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施捨,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基本信息

故事背景

韓信胯下之辱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餬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寄食亭長

當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漂母飯食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古文

【出自】:

(1)《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解釋】:

(1)淮陰:地名,今江蘇淮安區(原楚州區)附近

(2)好:喜歡。

(3)中情:內心

(4)眾辱之:當著眾人面侮辱韓信。眾,名詞作狀語用。

(5)能死:能不怕死。

(6)出我袴下:從我褲襠里鑽過去。袴,同“胯”,兩股之間。

(7)孰視:仔細地看。孰,同“熟”。

(8)俛:同“俯”。

(9)蒲伏:同“匍匐”。

(10)一:整個,全。

(11)以為怯:“以之為怯”的省略形式,省略的“之”,代詞,代韓信。認為他很膽怯

【參考譯文】:在淮陰有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隻。於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很膽小。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2)宋·陸游《憶荊州舊遊》詩:“君不見將軍昔忍胯下辱。”

(3)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三回:“如韓淮陰貧時受了胯下之辱,後來以千金謝了漂母,把惡少封了官,真如太虛浮雲,有何掛礙!”

韓信並不是膽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

有傳說韓信富貴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對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相關故事

史書中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關於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還有幾種說法:

說法一

一種說法是韓信年輕時有兩種愛好,一是釣魚,二是劍,當地一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

說法二

第二種說法是一次經常周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裡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

說法三

還有一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你從我的胯下鑽過去我就不要了,在韓信做了大將軍後,還去看過這個屠夫,不但沒有報復他,還讓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對於胯下之辱,韓信後來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

事件寓意

一個人只有能夠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才能得到一般人所得不到的榮光。遙想當年,韓信匍匐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從惡少胯下鑽過,他那種能忍的功夫,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常人承受的範圍。

故事後續

漢帝國建立以後,韓信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找到了三位故事的當事人,分別做了不同的處置。對於漂母,韓信賜以千金;對於南昌亭長,韓信當面指斥他是小人,為德不終,扔給他一百錢;對於當年侮辱了自己的惡少,韓信對部下說:“此人也是一位勇士。當年他羞辱我的時候,我豈非不能一劍殺了他?不過,殺了他並不能揚名天下,因為忍受下來,才有了今天。”說完這番話後,韓信下令,提拔這位惡少作楚國的中尉,負責都城下邳的警衛。

相關古語

《孫子·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思是說,國君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怨恨而貿然作戰。合於國家利益就行動,不合於國家利益就停止。簡短的話語,將正確行動的原則講得清清楚楚。重大的行動,不能受情緒的左右,怨憤時的衝動,最是大忌。決定動與不動的根本,在於前瞻性的算計,合於利益就行動,不合於利益就停止。

《火攻篇》接著道:“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意思是說:發怒後可以重新喜悅,怨恨後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說,明君一定要對此慎重,將帥一定要對此警惕。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道理,就在這裡。補充的說明,更為深入明白。喜怒哀樂的情緒,可以變化反覆,國破身死的存亡,決然一去不回。兩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孰是表面,孰是根本,一目了然。

古代評價

《留侯論》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人物介紹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