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 mental set 一種活動的準備狀態或行為傾向,通常是意識不到的。又稱心向。心理定勢表現在不同的方面,例如:運動定勢指個人從事某種運動反應的準備狀態;注意定勢指觀察者準備接受特定信息的狀態;知覺定勢指人們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實際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問題解決定勢則指心理定勢對思維活動的影響。心理定勢可以影響人的知覺過程,也影響人的記憶。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規不費力地解決問題,但也妨礙創造性的發揮。創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勢。

心理定勢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 mental set 一種活動的準備狀態或行為傾向,通常是意識不到的 。又稱心向。心理定勢表現在不同的方面,例如:運動定勢指個人從事某種運動反應的準備狀態;注意定勢指觀察者準備接受特定信息的狀態;知覺定勢指人們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實際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問題解決定勢則指心理定勢對思維活動的影響。心理定勢可以影響人的知覺過程,也影響人的記憶。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規不費力地解決問題,但也妨礙創造性的發揮。創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勢。
心理定勢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熱練,甚至達到自動化程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會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介決問題代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概述

定勢又稱心向,是指主體對一定活動預選的特殊準備狀態。具體地說,人們當前的活動常受前面曾從事活動的影響,傾向於帶有前面活動的特點。
定勢有積極的意義:心理學家邁爾於1930年研究過定勢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在他的實驗裡,對部分參加試驗者利用指導語給以指向性暗示,對另一些參加者則不給指向性暗示。結果,前者絕大多數被試能解決問題,而後者則幾乎沒有一個能解決問題。

心理定勢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不僅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定勢效應,在認識他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

不僅在思考和介決問題時會出現定勢效應,在認識他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人們也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前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關於“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同樣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相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志……

心理定勢看圖一,你會念成ABC;看圖二,是12,13 ,14,其中有一個字元完全相同,按照你的讀法,則B=12,因為人有“心理定勢”。圖三,一看就知道:四個女人的側身裸體像;圖四,四個男人的頭像。可是你知道嗎?兩組圖像當中,有一幅圖一模一樣。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眼睛出毛病了?不是眼睛的問題,是心中的定勢。

定勢有積極的意義:心理學家邁爾於1930年研究過定勢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在他的實驗裡,對部分參加試驗者利用指導語給以指向性暗示,對另一些參加者則不給指向性暗示。結果,前者絕大多數被試能解決問題,而後者則幾乎沒有一個能解決問題。
比如說,5歲練鋼琴,練到15歲才能登台演出,目的是為了形成一種強烈的定勢。10歲練小提琴,20歲指法才規範,十年就是為了形成規範的定勢,在這個意義上,定勢是主體對一定活動的一種預先的心理準備狀態,它不僅是人的局部的心理活動,而且是主體的完善的個性狀態。只有形成最完備、最全面定勢的人,才幸運地成為演奏家。因此,當你工作順利的時候、人見人愛、錢如潮而至,說明有良好的定勢,千萬不要動。
同時,定勢對問題解決也有妨礙作用,在很多現實事件中都可以理解到。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試驗:把六隻蜜蜂和同樣多的蒼蠅裝進一個玻璃瓶,將瓶子平放,瓶底朝著窗戶。結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在不到兩分鐘之內,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一空。
蜜蜂基於“出口就在光亮處”的思維方式,想當然地設定了出口的方位,不停地重複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由於這種定勢思維,它們才沒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蒼蠅對所謂的邏輯毫不留意,全然沒有對亮光的定勢,只是四下亂飛,終於走出了囚室,頭腦簡單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順利得救,在偶然當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因而當你身處不利境遇時,失學失戀失業、子不肖妻不賢、錢不夠、心很亂,說明:你處於不良定勢當中,必須要打破常規定勢。自己改,找專家改,不利則必動。

