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障礙

兒童心理障礙

兒童心理障礙指在兒童期 因某種生理缺陷,功能障礙和各種環境因素作用下出現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異常現象。現在很多母親給胎兒聽胎教磁帶,但已發現有些幼兒由於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以後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幾歲的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等,有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幼兒不知所措,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鬱、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名詞解釋

指在兒童期 因某種生理缺陷,功能障礙和各種

環境因素作用下出現的

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異常現象。

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心理障礙兒童心理障礙

健康的軀體和發育正常的大腦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雙方的遺傳因子,如肌體的構造

、形態、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大腦等的特徵都可以傳給後代。還有許多遺傳性疾病會伴有智力低下、精神異常或身體畸形等症狀而影響心理的健全發展。另外每個孩子生下來即表現有不同的氣質特點(氣質的生理基礎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這是遺傳的。如細心觀察的產房護士或父母會發現一些新生兒屬於容易型:他們比較溫順,睡和醒、飢和飽、大小便都很有規律。而另一些孩子屬於困難型:他們特別好動,不停哭鬧,難以哄住,也缺乏生活規律性,屬於難以照管的孩子。還有一些孩子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其他孩子則介於他們之間,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雖然是遺傳的,但可因環境和教育訓練而發生一定改變。

在正常的遺傳條件下,周圍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精神心理發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氣質中的優點得到發揚,弱點得到克服,出生後的環境影響來自家庭、托幼機構、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家庭是兒童從出生到青少年階段接觸最密切的環境,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最大。和諧的家庭關係、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滿著愛的安定環境和豐富充實的生活使兒童獲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對兒童早期情緒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溺愛和照顧過多會使孩子養成幼稚、膽怯、任性、粗暴、無責任心、社會適應性差、依賴性強的性格。如對孩子採取冷漠忽視或粗暴壓制的態度,則會使孩子的性格傾向於對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時則有反抗、暴躁、執拗的表現。如父母對子女態度親切、講理、民主,則兒童大多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積極向上。父母對人處事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兒童最早進入的集體是託兒所、幼稚園和國小,在集體機構中可培養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結合兒童發展的特點,有規律地進行正面教育。教師的言行對兒童的深刻影響常可延及一生。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們問他:“你是如何獲得許多優秀品質,諸如毅力、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敢於探索等等的?”他回答說:“都是在幼稚園里培養的。應該感謝幼稚園老師。”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接觸社會逐步增多,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發育。父母和教師必須重視兒童的心理衛生,主動為他們選擇圖書、電視、錄像,指導他們正確地交友。

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

心理偏異若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有可能發展為心理變態。兒童心理變態有以下幾種:

1、多動症。

又叫輕微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頻繁,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

2、抽動症。

主要表現是身體某些部分經常出現不自主的、無目的的、重複的快速肌肉痙攣現象,而在性格上則表現為緊張、膽怯、自卑。

3、焦慮症。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

4、恐怖症。

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

5、失眠症。

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遊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6、攻擊症。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

7、嫉妒症。

對別人的優點和成績難以容忍,看到他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敗還要難受,常常詆毀別人。

8、貪婪症。

極端自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物質占有欲望強烈,根本不管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9、懦弱症。

心理水平低下。對外界刺激反應遲緩,遇事缺乏主見,甚至受到他人欺負也不會自衛。

10、性過敏症

。常被原始的性慾所左右,沉緬於性幻想之中,要么不敢與異性交往,要么無端襲擊、戲弄異性,甚至強行發生性行為。

基本內容

由於受生長發育過程的影響,兒童心理未完全成熟、語言發育也未完善,所以其心理障礙的表現不像成人那樣典型,因此明確診斷就相對比較困難。如何早期發現兒童的心理障礙?這要建立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行為變化

很多心理障礙是可以通過孩子目前的表現和以前的表現進行比較而早期發現的。比如,以前孩子活潑開朗,學習成績及同學關係良好,但是近來卻寡言少語、成績明顯下降,與同學逐漸疏遠,對老師及家長也不禮貌起來……總之,和以前比,像是換了個人似的!出現這樣的情形,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礙。

應對兒童心理障礙

一、孩子首先要有愛心和耐心,針對孩子的具體問題要做具體分析,他這樣做想達到什麼目的,一是可能要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另外是純屬調皮,老師要做具體的分析,如果孩子是要引起別人的關注就要引導孩子採取一些正性強化的辦法,引導孩子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做對了要強化鼓勵,使孩子得到快樂和滿足,這時問題行為就會減少。

二、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等問題出現了再去責怪孩子,二是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孩子做事善始善終,還要培養孩子有時間觀念,家長是孩子的鏡子首先要作榜樣,然後去幫助和引導孩子,逐漸克服不良習慣。

行為表現

有些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能不符合社會的規範,我們也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礙。例如在學校不遵守校規,和家長及老師頂撞,常和同學打架,偷東西,甚至搶劫、離家出走、頻繁撒謊……這些行為是社會規範所不允許的,如果孩子出現這些行為,也應該考慮是否有存在心理障礙的可能。

總之,對於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礙,家長一定要認真地觀察,通過孩子與自身、與同齡人的比較及行為是否為社會所接受來早期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

產生原因

之所以有這么多孩子有學習能力障礙的問題,與兒童的出生經歷及早期教育有關。從目前情況看,造成學齡前兒童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胎教的影響。現在很多母親給胎兒聽胎教磁帶,但已發現有些幼兒由於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胎兒應該有一個安靜的生長環境,不應該受到無端的打擾。

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現在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抬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以後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三、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進過幼稚園的幼兒,活潑、開朗、易合群、守紀律、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

四、強制學習的影響。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幾歲的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等,有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兒童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著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五、教育方法的影響,如父母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使幼兒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種是採用打、罵、嚇、關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態度矛盾,更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六、家庭氣氛的影響,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幼兒不知所措,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鬱、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