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

杭嘉湖

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內最大的平原,地理上為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位於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包括嘉興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東北部。杭嘉湖平原是中國歷史上至今為止始終保持高度發達的三個平原富庶地區之一(另外兩個平原地帶是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

地理介紹

杭嘉湖平原位於中國浙江省北部。是浙江最大的堆積平原,面積約7620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平均海拔

杭嘉湖杭嘉湖
3米左右。地面形成東、南高起而向西、北降低的以太湖為中心的淺碟形窪地。平原上水網稠密,河網密度平均12.7千米/平方千米,為中國之冠。

絲綢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已經如同今日最熱門的股票一樣:熱銷海外,價格變化無常,而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全世界的神經。它的品質位居榜首,中國的皇室和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一件由杭嘉湖絲綢製作的華服為榮。而在最新的考古發現中,這裡還被證實為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區的湖州市被發現,距今4700多年。

杭嘉湖絲綢杭嘉湖絲綢

歷史概述

漢代之後,北方多戰亂,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明清江南桑蠶絲綢業達到頂峰。

絲綢之鄉形成的條件

杭嘉湖平原位於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四周高,中間低,水網密布,不利於排水。桑樹耐旱,不喜濕,那么究竟杭嘉湖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把“滄海”變成桑田的呢?
水利上,歸功於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河渠漊港和運河荻塘,所謂“橫塘縱漊”。在雨季河水會流入太湖,在旱季則引太湖水灌溉農田。
土地上,人口的遷移,特別是在南宋後,人口的大量南徙,為了解決糧食等問題,加強對農田的開墾,許多沼澤地都被改造成膏腴農田,還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
水質也是影響絲綢質量的重要因素,繅絲需要大量的水,長江流經杭嘉湖地區,水流緩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積下來。
生產模式上,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形成特有的生產模式,保證了桑樹生長。
在傳統養蠶技術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以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採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乾”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餵蠶,絲光白而韌。

歷史輝煌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寧﹑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的﹑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的織造局。掌織辦宮廷所需及官用之綢緞、絹帛、布匹等紡織品。清皇室內各府規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龍袍、鳳衣都必須用此地的絲綢精織而成。清康熙時織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選取湖絲作經線製成的。

參考資料:杭州紅門局

杭州紅門局東起定安路,西至勞動路。封建朝代,杭州民間絲織業發達。由於文武百官所穿服飾需大量綢緞縫製,故從吳越國開始,杭州便設有官府織物機構,專事採辦、製作絲帛織物以供朝廷百官和豪門權貴享用。到了明代,杭州絲織產業已頗具規模。明永樂二年(1404),朝廷在御史台舊址專設織造局,負責織染綢緞,為皇室製作鳳冠龍袍、綸巾緞靴。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美稱,而紅門局則可被視為“府中之府”,內分官廳和織廳,官廳主要負責採集、運輸及管理等事物,有各種用房上百間,並建有三個大廳,正廳懸掛“天章首煥”的匾額;織廳主要由一百多個織染作坊和兩個庫房組成,其大堂的匾額寫有“經綸”二字。紅門局匯集能工巧匠,精染細紡各色綾羅綢緞,做工考究,質地優良。
紅門局原稱北局,民間因其有紅漆大門而俗稱紅門局。建築採用園林式布局,石山木廊,廣種梅花。每當暖風綻苞之時,彩帛與鮮花相映成趣,常引來不少市民登門觀賞,更有文人雅士賦詩助興,使之更負盛名。後毀於太平軍戰火。
有《紅門局看梅》:
紅牆婉轉護官梅,早向東風取次開。笑我三人頭盡白,也隨游女看花來。嫩晴天氣午風和,坐對茶煙揚碧柯。領略花間春意趣,機聲停處鳥聲多。

水利工程

平原表層沉積物以細顆粒泥沙(細粉沙、粘土)為主,屬河流湖泊堆積物,其南緣屬潮灘相沉積物,土質粗而疏鬆,地面缺少湖泊、水系變稀,地形相對高亢。平原內這種地面高程、沉積杭嘉湖物質地和水文狀況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水利設施及工程建設等方面有深刻影響。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以春夏(5 7月)的梅雨和夏秋(8~10月)的颱風雨為主,年平均降水量約1100mm。地形總趨勢為由西向東傾斜。流域西部為山區、 丘陵,中、 東部為平原、窪地,面積分別占全流域的22%和78%,其北、 東、 南三邊均築有江堤或海塘。

地域特點

杭嘉湖杭嘉湖
其特點是:①湖泊眾多,全區共分布大小湖泊189個,面積約3231km ,其中太湖面積達2460km ,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水深2~3m,容積44.3億m ,是調節流域洪、枯水的中樞;②水網密布,河道密度達3~4km/km ,河網縱橫交織,與湖泊相互溝通,兼起蓄、泄作用;③河道比降十分平緩,又受潮水頂托,泄水能力小,易成洪澇災害,水位的變化對地區治理常有較大影響。1954年流域內發生20世紀以來最大 洪水 ,嘉興最高水位達4.38m,太湖東部淀泖區最高水位達4.2m,淹沒農田785萬畝,沿湖城市大部分進水 上海市主要受黃浦江潮位威脅,1949年以來市區曾3次進水。太湖流域加上蘇北的南通市,通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流域內有上海市和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及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三市。1985年總人口3260萬人,密度893人/km ;耕地2650餘萬畝,其中水田2100萬畝;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13%,財政收入占1/6。流域內的上海港是中國最大港口。內河航道里程長達3000km,1983年水運量達 1.73億t。按單位國土面積的產值、財政收入和水運量等指標,均居全國之冠,被經濟界譽為中國的“金三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