相關實驗

心理定勢心理定勢
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關於“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志……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關於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戲劇性的差距,可見心理定勢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巨大影響!
阿西莫夫是俄國血統的美國人,一生中撰寫了400部書,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中,他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他說,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有一位既聾雙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檯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看樣做?” 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順口答道 :“盲人肯定會這樣-”——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開心地笑起來:“哈哈,你這笨蛋,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而那位汽車修理工人卻得理不饒人,用教訓的口吻說:“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錯,因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其實,修理工所說的受教育多與不可能聰明之間關係,並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反而變笨了,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數學家華羅庚講過一個故事:如果我們去摸一個袋子,第一次,我們從中摸出一個紅玻璃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們還是摸出了紅玻璃球,於是,我們會想,這個袋子裡裝的是紅玻璃球,可是,當我們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白玻璃球,那么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裡裝的是一些玻璃球罷了。可是,當我們繼續摸,我們又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又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我們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接觸了一定的類似的概念後,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的定勢,並且在一定的範圍內似乎它也是沒錯的,可是如果跳出了這個範圍會怎樣?我們面對的是如此浩瀚的世界,你又如何能探盡這個世界?
在學習、工作和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克服思維定勢,使思維更開闊,更深刻,更靈活,更敏捷。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談到他的科學研究體會時說:“20世紀70年代;人們已經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種夸克組成的;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只有3種夸克?為了尋找新夸克,我決定建造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3種夸克,因為3種夸克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所以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認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間,我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試驗,終於發現了一種新的夸克。這就表示,以前說只有3種夸克的觀念是錯的,有第四種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把以往的觀念改變了。”

“心理定勢”有什麼作用

心理定勢心理定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口渴需要喝水時,你常以為暖水瓶里裝著很多水,他用力一提,原來瓶是空的。由於用力過大,暖水瓶被提得很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提水壺之前,你已經有了一種心理準備,這種準備提供了足夠的力量可把裝滿水的壺提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瓶內沒水,你支付的力量遠遠大於提空壺所用的力量,因此感到水壺格外的輕。這種現象的理論根據就是心理定勢。
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但獲得了知識經驗,也養成了一定的習慣、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這些習慣或方式在從事某項活動之前,便構成了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即定勢。它能夠決定和調整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實現,能夠影響後繼心理活動的方向和趨勢。
構成定勢的心理因素有兩類:一類是剛剛發生過的感知經驗,這些經驗很快整合為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對隨之而來的知覺活動產生影響,制約著知覺的程度和方向。例如,0這個符號,當它出現在一系列數字之後,你會準確地知覺為數字"零",而不會認作字母[ou];而當它出現在一系列英文字母之後,你會毫不猶豫地知覺為字母[ou],而不被認知為數字“零”。道理就在於剛剛獲得的感知經驗,已成為同類知覺活動的特殊心理準備狀態,它以簡化的心理模式無形地影響隨後的知覺活動。
另一類是在較長時間內起動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情緒、價值觀以及已養成的習慣、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等,都可構成某種心理定勢,它將不自覺地,甚至無意識地對人的活動發生影響。例如,當人的需要特彆強烈時,與該需要相聯繫的心理定勢也顯得特彆強烈。從本文開頭所舉之例可以看到,口渴需要喝水的願望越強烈,那么提壺倒水的心理定勢也就越強烈,它支付出的力量也就越大。還有人們常說“三句話不離本行”,是說職業習慣問題,正是這種職業習慣構成了人的心理定勢,使人用以思考問題、觀察事物的方式總是同自己的職業相聯繫,因而對同自己職業有關的事物就特別敏感。習慣和通常的行為方式作為一種心理定勢,似乎有一種潛在的力量,驅使人完成某一套動作,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固著定勢。操作程式和行為模式經過固著定勢而被簡化成穩定的心理模型,只要這習慣的動作一開動,便會不費力地重演下去。固著定勢在這裡起著無意識的動力作用。
定勢常出現在人的知覺、記憶、思維、行為和態度之中。定勢對知覺的影響很大,它使主體以特殊的整合準備去反映知覺對象,使人的知覺不自覺地沿著一定的方向進行,它影響知覺的整合、組織和選擇。
定勢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的干擾作用。前者有助於認知思維活動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進行,後者則相反,它使創造性思維活動受到限制,難以突破舊框框,或使思維僵化缺乏靈活性。甚至造成認知的歪曲反映。我們了解了這一規律可利用定勢的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作用,這將有利於我們對新事物新特徵的認知,有利於開展創造性思維。

