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疑病症

老年疑病症

老年疑病症就是以懷疑自己患病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神經性的人格障礙。老年疑病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緩解和治療,在心理上就有可能從懷疑自己有病發展為對疾病的恐懼、甚至是對死亡的恐懼,即所謂的“老年恐懼症”,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將會產生更嚴重的不利後果。

基本概述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人進入老年期,由於生理功能的退化,身體不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這本來是正常現象,屬於自然規律。但是,有許多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老人,凡自己患了一種病,哪怕出現一種症狀,便對照醫學書籍或科普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由於對醫學的一知半解,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關切和緊張,周而復始地為莫須有的症狀焦慮不安,由此而產生恐懼、悲觀的消極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陰影。

疑病症是疑病性神經官能症的簡稱,是以患者一心想著自己的身體健康,擔心某些器官患有其想像的難以治癒的疾病為特徵的神經官能症。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老年疑病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屬於常見的心理疾患,因而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緒,主要應採取心理治療方法。從病人的內心深處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徵人手,運用親切關懷、同情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語來說明精神與疾病的關係,實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釋病情,使恐懼的心理逐漸弱化,從而解開鬱結在心中的疑慮。要培養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的情緒,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只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增進健康。倘若消極悲觀,精神萎靡不振,成天無病呻吟,結果弄假成真,反而鬧出大病來。同時引導病人正確地理解醫學知識,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自我取意。必要時可到醫院做些檢查,排除顧慮,有助於病人消除疑病情緒。另外,還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體育鍛鍊和集體娛樂活動,培養自己多方面的愛好,尋求豐富多彩的生活樂趣和活動領域,可使老年人逐漸淡化疑病情緒。

臨床表現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老年疑病症的臨床表現有如下幾大特點:

1、患者長時間地相信自己體內某個部分或某幾個部分有病,求醫時對病情的訴說不厭其詳,甚至喋喋不休,從病因、首發症狀、部位、就醫經過,均一一介紹,深怕自己說漏一些信息,惟恐醫生疏忽大意。

2、患者對自身變化特別敏感和警覺,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小變化,也顯得特別關注,並且會不自覺地加以誇大和曲解,形成患有嚴重疾病的證據。

3、患者常常感到煩惱、憂慮甚至恐慌,其嚴重程度與實際情況極不相符,他們對自己的病症極為焦慮,別人勸得越多,疑病就越重。

4、既便客觀的身體檢查的結果證實患者沒有病變,患者仍然不能相信,醫生的再三解釋和保證不能使其消除疑慮,甚至患者會認為醫生有故意欺騙和隱瞞行為。

病因形成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老年疑病症的發生與個人的人格特徵、早期經歷以及外界的不良刺激等因素有關。

首先,那些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固執死板、謹小慎微的人容易產生疑病症,患者往往有較強的自戀傾向,過度關心自己的身體,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卻不感興趣,有心理學家認為,疑病其實是自戀的另一種形式。

其次,從根源來看,患疑病的老人往往接觸過疾病的環境,例如家庭中有人患過病,或者親密的家庭成員在患者成長的關鍵時期去世、或者在童年時家人對患者漠不關心等等,這些早期的不幸經歷對患者造成心理創傷,也有可能引發疑病,案例中的陳女士就曾在童年遭遇過母親因病去世、繼母打罵虐待、而後父親也意外離世等打擊。

此外,外界的一些不良刺激也會加劇老年人的疑病傾向。例如,耳聞目睹自己社交範圍內的老朋友或老同事患病或死亡,有疑病傾向的老人便往往會聯想到自己,因而變得憂心忡忡。在求醫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刺激,如醫生的診斷失誤或治療失當,或者醫務人員使用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都可能促使老年人疑病觀念的產生。

老年人的“疑病症”有以下原因:

1、認識能力下降。

面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有些老年人總要求自己的身體狀況像年輕時一樣旺盛和強壯,對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狀況的“自然滑坡”認識不夠,而對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明顯了才意識到,並由此產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

老年人往往多思善慮,經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適與醫學科普文章上的種種疾病“對號入座”,並自以為是,而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關切、緊張和恐懼。

3、環境的刺激。

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去世,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終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較多,家庭中的環境、氣氛不和諧、劣性刺激、及周圍人群對自己病情的反應,哪怕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產生恐病情緒。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傾向是一種自戀活動,從年輕時性愛指向他人到老年時轉而指向自身,轉向對自身的過分關切和愛憐。據研究,老年婦女的疑病觀念顯著多於老年男性。

鑑別診斷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起病急、有明顯誘因及得到及時治療者,預後較好。急性起病者預後頗佳,如抑鬱症和焦慮症伴有疑病症狀,或在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發病,則預後好。一般病程在2年以上者,多演變為慢性遷延,預後與下列因素有關,有明顯精神因素,患者滿懷信心,努力求治者,預後好,具有疑病性格者,易為慢性,信心不足,則預後不佳。

