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大多與遺傳(基因)相關。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

基本信息

[4][5] 詞源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衛生(mentalhygiene)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就詞義講,衛生一詞(英文為hygiene)是從古希臘神話健康女神“hygeia”的名字衍化而來的,其原處就含有“健康”之意。現在,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在英文裡都是“mentalhealth”。在含義上,心理健康通常指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而心理衛生則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定義

官方組織定義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為心理健康提出的定義是:“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上、智慧型上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為最佳的狀態。”

具體標誌是:
⑴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⑵適應環境,人際關係良好;
⑶有幸福感;
⑷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率感。

概述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專家釋義

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

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慧型,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重視背景

進入20世紀中葉後,由於現代科技與社會文化的迅猛發展,使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人普遍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頻繁的應激、快速的節奏,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使人不堪重負,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成立憲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這一章程將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人們以一種多元視角全面看待健康的產物,反映了現代社會人們對健康概念的全面總結和更新。1989年,該組織又在健康的定義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內容以使其更加全面。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在中國,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為,缺乏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中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衡量標準

心理健康諮詢心理健康諮詢

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邁特爾曼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

1、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不會感到有某種危險對自己造成威脅;
2、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即人們常說的有“自知之明”;
3、生活目標和理想切合實際,而非有過高的或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
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即知行結合,而不是空想與自我封閉;
5、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悅納自己,有好的個人修養;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而非固執、我行我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非獨來獨往;
8、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能力,而非任意衝動或苦行僧式的壓抑;
9、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而非盲從和隨波逐流;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係。

老人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④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⑤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⑨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⑩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中年人標準

①感覺、知覺良好。判定事物不發生錯覺。
②記憶良好。能夠輕鬆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電話號碼。
③邏輯思維健全。考慮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確。
④想像力豐富。善於聯想和類比,但不是胡思亂想。
⑤情感反應適度。碰到突發事件時處理恰當,情緒穩定。
⑥意志堅強。辦事有始有終,不輕舉妄動,不壓抑傷悲,並能經得起悲痛和歡樂。
⑦態度和藹,情緒樂觀,能自得其樂,能自我消除怒氣,注重自我修養。
⑧人際關係良好。樂意助人,也受他人歡迎。
⑨學習愛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關心各方面的信息,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⑩保持某種業餘愛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嚮往的生活方式。
⑪與大多數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倫理觀念。
⑫保持正常的行為。生活自理能力強,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青少年標準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④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徵。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兒童標準

①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②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③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⑤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⑤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心理健康自測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精神病學家弗列曼教授認為:“人們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心理健康比軀體健康的意義更重要。現在將測定心理老化的15個問題列表如下,你也不妨來測測:

心理健康自測心理健康自測
1.是否變得很健忘?
2.是否經常束手無策?
3.是否總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事情上?
4.是否喜歡談起往事?
5.是否總是愛發牢騷?
6.是否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漠不關心?
7.是否對親人產生疏離感,甚至想獨自生活?
8.是否對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難?
9.是否對與自己有關的事過於敏感?
10.是否不願與人交往?
11.是否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
12.是否常常很衝動?
13.是否常會莫名其妙地傷感?
14.是否覺得生活枯燥無味,沒有意義?
15.是否漸漸喜好收集不實用的東西??
如果你的答案有7條以上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心理就出現老化的危機了,要小心保護自己的心理了。

健康欠佳行為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1.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如果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在困擾著他。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給他一個機會說出心裡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睡眠。

2.拒絕吃飯
很多專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飲食。如果出現厭食,往往是孩子們的情緒出了問題,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展成飲食節律紊亂。作為父母此時千萬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3.疾病反覆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痛或頭痛,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症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曾經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去校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痛,校醫束手無策,於是請心理醫生會診。心理醫生了解到孩子家裡的惡劣家庭關係時,終於找到病因。

4.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但這些行為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係,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於心情壓抑,這就是說,你應該儘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因為孩子需要無憂無慮的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5.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電視裡颶風災難的報導後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鄰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6.說謊和欺騙
5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並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後果。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 下也會撒謊,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後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了。

7.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於飢餓或疲勞,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種自然方式。

評價標準

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準

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準

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目前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

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準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異常心理

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 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陝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相互關係

心理健康影響生理健康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生理健康影響心理健康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培養方法

