房為上下下兩層,木板鋪樓。正殿為歇山式三重檐,中塑大禹金身,旁立諸神像。因上百年的風雨剝蝕和歷史的變遷,大禹金身和諸神像已不復存在,後人重修後,改名為大雄寶殿,供奉民佛教的眾神像,即為如今的龍興寺。五鳳樓牌坊則是禹王廟留下來的,第一層橫額木匾上,題“帝德神功”,額下橫枋是九龍紋圖案;第二層左右各一橫匾,左為“三江既奠”,右為“九州攸同”。電影“瘋狂的石頭”就地此拍攝。一路過去還有全生堂藥店、古井長春、清心茶園、打更樓、基督教堂、三井巷。

美食特產

賀家寨賀家寨

民國初年,龍興古鎮龍藏街中,一位黃姓老闆開起了一家冷酒館,其下酒菜豆腐乾綿扎香醇,遠近馳名,一天到晚座無虛席。其“遲開豆腐坊”後改為“龍筋豆乾坊”,傳至今日,已有數代,而且有了很多創新,來龍興古鎮觀光旅遊的人們都習慣嘗一嘗這個土特小吃的風味,並帶上一些回去同親朋好友分享。
重慶的火鍋歷史悠久,享譽全球,奇火鍋更是重慶一絕,奇火鍋的創始人餘勇是龍興鎮石溪村人。奇火鍋麻辣鮮香,味道正宗,譽滿山城,並很快在全國知名。
龍興的河溝邊豆花,只要到龍興範圍來一問,那是沒有人不知道的。只要到龍興來的遊客,都想一嘗龍興河溝邊豆花,喝點自釀的老白乾,再乘著一點酒性,漫遊在龍興古鎮的石板街上,那種意境,那種寫意,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了,還是你們自己去體驗吧!
御臨河流域大,支流多,水面寬,水質好,無污染,給魚類自然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御臨河途經龍興境內,流域長,河裡魚品種多,鯉魚、鯽魚、草魚、白鰱、花鰱、鯰魚、青波、桂魚、黃蠟丁、石扁頭、白鱔等等,長江里有的魚,御臨河都有。御臨河的全自然生長,肉質好,高蛋白,低脂肪,鮮嫩,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漫步在御臨河畔,品嘗御臨河原汁原味、獨具特色的鮮魚,人生如此,也該浮一大白了。
龍興的牛奶鮮、民以食為天,食以奶為鮮。牛奶是人類的保姆,健康的衛士,美麗的天使。龍興地處淺丘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草豐富,是奶牛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01年開始引進奶牛,現已有奶牛3000多頭,年產牛奶6000餘噸,其奶質優良,營養豐富。

民間習俗

龍興鎮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古鎮巴渝民俗傳統文化濃厚,有川劇座唱、曲藝彈唱、茶館評書、秧歌腰鼓及各種藝術表演都比較盛行。從組班演出、戲劇創作、劇目的彙編、表演的形式都有相當的繼承與發展。

民間習俗有端午節的賽龍舟;春節的雜耍龍燈、舞獅、花船遊行等表演都相當具有地方特色。
逢年過節,張燈結彩,家家門上貼對聯,鬧獅子、玩龍燈。
遵老愛幼在龍興已成為一種美德,過年過節,要跪拜祖先,每年清明節,祭祖掃墓,掛清上墳,召開清明會,非常虔誠,人們追憶祖先功德,尋求保佑,勤奮勞動,追求發家致富,光宗耀祖,報效先人。

民間傳說

古鎮風水

龍興寺龍興寺

龍興古鎮建設在渝東北30多公里處淺丘中的一個小盆地中心,是一塊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周圍有丘陵作屏障,五條跑馬大道直通古鎮中心。這種地形在風水學說上稱“五馬歸巢”。所謂“五馬歸巢”,是指五區駿馬從五個不同方向沿五條大道奔向一個中心點,象徵吉祥、幸福的寶地、福地,預示這裡地靈人傑。臨近古鎮,未上小山丘,仍未見其蹤影。然而,只要爬上百十米小坡,古色古香的古鎮就會展現在你眼前。五條大道,條條如此。北邊大道叫石龍路,從石船鎮來,過大石門橋,上石鼻子坡,才看見古鎮;南邊大道叫復龍路,從復盛來,過石龍溝橋,上蘇家窖,才看見古鎮;東邊大道叫御龍路;西南邊大道稱天龍路,從天寶場來,過二星橋,上粉壁埡,才看見古鎮;西北邊大道稱興龍場,從關心場來,過鄢家坪,上黃桷埡口。
龍興寺的由來

