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鎮

南潯鎮

南潯鎮位於中國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軌上海的東大門,是湖州市南潯區委所在地。全鎮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2平方公里,總人口13.74萬。擁有全國文明鎮、中國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國千強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浙江省百強鎮等諸多榮譽稱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南潯歷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1991年被列為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

基本信息

古鎮概況

南潯鎮南潯鎮
南潯古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東與江蘇蘇州(吳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區32公里,是湖州市接軌上海浦東的東大門。南潯歷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1991年被列為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當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

南潯鎮歷史悠久,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因濱潯溪河而名潯溪,後又因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鎮,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由於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明萬曆至清中葉南潯經濟空前繁榮鼎盛,清末民初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由此一躍成為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民間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如今水鄉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鎮北運河東西橫延,鎮中市河南北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樑通便,黛瓦粉牆綠柳拂水,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南潯古鎮以其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為江南水鄉眾多城鎮的典範和代表。南潯鎮政府從1982年開始著手對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使大批的古民宅、民居、園林等古建築得以保存。2003年,古鎮南潯與烏鎮、西塘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被列入預備清單。

地理位置

南潯鎮南潯鎮地圖
南潯鎮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東部,東北部與江蘇省震澤鎮毗鄰。地理坐標:北緯30°52’~30°53’,東經120°25’~120°26’。屬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南潯鎮是千年文化古鎮,浙江省百強鎮,全國工業千強鎮之一。

南潯鎮是南潯區政府的所在地,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於滬、寧、蘇、杭經濟圈中心,是浙江湖州接軌上海的東大門,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10個居民社區。

人文歷史

南潯建鎮至今的漫長歲月中以經濟、政治為主線來剖析,大體上可分為六個歷史階段。

一、從村落到建鎮階段。南宋初,本地僅一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土潤而物豐,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賈之所萃。”淳祐末立南潯鎮,這表明鎮的形成,是生產力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此後直至明萬曆中,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

二、明萬曆至清中葉雄鎮階段。南潯七里(輯里)村民洪武十六年(1383)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明萬曆(1573—1620)間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製成了三緒絲車等,因而七里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生絲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間,七里絲行銷範圍除江南外,經明州(今寧波)、廣州大量外銷日本歐美。史家稱:進入明代,“蠶桑之利,其盛於湖”。“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當時,鎮境“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潯溪溪畔盡桑麻”。“無尺地之不桑,無匹婦之不蠶”。可見蠶桑種植經濟的盛貌,而七里絲之暢銷,又與蠶桑業、手工繅絲業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鎮村經濟的繁榮,“江浙之雄鎮”為民間之共識,史家之定論。

南潯鎮南潯鎮
三、江南名鎮階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闢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二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全鎮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之多。清末民初,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為南潯人所開設。從出口貿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蠶絲出口總數為21176包,其中南潯出口數為13426包,占出口總數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國蠶絲出口達到五萬擔。到光緒十八年(1892)出口超過了十萬擔。在短短二十年,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里絲。”(《近代浙江絲綢業民族資本的發生與發展》求良儒)。在此期間,七里絲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四、民國中期進入式微階段。這期間,七里絲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機械絲的嚴重挑戰,雖然從民國元年至23年(1912~1934)這二十三年中,七里絲出口平均數占上海出口生絲總數仍然高達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八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和醫治戰爭創傷,七里絲每年出口數量不減,但好景不長,民國18年開始,出口數直線滑落,23年出口數慘跌到300包。抗日戰爭期間,蠶絲生產又備受摧殘,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為南潯經濟命脈的絲生產的萎縮,造成市場蕭條,農村破產,缺糧嚴重,民生凋蔽狀態。解放後的44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南潯經濟建設歷經了兩個階段,至今已建成了現代中小型工業為主體,商貿、農業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的市鎮。