如何破除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什麼老鼠兩條腿走路?”如果有人問你,你或許有些茫然。 “試試卡通片中的……”稍加提醒。“米老鼠!”你不難找到答案。“那么什麼鴨子兩條腿走路?”“唐老鴨!”你肯定會脫口而出,充滿自信。兩秒鐘以後,你又會後悔:還有什麼鴨子不是兩條腿走路?!你也許認為這是捉弄人的惡作劇,其實,這是有關“心理定勢”的心理遊戲。
規則是用來乾什麼的?只能是供我們去打破的!那么,如何破除心理定勢呢?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找一找

現代科學證實,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關鍵在於開發。而人類潛力寶庫的大門卻被“我不能、不可能”等心理定勢的“封條”封住了。這些“封條”有的封住了自我意識,有的封住了對外界事物的正確認識,找到“封條”是我們首先必須做的事。
你可以從自身入手,列出“我不能”、“我做不到”等一些想法(如他是我們班學習最好的學生,我不可能超過他;我學不好外語等等)。再有,找一找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如某某是權威,當然是對的;黑白膠片當然拍不出彩色效果來等等)。
此外,還可以到自己當前發展所遇到的一些阻礙中找一找。

想一想
找到這些想法後,先要想一想它們的依據是什麼?如我學不好外語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某權威是對的,因為大家都那么認為等等。這些理由都好像很有道理。
接著,再問一問自己,這裡有沒有必然的聯繫?年紀大對學外語好像有影響,可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成人的言語能力通常在80歲時只表明稍有衰退,在90歲時衰退也僅是中等的。眾所周知,徐特立52歲學俄文,馬寅初恩格斯70多歲還學外語。

最後,明確一點,我沒有做到的原因不是我沒能力,而是我“認為”自己不能,是這種定勢的觀念影響了我。

做一做

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我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的不可能,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打破心理定勢,有時只需要做一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國王,他把幾個兒子帶到一座巨大的石門前,對他們說:“誰能推開這扇門,誰就繼承王位。”王子們望著巨大的石門,都搖搖頭放棄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過去,用力一推,門開了,就這么簡單!

我們心理的“封條”壓在心頭,如一座大山,其實也就是一張紙,輕輕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只是一點勇氣和行動而已。

巧用心理定勢的故事

雖說心理定勢有利也有弊,但只要我們用得巧用得妙,它就會發揮出你所估計不到的效用。
不信,我為你講個故事。?
1915年,在討伐復辟帝制袁世凱的“護國戰爭”中,護衛軍因寡不敵眾,部隊建制被打散。時任連長的劉伯承帶著只剩下數十人的連隊,冒著綿綿的秋雨,踩著泥濘的道路,在敵人整整一個營兵力的窮追不捨下艱難地開往大足縣。行進中,劉伯承突然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到路旁小樹林中休息。夜幕降臨時,劉伯承下令部隊,將草鞋“倒穿在腳上”,折回原路,繼續前進,走上一小段路後,拐彎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敵人循著腳印,在他們曾經休息過的小樹林內搜尋了一陣,毫無所獲,在樹林外,敵人仔細辨認劉伯承他們留下的足跡,見腳印朝著大足縣方向,於是沿著大路往他們前進的方向追去。士兵們不約而同地將敬佩的眼光投向使他們化險為夷的劉伯承

這著“倒穿草鞋”之計,突破思維定勢,打破常規,利用敵人的心理定勢,造成敵人判斷失誤,使部隊在比較嚴峻的形勢下轉危為安。這便是劉伯承超人的智謀。?

