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所謂個性心理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性傾向性,一是個性特徵。前者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後者包括:能力、氣質、性格。 世界上幾十億人口,就有幾十億的個性性格。不過,有很多個性都比較相近,例如內向的外向的等等,因此心理學家就將比較相近的個性歸結為一種個性類型,這樣就可進行比較、進行研究。關於個性學說,西方較有影響就有三種個性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的個性結構理論;德國的“人格層”學說;美國的特質階層說。
<1>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每個個體對客觀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有不同的動機。 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社會越發展、越發達,物質與精神財富數量就越大,品種就越多,人類選擇的餘地就越大。選擇這樣還是選擇那樣,這就是個性傾向需要的差異區別;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精神需要是高級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的表達。由於需要不一樣,所以興趣也就有了區別,有很多東西可以大家都有興趣。例如,以金錢、地位來說吧,不喜歡的人或許不多,但某些有特殊理想、信念和特殊環境的人,則也會厭惡金錢和地位。這一切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不同的人們對社會、對世界不同的看法和觀念,和採取不同的態度。這就是不同的人們不同的世界觀。
<2>個性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心理學的氣質指脾氣、秉性或性情)、性格。
能力:人在生理、心理發育成熟後,就有了從事生產勞動的本事,這就是能力。能力包括智力、才能、技藝。
秉性(即氣質):秉性是內在的個性本性,主要指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特性類型,如穩定或不穩定;反應的速度:是靈敏還是遲鈍,是興奮型還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內在基礎,是決定個性類型的基礎。
性格:是個性的外顯表現,是顯露的氣質的外形,是在社會實踐中對外界現實的基本態度和習慣的行為方式。例如:性格溫和、熱情、奔放、對人忠誠、疾惡如仇、禮讓關懷;行動舉止優雅大方、神態溫和端莊、談吐幽默等等……。
人的個性心理就是這兩部分的總和;人的個性是在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通過從出生、嬰幼兒、童年、青少年、學生,經歷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心理過程的發育、發展及至終生的接受教育、自我學習,鍛鍊,最終培育形成了具有自我特徵的個性。
個性類型
<1>生物學的類型論;1,我國古代陰陽五態人分類(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2,古希臘體液說(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3,血型說;4,體型說;5,榮格的傾向說(內傾性、外傾性);6,激素的類型論。
<2>心理學的類型論:1,艾森克的四分類法(內傾、外傾、穩定不穩定);2,吉爾福德的12種特質結合說;3,心理功能類型說;4,獨立-順從說;
<3>文化-社會價值的類型論:………
<4>人際關係的類型論:大多數學說都是學者專家進行研究之用;日常人們較熟悉的是內向、外向,或穩定、不穩定,實際上也就是艾森克的四分類法。有了個性的分類,就有可能對人的個性性格或對自己的個性性格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個性要求
個性品質在生物學、生理學上的要求是強健的體質、敏捷的速度和靈敏的反應、強大的抗挫折耐力和承受力以及對各種環境的快速適應力,強大、均衡、穩定、靈活的興奮性與抑制性的快速轉換能力。在社會學上的要求是堅強的意志,高尚的人格、純真的情操、合群的個性性格。
個性是後天發生獲得的,生物學上的品質是在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適應、爭鬥過程中磨鍊出來養成的,社會學上的品質是在接受教學、學習和社會實踐鍛鍊中感悟,磨鍊、鍛鍊出來的。
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沒有疾病和不適,健康應該是體質的、精神的全面完善狀態以及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Health is a state of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所謂精神的完善狀態就是指良好健全的個性心理素質。由此可見,當代人的健康概念,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發育健全良好的個性心理才能適應社會,才能保持與社會同步發展,與人群和諧一致。所謂良好完善健康的個性必須包含四個要求,即:心身統一、社會和諧、主動調節、以及認知評價。也就是:完善的心身統一,融洽的社會和諧,積極的主動調節,主客觀一致的認知評價。尤其是最後一點要求:“認知評價”,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個性特性
個性是個體的特性,每個人各不相同。個性的品質也互有差異。因此也就有優良、良好、一般和不良與很差的區別。能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並能獲得發展的個性是好的個性品質,不能適應,當然也就難以發展的個性品質是不好的個性品質。能適應惡劣艱險環境的個性是極其優良的個性,是能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發展的個性。