五、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力得以解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580萬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3805.26萬元,比1957年增長6.6倍。1950年,鎮區僅有5家私營小廠,151家個體手工業戶,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革新,許多現代企業脫穎而出,工業內部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制絲、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業紛紛建立,工業從過去單一的絲織業跨人多門類的渠道。農業從解放前的單季稻發展到春花連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僅為5618.5噸,畝產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119.9噸,畝產704.5公斤,分別增長3.4倍和3.64倍。蠶繭,1949年年產54.2噸,到1977年達到239.2噸,猛增44倍。但由於受到“大躍進”的折騰,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計畫經濟的制約,經濟建設的速度是緩慢的。

南潯鎮今日南潯
六、1978年開始進入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南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創了新的前景。工業總產值,逐年呈滾動式遞增,198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3.22億元,比1978年增長8.4倍,其中鎮村工業總產值從406.78萬元,提高到1億元,增長了24.7倍。商品零售總額從3334.23萬元,提高到1.98億元,增加了4,9倍。農業總產值從1022萬元,提高到1313萬元,增長了29%。其中蠶繭從215.2噸,提高到436.29噸,增加了l倍,糧食油菜生產也連續增長。工業內部結構則起了根本性變化,1988年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183家,職工2211749人,並形成機電、製革、皮革、制絲、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產業體系。同時,村辦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117家。出口創匯1847.98萬美元。全鎮儲蓄總額增加到4931.29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發展變化,表明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經濟才能發展,才能使工、商、貿、農生產保持高速度,不斷登上新的台階。

1990年以來,鎮黨委和鎮政府緊緊依靠全鎮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鎮情出發,大膽改革創新,實現經濟建設快速、高效發展。

