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

烏魯木齊愛德華醫院說明;心理障礙:在臨床上,常採用“心理病理學”的概念,將範圍廣泛的心理異常或行為異常統稱為“心理障礙”,或稱為異常行為。當然,這裡的“行為”一詞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可觀察的動作或活動,包含了人類功能的幾乎所有方面。其所以採用“可觀察的”這種字眼,是為了使心理或行為的研究成為客觀的科學研究。通常所說的“心理障礙”有一個比較一般的定義,指沒有能力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這種“沒有能力”可能是器質性損害或功能性損害的結果,或兩者兼而有之。心理障礙是對刺激的反應的異常表現。

基本信息

概述

心理障礙心理障礙

人們承認心理有正常和異常之分,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兩者有著實質性的差異,不能不加區分。堅信自己的行為、情感受到“最先進電子儀器控制”,斷言“思想被竊聽”的人不能被認為心理仍然正常。因此,在心理正常和異常之間必然存在一種界限,這是確定無疑的。

但是,心理正常卻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到處適用的絕對標準,心理正常和異常的界限隨時代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差異而變動,是不能絕對確定的。換言之,這種界限是相對的,是相比較而言的。要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變態,只有把他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放到當時的客觀環境、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慮,通過和社會認可的行為常模比較,並和其本人一貫的心理狀態和人格特徵加以比較,才能判斷他有無心理變態以及心理變態的程度如何。如果一個人能夠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能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時出現輕度情緒焦慮抑鬱現象,也不能認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範圍。換言之,心理正常是一個常態範圍,在這個範圍內還允許不同程度的差異存在。

危害

幻覺、妄想的影響下,病人可能發生自殺、傷人、毀物和危害社會治安等行為。妄想中最常見的是關係妄想和被害妄想,即病人認為別人的言行都與他有關,都是要加害於他,都是他的仇人。因而隨時可產生”你要害我,不如我先下手為強”的念頭,於是病人會對他的妄想對象產生攻擊性暴力行為。幻覺中以幻聽、幻視最多見,病人聽到的常常是令他不愉快的談話內容,看到的常常是令他恐怖的景象。

分類

心理異常的表現可以是嚴重的,也可以是輕微的。據WHO的估計,在同一時刻里,幾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心理異常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統對其進行分類。
(1) 嚴重的心理異常:

精神分裂症

② 躁狂抑鬱性精神病;

偏執性精神病

反應性精神病

⑤ 病態人格和性變態。
(2) 輕度的心理異常: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鬱症
(3) 心身障礙:

①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包括血液等內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膠原性疾病,代謝營養病,產後精神障礙和周期性精神病。

② 各種心身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支氣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異常。
(4)大腦疾患和軀體缺陷時的心理異常:

a、中毒性精神病

b、感染性精神病

c、腦器質性精神病

d、顱內感染所伴發的精神障礙;

e、顱內腫瘤所伴發的精神障礙;

f、腦血管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g、顱腦損傷伴發的精神障礙;

h、癲癇伴發的精神障礙;

i、錐體外系統疾病和脫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礙;

j、老年性精神病;

k、精神發育不全;

l、聾、啞、盲、跛等軀體缺陷時的心理異常。
(5) 特殊條件下的心理異常:

① 某些藥物、致幻劑引起的心理異常;

② 特殊環境(航天航海潛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異常;③ 催眠狀態或某些特殊意識狀態下的心理異常。
人類精神活動是有機的、協調的、統一的。從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應,是一系列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活動。精神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注意、意志、智慧型、人格、意識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變化均可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即精神活動的各個方面互不協調或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均可表現為精神異常。最常見的精神活動障礙為焦慮、恐怖、幻覺、妄想、興奮、抑鬱、智力低下,品行障礙及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等。
除了精神障礙,常見的心理障礙還有感知障礙、情感障礙、思維障礙、行為障礙、記憶障礙、智慧型障礙、睡眠障礙等。

與精神病的區別

心理障礙幾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戀、落榜、人際關係衝突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一段時間內不良心境造成的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等,這些由於現實問題所引起的情緒障礙,成為心理障礙。像這些問題大多數人往往自我調節或求助父母、親朋、老師等幫助來調節,假如通過這些調節方法仍無效果時,就需要找心理咨 此外,心理諮詢也適用於神經症,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經衰弱以及人格問題等,還適用於心理生理障礙(即心身疾病)、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礙、兒童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各種智力發育異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率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絕大多數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
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積極配合,及早到醫院治療。
還有不少人總愛用嘲笑的口吻說別人:“你有神經病”。其實,神經病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這些病變往往有明顯疼痛、麻木、感覺喪事、癱瘓等症狀或/和神經系統定位的體徵,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如腦CT、MRI等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蟲症、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尋求診治。

