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償心理

代償心理

代償心理,代償,生理學上的意義是指人體的一種自我調節機能,當某一器官的功能或結構發生病變時,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它器官來代替,補償它的功能。從心理角度分析,代償可以分為自覺的和盲目的兩種。自覺的代償指知道自己的短處和缺陷所在,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盲目的代償並不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短處與缺陷,往往導致過分代償,結果某些方面畸形發展,破壞了人格的協調統一,反而加劇心理衝突,造成適應困難,人際關係不良。可見,代償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概述

代償心理醫療體育康復保健的生理作用
盲人能憑特別發達的聽覺、觸覺等能力識別各種物體,甚至能覺察談話人的心境;失去雙臂的人能憑嘴巴或足趾執筆寫字,這些都是例子。人們由此來觀察社會現象,就會發現許多人也有這么一種類似的代償心理:他們在遇到挫折、損失或面臨困境的時候,將對某一對象的需要轉向其它的對象,具體表現方式一是置換,二是升華,力求擺脫厄運的心情特彆強烈、急切。其實,生理上的代償也是有著相適應的心理背景也就是精神因素的作用,試想,如果上面例子中的盲人和殘疾人如果是採取“萬事不關心”的態度消極遁世,就絕不可能有那些超乎常人的能力。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堤內損失堤外補”就是這個意思,它反映的是人的一種自我價值觀,它往往是社會中的弱者或正處於競爭劣勢地位的人的心理武器。它有著兩重性:既能使弱者自強,也能使他們自棄。

有些人,當自己追求某種東西追求不到,因而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時,他們就不再去追求原來的目的了,而是試圖“重新”假設一個目的來追求,實際上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騙局。他追求的目的並未重新設立,而是找了個替身來代替,這個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這樣,假借它去造成一種“目的實現了”的假象,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事例

一個女學生有著整套的改革理論,能滔滔不絕的闡述其激進的思想。但她其實是個需要治療的躁狂性精神病患者.在治療中,人們發現,她表面上看似乎是激進分子。可實際上,他真正追求的並不是什麼社會改革,實際上是因為她愛上了一個學運分子,她的這個戀人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代償心理這種以追求其他對象來滿足自己欲望的心理叫做“代理”
通過分析就可知,她實際上是以參加改革,追求狂熱的理想來代替她對戀人的追求。可歸根到底,這只是心理上的替代,她心中的戀人終究沒能成為她的伴侶,她的追求,嚴格上說,還是未能滿足。這種心理與現實生活的衝突,就只能以狂躁症的方式表現出來。

這種以追求其他對象來滿足自己欲望的心理叫做“代理”與此相似,有些人在自己的某種反社會欲望不能實現時,就以一種具有積極的社會意識的活動代替之,以滿足內心追求的欲望,這種心理狀態叫做“代償”。

由此來觀察社會現象,就會發現許多人也有這么一種類似的代償心理:他們在遇到挫折、損失或面臨困境的時候,將對某一對象的需要轉向其它的對象,具體表現方式一是置換,二是升華,力求擺脫厄運的心情特彆強烈、急切。其實,生理上的代償也是有著相適應的心理背景也就是精神因素的作用,試想,如果上面例子中的盲人殘疾人如果是採取“萬事不關心”的態度消極遁世,就絕不可能有那些超乎常人的能力。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堤內損失堤外補”就是這個意思,它反映的是人的一種自我價值觀,它往往是社會中的弱者或正處於競爭劣勢地位的人的心理武器。它有著兩重性:既能使弱者自強,也能使他們自棄。

從心理角度解析

知識、才能和技巧方面的代償一般是建設性的。例如,數理不行的人發展了文學才能,不會唱歌的人發展了舞蹈的技巧,好靜不好動的人田徑球類不行卻下棋下得很好。

性格的代償往往是盲目的,因為性格缺陷愈是深層次的和嚴重的,本人愈是缺乏自知之明。有深刻不安全感的人往往並不能覺察到內心的不安全感,更不知道不安全感的根源在於基本需要未得到滿足和對缺點短處的否認。不承認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因為最大的不安全是不知道失敗潛伏在自己心裡。這種人極力追求安全來代償,結果導致過分:做事反覆核對檢查,過分重視細節。可見,完美主義是性格缺陷的過分代償。只有