南潯古鎮美食

南潯香大頭菜
大頭菜又名疙瘩萊,是芥菜的變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種植史。據歷史記載,“浙江的產區很多,但以吳興南潯鎮所產的最著名”。南潯香大頭菜是以鮮大頭萊加工醃製而成,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它的主要產區在南潯鎮四鄉,品種有兩種:一種是從嘉興九里灣產的良種選育出來的(俗稱土種),它的主要特點是肉質細,辛味濃,水份少,加工醃製後的香大頭菜具有香、脆、甜之味;另一種是六十年代引進的雲南種(俗稱洋種),形狀較大,產量較高,但加工後口味氣不及嘉興種。香大頭菜加工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的好壞取決於選料和醃製過程。製作方法一般要經過,整理、曬乾、切片、鹽醃、裝甏等環節。香大頭萊具;有色澤好、口味鮮美、鹹淡適宜、略帶甜昧、聞有香氣、萊頭脆嫩、纖維細膩、整齊均勻等特色,是居家、旅行的佐膳上品。產品遠銷京、津、滬、皖、閩、贛、鄂、粵江、浙一帶,外銷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雙林姑嫂餅
雙林姑嫂餅是雙林傳統名點。相傳,清道光年間,雙林鎮閔家巷有個馬大娘,身體欠佳,兒媳知婆母愛甜食,遂動手做甜餅孝敬。做餅時,姑娘調皮,乘嫂不備,在甜餅中放一撮鹽。馬大娘一嘗,鹹甜可口,其味獨特,食慾大增。從此,雙林人就將這種製作方法廣為引用。雙林姑嫂餅已有百餘年歷史,風味獨特,至今暢銷不衰。雙林姑嫂餅,扁圓形,厚薄均勻,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潔,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有麻油香味,酥鬆爽口,由於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雙林姑嫂餅用料講究,先用上白麵粉用文火成嫩黃色,再將炒熟脫殼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後放上熬好的豬板油、少量精食鹽,放,進適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麵團用印模壓制而成。這一系列過程,稱之為“冷粉酥性操作工藝”。雙林食品廠在傳統配料、技藝基礎上又進行改進,如加進適量麻油,使之更增清香。1987年,雙林姑嫂餅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已暢銷湖州城鄉和江、浙、滬一帶。在包裝上,雙林食品廠也作了很大改進,除筒裝外,還有精美盒裝,以適應顧客需要。
諸老大粽子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紹興人諸光潮來湖州,初在震遠茶食店當學徒,繼而裹粽賣粽,因粽子鮮美而聞名湖城,人稱“諸老大”(意即第一),後於1910年自開諸老大粽子店。諸老大粽子選料講究,配方嚴格,燒煮有方,因此,具備色、香、味、形的特色。甜粽黑白分明,細沙夾玫瑰香;肉粽肉色鮮嫩,油光發亮,其外形為長條四角形,清麗修長。諸老大粽子使用祖傳配方,大伏天存放一星期不變質,冬天放半個月不走味,因而成了美食奇品。近年來,諸老大粽子開發出數十個新品種,如蛋黃粽、香菇粽等,最有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鮮肉鹹粽。據科學測定,諸老大粽子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十七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歷來為湖州的傳統美食,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1989年,諸老大粽子參加商業部組織的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展評,獲“金鼎獎”和“部優產品”稱號。1998年,諸老大食品總廠,新增經銷點三百個,每天有四千隻粽子發往上海,此外還遠銷日本。2000年以來,諸老大粽子暢銷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生意越來越紅火。
南潯盛產河鮮,經當地人巧手烹飪,色香味俱全。此外,南潯周生記餛飩、諸老大粽子、姑嫂餅、丁蓮芳千張包、臭豆腐、定勝糕,熏豆茶、百年老店“野荸薺”的橘紅糕、糯米棉糖、火腿炒螺絲、清蒸白水魚……各種地道的水鄉小吃和小菜讓人讚不絕口。南潯還盛產竹筍,當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講究,花樣繁多。野荸薺的糕點也是非常有名的。桔紅糕、定勝糕與南潯香大頭菜一起,被人們譽為南潯”三寶“。
橘紅糕
“野荸薺”橘紅糕是南潯傳統特產,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野荸薺”桔紅糕,軟而不粘,色澤桃紅,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勝糕
呈淡紅,鬆軟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將米粉放入定勝糕模型內,摁實,面上用刀刮平,上籠用旺火蒸20分鐘,至糕面結攏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臭豆腐乾
民間諺云:“臭南潯,辣烏鎮”,一般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臭豆腐乾用油煎,拌上甜蔥醬、蔥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種是臭豆腐乾放入蔥、醬、薑末等佐料,隔水清燉,即成清燉臭豆腐乾。臭豆腐乾雖有臭氣,但吃起來香,其味甚佳。
雙交面
近年來在泰安路一帶頗負盛名,交頭有滷汁、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面)為上品。鎮上狀元樓、五福樓等麵店都有出 售。
繡花錦菜
外形與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莖稍細,菜葉的邊緣有細細的鋸齒形,葉面上的脈胳富有一種曲線美。此菜只長在南潯方圓十里之內,十里之外這種菜就變種,有形而無香。

古鎮名人

董份(1510--1595)沈淮(?一1623)朱國禎(1558--1632)
溫體仁(1573—1639)董說(1620—1686)劉桐(1759—1803)
顧福昌(1796--1868)汪曰楨(1812--1882)張頌賢(1817—1892)
劉鏞(182卜1899)龐雲鐠(1833—1889)劉錦藻(1862-1934)
龐元濟(1864—1949)周慶雲(1864—1933)吳爾昌(1866-1915)
王文濡(1867—1935)張鈞衡(1871—1927)徐自華(1873—1935)
張增熙(1875—1922)龐元澄(1875-1945)張靜江(1877-1950)
蔣汝藻(1876-1954)金紹城(1878-1926)金紹坊(1890--1979)
周柏年(18801933)龐元浩(1881—1951)劉承乾(1881—1963)
徐一冰(1881-1922)褚民誼(1884-1946)周佩箴(1884-1952)

南潯鎮區點陣圖

張乃燕(1894-1958)陸志韋(1894-1970)姚克方(1899-1973)
劉承械(1901-1973)沈調民(1902-1931)沈石麒(1900-1982)
李慶賢(1902-1987)馬蓮湘(1907-1992)劉旭滄(1913-1966)
張新華(1916-1941)徐舜壽(1917-1968)洪海泉(1918-1991)
桂世扔(1920-1965)