成因

形成心理障礙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人的一切心理、行為活動只有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本能協同協作下,遵循“需求鬥爭獎賞”規律,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人腦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悅等積極的情緒,才能成為正常人。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就像人的胃這一器官,是生命進化的結果,是用來消化和吸收食物,滿足生命體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厭食症患者那樣毫無食慾、味同嚼蠟地進食(類似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鬥爭的抑鬱症),或專門吃些生魚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類似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鬥爭的神經質症),違背了作為生命進化發展結果的胃的活動規律,當然要受到懲罰。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鬥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鬥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鬥爭對象,鬥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副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1、為有意義的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人)
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式是:為滿足有意義的合理性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這樣的人生才會充實、幸福、有價值。“需求、鬥爭、獎賞”這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不可偏廢。一旦嚴重分割、長期不協調,即說明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式,就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2、為無意義的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麻木頹廢)
在為滿足需求的鬥爭中,要警惕“遊戲人生”的生活方式。把娛樂遊戲當成人生常態的生活,雖有主導需求,有為滿足需求進行鬥爭的動機和興趣,其間,也能體驗到相應的刺激和愉悅,但這種主導需求並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娛樂遊戲總歸是“遊戲”,它不承擔責任,也產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應和建設性貢獻。玩樂只能是業餘的一种放松性休閒方式,而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常態,沉迷其中只會使人麻木沉淪,虛度年華
3、脫離鬥爭(平庸困頓)
勞動創造了人,人不能脫離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沒有壓力和動力,無需求,無鬥爭,那是懶散,是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會空虛無聊,生活會蒼白索然;有需求,無鬥爭,那是空想,是做“白日夢”,這樣的人生會迷惘困頓,生活會虛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無措,脫離具體鬥爭對象,進行空泛的鬥爭,那是浮躁,這樣的人生會糾結虛無,生活會焦灼鬱悶。
4、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症)
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某種目標得以實現或換了新環境後,患者沒有了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有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向,選錯了鬥爭的對象,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
6、逃避鬥爭(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蒙蔽視聽、痙攣痛苦。
7、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腦功能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

造成孩子心理障礙的家庭

1)不和睦的家庭。

夫妻常因家庭瑣事鬧矛盾,輕者吵鬧,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獨斷專橫,家庭成員不和等。家庭沒有歡樂感,孩子感到壓抑,變得膽小、委瑣。

2)不檢點的家庭。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檢點行為,言談沒有分寸 ,舉止過分親昵,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傳遞"性信息",導致孩子過早萌生性意識和產生性衝動。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措施不能及時跟進,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自尊的家庭。

父母私心嚴重、愛占便宜、偷撈東西、蠻橫護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薰陶,便會形成心胸狹窄、刁鑽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4)不廉潔的家庭。

父母掌握一定權力,或有社交能力,又不廉潔自律,時常賄來賂往,生活鋪張浪費。孩子容易滋生好逸惡勞、勢利尖刻、惟利是圖的品行。

5)不開明的教育。

父母文化素質低,家庭無文化氣氛,很少與外界交往,教育觀念封閉愚昧。這種家庭的孩子反應遲鈍、孤陋寡聞、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意識。

6)不健全的家庭。

單親家庭或父母一方長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嚴重者會出現扭曲變態的心理。

症狀

人類精神活動是有機的、協調的、統一的。從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應,是一系列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活動。精神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注意、意志、智慧型、人格意識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變化均可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即精神活動的各個方面互不協調或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均可表現為精神異常。最常見的精神活動障礙為焦慮、恐怖、幻覺、妄想、興奮、抑鬱、智力低下,品行障礙及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等。

判斷方法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從以下6方面加以判斷:

1、是否有人際交往的障礙?比如,是否對於人際交往感到恐懼?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場合是否手足無措、臉紅心跳?2、情緒是否惡劣?比如經常悲觀、抑鬱,焦慮、煩躁,或者易怒、喜歡攻擊?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軀體痛苦?比如,長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經紊亂、體力下降、長期失眠等。4、工作、學習和注意能力明顯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為?比如,反覆洗手、關門、做鬼臉等。

6、是否極度討厭自己和厭惡別人等。
上述六方面的表現,每一個健康人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一些,只有達到一定強度和一定時間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礙。所謂一定強度,是指這些症狀比較嚴重地影響了一個人的快樂和工作能力;所謂的時間,是指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要在3至6個月以上。
對於一個患有心理障礙的人,客觀評價問題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較輕的患者不必擔負沉重包袱,使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覺,得到及時的治療。
判斷心理障礙的輕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標準:

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現實檢驗能力,它涉及一個人對事物的主觀判斷與客觀現實的吻合度,主觀判斷與客觀吻合度越差,現實檢驗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對事物的判斷被幻覺和妄想所控制,嚴重脫離現實,是現實檢驗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們屬於最重的心理障礙。

判斷心理障礙輕重的第二條標準,就是他對人際關係和壓力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越差,心理障礙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適應性明顯退化,只能躲在 “自戀”的小圈子裡,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覺和妄想進行;邊緣障礙的患者只能適應非常有限的人際交往、處於半自戀、半公開的“邊緣生活”狀態;神經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適應一般的人際交往和壓力,只不過適應能力打了折扣。

第三條標準,就是心理發育受損的階段,受損越早,障礙越重。在出生後六個月內,心理發育受損,精神障礙在重症的範疇,可以出現精神分裂;六個月至十八個月期間受損,屬於重症心理障礙,可以出現邊緣型心理障礙、癔症;兩歲至三歲期間受損,容易產生強迫或自戀障礙;三至五歲受損,容易出現社交恐怖等神經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礙。把三條標準綜合起來,就能對心理障礙的輕重,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了。

克服方法

心理障礙心理障礙

1.豁達法
這是指一個人應有寬闊的心胸,豁達大度,遇事從不斤斤計較。平時做到性格開朗、合群、坦誠、少私心、知足常樂、笑口常開,這樣就很少會有愁悶煩惱
2.鬆弛法
這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具體做法是:被人激怒後或十分煩惱時,迅速離開現場,作深呼吸運動,並配合肌肉的鬆弛訓練,甚至可做氣功放鬆訓練,以意導氣,逐漸入境,使全身放鬆,摒除腦海中的一切雜念。
3.節怒法
這是一種自我節制怒氣的方法。主要靠高度的理智來克制怒氣的暴發,可在心中默默背誦名言"忍得一肚之氣,能解百愁之憂"、"將相和,萬事"君子動口不動手"等等。萬一節制不住怒氣,則應迅速脫離現場,在親人面前宣洩一番,傾訴不平後儘快地將心平靜下來。
4.平心法

心理障礙心理障礙

這是保持自我心情平靜的一種方法。可以儘量做到"恬淡虛無"、"情心寡慾",如果你與世無爭,不為名利、金錢權勢、色情所困擾,不貪不沾,看輕身外之物,同時又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可使自己常常處於恬淡、怡悅的寧靜心境之中。
5.自脫法
這是一種自尋愉悅、自找樂趣的方法。可以經常參加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和文體活動,廣交朋友,促膝談心,交流情感。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來培養生活的樂趣。做到勞逸結合,在工作學習之餘,應常到公園遊玩或赴郊外散步,欣賞鄉野風光,體驗大自然的美景。
6.心閒法
通過閒心、閒意、閒情等意境,來消除身心疲勞,克服心理障礙。不要活得太累,人生無非就是瀟灑走一回,心情豁達、遇事想得開。