代償心理助學貸款代償資助
承認自己有缺陷,才能承認這個世界有缺陷,才不致於過分追求完美。完美主義等於苛求自己,必然導致自我挫敗。為了防止自卑的襲擊,不得不進一步的嚴格要求自己,惡性循環就發動起來了。

娛樂活動是不會過分的,因為一旦興趣銳減,甚至感到疲乏而不耐煩了,人們自然會停止該項活動。其實,學習和工作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按自己的心情作出行為上適當的調整,只考慮別人的評價,那就有可能走上完美主義的道路,遲早會自我折磨。

關鍵在於,愉快必須來自對自己努力的肯定和自我欣賞,才會有獨立精神。如果愉快完全取決於別人的讚賞,行為者就會缺乏安全感,因為命運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裡。特別爭強好勝和過分愛面子也是一種過分代償。他們的努力只是為了博得別人的好評,沒有個人相對獨立的價值觀和自我評價。理智主義是缺乏社會情感的過分代償。社會情感愈薄弱,一個人就愈是傾向於對自己講道理,迫使自己屈從於理智。這種人好鑽牛角尖,既不寬容自己,也苛求於人。

代償,不論是自覺的還是盲目的,如果只是為了減輕痛苦,歸根到底總是消極的,也很容易過分。以樂而為之的行為去發展自我,才是積極的精神衛生之道。

老年人的代償心理

代償心理老年人的代償心理表現為多種形式

老年人的代償心理表現為多種形式,這與他們個人的經歷、氣質密切相關。有些老人本來就自嘆生命短促,特別是人生坎坷的老人,到了晚年更不免有些終生憾事,回顧自己當年無謂的損失,惋惜至今未竟的事業,又想到自己體力、腦力、精力又都在退化而又回天乏力,代償心理就更為強烈。在一定情況下,積極的、健康的代償心理可以促使人老有所為,這方面不乏例子。但是不正常的代償心理恰恰與此相反,有些私心較重、心胸狹隘而又性格偏執的老人正是超出理智、道德的約束,脫離實際地一味追求心理上的滿足,以彌補情感上的缺憾。這種消極的代償心理發展到極端,往往會給晚年造成更大的悲痛和恥辱,這樣的事又多發生在積怨積仇較深的老人身上。

例一,某老人在戰爭年代喪失了獨生子,悲痛使她一心把母愛傾注在養子的身上,這個養子是她一位救命戰友的遺孤,自然被視同親子。但是這種母愛發展成了無原則的溺愛,結果養子卻不為她爭氣,成了敗家子。在養子走上犯罪道路後,這位老人竟然還千方百計地去阻撓法律程式,以至於自己也受到了黨紀處分。用她自己的話說為了戰友也要不惜一切,這是一種“報恩”

代償心理從心理角度分析,代償可以分為自覺的和盲目的兩種

與“失子之痛”相交織的代償心理。

例二,某老人的女兒早年因受騙被迫與人成婚,該老人當時只好忍氣吞聲地承認這既成事實,此後女婿與全家一起生活還較為和睦。但老人到了垂暮之年心頭宿怨又起,終於因為一件小事將這女婿親手殺死。他聲稱這是要報當年的奪女之仇,這是“報復”性的心理代償。

例三,某廠兩位廠級領導離休時,工廠仍是欠債大戶,這二位因此也成了人們的議論對象,被戲稱為不懂經濟管理的“白帽子”。這對在廠里工作了近30年的他們確實是一大刺激,他們念念不忘這“奇恥大辱”,雖說是離職了,也要挽回這個面子。他們想:偏要搞一樁大生意,絞盡腦汁賺大錢和你們比試比試!起初他們自然是為了挽回名聲,由於多次不擇手段不但無事反而紅運有加,使人們對他們另眼相看。這一來他們的胃口也就越來越大,開始為自己攫取更多的實惠了,結果他們都因經濟犯罪活動受到法辦,這更是一種墮落到個人利益第一的代償心理了。