區位優勢

圍繞上海構成了湖州、杭州、寧波、嘉興、吳江、蘇州、宜興南通,常州、無錫等城市的長江三角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很強的產業配套功能擁有六大園區兩個中心,適合內資和外商、僑商興辦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高科技電子企業,成套設備配套企業,外貿出口產品加工企業。

(一)產業構成

通信電子類 紡織服裝類 機電製造類 新型建材木業 生物醫藥業 皮革製品業

(二)海關商檢物流

區內建有湖州海關直通關點和商檢辦事處,可直接辦理海關、商檢的相關手續、並配有物流中心,使區內企業產品報關出口更加便捷。

(三)金融

區內國家各類銀行網點齊全,可快捷辦理給類金融業務。

南潯鎮南潯鎮
(四)治安環境

南潯鎮的治安是華東地區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浙江省治安案件發案率最低、無重大刑事案件發生的地區。

(五)人力資源

南潯鎮背靠江蘇、安徽江西等內陸腹地,普通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完全能滿足勞動密集型的用工需要;南潯又近臨上海、杭州、蘇州、湖州等大中城市,是全國大中專學校比較集中的地區,如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湖州師範學院等。而浙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完全能夠招考、聘用到學歷和知識水平較高的人才。而且南潯有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與市人事局的人才信息庫聯網,可以定期、不定期的為企業招聘到需要的各類人才。

交通條件

水路運輸

南潯鎮東方萊茵河

具有“東方萊茵河”之稱的長湖申航線貫穿全鎮,將南潯與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嘉興、杭州、紹興、乍浦相聯結。長湖申航道為4級航道,在鎮內建有貨櫃內河運輸碼頭,700噸以下船舶可直航上海等各大港,目前水上運輸年吞吐量8000多萬噸。

海上運輸

上海港:距南潯135公里。乍浦港是浙江對外開放口岸,也是浙江省第二大港口。寧波北侖港:距南潯245公里,是中國四大國際中轉港之一,可停靠30萬噸級貨船張家港:距南潯165公里,是長江航線中一個重要內陸港口。南潯的本業生產所需原木基本上從這裡進口。

公路運輸

南潯鎮小鎮交通
318國道貫穿全鎮。申(上海)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高速公路和申(上海)嘉(嘉興)湖(湖州)高速公路,均於2008年建成通車,入口處距南潯鎮不足5公里。東距乍(浦)―嘉(興)―蘇(州)高速公路30公里。從南潯至蘇州50分鐘可以到達,距乍浦港1小時15分鐘可以到達。西距杭(州)-寧(南京)高速公路36公里,到杭州為1小時,到南京為2小時30分鐘南距滬杭甬高速公路45公里,到寧波北侖港為3小時。與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相距105公里,與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相距120公里,與浦東國際機場相距165公里。

鐵路運輸

南潯距華東鐵路第二大通道宣杭鐵路湖州站54公里,南往杭州,福建,北通山東,北京

基礎設施

區內道路縱橫,四座跨運河大橋已經建成.企業建設與投產開業前所需的水、電、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具備為外商投資者投資興業的一切條件.

道路

區內採用網路式道路系統,均為黑色柏油或水泥道路,路幅寬20-120米,兩側有人行道,綠化帶及路燈.道路平均標高+3.0米,地下埋設管線標高-1.6米左右.

南潯鎮電站
電力

目前擁有110千伏變電站二座.保證區內企業的正常用電.區內規劃建造220千伏變電站1座.

