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現象

疑病現象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簡介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發病的病因

1.心理社會因素 
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有一部分病人系醫源性的,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醫生作出診斷不確切,反覆令病人作些檢查,則造成病人產生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軀體疾病以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
2.素質因素 
易感素質也是重要的發病基礎,已發現本病在同一家庭成員有類似發作。此類病人人格特徵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對身體過分的關注,要求十分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強迫人格,女性則與癔症性格有關。
原發性疑病症的起病與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關係。錯誤的傳統觀念,例如對手淫危害的過分誇張,既往的經歷,如親友死於某種嚴重的疾病,以及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對疑病觀念的形成都可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醫源性影響,值得重視。某些病人在就醫過程中,長期不能確診,反覆檢查,或診斷錯誤,或治療失當,或被迫接受手術等,都可能促使疑病觀念的產生。
處於青春期更年期的人,較易出現植物神經不穩定的病狀,如心悸、潮熱等。對這類生理現象過分敏感、關注,甚至曲解,是疑病性不適感產生的原因之一。
有些病例的疑病症狀產生於長期過度緊張、疲勞或受到挫折之後。這時的病人身份有利於患者擺脫困境,取得心理的平衡。如果患者的疾病行為得到親友和醫務人員的支持和強調,則各種症狀可近一步固定下來。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動十分關注、具有自戀傾向等人格特點,可為疑病症的發展提供重要條件。

發病的症狀

疑病症是疑病性神經官能症的簡稱,是以患者一心想著自己的身體健康,擔心某些器官患有其想像的難以治癒的疾病為特徵的神經官能症。疑病症的表現主要有:
對自己的身體特別關注。患者常將一般人並不注意的活動,如心跳、腸管蠕動等,或對身體某處的一點不舒適的感覺,如輕微疼痛、酸脹等都有很高的覺察力,並對鼻腔分泌物、糞便帶黏液、淋巴結腫大、咳嗽等特別關 注,並由此推斷自己有病。
疑病性的煩惱。是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或假想的“嚴重疾病”而感到煩惱。患者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焦慮不安的嚴重程度與其實際健康狀況不相符。
疑病觀念。患者確信自己患了某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疾病,其推理並沒有違反邏輯的地方,儘管根據並不充分。但他們不能接受醫生的解釋,不相信醫生的診斷。他們總認為自己患了嚴重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從而整天焦慮不安,情緒憂鬱。
疑病症的病因與精神心理因素刺激有關。此病患者應及時接受醫生的治療。
1.疑病的心理障礙 有兩種表現,一為疑病感覺,感覺身體某部或對某部位的敏感增加,進而疑病,或過分的關注。患者的描述較含糊不清,部位不恆定。但另一種患者的描述形象逼真,生動具體,認為患有某種疾病,患者本人自己也確信實際上並不存在,但要求各種檢查,要醫生同情,儘管檢查正常,醫生的解釋與保證並不足以消除其疑病信念,仍認為檢查可能有誤。於是患者擔心憂慮,惶惶不安,焦慮,苦惱。此為一種疑病觀念,系一類超價觀念。帶強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是本病最常見症狀,約有2/3的患者有疾病症狀,常見部位為頭部、下腰部或右髂窩。這種疼痛描述不清,有時甚至訴全身疼痛,但查無實據,患者常四處求醫輾轉於內外各科,毫無結果,最後才到精神科,常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症狀。
3.軀體症狀表現多樣而廣泛,涉及身體許多不同區域,如內有一種特殊味道。噁心、吞咽困難、反酸、脹氣、腹痛、心悸、左側胸痛、呼吸困難,擔心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別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狀異樣,還有訴體臭或出汗等。
疑病患者本身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相信醫生的各項檢查。
(2)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努力放下包袱和心理負擔。
(3)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

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1.心理治療 
開始要耐心細緻的聽取患者的訴述,讓他們出示各種檢查結果,持同情關心的態度,儘量不要挑動患者的症狀或要他們承認疑病是不可信,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弄巧成拙,應儘量迴避討論症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可取得親屬的協助,在患者信賴醫生的基礎上,然後引導患者認識疾病的本質,不是什麼軀體疾病,而是一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就需要用心理的辦法去治療。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作一些暗示療法。可獲得戲劇性的效果。但如果失敗,則就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另外,環境的轉移,生活方式的改變,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導患者作另一種有趣的事情,也可獲得一定的改善。
2.藥物治療 

為了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可酌情套用安定和三環類抗抑鬱劑。

易出現暫時性疑病症

疑病症狀可繼發於多種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和軀體疾病,如腦器質性疾病.慢性內臟疾病等。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內向性格的人,在患內科疾病時容易出現暫時性疑病症。