下面還有一個改變對手心理定勢的故事,同樣很精彩。?
曾擔任過美國上議院議員的洛茲,一次應邀去波士頓發表關於國際聯盟問題的演講。此前他了解到,現場的多數聽眾並不贊同他的觀點,而他又必須說服聽眾。他知道,如果採取正面進攻的方式,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將難以奏效,這只能使他同聽眾更加對立。怎么辦呢?洛茲在演講一開始就有意縮小了他和聽眾之間不同意見的範圍,並把他同聽眾的不同觀點輕描淡寫地說成是細枝末節的問題,而特意強調他和聽眾的共識。下面是他演講的開頭:
“各位先生、女士、我的同胞們,哈佛大學勞威爾校長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在各位面前說幾句話,這使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的方法自然有許多的不同,但關於世界的安全、美國的命運,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無異的。現在請允許我站在個人的立場上說說自己的看法。?
“以前,我曾經用英語多次發表過自己的見解。可惜有些人對我產生了誤解,特別是許多卓有見識的人士,因為對我沒有真正的了解而引起了誤會,他們甚至以為我是反對任何的國際聯盟組織的。其實,恰恰相反,我多么渴望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國家都能聯合起來,組成我們的神聖的聯盟,只要這個組織真正能夠聯合各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爭取世界的和平,促成世界裁軍的實現。”
這就是洛茲的聰明之處。可以想像,即使是心懷敵意的聽眾聽了這段演講的開頭也會心平氣和的。你不防構想一下,如果不採用這樣的開頭,而是在演講一開始就立刻去批評聽眾對國際聯盟的錯誤見解,大談國際聯盟是怎樣的不可靠……那將怎樣?聽眾還能這樣安靜地坐在下面聽他的演講嗎??
口語交際中,聽眾的心理定勢雖然是一種潛在的因素,但它常常會形成言語交際中的一種障礙。說話人只有及時了解談話對手的某些特點及已經形成的某種心理定勢,並有的放矢地設法改變那些影響談話效果的心理障礙,才能縮小同談話對手之間的距離,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使談話獲得理想的效果。?
認識了心理定勢的本質、特點,在我們工作生活中,你就可以巧用心理定勢助自己成功。?
在本遊戲的最後,我有幾道題考考你:?
“一個桌子有4隻角,砍去1隻角,還有幾隻角?”?
“思維定勢”告訴你:3隻。?
正確答案:5隻。?
“樹上有3隻鳥,用槍打下來1隻,樹上還有幾隻鳥?”?“思維定勢”告訴你:2隻。?
正確答案:0隻,全嚇走了。?
再看下面幾個問題:?
不許用任何數學符號,把三個1組成儘可能大的數,這個數是什麼??
很明顯是111。?
不許用任何數學符號,把三個2組成儘可能大的數,這個數是什麼??
“思維定勢”告訴你:大概是222。?
然而,錯了!正確答案是2的22次冪。?
不許用任何數學符號,把三個3組成儘可能大的數,這個數是什麼??
這時,你也許會這樣想:看來絕不是3的33次冪。?
又錯了!正確答案恰好是3的33次冪。?
你答對了幾道??

下面為大家準備的新遊戲叫做“我寫我名”,很奇怪吧,寫自己的名字也能當作遊戲做。也許你寫自己名字的次數也難以計數了,但這次決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你能寫出感悟,寫出人生。

心理定勢心理定勢
眼睛與閉眼睛?