供水

擁有總日供水量6噸級自來水廠四座。出廠水壓3-3.5公斤。上水管管經:Φ100-Φ600毫米

排水

區內水泥道路下已方設專用的雨水排水管網,雨水就近排放。下水管:Φ450-Φ000毫米

南潯鎮 通訊服務
通訊

區內建有裝機容量5萬門的程控電話IP電話,並正在進行寬頻數字交換網改造。

排污

區內建2.5萬噸級的排污管道,至每個企業紅線。污水管:支管Φ300-Φ600毫米;總管Φ1000-Φ1500毫米。

供熱

區內建有2.5萬千瓦時熱電廠一座,供氧能力160噸/小時,壓力為10公斤。

經濟建設

工業

南潯鎮工業
南潯鎮歷史上靠生產經營蠶絲業發展成為巨富之鎮。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潯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形成以木業、通訊電纜、建材、機電、輕紡等行業為主導產業,以兔毛業、皮製業、童裝業為專業群塊的工業經濟,結構合理,優勢明顯。“萬順”、“生力”、“江南”、“聖船”等為代表的九家億仟企業已較具規模,個私工業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成長點。全鎮現在各類工業企業2600家,個私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4.13%。

南潯城市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現已形成10平方公里的工貿新區,區內已有外資企業30餘家,進駐企業200多家,其中包括規模宏大的生力集團、江南生物科技公司、江南通信電纜集團、南方通信、梅月集團等,並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為龍頭,皮革皮件、電機電梯、生絲毛紡、建材木業為主導的產業框架。開發區現已擁有民營科技園區、外商投資園區、商貿市場園區、高新科技園區、教育園區、效益農業觀光園區等六大區塊。

南潯鎮農業經濟
農業

南潯鎮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推進產業化進程,通過近兩年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英雄村的觀光農業;祝塘、燈塔的花卉苗木和家禽;東遷的甲殼類繁育基地;橫街的兔毛加工;潯南的優質葡萄等為代表的專業村40個,農業專業戶,2500戶,農業龍頭企業15家,示範基地10個,初具規模的種類專業戶900戶,已成為我鎮農業經濟發展中新的支柱,農村經濟在產業調整中更具生機和活力。

投資政策

進區企業優先供地,土地使用權實行保本出讓,外商投資企業及高新技術項目,出讓金再予優惠。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工業用地為五十年,商貿用地為四十年,居住用地為七十年。

南潯鎮南潯招商
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外商投資項目的外商投資企業,從其獲利年度起前2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減半期間裡企業繳納的所得稅按所得部分的100%給予補貼;第六年至第十年企業繳納的所得稅按市得部分的50%給予補貼。

產品先進型企業按國家規定所得稅期滿後,減半繳納企業所得稅。對認定為高新技術的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享受地二條政策後,第11年至15年企業交納的所得稅按地方所得部分30%給予補貼。

產品出口型企業的投資者,從企業獲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企業,經營期不小於五年的按規定退還其在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產品出口企業,先進技術企業退還100%)。按所得部分30%補貼給企業。

進區企業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享受進口設備關稅減免;購買國產設備,其設備投資金額的40%可在企業新增所得稅中抵免。

進區企業免徵固定資產方向調節稅。進區企業,除國家、省規定稅費處,實行“無費”管理。

開發區以高新科技園區為載體,大力吸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一IC為核心的信息產業,以基因工程為標誌的生物技術產業以創新為目的的研究發機構,開發區指定了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創新、創業、開發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旅遊景點

南潯鎮美麗南潯
南潯是省級旅遊區,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蹟較多,豐富的物產與發達的交通引入入勝,具有明顯地方特色。南潯鎮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張靜江故居、絲業會館、劉氏梯號(紅房子)、求恕里等古建築群。南潯古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貢獻獎”,並相繼獲得了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文明鎮等榮譽稱號。菱湖的“桑基魚盪”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傳統養魚生態農業模式,2003年被評為全國旅遊資源最高等級——五級標準。南潯區還是全國古橋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所轄南潯、雙林、菱湖、善璉等都是著名的江南古鎮,形成了全國少有的古鎮群落。

南潯古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東與江蘇蘇州(吳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區32公里,是湖州市接軌上海浦東的東大門。南潯歷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1991年被列為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

南潯鎮歷史悠久,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因濱潯溪河而名潯溪,後又因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鎮,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由於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明萬曆至清中葉南潯經濟空前繁榮鼎盛,清末民初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由此一躍成為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民間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