優良的個性品質當然就具有了優良的才能、智慧和技能。
個性品質
個性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多層次的、內容眾多龐大的概念和實質;既包含生理學的概念和內容,也包含社會學的概念和內容。就內容來說,有積極的、生氣勃勃向上的內容,也有消極的、暮氣沉沉下降的內容。個性問題的研究和了解,不僅有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的意義,當前更重要的是社會學的意義。現代社會,特彆強調人性、人本位。而人的品質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是個性心理。在一場勢均力敵的體育競技較量中,優勝者的關鍵因素,莫過於穩定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入學後首先被學校進行考察的是個性心理測試。現在的各級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已被列入重要的教育日程。在國外各種部門用人的要求標準中心理測驗是一項重要內容。這就是說,個性心理的品質如何是當前社會極其重視的一項內容、課題。
個性定義
這四個要求的含義可以表述如下:
一、心身統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定義中,主要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①軀體沒有殘疾和損害;②心理狀態穩定和完善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兩點就是心身統一。由此可見,醫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治療和預防軀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預防心理上的失調和糾正心理心態的紊亂和障礙。這就是心身統一。任缺一種,健康都是不完整的。
二、社會和諧。在保護和提高人們心理健康方面,提高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是重要的一個環節,這裡包括融洽的人間關係交往和良好的社交活動能力。人間關係的緊張和社交的無能往往是心理失衡、失調、和障礙的重要原因或重要誘因。而良好的社會和諧就成為健康的個性心理的重要保證。
三、主動調節。人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常是複雜多變的;穩定是暫時的,運動(指變動)是永恆的;健全的個性能適應任何變化的環境,即使是惡劣的環境也照常能適應。人就是處在這種極其複雜的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中生活和生存,所以人體的內外環境無時無刻無不受到外環境的影響、作用和侵襲,因此,機體的偶爾失調和受累是難以避免的,心理上的挫折和失去平衡也常在所難免;但人體中還存在另一種與之抗衡的潛力,如果把這種潛力充分地發掘出來,就能把這種影響和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或予以完全避免;這種潛力的發掘就是就是人的主動調節。這種主動調節的能力,個體間的差異很大,最小的甚至微乎其微,而大的幾乎能抗拒、克服任何的挫折與損害。人的主動調節能力也可以說是人的潛力和潛能,如果將它發掘出來,那么對於維護人體的健康和抗治疾病的能力將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四、認知評價。這一條是個性心理素質要求的極其重要的一條。也是一個極具理論價值和實用意義的一條。現代的認知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中一個快速發展的重要學派。主動調節的能力和要求是重要的,但人的主動調節能力的大小又與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評價觀點的能力,與正確與否有極大的關係。
個性影響
個性與事業、愛情、婚姻、前途以及健康有密切的關係。
優良穩定的個性必然學有成、行有為、種有收,全投入必然會獲得豐收;學習能集中精力,決不三心兩意,心猿意馬;做事踏踏實實,決不譁眾取寵;意志堅強、毅力堅韌,始終貫一,決不朝三暮四。這樣的個性,學習,學習優良;做事,事業有成。有知識、有才華、有能力、有事業、有人品,必然會獲得姑娘青睞;為人忠誠、性格溫和,愛情、婚姻定能美滿幸福。
飄忽游移不穩定的個性,學不能專心,行鬆散無軌,只想收而不想種,不肯全身心投入,肯定得不到收穫。這樣的個性性格,那裡能有出色的學業,肯定也不會有足夠的才能和智慧、能力,無學業就難以就業,更難以獨自創業。前途茫茫…。既無學業,更無事業,有志的姑娘肯定會遠離,愛情婚姻也將陰影重重。
個性品質不僅與事業、愛情、婚姻有著密的切關係;也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生物學上的健康,就是有穩定強健的內穩態和正常有力的生理功能。機體自身穩定就是重要的健康標誌。中醫的概念就是“本固”,本實。“本”就是“正氣”。“正氣記憶體,邪不可乾”,這就是說,紮實的體質,健康的體質,病邪就難以侵入。病魔被拒之予體外。
內穩態的穩定靠的是心理狀態的穩定、個性心理的穩定。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在個性心理發生、發育、發展過程中就要求培育、培植、培養一個“在生物學、生理學上的要求是強健的體質、敏捷的速度和靈敏的反應、強大的抗挫折耐力和承受力以及對各種環境的快速適應力,強大、均衡、穩定、靈活的興奮性與抑制性的快速轉換能力”(見十三、個性的品質)。心理狀態的失衡、失調甚至紊亂,必然導致內穩態的波動和不穩定,這就會導致生理功能的紊亂,抗病力的下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由此叢生。治病必先治本,是中醫高明所在。(進一步論述見健康心理的要求)
個性發展