做事情是睜著眼睛做好,還是閉著眼睛做好,當然是睜大眼睛做好,視覺能給我們方向感,視覺可以檢驗做的結果,反饋給大腦,再由大腦指引我們將事情向好的方向做。當我們做一件事做到非常熟練的程度時,我們就會說“我閉著眼睛都能做好”,此也說明閉著眼睛做事比睜著眼睛做難。?
我常想,這世上有沒有睜著眼睛卻沒有閉著眼睛做得好的事呢?此時,你一定想起了什麼,立即回答“有”!比如,有的歌星愛閉著眼睛唱歌,有的音樂家也喜歡閉著眼睛演奏樂器,相愛的人情到深處會閉著眼睛擁吻……?
可是這些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所做的事情都是熟練至極,根本無須視覺來指引,而且都是需要用心去參與,去演繹的事情,將自我的情感注入到所做的事情,才是他們的最高境界。所以,現在視覺的幫助對於他們來說不但無關緊要,更會因為視覺的干預阻礙情感的百分百的投入。還有一點,睜眼與閉眼,對於做這些事的人來說,也有個人習慣、喜好的問題,有的人就喜歡睜著眼睛做。?
連這些都排除了,你說到底有沒有睜著眼睛還沒有閉著眼睛做得好的事呢?告訴你,我就遇上了這樣的事,一遇就是兩件,現在我就敢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有”!?
一天,朋友說跟我玩個遊戲,要我把兩隻手交叉,然後再將十指迎面相扣。現在他要碰我的手指頭,碰到哪根,那根手指頭就要動動,以示回應。朋友囑咐我要睜大眼睛看著,不可閉眼。一開始我只當是個小兒科遊戲,沒發覺其中有什麼端倪。?
朋友開始觸碰我的手指了,怎么回事?我的大腦遲遲給不出該回應哪個手指頭的答案,好不容易做出個決定還是錯的。我就不信,再試一個,咦?還是反應遲鈍,一時難以做出正確判斷。又連試了幾次,結果還是錯的比對的多。?
難道我的末梢神經出問題了,可怕!朋友讓我閉上眼睛再試試,這下可就一試一個準。罪魁禍首找到了,原來是眼睛在作怪。?
想想也是,正常來說,左手在左面,右手在右面,現在左右手交叉了,還扣在一起,過程如此複雜。眼睛看到了它的位置,大腦也一時難以做出判斷,到底是左手的還是右手的?究竟是其中哪個指頭?閉上眼睛就好了,沒有視覺的干擾,就可全憑著觸覺,將觸覺感應到的傳送給大腦,大腦再指揮相應的手指動一動。?
另外一件同樣奇怪的事,我們就當作今天的遊戲一起來做吧!?做遊戲?
你的字寫得怎樣,不錯啊!特別是我的簽名漂亮得很!好,現在我們就來做這個寫自己名字的遊戲,看看有沒有出人意料的事發生。?
請準備好筆和紙,在紙的前面放一面小鏡子,然後找一本書或一塊遮板擋住你的視線,這樣你就只能通過鏡子看到這張紙了。?
好,現在請你看著鏡子,用筆在紙上慢慢地一筆一畫地寫下你的名字。切記,既不要寫得太快,也不可閉上眼睛,一定要看著鏡子寫。?
怎么樣,是不是很難寫?再看看你的成果,一定是慘不忍睹吧!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平常我們寫自己的名字時,似乎不假思索,它就自然而然地流於筆端了。可是現在看著鏡子來寫,由於鏡子裡呈現的是反像,所以我們要花相當多的時間來思考如何下筆,這時腦子裡的筆畫和上下左右的方向早就絞成了一團,手也不知如何使喚了。哪怕是畫一條橫線,我們也難以讓它保持水平。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我們從未嘗試過的情境,過去已有的經驗非但不能給我們以幫助,反倒成了一種障礙。我們必須拋棄以往觀念的痕跡,重新開始。所以,我們寫字的樣子就像當年我們剛學用筆時那樣的笨拙,寫出來的字也難免歪歪扭扭不好看。倘若我們固執地非要按照往常的方式來寫,一切都將是徒勞。?
適應變化?
換了一個視覺角度,最熟悉的字也不會寫了,如果我們的工作、生活也像這樣出現了變化,遇到一個前所未遇過的境況,又會怎樣呢??
當你面對一個新的環境,過去方法和經驗將同樣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境遇,甚至成為一種障礙,此刻你要做的是適應環境,尋找應對當前環境的新方法,建立新的經驗。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更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匹狼吃飽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覺。另一匹狼氣喘吁吁地從它身邊經過。這使它十分驚奇,它問:“你在追趕羚羊嗎?”?
“沒有!”?
“有人在追趕你嗎?”?
“沒有!”?
“那你為什麼沒命地奔跑呢?”?
那匹狼說:“聽說獅子要來了。”?
“獅子要來?”聽了這話它放下心來。“獅子是我們的朋友,有什麼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我要睡覺了。”?
心理定勢心理定勢