疑病症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紹
[案例1]
李山同學在高中畢業前夕體檢時正巧感冒發燒。醫生在為他聽心臟時,低聲自語說:“心尖區有點風吹樣雜音……”李山就緊張地問醫生是不是心臟病?嚴重不嚴重?醫生回答他,這是生理性雜音,不要緊的。但李山同學卻放心不下。他聯想起上“生理衛生”課的老師曾說過心臟病是有雜音的。現在醫生的話只是安慰自己罷了。於是堅信自己患上了心臟病,從此,他到處求醫。雖然許多醫生都認為他心臟正常,但他總認為醫生安慰他。後來,他甚至離開所居住的城市,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四處求醫。醫生都說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氣,說:“我難道還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還不清楚?”最後,經心理醫生診斷,李山同學患的是疑病症。
[案例2]
有一個鄉村年輕教師,自覺身體不正常有三年多時間。在發病之前曾經在回家途中被腳踏車撞了一下,跌倒在地,碰破了頭皮,左手腕關節也腫了,但一直沒有昏迷過。他去鄉衛生院,搽了點紅藥水,配了點消炎藥便回家了。到家後,他便一直覺得頭痛、頭昏、頭顱骨凹了一塊,甚至感到身上血液流動得特別快,認為自己腦被摔壞了。一周后,他去縣醫院內科門診,一位年輕的醫生說,他可能是輕微腦震盪,並開了些內服藥。可是,回家服藥後病情並沒有好轉的跡象,從此他就認為自己腦子壞了。接著他又出現腹部不適,便認為自己肯定得了癌症,於是終日惶恐不安。他還估計自己活不了多久,便向家人交待後事,並且寫了遺書。在此期間他先後去了七八家市場醫院的內科、神經科、腦科看過病,做過B超、腦電圖、腦CT以及其他多項化驗。經常是看一、兩次就換個醫院,認為醫生開的藥都沒有用,很少按醫囑堅持服藥。另外,他還經常買些醫學書籍和雜誌,對號入座,鑽牛角尖,別人向他解釋也不管用。後來,他經人介紹前來心理諮詢。從個性測試結果看,他在憂慮性、懷疑性和敏感性等方面得分偏高,說明他遇事比較容易敏感多疑和憂慮煩惱。此外,作為一個中學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有能力自查許多醫學書籍、雜誌來驗證核實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而這又恰恰把他誘入誤區,把為豐富醫生學識與交流學術經驗而寫的典型個案照搬照抄,機械地對號入座,從而產生了不良的自我暗示。在尋找該年輕教師疑病症的癥結時,特別是注意搜尋其以往遭受的生活挫折和心理創傷時發現,他小時家境貧窮,從小就很懂事,幫助父母幹活、照看弟妹。可是他9歲時他的母親就離開了他們,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但他仍然努力學習,成績在學校里一直拔尖,課餘時間還必須幫助父親打草砍柴,照看弟妹,後來在他參加中學師資培訓班學習臨畢業前夕,他父親因操勞過度猝然去世,他當時悲痛欲絕,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吃飯。就在被腳踏車撞倒之前,他學校晉升工資,他被刷下來,接著就出現了撞車事件。由引可見,這位中學教師早年的坎坷經歷,特別是母親的早逝和父親的猝死所帶來的痛苦和艱辛,使得他內心產生了不安全感、無助感和孤獨感,缺少溫暖、關懷和愛。而自己對頭部和腹部病症誇大的結果,則可以使他有充分正當的理由來繼續扮演病人的角色,心安理得地享受病人的待遇和權利,諸如病休在家養病、愛人的關心照顧、單位領導和同志們的看望和同情,暫時逃避了做為一個健康人所應承擔的各種義務。
二、案例分析

疑病症病程遷延者居多,療效常常不佳,一般的簡單解釋說服很難奏效,過多的檢查和不當的解釋會造成許多醫源性暗示,患者自己去閱讀有關醫學書籍又易造成自我暗示,這一些做法都容易使患者的症狀變得複雜難愈。因此,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預防工作,即使患上疑病症,也要做好自我調節工作。其主要的調節方法有如下方面:
1.通過心理諮詢法加以調節。疑病症患者千萬不要自己看了點有關醫學方面的書就“對號入座”,認為自己身體的某些不適或與書上描述的症狀相似或相近,就診斷為自己患上了某病。實際上許多症狀在許多疾病中都可能發生,就是正常人也有所表現。因此,千萬不能不去看醫生自己就“對號入座”。到醫院看病,最重要的有三條:
第一,要相信醫生,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相信醫生的解釋和勸告,相信醫生經反覆多種檢查後所作出的無器質性疾病的結論。
第二,要如實客觀地陳述病情,不要誇大和做出不切實際的解釋,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於醫生。
第三,要正確看待醫生間的診斷不一致的情況。
2.通過心理調整法加以調節。患者通過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病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和認真學習各門學科,把精力、精神集中到其他與“病”無關的事上,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徹底的調整。因此,患者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心理調整工作:
第一,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要在“無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是負擔,從個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來,輕裝前進。
第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培養自己的多方面興趣和愛好,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增強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轉移自己對“疾病”的過分關注。無所事事和長期休學是無益的。
第三,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終天圍著自己轉”,視野要寬廣些,度量要大些,平時要多為周圍人考慮。
3.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常”現象,會很快過去的。我今後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自我暗示語可以根據自己疑病的情況,重新編寫。但暗示語一定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使自己接受“不必懷疑”的觀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數日一次,其效果較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