通過心理學的知識,已經可以知道:在個性心理發生髮展過程中,不良的環境干擾、刺激,有可能使部分個性心理的發生髮展受到了阻擾、扭曲、使正常的個性心理受到損害,知覺生理上的錯覺被擴大,認知上的不完全、片面、局限,以致把錯覺當成“真理”,把片面概括為全面,把局限視為整體。
思維脫離了正確軌道,知識上的欠缺,不完全,個性發展就容易誤入歧途。因此就產生了某些不正常的個性心理。這是不良個性產生形成的來由。
由於個性心理的不完善和被扭曲,進而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的紊亂,促使更多的一系列功能性紊亂,進而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嚴重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可以促使感知覺發生異常,思維發生紊亂,進而就可以發展成為幻聽、幻覺、幻想的中樞錯亂,成為精神障礙的根源。這就是病態心理發生的機理。(由於機體某些軀體疾病損害中樞大腦的器質性病變和老年衰退、退行性變所引起的精神損害、障礙,那是另一範疇的概念,不屬於本文討論範圍)
這就是一般個性缺陷和個性缺陷的機制以及病態心理發生的來由和原因。
在兒童期發生形成的個性缺陷,環境是主要因素;成人期的個性缺陷,則必須強調和重視主觀因素的作用。
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培育自我良好的個性以及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和能力。
心理環境
家庭、學校、以及大大小小的社會,這裡包括父母、師長、親朋好友、同學、同事、鄰居…;這些是直接的客體環境;此外還有語言、文字、書本、(學校教育與自學閱覽)影視、等第二信號系統的環境,這裡包括故事,小說,人物-科學家、偉人、英雄-傳記。人就是在在這種直接的、間接的環境中被教育、被培育、被薰染、薰陶中發展成長起來的。好的環境就培育出好的成材,否則成材就就會受到種種的干擾和損害。年齡越小,想躲避或選擇這種環境的可能性越少,也就是說,出身無法選擇。隨著年齡的長大,選擇逐漸有了某些餘地和主動權。
一般人不大會去想自己的個性是怎樣來的,也比較難能夠分析自己的個性有什麼優缺點,難以分析自己的需要是否恰當合理,自己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世界觀是否正確;只有在學習心理學後,用心理學的眼光,和用比較、對照的觀點去重新審視和分析,才會有進一步的認識。並知道了自己的個性形成的來源與關鍵所在。
心理發展
剛從娘胎出生的嬰兒,幾乎全都相似,除了全都會哭、會笑、會睡外,並無什麼個性;只是隨著生長發育壯大的同時,他接觸的客體逐漸多了起來,知的信息不斷積累,嬰幼兒也就逐漸開始出現和具有了不同的個性。所以個性來自後天。是由後天的環境培育發展完成的。不同的環境培育出不同的個性。古人對此深有體會和認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孟母三遷,也是由於孟母懂得這個規律的行動。
人的需要、興趣、愛好、理想、信念,全是後天通過在環境中的學習、薰染、薰陶、感受、模仿、逐漸潛移默化、培育形成的。所以人也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愛與恨都有它的來源與出處。
人的能力、秉性、性格同樣是後天培育形成的,聰明與笨、敏捷與遲鈍、兇惡與和善並不是天生。
在成年以前個性心理的發生、發展、發育,基本上是被動的,年齡越小,被動成分越大,隨著年齡長大,知的信息量增多,意與思維的出現,被動性逐漸減少,主動性開始萌芽、提升。成年以後,生理髮育成熟,個性心理發育同步逐漸形成和完善,以後的心理發展就完全有了主動權。
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就是指人對客觀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評判。在心理過程、感知(感覺和知覺)的發生時已經論述過,由於所在的角度(或稱之為立場)不同,因之不同的個體可以把同一個事物得出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結論,再加上知的信息量過少和不完全、因而又會把生理上存在的“錯覺”當成了“真實”。所以就會出現對事物、事件有不同的認知和不同的評價。在某些個體可以出現明明是錯誤的東西看成為正確的,明明是正確的看成為錯誤的來由。也是由於認知評價問題可以使正常的個性心理扭曲為異常心理,甚至產生病態心理。
因此,用認知評價的觀點,對人的異常心理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幫助病人去正確地認知心理症發生的機理,有非常大的意義;“認知療法”是心理症治療中的重要療法;用認知評價觀點還可以在預防心理症的發生,和如何保護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在一生經歷中萬事如意只不過是一個良好的願望;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困難、挫折在所難免;但是每個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困難、挫折的態度卻大相逕庭:有的人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和挫折而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積極找尋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卻怨天尤人、頹廢萎靡、一蹶不振、悲觀抑鬱,甚或心情突變精神崩潰、病魔纏身;所以之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顯著的區別,就在於人們對待事物的認知水平不同、評價標準不一、心理準備各異。有的人對困難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估計,他(她)們認為“人生就是戰鬥”,因此當困難挫折來臨時,能應付自如,不但不為所挫,反而更加奮勇;有些人平時樂於安逸,事事順遂,因而只能看到風平浪靜的一面,而不知還會有驚濤駭浪的出現;所以一旦環境一變,困難降臨就目瞪口呆、心理失落、情緒突變。其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和不同的心理準備是與人對客觀存在的認知評價不一有密切關係。由此可見,認知評價觀點是一極其重要的觀點,心理工作者和心理醫學的醫生樹立這觀點和掌握這一觀點學說的內涵、原則,對診治心因性疾病和保護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當然認知評價觀點還要受到眾多的其他條件與因素相左右,例如每個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工作的環境與條件、以及相處的人群類別和人際關係……,這一切在運用認知評價觀點和原則時必須考慮在內。