心理健康學習心理健康學習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順利成長的必要條件。只有心理素質正常的人,才能客觀地、正確地認識自身及其周圍客觀環境,才能不斷增長才幹,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

要想心理健康需要從以下幾點來做:
1、正確對待自己。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長處、短處,優點、缺點都應有符合實際的評價。評價過低,就會缺乏信心,工作缺乏勇氣和膽量,情緒消極低沉,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不到發揮。評價過高則由於對自己估計不足,失敗在所難免,幾經挫折會陷於痛苦之中;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使自己遠離集體,處於孤獨無援的處境,會加重心理負擔。
2、正確對待別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生活在群體之中,工作需要別人支持,困難需要別人幫助,失望需要別人理解,喜悅心情也要有人共同分享,憂愁和苦悶也需在朋友間進行傾訴才感到舒暢,所以,要想身心健康必須善交朋友。
3、正確對待環境。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論的普遍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能適應環境不斷變化者為心理健康者。來到新的環境,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這些變化要從心理上接受,行動上適應。
4、正確對待工作(學習)中取得的成績。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才能品嘗到樂趣,工作(學習)中受到表揚,在榮譽面前不能沾沾自喜,驕傲自滿。應把榮譽當作動力。
5、正確對待挫折。只要工作就會有挫折,遇到挫折要及時分析原因,不要被挫折擊倒,要學會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心理不健康類型

自卑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畫與構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途徑

生理方面

1、實行優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響,保證良好分娩過程;
2、保證兒童期營養,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
3、提供免疫和其它醫療措施,防止感染疾病;
4、加強體育運動,增強體質。

心理方面

1、在嬰兒期給予充分的母愛和關懷,提供友愛、溫暖和鼓勵的養育氛圍;
2、進行必要的社會行為訓練,發展兒童的活動能力及探索精神;
3、提供科學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訓練;
4、對壓力給予充分的心理支持與幫助;
5、培養樂觀、積極、幽默與愛的情緒;善於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
6、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提高面對人生各轉折期的適應能力;
7、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哲學。

社會方面

1、減少社會壓力;
2、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健全的生活設施;
3、有效控制嗜灑、菸癮及藥物依賴,防止性病;
4、健全醫療保健機構,構成社區心理衛生網路。

重視學生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中國小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1.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人際關係上
(1)師生關係的問題;
(2)親子關係的問題;
(3)同伴或同學關係的問題;
(4)對異性的看法問題;
(5)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2.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學習上
(1)學習壓力問題;
(2)厭學問題;
(3)學習困難問題;
(4)學習障礙問題。
3.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自我”上
(1)自我評價問題;
(2)自我體驗問題;
(3)自制力問題。

影響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會因素
(1)社會因素;
(2)學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眾傳媒因素;
(5)網路因素。
2、學生內部自身因素

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
(4)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
(5)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
(6)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2)能客觀了解他人;
(3)關心他人的要求;
(4)誠心的讚美和善意的批評;
(5)積極地溝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
(3)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
(6)具有自制力。

適當哭泣

哭泣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情緒,也是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之一,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情緒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作用於內心,當這些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現出情感的自然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佛萊曾經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對流淚行為進行了研究。在5年時間裡,他研究了數以千計的流淚受試者,結果表明,在一個月內,男人流淚的次數很少超過7次,而女人則在30次以上。根據流淚的動機,他把流淚分為反射性流淚(如受到洋蔥刺激)和情感性流淚。情感性流淚就是平常說的真哭,例如我們常常看到婚禮現場新人會哭、與人爭執時會落淚、葬禮上會泣不成聲。
從心理健康上來說,如果一個人不會哭,那么他就存在著情緒障礙,需要進行治療。而且從生理上來說,淚液的分泌會促進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不讓其形成腫瘤。
心理學家認為:哭一哭是有好處的,愛哭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脆弱的人。那些看書或電影都會掉淚的人,在關鍵時刻比那些“有淚不輕彈的人”意志要堅定得多。會哭的人並不代表著他不幸福,反而,不會哭的人其實是一些不幸的人。

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主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軀體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
2.防禦壓力和治療反應性心理障礙中的心理學問題;
3.培養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學問題。

心理:健康的另一半

健康,是每個生命的追求,對於人類來說,健康不僅僅是體魄的強壯,更是心理的成熟穩定。那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生活才會更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