代償心理克服消極的代償心理方法
克服消極的代償心理方法

第一,任何主觀願望都要以客觀現實為依據,一味地出於滿足自我心理的需要去行事,勢必要泯滅理智,破壞晚年幸福。

第二,要努力矯正自己狹隘、偏執的性格,越是年高越要有廣闊、坦蕩的胸懷、處理事情位置要站得高一些,看問題要超脫一些。

第三,正確地看待宿恩、宿怨,心境平和如方生。老人活了幾十年,每人遇到這類事都不知有多少,對這些恩怨可以“看似東流水”,不再去做計較。

另外,老年人即使是出於為國家人民造福謀利的高度事業心去做事,也要量力而行,世事不能總差強人意,要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後來者身上。後來人繼承了前輩的事業並發揚光大,這對老人不也是一種最好的“代償”嗎?

心理失衡調節方法之代償法

醫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感受性有代償作用。一個人所感受過得意和失意的兩類事情可互為代償。代償的結果,得意的事可減輕失意的事所造成的焦慮與不安,利於心態平衡。

生活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成年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過失意和得意的兩類事情。對於性格健全的人、心態平衡的人來講,失意和得意時均會正確對待。而對於性格不健全的人來講,得意的事可以接受,甚至趾高氣揚。失意的事悲憤難忍、痛苦萬狀、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為了防止心理失衡,在你失意的時候多想一些自我得意的事予以心理代償。

代償法有引導、寬慰、物質、精神四個方面。

代償心理引導代償法,就是套用語言技巧、改變個體的思維方向,引導個體從失意的事態中解脫出來
1.引導代償法
引導代償法,就是套用語言技巧、改變個體的思維方向,引導個體從失意的事態中解脫出來,解脫的方法,就是想自己所經歷的,感覺到的值得慶幸的事。如事業上的成功、家庭的和諧、經濟上的寬鬆等等,以此衝散、代替心中的煩惱。例如,某醫生理論知識紮實,臨床經驗豐富,憑著自己的本事在民眾中享有較高威望,且年年有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被國內權威刊物收藏,並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獎,在學術界小有名氣。然而此人最大的缺點是不會“拍馬屁”,發表論文,獲獎成果都沒給領導填個名,用別人的話說,此人太清高。因此,在這個專業領域裡,在外界他是紅的,在院內是黑的,即人們常說的“院內開花院外香”。因為他的清高,工作待遇上常常受卡,理應得到的反得不到,每當遇到不公正待遇時,其妻總是以別人嫉妒是因為自己有值得嫉妒的事,而他們想讓別人嫉妒還嫉妒不起來為由開導某翁,某翁每當這樣想時,氣也就消了,心也就平了。此謂引導代償法。

2.寬慰代償法
寬慰代償法,是指套用安慰的語言以代償心中的不滿,達到心態平衡的一種方法,如,運用一些格言、諺語可起到寬慰代償作用。最常用的格言有:“知足者常樂”,“吃虧者常在”,“失敗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自己能接受這些說教,理解其含義,認可其中的道理,心態也就平衡了。

3.得失代償法
個體在心態失衡時,想一想失去的,再想想得到的,包括榮譽、物質、金錢等等,心態也就平衡了。這樣以得補失的心理調節法謂之得失代償法。這種聲譽、物質方面的傾斜,可彌補個體某方面的不足。例如,這方面我是失敗者,那方面卻是勝利者,科技拔尖人才因沒面子沒選上,可越級晉升卻批准了,心理也就滿足了。

4.精神代償法
精神代償法,是指象徵性地滿足個體心理上的一種欲望,以達到心態平衡的一種方法。例如,某君去商業大樓丟了錢包,氣憤難忍,但又沒抓住小偷,只好掃興而歸。湊巧的是剛出商業大樓,眾人正圍著打一偷腳踏車的小偷,看到此情此景,雖然知道偷腳踏車小偷與自己丟錢包是兩碼事,但也過去踢了他一腳,似乎給自己出了氣,這樣氣也消了,心態也靜了。

家長的代償心理

很多父母,溺愛子女,簡直到了是非不分、利害莫辨的程度,也許是現代人生育子女數少的因素有關!認為一味的遷就他、滿足他,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哩!