古鎮東邊有一座獨立山頭,名叫龍腦山,山似龍頭,輪廓分明,氣勢威猛;古鎮西北邊,有一條山脊叫重石岩,彎彎曲曲,好似龍身,鱗光閃閃,站在東邊山上朝西看龍興,古鎮好似蛟龍昂首欲騰之勢。清晨,雲霧繚繞,蛟龍好似騰雲駕霧,氣象萬千;午間,四周丘巒象大海波濤,蛟龍似暢遊於洶湧澎湃的大海之中。

龍興寺原名禹王廟、禹王宮,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嘉慶九年(1804)年初步建成正殿和樂樓,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光緒年間曾兩次培修。2003年又以業主胡克英維修,其建築巍峨輝煌、雄偉壯觀。
相傳建文帝在小廟躲過其四叔朱棣的追殺後,小廟更名為龍藏寺,香火日盛,推動了小廟四周的經濟,建立起了至今都保存完好的古鎮老街。到了乾隆年間,龍興場鬧起水災,水災一年比一年嚴重,龍興鎮百姓開始陷入深重的苦難中。無奈的百姓只好把希望寄託於神靈,到處燒香拜佛,求神許願,以求免除水災。但是事與願違,不管民眾怎樣渴望和禱告,雨季一到,仍然被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人人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時至乾隆二十三年六月,龍興場剛又被大雨積水淹沒以後的一天,不知從何處來了一算命先生,其八字鬍已全白,看上去過了古稀之年,手上搖一把特區鵝毛扇,在龍藏寺外涼亭中掛出一幅招牌:“天下第一算”。由於災難見過,人們心情沉重,這陌生人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太陽西下,一群從龍藏寺求神出來的民眾,看到算命先生,領頭的問道:“你口稱天下第一算,能算準龍興場何年何月不遭水淹嗎”?那先生左手把八字鬍一捋,右手鵝毛扇一招:“爾等求神投錯門,龍藏寺的靈氣以建文帝為根基,豈知建文帝相四柱中就有兩柱屬水,龍興場因建文帝而得名生靈氣,哪有不被水淹之理。你等眾人若心誠,趕快籌錢在百丈之外用四十八根整石柱修建禹王廟,與之相剋,可免此災”!發問的人名叫劉洪泰,有錢有名望,聽完算命先生的話他們也沒在意,轉身就走了。走了幾步,一回頭,算命先生早已無影無蹤,擺攤處清清楚楚的現出一根馬桑柱頭,立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眾人感到蹊蹺感到奇怪。不知從誰嘴裡喊出一名:“這分明是神仙指點我們嘛,我們何不照此行事”。眾人皆是點頭稱是。於是,有神仙指教修建禹王廟之說一時四處傳開。大家都推劉洪泰為首,來聯絡地方鄉紳,社會名流,偕同龍藏寺長老一道共同主持化緣、籌款修建禹王廟。
劉洪泰擇吉日,請有名的土木石工師傅,伐木採石,修建禹王廟那知一開工就遇到困難:四十八根數數丈長的石柱到何處去開採呢?工匠們到各處都找了,都沒找到,只好暫時停工,半個月後的一天下午,劉洪泰從外尋找石柱回來,早已累了,進門後倒在涼板上呼呼睡去。朦朧中,八字鬍算命先生飄然而至,只聽他口中念道:“四十八、四十八,八字堰頭去採伐,搬開攔水石門坎,大禹治水疏通達”。劉洪泰一聽,心中一驚,醒將過來,想起夢中的話,石朝門外八字堰頭,常年累月被水沖刷的石質不是很硬朗嗎,他匆忙找來石匠,對他們說了,大家都覺得對頭。
從此,劉洪泰總理其間,星夜加工趕點,歷時五年,將禹王廟初步建成。但見禹王廟從西向東、四合院布局,山門為磚石結構,中開大方門,兩側各開卷拱小門。自中門而進即樂樓,樂樓與山門同牆,為單檐歇山頂,原生整石柱,木房蓋,房頂鋪金色筒瓦。中堂塑大禹金身,旁邊諸聖神像,上懸鐘鼓,真是坦又疊層重,有條不紊。第一層下檐請書法大師題書“帝德神功”,額下橫枋雕九龍圖案,左右各有橫匾:左邊“三江祭奠”、右邊“九州攸同”。
從此以後善男信女前來燒香者不計其數,龍興不再被水淹,迎來了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歲歲無災無難的好時光,百姓從此安居樂業。
轉眼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民間為了更虔誠頂敬禹王廟,再推劉泰興、王粹中二人為會首,步劉洪泰之後塵,重建禹王廟抱亭,興修三魚池,立雄壯石獅一對,把殿前門面立為五楹頂蓋。禹王廟從此煥然一新,香火日益興旺,護佑更加靈驗。