認識自我
一個人對於自己總是以為用不著了解,“我自己難道還不知道自己嗎!”。其實,這只是表面認識自己。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首先認識“我是怎樣成為現在的我的”。
要知道我是怎樣成為現在的我的,那得化很大的力氣;要學習、懂的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才能做到這一點。
嬰兒剛離開娘胎,其大腦猶如一張白紙,什麼東西也沒有,但當他一接觸空氣,一聽到聲音,立即開始啼哭;這時,母體撫摸溫暖著兒膚,空氣刺激呼吸,聲音震動耳鼓,眼一睜,光線又立即進入眼球;這一切視、聽、觸摸的信號信息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神經中樞儲存起來。這就是感覺。隨著人體的成長、時間的推移,信息量不斷增加,大腦就將信息進行分類、歸納和標記,感覺變成了知覺。
嬰兒越長越大,信息越來越多,進入兒童時期,對信息,有了辨別能力,有喜愛的、討厭的、快樂的、恐懼的…種種類型,因此,兒童就有了明顯外露的情感。接著開始了思索,產生思維能力和有目的的行為。人生從嬰兒、兒童、青少年到成年,經歷了不同的年代和環境變遷,歷十年、二十年、數十年,接受了數不盡的信息,感受到親人、家屬、師長、同學、朋友以及社會各界的所有人群的種種影響和渲染,再通過自身的素質進行選擇和思考,從而形成獨自的觀點和處世、處事的方法和行為以及自身獨特的思維方法。這就是人的個性或性格的由來。
有些人豁達開朗樂觀,有的人緊張焦慮恐懼,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含,有些人意志堅強,有些人性格懦弱,有些人喜歡自己的性格,有些人惱恨自己的個性,但除了心理學家外很少有人去想過自己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現在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個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獲得。既然是後天獲得,就可以通過後天的鍛鍊去改變。不過,年齡越大,想改變的難度也就相應增大,所需的功夫也就越深。但只要有毅力、有決心、有意志,持之一恆,個性還是可以轉變的。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首先得認識自我,找出自己個性特點及其由來。
1997.11.16忻志鵬
認知個性
心理症病人發病中,認知的偏差是重要的原因。發病的觸發往往是受到某種挫折,例如觸景生情,憂老來無後之艱難;又如聽某種科普知識的誤解,懼老年性痴呆的到來。所以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認知問題。怕,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是一種畏難表現,是逃避現實。正確的認知是面對現實,千方百計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積極的態度。這兩種不同的心態,就是由於認知的不同。
積極的認知,會促使腦細胞功能的發展,人的腦細胞有萬億個,但一般人所用的僅只有10%,因此人有巨大的潛力。積極的思考問題,腦細胞越用越靈活,永不會枯竭;消極的思考問題腦細胞會很快疲勞,以致人很快會精疲力竭。懶於動腦,腦細胞代謝功能減退,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就會提早到來。
保持良好的心身狀態,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廣泛交友,又有一定的經濟保證,並培養愛好和情趣,就永遠不會產生孤獨。這又是一種認知的方法。
認知角度的不同,採取的努力也就各異,所得的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
比較
心理過程是人人共有的心理現象,但由於個人的遺傳素質、生活環境、經驗等不同,使人表現出不同的個體心理。
個性即人的獨特性。個性心理是表現在個體身上的比較穩定的、區別於他人的心理特點。
1、個性傾向性:個體活動的基本傾向和動力。包括:動機、需要、興趣、信念、理想、世界觀等。
2、個性心理特徵:個體身上經常穩定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能力。
3、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的關係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是個體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都是心理學研究的具體內容。
心理過程從心理現象的組成部分來研究個體心理現象的共性,它是個性形成的基礎;個性心理從個體心理現象的表現來分析個體心理的差異性。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形成的。一方面個性心理是在心理過程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不可能產生情感;沒有積極的意志行動,也就不可能形成個體的性格、氣質、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個性心理又能調節心理過程,並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