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化效應

定型化效應

“定型化效應”,也叫“刻板印象”。 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為:在對於具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某類人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結論,這就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消極的一面表現為: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

簡介

定型化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

特徵

由於定型化效應往往不是以直接經驗為依據,也不是以事實材料為基礎,只憑一時偏見或道聽途說而形成的。因此,絕大多數刻板印象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關於刻板印象的特徵,有學者將其歸納為:

它是對社會人群的一種過於簡單化的分類方式;

在同一社會文化或同一群體中,刻板印象具有相當的一致性;

它多與事實不符,甚至有的是錯誤的。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

刻板印象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慮到刻板印象的影響,例如,市場調查公司在招聘入戶調查的訪員時,一般都應該選擇女性,而不應該選擇男性,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女性一般來說比較善良、較少攻擊性、力量也比較單薄,因而入戶訪問對主人的威脅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強力壯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門訪問,則很容易被拒絕,因為他們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一系列與暴力、攻擊有關的事物,使人們增強防衛心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說來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適履”的鄭人,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相關事例

某國小正在辦理新生入學手續,有兩個小男孩同時來到招生老師面前。他倆長相一樣,父母的姓名也一樣。招生老師不禁問道:“你們是雙胞胎嗎?”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是。”老師大吃一驚,不是雙胞胎怎么會有這么多相同的地方?兩個學生說:“我們是三胞胎中的兩個。” 這就是定型化效應的一種表現方式。

在心理學上,定型化效應被稱為心理定勢。為什麼老師一見到兩個酷似的小孩,就馬上想到他們是雙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兩個呢?原因就在於他習慣了一種常規型思維,因為常規型思維方式會讓人的思維產生一種慣性,這種慣性還會不自覺地、無意識地影響人的活動,這就是心理定勢。

人的心理定勢有三個特點:

1.它是由早先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在人的思維活動中表現為一種容易以習慣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傾向;

2.它是對先前經驗的間接、概括性的反映,並影響人的後繼心理活動趨勢;

3.它具有相對的成熟性和穩定性。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心理遊戲:如果有人問你:“什麼老鼠兩條腿走路?”你或許有些茫然。別人稍加提醒:“想想卡通片中的……”你不難找到答案:“米老鼠!”“那么什麼鴨子兩條腿走路?”你脫口而出:“唐老鴨!”可是,兩秒鐘以後,你又會後悔:還有什麼鴨子不是兩條腿走路?!

為什麼會這樣?簡直是惡作劇。做完上面的遊戲你肯定會有這樣的抱怨。其實沒什麼可抱怨的,因為並不是某個人在和你開玩笑,完全是心理定勢在發生作用。這是無法迴避的。

“思維定勢”多出現在成人身上,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天長日久,耳濡目染,存在於世俗中的成規就會像一層密不透風的“繭”,緊緊束縛著成人的思維。

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聊天,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沖沖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你知道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嗎?

曾對100個人測試過這個問題,但是100人中只有兩人答對了,並且這兩個人都是孩子:“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是一個局長的丈夫,就是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回答不正確,而孩子卻很快就答對了呢?因為按照成人的慣性思維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條線索去推想,無法找到正確答案;而孩子沒有成人那么多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定型化,因而很快能找到正確答案。

因此,作為成人,一定要對定型化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障礙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儘可能有意識地避免。

相關影響

定型化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人有時間和精力去對每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與其中的部分成員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經形成,就很難打破,並且會對人的認知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看過馴象的人都知道,馴象人只需要把象用繩拴在竹竿上就可以了,許多人很難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無比的大象呢?原來,在象很小的時候,就被拴在上面,小象雖然拚命掙扎,卻無力逃脫,最後終於放棄了努力。

再比如,市場諮詢公司在招聘入戶訪問的員工時,一般都喜歡選擇女性,而不太願意要男性。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人的心目中,女性一般比較善良,具有親和力,較少攻擊性,力量也比較單薄,因而入戶訪問時不會對主人造成太大的威脅;而如果換成身強力壯的男性,要求入戶訪問,則被拒絕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為他們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一系列與暴力、攻擊有關的事情,增強人們的戒備心理。儘管大家都知道,事實並不是那么絕對的。由此也可見定型化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有多大。

針對定型化效應,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對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知識淵博的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用辭彙描述所見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第一組學生描述為:仇恨、絕望……第二組描述為:深邃、堅強……對於同一個人,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就在描述時用了差別如此之大的辭彙,可見,定型化效應的力量真的是很巨大。

某校一次中考,高三某班竟然有三個學生沒有參加考試,另外還有一名學生缺考了語文和物理兩門功課。當老師問到原因時,這幾個缺考學生的理由竟然都是:因為自己前幾次沒有考好,所以這次考試擔心再考不好。還有一名同學說,根據自己的考試“規律”,是一次好,一次壞,上一次考得不錯,這一次要是再參加的話,肯定考不好。再者,依據自己的推斷,如果這一次考試也算“考試”,那么,自己的最後一次考試,也就是高考,肯定就考不好了。而那個缺考語文和物理兩科的學生的理由更是讓人吃驚:“我每次考試都有一門考不好,上幾次分別是英語、數學和化學。這一次如果參加考試,就應該是語文和物理了,所以乾脆就不參加語文和物理的考試了。”

心理定勢的力量真的很可怕,難怪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重複一些同樣或相似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並產生思想上的慣性,不由自主地依靠過去的經驗,按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而不願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定勢思維的副作用真的很大,有時完全可以導致人們在某些方面的判斷失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個人一旦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可能在常人之下。