地方特色

龍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百強鎮,渝北區中心鎮。

龍興古鎮特色:小橋、流水、人家,古鎮的建築精緻,展現了古樸典雅、莊嚴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顯示了古鎮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龍興古鎮就是重慶古鎮中的生活版。

古鎮有眾多的弄堂,長長短短,深深淺淺,甚至有80cm寬的小弄,有的終年不見陽光,有的僅僅是兩戶人家的排水溝,更多的就是當年小鎮上的交通要道。這些小弄就好象一根根的網繩,將整個小鎮聯成了一張網,從每一點出發都可以到達任何一個地方。

這裡還有形形色色的茶館,幾乎都是當地最有古鎮情調的場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這樣的喧鬧畫面已經越來越淡了,也更充斥著現代的味道,但也許正是這樣的鏡頭才是真實的,毫無修飾的,走過茶館,總會不經意地張望一番。

建築風格

建文帝曾避難於此的“龍藏宮”建文帝曾避難於此的“龍藏宮”

龍興古鎮的遺產資源以人文景觀為主,有豐富的宗教禮制建築景觀,古鎮民居與寺廟完美結合,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有鮮明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歷史,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藝術欣賞、旅遊觀光價值。

在眾多具有特色的古剎建築群中,最具突出代表性的有龍藏寺、禹王廟,這些寺廟於不同時期修建,風格各異、造型獨特,展現了古樸典雅、莊嚴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顯示了古鎮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明清時,民居及鋪面多為兩三層的穿逗房,小青瓦蓋頂,竹木夾壁,白粉牆,少數四合院為火磚風火牆,彩繪雕刻,畫棟飛檐,古色古香,質樸典雅,行於街上,見證歷史,陶冶性情,整個街區深邃曲折,民居建築都保持了傳統風貌,突出顯示了古鎮的民俗民情。

國家旅遊局授AAA級風景名勝區。精心布局商業業態,紮實搞好綜合服務,努力提高文明程度,切實加強對外促銷,成辦地區發展的又一重要支撐。

創意基地

龍興鎮政府辦公大樓龍興鎮政府辦公大樓

為更好發揮中心鎮的輻射作用,必須加快推進全區城鎮化進程。龍興鎮政府從全區經濟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考慮,提出在鎮區西側開闢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加快龍興鎮建設進程。

經重慶市中小企業發展指導局批准同意創建 “重慶龍興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並納入市級“小企業創業基地”的創建範圍。成立工業基地將大大促進工業企業的集中,產生積聚效應,並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從而促進龍興鎮及周邊腹地的共同騰飛。

項目全稱為重慶市渝北區龍興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項目業主為重慶市渝北區渝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中小企業創業基地,是依託當地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通過發展將產業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產品關聯度大、產業帶動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發展區。我鎮中小企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建立中小企業集中發展區是龍興鎮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鎮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的各種條件已經成熟,且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既可解決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國家和農民的收入,又可以促進本鎮農業和商貿業的協調發展,達到以工促農、工農共進的目的,最終實現龍興鎮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隨著魚嘴工業組團和繞城高速公路的建設,把龍興推到了渝北區東南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從而改變了龍興鎮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形成中小企業落戶的理想家園。歷經數百年文明洗禮的龍興古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毗鄰渝長高速路和繞城高速路龍興出口處的優越交通條件,與魚嘴工業組團發展預留用地相接的特有優勢,以及開闊平坦的地質地貌,對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潛力巨大。
根據上述情況,結合區域產業結構和周邊地區發展,特別是龍興鎮區優勢和魚嘴組團優勢,對本規划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作出符合實際和可操作性的規劃,以提高龍興鎮經濟實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由於重慶主城區魚嘴組團和外環(二環)高速公路的建設,把龍興鎮推到渝北區東南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為配合重慶市政府 “退二進三”的產業調整,和龍興區域工業強鎮的建設,規劃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已成當務之急。