性心理障礙

發生原因
一、遺傳因素:性心理障礙的發生與一定的人格缺陷有關,但各型間缺乏特定的和一致的人格,如露陰癖最多見於具有抑制性特徵的內向性人格的人家族性易性癖病例的發現也提示其發生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係。
二、軀體因素:性心理障礙的發生與發展與人類性腺活動階段有關,一般在青春期開始明顯,隨年齡增長至更年期性心理障礙的行為亦趨向緩和。
三、環境因素:家庭的影響對性心理障礙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兒童期是性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家庭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往往招致嚴懲的後果與社會經濟地位及文化程度有一定聯繫。
四、性心理障礙的病理心理本質:Freud認為變態的性活動是他們幼年性經歷的再現和延續。
性心理障礙治療較為困難患者自身及其家人往往感到非常痛苦,但對症支持治療仍有幫助。
正面教育:明確指出某些行為的危害性有些行為違反現行法律、單位制度,不符合所在文化的風俗習慣而且就業、升學等各方面面臨嚴重問題,教育患者通過意志克服其性偏離傾向
心理治療:使患者回顧自身的心理發展過程理解在何時、何階段、由哪些因素導致走向歧途使患者正確理解和領悟並進行自我心理糾正。心理治療的療效取決於患者的治療願望是否強烈、患者是否為自己的性心理偏離感到不安或痛苦以上兩點的答案若是肯定的則療效相對較好。若性心理障礙發生早、持續時間長患者年齡已超過40歲者則療效欠佳。專家們還指出,在治療時若不考慮或處理好異性戀的問題往往難於取得穩定的療效。總體而言心理治療效果有限。
行為矯正:厭惡治療如給患者看同性的健康圖像和同性戀的錄相之後隨即給予厭惡性刺激戀物症的患者同樣可採取厭惡治療。
其它:易性症者多要求通過手術改變其性別但變性手術複雜,難度較大,費用較高特別是親友往往堅決反對,有些出現心因性抑鬱及自殺。手術效果也不肯定且手術後激素替代治療有諸多不良反應。從心理學方面來講,手術前患者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手術後社會又難以接納他們。有些人手術後不得不隱姓埋名異地生活。因此手術應慎重並履行相應的法律手續。
注意:通常有必要進行長期的個別或集體心理治療.當心理治療作為社會技能培訓的多式治療,合併軀體和精神疾病(例如抽搐,注意力缺陷,抑鬱等) 的治療和激素治療在內的全盤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時尤為有效.訴諸法令的治療效果要差一些,可是對許多法律上的性罪錯者可以進行集體心理治療以及套用抗雄激素藥物進行治療.美國選用肌注安宮黃體酮;歐洲則採用環丙氯地孕酮.對中重度的男性性偏好障礙患者一般肌注安宮黃體酮200mg,每周2~3次,連續2周, 然後再肌注200mg,每周1~2次,持續4周,再後是每周200mg,持續2~4周。血清睪酮的套用應控制和維持在女性正常的範圍內.治療通常要長期進行,因為當睪酮水平回復正常後,反常的性喚起方式往往會立刻回復.除抗雄激素以外,SSRI(例如大劑量氟西汀60~80mg/d或氟伏草胺 200~300mg/d)也可取得一定療效.在多式治療過程中套用藥物能取得最佳效

發病機制

人一生必須突破的心理障礙大
腦是接受、傳遞和處理信息的器官,可以把大腦比喻為一個十分複雜的網路系統,它通過感官(即五官: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其中最主要的是聽覺和
視覺)接受機體內外的信息(主要為外部),並通過運動
器官發出言語、動作和姿勢傳出信息。而大腦內部信息傳遞與處理主要是由化學突觸通過遞質發揮作用進行神經元之間的信息交換。人的心理活動與這些遞質的功能
密切相關;自然心理活動異常也與這些不同功能的遞質有緊密的關係:單胺類精神遞質(乙醯膽鹼—Ach、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和多巴胺—DA等)與思維和情緒的調節有密切的關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發病與此有關;例:抑鬱症與5-羥色胺,精神分裂症與多巴胺等。而癲癇則與抑制性神經遞質如γ-氨基丁酸。
不同心理學流派的看法
1、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被壓抑在潛意識的原始衝動、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礙的病因,尤其強調性本能潛力(里比多)和性創傷經歷在心理障礙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這一說法,人成年後性本能衝動(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創傷而未獲得滿足時退行(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到幼年,並以幼年性慾的表現方式表達出來,形成露陰癖。窺陰癖、施虐症等性變態,同樣,神經症是由於“自我”為避免“超我”的干預而使用心理防禦機制將性本能衝動化裝,混過自我的檢查,以不帶性內容的神經症狀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
2、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環境決定的,都是學習得來的。同樣,“疾病行為”也是由環境決定和學習得來的,因此可以用行為矯正的方法治療“疾病行為”。
3、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特彆強調主觀心理意識活動的作用。“疾病行為”則來源於認識的不正確;因此可以採取糾正錯誤認知的方法治療“疾病行為”。

引發因素

常用因素陳述
1、遺傳因素;
2、軀體與心理因素;
3、促發因素:(1)心理社會因素;(2)感染、外傷和軀體疾病;(3)機體的功能狀態。
不同心理學流派的看法
老年心理障礙個案與診治1、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被壓抑在潛意識的原始衝動、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礙的病因,尤其強調性本能潛力(里比多)和性創傷經歷在心理障礙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
這一說法,人成年後性本能衝動(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創傷而未獲得滿足時退行(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到幼年,並以幼年性慾的表現方式表達出來,形成露陰
癖。窺陰癖、施虐症等性變態,同樣,神經症是由於“自我”為避免“超我”的干預而使用心理防禦機制將性本能衝動化裝,混過自我的檢查,以不帶性內容的神經
症狀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
2、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環境決定的,都是學習得來的。同樣,“疾病行為”也是由環境決定和學習得來的,因此可以用行為矯正的方法治療“疾病行為”。
3、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特彆強調主觀心理意識活動的作用。“疾病行為”則來源於認識的不正確;因此可以採取糾正錯誤認知的方法治療“疾病行為”。