後來,獅子真的來了,只來了一隻,然而由於它的到來,整個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變得極快。這匹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餓死了。死時它不住地抱怨,是獅子破壞了它寧靜的生活。?
這是一則包含深意的寓言,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咀嚼。居安思危,永不懈怠,競爭永遠是生活的真正主題,工作、生活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不可能時時處處都適應你我,但是我們卻必須學會時時處處適應生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適應的問題存在於我們生命的整個過程中。?
地球從來沒有停止過轉動,時間從來沒有止步不前過,每個人都在一天一天地長大,一天一天地變老。這樣的世界,這樣的人生,永遠都在動的狀態中,只要有動就有變,變就意味著跟從前不一樣。生活在“變”環境中的人,便面臨著對於變的適應,因為你無法阻止變。?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對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厄運和災禍。當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降臨在我們面前時,有人選擇抱怨,有人選擇浮躁,有人選擇等待,但我們是否想到選擇積極適應??
NBC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查理?瓊斯早期專門報導奧運會中的田徑項目,幹得非常出色。突然有一天,老闆告訴他,下屆奧運會將派他去報導游泳和跳水。聽到這個訊息,瓊斯既吃驚又難過。因為他對這兩個項目完全不熟悉。後來,他嘗試著適應變化,下功夫熟悉游泳和跳水。結果他驚奇地發現,原來在新的崗位上可以做得更好。老闆也發現了這種變化,於是交給他更多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後來,瓊斯成了美國“職業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員之一。?
有則寓言說:一隻鳥兒單獨棲息在沙漠中的一株枯樹上,這是它惟一的棲身之所。有一天,驟起的風暴颳倒了枯樹,可憐的鳥兒悲痛不已,只得飛到百里之外尋覓棲身之處。來到一片森林後,它發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天堂。?
對於一個積極看待人生的人來說,生活的每一次變化,恰恰是一次挖掘自己、證明自己的良機。人生原本就是一個變幻莫測的過程,與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動去適應變化,用心去享受和體味每一次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樂趣呢??
適應需要接受。過去的安逸,過去的清靜,已離你遠去,你要坦然地接受眼前這一切變化,把它當成生命中的自然現象。?
你要接受親人的遠去;你要接受朋友的背叛;你要接受緣來緣盡;你要接受失敗的挫折……
不願接受,其實就是不願失去曾經擁有的:擁有的一份令人艷羨的工作,擁有的可心的戀人,擁有的相依為命的親人,擁有的經營頗佳的生意。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時光由不得你,我們要生活下去,就必須接受生活中種種不願接受的變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認同,情感上容納;接受,就是走出“懷舊”情結,及早消除負面情緒,面向未來,重整旗鼓,重新上路。?
適應也需要放棄。放棄那些曾有的卻與現在不適應的東西。在新的環境中,那些舊的觀念,曾有的欲望,都成了現時的阻礙,放棄得當,我們才會解脫種種有形或無形的羈絆,打破種種思想上和行動中的禁錮,甩掉“包袱”,輕裝前行,更快更好地進入新的角色。?
想到企業大幹一場,就要放棄機關工作的清閒;想要進入婚姻“圍城”,就要放棄單身的某些自由與逍遙;想要做明星,就要放棄做個平常人的自在。?
適應更需要挑戰。每一次適應,必會面臨著考驗與挑戰,每一次適應,必然就是一次嚴峻的自我考驗和自我挑戰,甚至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種
脫胎換骨的磨礪:愛情的結束,親朋的病故,面臨的無一不是痛苦的適應過程;求學路上的挫折,事業途中的困境,需要你不屈的鬥志,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殺出血路,走出逆境。所有的這一切都檢驗著每個人的能力、性格、意志……?
挑戰的過程就是一個戰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取得了一次挑戰的勝利,我們也就實現了一種新的“適應”。?
面臨適應,這個人生別無選擇的課題時,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適應。能否懂得“適應”和是否善於“適應”,正是檢驗人們的才智、勇氣的一塊試金石。?
如果說我們是永遠的歌者,那么“適應”則是人生一支不歇的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