龍興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已入住企業17家,征地1100畝,以裝備製造為主。預計通過3—5年的發展全鎮工業產值可以達到15億元,實現稅收5000萬元,使工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頂樑柱。

農村建設

龍興鎮農村人口有51890人,共有耕地46520畝、林地42780畝(不含退耕還林面積20000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79元。

一、新農村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我鎮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指導和其他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圍繞實施“增收致富、五通、環境整治、素質提升、社會保障五大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精心周密部署,採取有力措施,全面統籌協調,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成立組織機構,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工作。鎮上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副組長、各分管副鎮長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經濟發展辦公室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同時,成立了四個推進村建設工作組,分別對四個推進村新農村建設進行重點指導。各村也相應成立了以村書記為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健全了鎮、村兩級組織網路,確保了新農村建設工作有組織、有計畫、有步驟地加以推進。

(二)準確把握定位,圍繞新農村建設目標任務制定規劃、方案、措施。鎮黨委、政府及時制定了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戰略,提出了“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為支撐,以發展為核心”的思路,圍繞建設“新興工業強鎮、都市旅遊名鎮、生態宜居美鎮”的定位,立足鎮情,突出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此,我鎮在農業產業發展布局上重新作了規劃,主要圍繞“一山一河一線四點”做文章。“一山”就是明月山,在排花洞、沙金、洞口、下壩等村靠近明月山一帶打造萬畝森林公園,形成以山地、森林資源為主的旅遊風景區;“一河”就是御臨河,在石溪、河堰、高洞、洞口、下壩等村沿御臨河流域一帶打造現代農業旅遊觀光區,形成以農家樂、花卉苗木、生態養殖、休閒旅遊、高檔住宅區為主的產業集聚帶;在寨子、石門、同樂、河堰、高寨、雙河等村沿龍石公路一線發展以大棚蔬菜、榨菜、奶牛、柑橘、肉兔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四點”就是四個推進村,投入財政資金重點打造成新農村建設的標桿,為面上村新農村建設工作作出示範。

(三)實施重點項目,為新農村建設可持續、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大力爭取和實施國家、市、區下達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為我鎮農業產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近三年主要爭取和實施了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人行便道、村級公路硬化、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三峽移民等重大項目20餘個,投入資金幾千萬元,建成和完善了一大批農村基礎設施:建沼氣池1000餘口,建人行便道450公里,實施土地治理1萬餘畝,爭取村級公路硬化指標58.8公里,完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10餘個。

(四)做強農業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一是從軟體、硬體兩方面著手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大力進行招商引資。目前,我鎮共引進和培育農業企業和各類大戶100餘家,農業形成了以奶牛、蔬菜為主導,以種豬、肉兔、小家禽、水果為基礎的農業優勢產業。二是用足國家、市、區出台的農業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大戶,大大提高了產業大戶的發展積極性,使我鎮的農業產業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提高了一個檔次。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鎮奶牛存欄達到2115頭,新建奶牛小區1個、改擴建1個,10頭以上大戶45戶,日產鮮奶10噸,僅此一項人平增收200元;發展高規格蔬菜大棚50個、200畝,露地菜種植面積達9000畝;種豬存欄2500餘頭;發展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00畝;年出欄10萬隻以上的肉雞養殖場2個,年出欄10萬隻以上的肉鴨養殖場1個;正在實施2500畝柑橘產業帶。引進港貿、阿興記、漢匯、興茂等大型企業6家,簽定協定金額達30餘億元。

(五)作好標桿示範,推動我鎮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入開展。我鎮將居住人口相對集中、基礎設施較完善、村支兩委班子戰鬥力較強的高寨、寨子、高洞、洞口四個村作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重點實施,三年共投入各項新農村建設資金600餘萬元,其中區財政投入160萬元,主要在居民新村建設、農房改造、交通、清潔能源、農業產業、農民培訓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為面上村的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示範,達到了以點帶面,推動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入開展的目的。

(六)強化農民培訓,大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農民運用先進農業技術的能力,使他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力量。主要加強對三類農民的培訓。一是加強對被征地農民和剩餘勞動力的非農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能,使他們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的合格勞動者,二是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在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能;三是加強對已就地轉移就業的企業農民工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三年共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500人次、非農技術培訓3100人次、企業農民工操作技術培訓6次850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