心理障礙的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一,培養興趣,積極參加戶外活動
二,學會交往,處理好人際關係
三,增強自信,多將想法付諸行動
四,穩定心態,坦然面對困難
五,知足常樂,不要追求完美
六,加強修養,避免劣性刺激
治療策略一,面對自己的心理障礙
二,遵循科學的治療規律
三,選擇合適的心理醫生
四,尋求專業的藥物治療
自我心理調節方法1、精神勝利法。在你的事業、愛情、婚姻不盡人意時,在你因經濟上得不到合理對待而傷感時,在你無端遇到人身攻擊或不公正的評價而氣惱時,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鬱鬱寡歡時,你不妨用阿Q精神調適一下失衡的心理。
2、難得糊塗法。這是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糊塗"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各種生活緊張事件。
3、隨遇而安法。生活中,每個人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隨遇而安的心境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
4、幽默人生法。當人受到挫折或處於尷尬緊張的境況時,可用幽默來化解困境,維持心態平衡。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使沉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
5、宣洩積鬱法。宣洩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傷憂鬱時不妨與親人朋友傾訴,或進行一項你所喜愛的運動,也可以作一次旅行來改變心境。
6、音樂冥想法。當你出現焦慮、抑鬱、緊張等不良情緒時,不妨試看去做一次"心理按摩"-音樂冥想。
心理疏導
個體的應激反應隨著時過境遷,應使之淡化、消除、切勿反覆記憶,自怨倒霉,從而使應激持續下去。當事者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則應求助於心理醫生,以得到醫學上的有效幫助。

健康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
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
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
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閒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
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
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
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鍊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繫是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係中,有正性積極的關係,也有負性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有一位老太太,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陰天她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有福氣,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在法律與道德的規範下,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為最佳的選擇。

相關書籍

心理障礙臨床手冊
書名:心理障礙臨床手冊(第三版)
圖書編號:1148934
出版社:輕工業
定價:78.0
ISBN:750194431
作者:(美)DavidH.Barlow
出版日期:2004-09-17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目錄:
第1章驚恐障礙市場所恐懼症
驚恐障礙與場所恐懼症的性質
主要特點
PD/PDA的心理治療史
對PD/PDA的認知行為理解
治療變數
驚恐障礙各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比較
評估
認知行為治療的組成
認知-行為療法的療效
治療草案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的診斷和流行病學狀況
PTSD的理論模型
評估
治療
案例研究
參考文獻
第3章社交焦慮障礙
精神病理學和流行病學
認知與暴露綜合療法的療效
一個整合的認知-行為模型
CBGT通常需要考慮的向個問題
治療前評估
CBGT總體介紹
案例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廣泛性焦慮障礙
回顧與總結:定義和特點
流行病學狀況、病程和共病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概念模型
有關治療效果研究的概覽
治療背景
評估
治療過程
治療草案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強迫症
第6章抑鬱症的認知治療
第7章抑鬱症及其他疾病的人際互動心理治療
第8章進食障礙
第9章酒精使用障礙
第10章古柯鹼依賴
第11章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辯證
第12章雙相障礙
第13章性功能障礙
第14章夫妻問題
心理障礙種種
書名:心病透視:心理障礙種種
圖書編號:1883517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定價:12.0
ISBN:780676583
作者:(日)大原健士郎
出版日期:2004-01-01
版次:1
開本:14cm
簡介:
本書解說心理障礙方面的各種病和病症,並把類似的病一一進行比較,提供有關心理障礙的全部知識,介紹了目前最先進的治療方面的知識。
目錄:
袖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心理障礙”是什麼
誰都有異常的本質
正常、異常的標準
量的異常
質的異常
和諧的異常
醫生判定是否有病
憂鬱的心理、憂鬱症
假面的“憂鬱症”
憂鬱症的種類和症狀
認真的人容易得病
憂鬱症產生的原因
從病前性格分析憂鬱症
治療和預防方法
欣快症、躁狂症
情緒放任不管出現異常
躁狂症也有“憂鬱”狀態
……
第二章“生存欲望”和“死亡恐懼”
人因情況不同皆可能發生的神經官能症
不是真正的病,卻是很讓人大驚小怪的“病”
容易得神經官司能症的性格
神經質和癔病
森田正馬所說的神經質
森田療法的六種治療方法
……
第三章“精神脆弱”的依存病
第四章名為“想要幸福”的病

心理:健康的另一半

健康,是每個生命的追求,對於人類來說,健康不僅僅是體魄的強壯,更是心理的成熟穩定。那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生活才會更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