代償心理家長的代償心理

只要稍稍留意,就可以聽到他們自豪的說:“我小時候家裡很窮,要什麼沒什麼。”“我嘗過的苦,絕不讓我的下一代繼續苦下去。”“別人家的小孩買得起的,咱們家的也買得起。”“只要能讓小孩高興,就是舉債都沒關係。”…。

這種由於自己曾經感受到缺乏的憾事,反而變成極力去滿足子女的微妙心理,可以說是一種代償的衝動,下意識地以“給予滿足”來獲得滿足,然而,在給的一方固然感到自豪光榮,但在取得的一方,卻變得輕易獲得,不需要靠勞力,不必靠智慧,這樣的父母,顯然為了溺愛而種下往後的錯誤,甚至不可收拾的種子

尤其是一般孩子們,在物質上常有一種“欲求不滿的心理”,所以,父母自以為“有求必應”是最大的成就,沒想到,最後仍將歸於失敗。想想,天下沒有父母能把月亮摘下來滿足子女的,也沒有父母能照顧子女一輩子,直到他們終老。

所以,孩子們的物質享受,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太過份的給予,會養成他們狂妄自大、虛榮浮華的心理,使他們不了解物力維艱,不知勞力血汗的可貴,不知珍惜既有而揮霍無度,到最後變成了“我要的,你就該給”。得不到的就由妒生恨,由借而騙,由偷而搶,到最後若仍得不到,就殺害別人,毀滅自己。這種邏輯,並非危言聳聽,小孩的心理可塑性很高,在“付出”和“取得”之間,若沒有適當的指導的話。其價值觀必致歪曲,其人生觀必致偏差,長大後踏入社會,好逸惡勞的習性已深。又怎能吃一點點的苦?遭受一些些的挫折呢?

假如代償心理的父母們,當在為子女創造更大的欲求,不能滿足時。何不想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句話的大道理呀!

弊大於利
代償心理家長的“代償心理”弊大於利,並不可取。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確如此,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免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為人父母者,每每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渴求自己的遺憾能從孩子身上得到補償,對待孩子遵循的原則是高標準、嚴要求,不斷地鼓勵、鞭策,性情急躁者,往往還會擅動武力,用於懲罰“不爭氣”的孩子,鬧得全家不得安寧。這種典型的“代償心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家長的心理需要,但由於這種作法可能會違背孩子自己的意願,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稍不小心,就會使孩子形成消極的逆反心理,給家庭帶來不和諧的音符。其實, “代償心理”弊大於利,並不可取。

例子:初一男生杜某,父親經常去外地做生意,長期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幼時家境不好,國中剛畢業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花季般的年齡里,她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機會,看到別人能上高中、上大學,她的內心非常痛苦。十九歲時和長她十歲的丈夫結了婚。婚後感情不是很好,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杜某身上,她“望子成龍”心切,對兒子要求很嚴格:學習上必須取得好成績,容不得半點兒的頑皮和懈怠,生活上連牙刷的擺放也必須按規矩來。杜某上了國中以後,母親發現他特別愛撒謊,不聽話,讓他做作業他就把本子藏起來;老師讓家長簽字,他就找朋友代簽,被發現後,挨了母親狠狠一頓打,可效果不佳。為此,母親很是苦惱。

心理解析:杜某的母親幼時家境不好,失掉了繼續求學的機會,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有著非常明顯的“代償心理”,她把兒子看成自己的化身,一定要在兒子身上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這種“代償心理”成為她督促兒子學習的主要動力。這種強烈的外在力量給杜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正處於青春期的杜某情感具有閉鎖性特點,不願與成年人交流,而採取了消極抵抗的應對方式,出現了逆反心理。

解決方法:父母有“代償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子女能替自己了卻心中的夙願呢?只是當父母的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時,首先應考慮尊重孩子的意願,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假如孩子對父母設定的目標並不感興趣,就不應強求。即使天隨人願,孩子願意走父母期望的道路,在引導和教育過程中,也不宜急於求成,應遵循教育規律,科學的培養,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在樂中學,讓孩子健康快樂應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

相關詞條

犯罪心理學 個性心理 顧慮心理 管理心理學 心理疲勞 心理時間 心理史學 心理素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