南潯鎮又稱懿德堂,
南潯的古鎮旅遊區大致可分為三大區塊:第一塊以南市河及其兩岸的南東街、南西街為主的南潯旅遊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國家文保單位)、劉氏梯號(市文保單位)、南潯絲業會館(市文保單位)、求恕里、南潯史館(南潯商會舊址)(市文保單位)、江南絲竹館、廣惠橋(市文保單位)等景點分布其中。在這裡庭院深深的名人舊宅、古色古香的傳統街巷和風景如畫的市河無一不讓你感受到當年南潯古鎮的繁華和江南水鄉的獨特風情。第二塊是由小蓮莊(國家文保單位)、嘉業堂(國家文保單位)、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南潯素以園林和藏書樓聞名天下,小蓮莊和嘉業堂就是其典型代表,小蓮莊位於鷓鴣溪畔,碧水環繞,園內綠木深深,不染一點俗塵,粉牆黛瓦,蓮池曲橋,奇峰怪石,讓人品位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意境,內有御賜牌坊匾額、碑廊、家廟、淨香詩窟、叔苹獎學金成就展覽館等景點;嘉業堂與小蓮莊僅一河之隔,為清末著名藏書家劉承乾所建,其園林造法和小蓮莊異曲同工,而園內的藏書樓則聞名天下,內藏有書籍60萬卷,共16萬餘冊,其中有不少海內珍本、孤本;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和久安老年社會福利中心是久安公司新近開發的景點,文園與小蓮莊和嘉業堂毗鄰,內有文昌閣、徐遲紀念館吳壽谷藝術館和南潯名人長廊等景點。第三塊是以東大街以東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為主的東北區塊,此外還包括尚待開發的龐宅、金紹城故居及東圓、宜圓遺址等。東大街原是南潯古鎮的第一商業街,街南即為市河,街兩側有五福樓、大慶樓、天雲樓、長興館、大陸旅館、“野荸薺”茶食南貨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故居(市文保單位)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連的要數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其女眷家僕而建的百間樓(市文保單位)。百間樓沿河而建,即充分利用空間,又富於想像,顯得很有層次,她與不遠處的洪濟(市文保單位)、通津(市文保單位)二橋組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潯人質樸善良,具有豁然聰慧、維和積福的性格特點,又具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人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稱。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宋、明、清三朝,南潯籍進士41人,宋、元、明、清時期,潯籍京官56人;明、清兩代全國各地州縣官56人。在南潯古鎮上出現了很多歷史人物: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近代著名藏書家、嘉業堂藏書樓的主人劉承乾;以經營生絲髮家的南潯“四象”,劉鏞、張頌賢、龐雲曾,顧福昌;我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至今都留下了他們的蹤跡。

文化教育

南潯鎮學前教育
全鎮現有高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2094人;國中4所,在校學生3556人,校均規模889人;國小6所,在校學生7854人,校均規模1309人;民辦國小3所,學生4077人,校均規模1359人;幼稚園7所,另有村級幼兒班18個,入園人數3542人;成人學校1所。潯溪中學、南潯實驗國小均為省示範性學校;南潯中心幼稚園為省示範性幼稚園;潯溪、馬腰、橫街、三長幼稚園均達到市一級幼稚園;南潯成校為省示範性成校;橫街國小、馬腰國小為省標準化學校。

南潯素有“文化之邦,詩書之鄉”之稱。歷代名人輩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現有全國有影響的潯藉專家學者8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9人。

南潯鎮書香世界
《江南園林志》云:“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僅見”。南潯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如馳名中外的文化寶庫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佳構小蓮莊;獨具江南風情的沿河居民建築群、明代百間樓;號稱“江南第一宅”的張石銘舊居和民國元老張靜江故居以及穎園、絲業會館和大小古橋等。由南潯商會改成的南潯史館已成為展示南潯歷史的對外宣傳視窗。

南潯鎮建於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南潯鎮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學者有80多人,故南潯有“詩書之邦”、“鎮志之邦”之美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藝巨構小蓮莊,中西合璧建築張氏舊宅,無不透視出深厚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文化色彩。一鎮擁有8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級職稱的教授、專家更為江南其他鄉鎮所罕見。南潯已經成為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後花園,成為城市居民休閒、度假、療養、觀光遊覽的最佳勝地。