⊙ 定型化效應對人認知過程的影響,弊大於利

* 定型化的錯誤在於過度概括,即在有限的材料基礎上,做出了極其寬泛的結論。

* 忽視個別差異,經常導致對人的錯誤認識,作出錯誤結論。

* 對人知覺的定型化會造成有失公正的社會偏見。

* 按照既定的模式思考問題,不僅容易使人厭倦,更容易“麻痹”人的思想,影響潛能的發揮。

改正方法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老話說得就是有道理,尤其是在科技發展如此迅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但是,如果一味地遵照定勢思維來思考,我們就會落入一個“創新——否定——再創新——再否定”的怪圈,社會就不會發展得這么快。所以,必須打破定勢思維。

那么怎樣才能打破定型化效應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擺脫舊有的思維習慣。可是要擺脫已經成型的思維方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須要有勇氣和決心,因為告別習慣是很痛苦的事情。老鷹的壽命很長,可以活70年,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可是,你哪裡知道老鷹要想活到70歲,必須在40歲時做一次告別過去的痛苦的努力,因為,40歲時的老鷹,爪子開始老化,已經不能很靈活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對於老鷹來說,40歲簡直是一道“檻”,要么勇敢地躍過去,要么等死。但是要越過這道坎,絕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那是一個漫長的、痛苦的再生過程:它必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然後先用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再用新長出來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等新的指甲長出來,再用新指甲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完成整個過程要花費150天的時間。直到新的羽毛長出來,老鷹才能開始飛翔。通過這次更新,老鷹能再活30年。

如果能向老鷹那么有勇氣摒棄舊的思維習慣,就能跳出定型化效應的陷阱,就等於重獲新生了。

換個角度思考,也是打破定型化效應的不錯的方法。司馬光小時候和小朋友們一同在花園裡捉迷藏,可是,有一個小朋友去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小朋友都嚇壞了,有的哭,有的喊,有的跑,只有司馬光不慌不忙地舉起一塊石頭向大缸砸去。缸被砸了個大洞,水流了出來,小朋友得救了。

司馬光沒有採取費勁的直接把人從缸中拉出來的救人方法,而是採取了更簡單的、見效更快的把水放出去的方法,他就是靠打破定勢思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勇於用新的眼光和思維對待問題,也是打破思維的框框、解決問題的途徑。十幾年前,世界上還不曾有彎曲的吸管,全是直的,一位美國公民發現了這點不便,稍加改進,製成現在的彎曲吸管,申請專利後,他獲得了幾百萬美元的獎金。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破思維定勢,有意識地克服習慣於用舊方法解決問題的弱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有更多的發現和發明,說不定還會給自身帶來不菲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有的時候,打破心理定勢其實並不難,只要你動手做就行了。古代有一位國王,他把幾個兒子帶到一座巨大的石門前,對他們說:“誰能推開這扇門,誰就繼承王位。”王子們望著巨大的石門,都搖搖頭放棄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過去,用力一推,門就開了。

很多人就是因為囿於思維定勢,才走不出宿命般的悲劇結局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我們就能有機會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還可以創造出人生奇蹟。因此,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想問題,我們就不難從舞劍中悟到書法之道,跟飛鳥學會製造飛機,由蝙蝠聯想到電波……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同樣,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上了別人用舊有的眼光看待你時,也要做到處變不驚,切記大驚失色,埋怨對方欠通情達理。在這方面傳為美談的是新華社記者楊建業對馬寅初的採訪。因為特殊的政治環境,“文革”期間新聞報導“假大空”是當時的風氣,在大多數人心中留下了“記者喜歡說假話”的印象,這一定型化效應給楊建業的採訪帶來很大困難。馬老對所有記者採訪一律回絕,並且出言偏激。楊健業採訪遇阻後,並沒有就此放棄,再仔細分析了馬老當時的具體情況後,楊健業不僅沒有見怪,反表現出真誠的理解。他暫不及於採訪馬老,而是以客觀的態度上述中央。先為馬老平反奔走呼籲,在成功地打破定型化效應後,不僅獲得了滿意的採訪,還和馬老成了好朋友。

相關套用

核心理念:人們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物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套用要訣:打破思維定勢,善於接受新的事物。

套用領域:社會生活、組織管理。

學習後可以深刻認識和有效解決如下問題:

1、人際關係問題

2、產品開發問題

3、思維定勢問題

4、經驗問題

5、招聘問題

消極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刻板印象對人的消極和危害影響是很大的,現列舉一、二:

有的職工本來工作有力強,業務好,又有文憑,提拔應不成問題。但就是因為領導對他抱有成見,存在刻板印象,一直受不到重用。最後也只能做一匹拉拉小貨的千里馬。

一對年輕人,彼此感情很好,愛得好好的。但女方周圍的長者對這個小伙子有成見,總認為他華而不實,硬是左挑右挑。結果,好端端的一對,就這么黃了。

當然,刻板印象在其它一方面還有很多表現。既然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又有很多消極和危害影響。因此,人就要學會擺脫別人對自己的刻板印象。例如,領導對自己的刻板印象。方法是眾多的,當你發現你的領導對你存在刻板印象,這時就更應該搞好自己的工作,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動向領導匯報工作,托與領導關係密切的同事,給自己說說話,或看領導對自己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等等。

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對人的影響很大,人們了解了這種心理,多注意自己的言與行,這對自己今後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意義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