疑病症的診斷必須十分慎重,不應亂下結論。原因有三:其一,疑病症是一種功能性神經症,必須對患者進行認真細緻的客觀檢查,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基礎上,才能下本病診斷。輕率下診斷,將器質性疾病誤診為功能性疾病,會延誤病情,危害病人健康。其二,不少患者對疑病症診斷有反感,常將疑病症與裝病等同起來,導致對醫生不信任,這樣不利於心理治療。對可疑病例,寧可繼續觀察,或者邊診治,邊觀察,最後確立準確診斷,這樣做有利於患者的身心健康。

診斷標準如下: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以疑病症狀為主要臨床象,表現為下述的至少一項:

(1)對身體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其嚴重程式與實際健康情況很不相稱。

(2)對通常出現的生理現象和異常感覺作出疑病性解釋。

(3)牢固的疑病觀念,缺乏充分根據,但不是妄想

3、反覆就醫或反覆要求醫學檢查,但檢查結果陰性或醫生的合理解釋不能打消顧慮。

4、排除強迫症抑鬱症偏執性精神病等診斷,疑病症狀不只限於驚恐發作。

預防防治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對於老年疑病症的防治,心理調節是最重要的。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徵,所以老年人首先要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可以使自己專注於某一項工作,或者熱衷於某一種業餘愛好,或者多交一些朋友,傾訴情感。

其次,疑病的痛苦發生在老年,對往事的追憶卻涉及幼年的經歷,這些早期經歷往往構成了疑病的根源,因此,老年人應該多回憶過往的愉快往事,回味當時的幸福體驗,多構想今後美好的生活,不要讓過去的痛苦和不幸籠罩和掩蓋自己。糾正自身性格的缺陷,保持樂觀、開朗、自信的心態有利於老年人克服疑病症。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應和患者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幫助患者尋找疾病根源,解除或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同時儘可能避免醫療過程中不利影響的發生。在心理治療之外,可以輔助以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抗抑鬱藥和抗焦慮藥,但是用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

一、精神治療: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在耐心傾聽患者陳述與仔細檢查之後,以事實說明所疑疾病缺乏根據,切忌潦草檢查與簡單解釋。如配合其它治療,療效可能更好。對暗示性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催眠暗示可能獲良效。

二、藥物治療:無多大俾益。抗焦慮與抗抑鬱藥可消除患者焦慮、抑鬱情緒。抗精神病僅對少數患者有效,哌迷清(2~8mg/d)對單一症狀的疑病症可能有良效。

指個體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的某些功能過分關注,以致懷疑患有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而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且醫生的解釋及客觀的醫療檢查的正常結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成見。

患者往往感覺過敏,除對一般性強度的外來刺激不堪忍受外,對體腔內臟的正常活動,也能“清晰”的感知並過份關注,如感到體內膨脹、跳動、堵塞、牽扯、扭轉、纏繞、流竄、熱氣上沖等。這些內感性不適便成為疑病者的始因和基礎,加上固執多疑和易受暗示等個性特點,即可發展成為疑病症。

心理療法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老年疑病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屬於常見的心理疾患,因而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緒,主要應採取心理治療方法。從病人的內心深處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徵人手,運用親切關懷、同情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語來說明精神與疾病的關係,實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釋病情,使恐懼的心理逐漸弱化,從而解開鬱結在心中的疑慮。要培養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的情緒,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只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增進健康。

若消極悲觀,精神萎靡不振,成天無病呻吟,結果弄假成真,反而鬧出大病來。同時引導病人正確地理解醫學知識,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自我取意。必要時可到醫院做些檢查,排除顧慮,有助於病人消除疑病情緒。另外,還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體育鍛鍊和集體娛樂活動,培養自己多方面的愛好,尋求豐富多彩的生活樂趣和活動領域,可使老年人逐漸淡化疑病情緒。

心理護理

老年疑病症老年疑病症
(1)正確評價自我健康狀況: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評價欠佳。由於老年人對健康狀況的消極評價,對疾病過分憂慮,更感衰老而無用,對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實踐指導和健康教育中,應實事求是,正確評價自身健康狀況,對健康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2)正確認識離、退休問題: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由原來的職業功能上退下來,這是一個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過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陳代謝、新老交替的規律,才能對離、退休的生活變動泰然處之。

(3)充分認識老有所學的必要性:“勤用腦可以防止腦力衰退”。因此,老人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和興趣,學習和參加一些文化活動,如閱讀、寫作、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園藝、棋類等,不但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減少孤獨、空虛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種健腦、健身的手段,有人稱之為“文化保健”。

(4)安排好家庭生活,處理好“代溝”問題: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場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與家庭成員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著主導作用,維繫親子、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氣氛。但老年人與子女之間在思想感情和生活習慣等方面有時因看法和處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謂“代溝”。作為子女應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作為老人不可固執已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應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協商,切不可自尋煩惱和傷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