旅遊注意

景區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
開放時間:8:00-17:00
成人門票原價100元 蘇州各大旅行社報名80元
特殊人群:A.免票政策:身高1.2米(含)以下兒童;隨團工作人員憑本人國導證IC卡、旅行社經理資格證、領隊證和大巴駕駛證(A證、A1證)任一證件免票;持國家新聞總署或國家廣電總局頒的發記者證;離休幹部證;殘疾證;軍殘證;80周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免票。
B.優惠政策:身高1.2米--1.5米(含)兒童;持老年證(或60周歲以上身份證)、三十年教齡證、現役軍人、軍官證、中國小學生證半價50元
溫馨提示:門票包含嘉業堂藏書樓、小蓮莊、張石銘舊宅、張靜江故居(近期整修中,開放)、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文園、百間樓、南潯商會、求恕里九大景點;遊船另收(15分鐘線路100元一船,每船限坐8人)、導遊費另收(中文導遊120元/位);通過本網預訂南潯古鎮門票當天有效。
旅遊季候
南潯古鎮一年四季皆宜旅遊,相對而言,以春暖花開或秋風送爽之時為最佳。
南潯的春天,水暖花開,陽光明媚,沿河兩岸新綠的柳樹分外迷人,是水上游古鎮鎮的最好時節。
秋季涼風習習,行走於古鎮細長的石板路,感受百間樓無窮的古樸與溫美,讓人沉醉其中。
然而,夏冬兩季也各有看點。夏天是賞小蓮莊荷花的最好時候,滿池盛開的荷花掩映與宅院古樓閣之中,美不可言。
冬季,古鎮春節的熱鬧氣氛與古建築散發的濃厚文化氣息,會讓人流連忘返。
南潯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潤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6℃,1月氣溫最低,平均2.8℃—3.8℃;7月最高,平均28℃—28.3℃。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榮譽

受獎單位 時間 受獎名稱 授予單位
南潯鎮 1989 全國村鎮建設文明集鎮 國家建設部、農民日報、建設報
南潯鎮人民武裝部 1989 預備役工作先進集體 國防部
南潯鎮 1990 全國衛生先進集體 中央愛國衛生委員會
南潯鎮 1990 全國10個衛生示範鎮之一 中央愛國衛生委員會
南潯鎮 1990 村鎮建設先進鎮 國家建設部
南潯鎮 1991 全國村鎮建設先進 國家建設部
南潯鎮 1991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體育總會
南潯鎮 1991 全國計畫生育宣傳先進 中宣部、國家計生委
南潯鎮 1993.9 全國老年人協會先進單位 全國老年人體育協會
南潯鎮 1994.6 全國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 中共中央組織部
南潯鎮 1994.6 全國民政工作全優鄉鎮 國家民政部
南潯鎮工會 1994.12 全國工人文化宮先進集體 中華全國中工會
南潯鎮 1994 “綠色小城鎮”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南潯鎮 1995 建設規劃管理先進單位 省政府
南潯鎮 1995 市政公用設施普查先進單位 省政府
南潯鎮 1995 市政公用設施普查先進鎮 省建設廳、統計局
南潯鎮 1995 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鄉鎮 省政府
南潯鎮 1995 中國鄉鎮之星 國家民政部
南潯鎮 1996.5 浙江省衛生鎮 省人民政府
南潯鎮 1996.11 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 國家建設部
南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1997 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 國家農業部
南潯鎮 1998 小城鎮改革綜合鎮 省政府
南潯鎮 1998.1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省委、省政府
南潯鎮 1998.3 小城鎮改革綜合試點鎮 省綜合改革領導小組
南潯鎮 1999 浙江省教育強鎮 省政府
南潯鎮 2000 全國衛生鎮 中央愛國衛生委員會
南潯鎮 2001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南潯鎮 2001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 國家體育總局
南潯鎮 2001 全國計畫生育先進集體 國家計生委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遺址類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吳越江南名古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