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心理現象

群體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在共同活動中所產生的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包括競爭行為、侵犯行為與利他行為、決策、轉型期國民心態、群體內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等。

基本信息

競爭與合作

影響因素

1、對結果預先的評價也會引起不同的行為:是否強調競爭,贏對方,

2、如國際間的比賽或熱身賽、友誼賽性質不同;

3、相互作用的次數:要求兩人作一次遊戲比重複做更少合作;

4、社會文化背景與年齡的影響:有些文化強調合作,有些文化強調競爭;

5、威脅與信息交流的影響。

相互依賴

當目標和手段是積極地相互依賴時最可能產生合作關係。如兩人抬一塊石頭走向共同的目標;有競爭對手在場時運動員的成績好(尤其是短跑運動員)。

一般我們認為團體之間有競爭與協作,應以競爭為主;在團體內部有競爭與合作,應以合作為主,團體內部的合作更有助於團體間的競爭。

決策研究

1、價值:最大價值,它受人們對收益與代價的評價的影響
2、機遇:實際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既包括對各種可能後果效用的評價,又包括對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冒險。所以在考察決策行為時,效用和機遇都要加以考察。
馬科維茨(1952)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在如下六種情況中你會如何行動:
1、肯定得到0.1美元還是有1/10的機會得到1美元
2、肯定得到1美元還是有1/10的機會得到10美元
3、肯定得到10美元還是有1/10的機會得到100美元
4、肯定得到100美元還是有1/10的機會得到1000美元
5、肯定得到1000美元還是有1/10的機會得到1萬美元
6、肯定得到1百萬美元還是有1/10的機會得到1千萬美元
在1——3中,你可能寧願冒險不願取得肯定的數額,但到一定數額時,可能反過來,除非你對冒險的刺激給予極高的效用;從冒險轉到肯定的轉折點依賴於你的財富。越是富有你越願意對大數額冒險;當結果是不確定時,機會和效用都應考慮,同時還要考慮機率和預期價值。人們傾向於高估低機率事件的出現,低估高機率事件的出現;人們傾向於表現出賭徒的謬誤,預測暫時未出現的事件很可能會出現;
人們傾向於高估對他們有利的事件的真實機率,低估對他們不利的事件的真實機率。

侵犯行為

概述

侵犯行為是指有意傷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為,也稱攻擊行為。分語言侵犯和動作侵犯兩種。
從侵犯行為的社會性質看,根據其是否違背社會準則,分為反社會侵犯行為;親社會的侵犯行為(如公安的執法,抓強盜等)和被認可的侵犯行為(如自衛行為)。

影響因素

本能說、動機說和社會學習說
挫折挑動:身體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語言的辱罵炎熱、氣候的暫時性變化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受他人的侵犯;擁擠;
侵犯線索的引發:第三者的挑動;身邊的武器;他人的侵犯行為。
個人特點:男性成年人與兒童比女性有更多的侵犯行為;異常焦慮、渴望尋求社會承認的人不大可能採取侵犯行為;
暴力電視與兒童的侵犯行為:提供了榜樣;影響了兒童的情緒和情感。

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指提供時間、資源或能量以幫助他人的行為,也稱親社會行為或助人行為。其特點是不期望日後報答而出於自願的助人行為。助人者看到他人處於困難的情境時,會產生一種專注於自我內心焦慮或專注於同情他人的情緒,由此產生兩種取向:自我性利他主義和純利他主義。
自我性和純粹性
前者是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緊張和不安而採取的助人行為,這是自我報償性的,通過助人行為來減少自己的苦惱,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體會到一種自我價值;後者是受外部動機所驅動,因他人的處境而產生同情心,從而做出助人行為以減輕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為了他人的幸福
利他行為的動機
利益;
助人行為付出的代價;
個人煩惱;
他人的評價;
助人行為之後的自我評價;
同情。

影響因素

個人因素(上面的6種動機);
環境教育因素(電視、宗教信仰等);
社會文化因素(東方文化強調團體的和諧,因而讚揚利他行為,這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
被幫助者的特點(包括性別、年齡和儀表,以及需要的性質,包括需要的合理性,需要的原因,人們更願意幫助一個由於無法控制的原因而需要幫助的人,即人天生有同情弱者的本能。)。
人們往往會考慮幫助的代價。
其他人在場其他人在場的旁觀者效應:他人起觀眾作用;他人起榜樣作用;他人在場削弱旁觀者的個人責任——責任擴散。
當時的情境:以搶救溺水者為例,如果有6位旁觀者,其中只有1名年輕男子,其他都是女性,則男子不大可能因為有旁觀者而推卸自己的責任。

公眾心態

國民心態:指一個國家的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發展時期普遍呈現的一種認識傾向、情感傾向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它是社會心理的存在狀態。
國民性: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符合該國(或該民族)國情的人格特徵及其行為方式。
國民性是國民人格發展的歷史凝聚;
國民心態則是國民人格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反映、表現;
國民性是歷史的、穩定的、靜態的、本質的;
國民心態是現實的、發展中的、動態的、現象性的。
影響社會轉型期國民心態的社會因素:
歷史的國民性的制約;
現實的國民性的影響:包括從解放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國民性的制約;
改革開放後複雜的社會因素所制約。
轉型社會國民心態發展的特點
從發展方向看,由無序向有序發展:改革開放之初,國民的行為方向感並不十分明確,主流與支流、健康與非健康、正義與非正義、積極與消極都是無序地糾纏在一起。
從表現的方式來說,由轉型初期的簡單兩極性逐漸向複雜多向性發展:兩極指政治人心態和經濟人心態,暴發戶現象;
從表現的內容看,由浮躁的、非理性逐漸向冷靜的、理性方向發展:改革開放後的社會熱點多就是例子,包括從政熱、炒股熱、下海熱、出國熱和追星熱等。
有人概括了中國近10年的時尚:出國、下海、炒股、成腕、離婚車牌、MBA、伊妹兒(E-mail)、寫傳記、留墓地。
民謠、市井文化最能反映國民心態
現代社會問題就有了老百姓的現代註解,以中國式的、世紀末式的、黑色幽默式的。
轉型期的青年人,即“過渡人”的個性特點:
從“自勵+無奈”到“自覺+主動”——經濟層面個性的過渡性;
從“自我+戀舊”到“自由+展望”——文化層面個性的過渡性;
從“自持+浮躁”到“自尊+豐富”——素質層面個性的過渡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