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一般把心理現象分為兩類,即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人的認識過程、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認識過程是一個人在認識、反映客觀事物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過程。

解釋

心理現象逆反心理現象的研究

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一般把心理現象分為兩類,即心理過程與個性感覺知覺思維記憶想像等,都是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活動,統稱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感知覺是簡單的初級認識過程;思維、想像則是人的複雜的高級認識過程。用現代心理學語言解釋,心理是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基本內容

心理現象個性是由多種心理現象組成的
人的心理,從漢語字面上解釋,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總稱。用現代心理學的語言解釋,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注意、情感、意志、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現象的總稱。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運動覺、平衡覺和內臟覺等多種現象。如:人們見到顏色,聽到聲音,聞到氣味,用手觸摸物體時,感覺到是冷的、熱的、硬的、軟的等,這都是感覺現象。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是認識活動的開端。

以上所述的感覺、知覺、思維、記憶、想像等,都是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活動,統稱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感知覺是簡單的初級認識過程;思維、想像則是人的複雜的高級認識過程。

分類

心理現象測試普遍的心理現象“走神”之謎

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人的認識過程、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認識過程是一個人在認識、反映客觀事物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過程。注意則是伴隨心理過程的一種心理特徵。情緒和情感過程是一個人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體驗。例如,滿意、愉快、氣憤、悲傷等,它總是和一定的行為表現聯繫著。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不僅僅是認識它、感受它,同時還要改造它,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為了改造客觀事物,一個人有意識地提出目標、制定計畫、選擇方式方法、克服困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即為意志過程。人的認識過程、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統稱為心理過程。它們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心理活動過程的三個組成部分。人的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往往隨著一定的情緒、情感活動;意志過程又總是以一定的認識活動為前提;而人情緒情感和意志活動又促進了人的認識的發展。

個性
心理過程是人們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動。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不同,心理過程在產生時又總是帶有個人的特徵,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個性心理結構主要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兩個方面。個性傾向性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也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穩定的態度。它是人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人的行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世界觀在個性傾向諸成分中居於最高層次,決定著人的總的意識傾向。個性心理特徵是一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點。例如,有的人有數學才能,有的人有寫作才能,有的人有音樂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績上就有高低之分,這是能力方面的差異。在行為表現方面,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熱情友善,有的人冷漠無情,這些都是氣質性格方面的差異。能力、氣質和性格統稱為個性心理特徵。

心理過程與個性的關係
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是相互密切聯繫的。一方面,個性是通過心理過程形成的,如果沒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沒有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情緒和情感,沒有對客觀事物的積極發行的意志過程,個性是無法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個性又會制約心理過程的進行,並在心理活動過程中得到表現,從而對心理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使之帶有個人的色彩。

趣味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1、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象人們叫它羅密歐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2、從眾現象
一則笑話這樣說到:一日閒逛街頭,忽見一長隊綿延,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這就是從眾鬧出的笑話。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從眾就是“隨大流”。可以表現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對占優勢的行為方式的採納,也可以表現為長期性的對占優勢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接受。

3、暈輪效應
許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徵,比如長相啊,歌聲啊,於是就不顧一切模仿明星的行為,蒐集他們用過的一切東西。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在作怪。暈輪效應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即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的或壞的印象後,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徵。平時說的“愛屋及烏”就是暈輪效應的一個突出表現。

心理現象集成家居將引發鮎魚效應

4、鮎魚效應
水池裡養著一群魚,由於缺乏外界刺激,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容易死亡。漁民偶然把幾條鮎魚放在這群魚里,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由於鮎魚喜歡擠來擠去,整個水池裡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所以漁民喜歡放幾條鮎魚在裡面增加全體魚的活力與壽命。在經濟、文化等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也會產生鮎魚效應。

5、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富翁給他的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去做生意。一年後他召集僕人想知道他們各自賺了多少,其中第一個人賺了十錠,第二個人賺了五錠,最後一個人用手巾包了那錠銀子,捂了一年沒賺一個子兒,這位富翁就命令後者把那錠銀子交給賺錢最多者。該書第二十五章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6、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代賽普勒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現象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國小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lateblooming) 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晚器大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皮格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期望效應。

7、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8、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9、霍桑效應
為了調查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一個大車間的六名女工被選為實驗的被試者。實驗持續了一年多。這些女工的工作是裝配電話機中的繼電器。

首先讓她們在一個一般的車間裡工作兩星期,測出她們的正常生產率。然後把她們安排到一個特珠的測量室工作五星期,這裡除了可以測量每個女工的生產情況外,其他條件都與一般車間相同,即工作條件沒有變化。接著進入第三個時期,改變了對女工們支付工資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賴於整個車間工人的生產量,現在只依賴於她們六個人的生產量。在第四個時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鐘的工問休息。第五個時期,把工間休息延長為10分鐘。第六個時期,建立了六個5分鐘休息時間制度。第七個時期,公司為女工提供一頓簡單的午餐。在隨後的三個時期每天讓女工提前半小時下班。第十一個時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後第十二個時期,原來的一切工作條件又全恢復了,重新回到第一個時期。

心理現象霍桑效應

老闆是想通過這一實驗未尋找一種提高工人生產效率的生產方式。的確,工作效率會受工作條件的影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條件怎么改變,如增加或減少工間休息,延長或縮短工作日,每一個實驗時期的生產率都比前一個時期要高,女工們的工作越來越努力,效率越來越高,根本就沒關注過生產條件的變化。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們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們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闆想要她們做的那樣去做。她們知道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測量她們的生產效率,這是人們關注的事情,因此,生產條件發生什麼變化無關緊要,她們總把這些變化構想成為有利的,所以,她們工作越來越努力,每一次的改變都刺激著她們去提高生產效率。

通過操縱一個人的環境,讓他與眾人分離,特別密切地關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別,都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壓力。如果他知道人們期望他乾什麼,只要沒有想要拒絕的特別理由,他會盡一切努力按人們的期望去乾好每一件事。霍桑工廠的女工們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儘管她們想到的並不是老闆期望的,但她們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產生適當的效果。所以對個人施加壓力說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顯示出他正被關心著,被期待看做好某件事。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對於人的假設,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學說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點從工作上和從物的因素上轉到人的因素上來,不僅在理論上對古典管理理論作了修正和補充,開闢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論,還為現代行為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管理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2、有效溝通是管理中的藝術方法;3、企業文化──尋求效率邏輯與感情邏輯動態平衡的有效途徑。

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多喝水趕走疲勞感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聯考,並隨著事件結束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多見於婦女和兒童。有些女性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成現實。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人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心理現象幻覺

6、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著某種意義,特別是對自己有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繫緊密。

8、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醒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