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

西夏陵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著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1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2017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

基本信息

概述

西夏陵中的“雙陵”:西夏太祖繼遷的裕陵、太宗德明的嘉陵 西夏陵中的“雙陵”:西夏太祖繼遷的裕陵、太宗德明的嘉陵

西夏陵又稱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坐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大約35公里,建設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也是寧夏最重要的一處歷史遺產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觀。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王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7月,國家文物局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加強寧夏文化遺產工作框架協定》。在此基礎上,國家文物局進一步將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2015年重點扶持項目。 2011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坐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著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布列著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築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台等建築單元組成,平面總體布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為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占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裡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煌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築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

西夏王陵三號陵塋域面積15萬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的和保護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家認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為了讓海內外人士了解西夏歷史,探究西夏文化,在不斷加強西夏王陵陵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著力開發了以三號陵為中心的遊覽區,相繼建設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西夏王陵成為人們了解西夏歷史、探尋西夏文化的一處重要文物旅遊景區。

規模

陵塔是陵園的主體建築,原為圓形密檐塔,塔身黃土夯築,其外形木構建築支撐形成七級浮屠,基礎直徑36米,現存高度24米。 陵塔是陵園的主體建築,原為圓形密檐塔,塔身黃土夯築,其外形木構建築支撐形成七級浮屠,基礎直徑36米,現存高度24米。

西夏王陵陵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其規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相當。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築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

布局

西夏陵布局復原圖 西夏陵布局復原圖

1227年,蒙古滅西夏,戰火殃及陵區,地面建築全部被毀,陵墓大部被破壞。在被蒙古大軍損毀前的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台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於陵園最南端。碑亭位於其後,這裡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 

碑亭後是月城,南牆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裡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牆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台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並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

琉璃迦陵賓伽:2001年西夏3號陵區出土。 2001年西夏3號陵區出土的可與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獅身人面像和古希臘殘臂雕塑維納斯媲美的珍稀文物--琉璃迦陵賓伽(妙音鳥)

陵台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築中陵台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台,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無前例,是党項族的創造。塔式陵台前有獻殿,用於供奉獻物及祭奠。陵台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樑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牆板,墓內有朽棺木,為土葬。

陵城神牆四面居中有門闕,神牆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西夏王陵3號陵園是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和保護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家認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稱“昊王墳”。陵塔位於墓室的正後方,為中原地區陵墓所未見,反映了西夏貴族特殊的葬俗。王陵中出土的西夏碑礎、墓碑、鎦金銅牛和骨灰木盒,都以其真實的資料再現了絢麗多彩的古西夏文化歷史。
另外,在陵城東南角闕和東門發現的用於建築裝飾的栩栩如生的“妙音鳥”(佛經上稱為迦陵頻伽)、從各地徵集的具柄銅鏡、西夏陶瓷等文物令人大開眼界,也讓遊客讚嘆不已。

特點

獻殿是陵園內用於祭祀的建築,八角形的台基上原建有正方形的9間敞開式殿堂。 獻殿是陵園內用於祭祀的建築,八角形的台基上原建有正方形的9間敞開式殿堂。

歷朝歷代帝王貴胄們既希望陵寢恢宏壯麗,又希望能夠不被盜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卻不是位於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於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定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明代萬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設定在寶城的側面,令人難以察覺,20世紀50年代發掘時曾讓考古人員苦思冥想,大費周折。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並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定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台之間有一條突起於地面之上的魚脊樑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考古發掘顯示,和奢華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簡樸”得多,為位於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構成的三室土洞式結構,陪葬品也相對較少。這種種鮮見的特徵,毫無疑問都是党項民族的創造。

發現

上溯770多年前

西北大地有一個與 、遼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 歷史上稱之為“西夏”。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 地方萬餘里,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後傳位十主。

13世紀

月城是附建於陵園內城前面的小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 月城是附建於陵園內城前面的小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

13世紀,成吉思汗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興起並日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和擄,首當其衝的便是西夏。22年間,蒙古先後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圍夏都興慶府達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雖戰無不勝,遇到西夏卻遭西夏人拚死抵抗、陷入苦戰之局,蒙古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 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敝野。經歷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了,党項族也從此消失。只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
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成了一個又一個謎。無法查找典籍資料,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党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著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1972年6月

1972年6月,蘭州軍區某部正在寧夏 賀蘭山下修築一個小型軍用 飛機場。十幾天之後,幾個戰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它們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方磚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戰士們誰也看不懂。部隊首長看過後,命令戰士們立即停止 工程挖掘,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距離 銀川市40公里的工程現場,對 現場的保護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時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10天之後,一個古老的 墓室終於在這個坑道下重見天日。墓室中發現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奪天工的工筆壁畫,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方磚之上布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 花紋……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 研究和測定,認為這是一個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塊字正是今天被人們看作如天書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 文明突然湮滅在茫茫的歷史煙塵之中。因而這項規模並不大的挖掘,卻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考古人員們立即在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發現。結果事實到底沒有讓他們失望——連綿的賀蘭山背景中,一片無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個又一個金字塔形高大的黃土建築,在廣闊的西部天空下顯得格外雄偉。每個較大的黃土建築周圍,均環繞著方形的城牆等到輔助性 建築,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們的斷壁殘垣在風蝕日曬之中,卻顯示著一種永不屈服時間和沙暴磨礪的頑韌。當時,考古人員在這裡時共發現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並按調查順序進行了首次編號。不久,他們終於認定這些雄偉的建築正是西夏皇家陵墓。西夏王陵在這裡靜臥了千年之久!

30年期間

考古人員對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 研究,共清理的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個碑亭及一個獻殿遺址,從中發現了一些很珍貴的西夏 文物。這些文物中有 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遊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繪畫,有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有“開元通寶”、“淳化通寶”、“至道通寶”、“天禧通寶”、“大觀通寶”等各個時期的流通錢幣,有工藝精巧的各類銅器、陶棋子等文物。更讓人 驚訝的是,這當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獨特的 石雕和泥塑。這些文物的發現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 價值的實物。
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還對陵區進行了多次全面系統的調查與測繪 調查,並不斷發現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發現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後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餘座,截至1999年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 專家證實,還有一些尚未發現的和由於賀蘭山山洪等自然 因素而消失的並不在少數,因此其真實 數量可見一斑。東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園在 中國實屬罕見。沒有秦陵的鋪張、沒有唐陵的華彩、沒有明陵的氣派、沒有宋陵的考究,卻更表現出一種磅礴的 氣勢,難怪有關學者感嘆,若能恢復西夏王陵本來富麗堂皇的 建築、松柏相映的環境和紫煙氳氤的 氣氛,宏大壯麗的帝王陵園景象將再現於西北邊陲。在精確的坐標圖上,人們還驚奇地發現,九座帝王陵組成一個北斗星圖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2000年4月 結束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西夏王陵的調查與發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 科學價值和意義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

陵區

碑亭是置放陵墓主人碑銘的建築,位於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 碑亭是置放陵墓主人碑銘的建築,位於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

陪葬墓隨諸陵分屬各區,其中一區32座,二區48座,三區97座,四區16座。大多破壞嚴重,有的土冢被平,絕大部分墓園僅剩牆基。它們成組排列,但附葬何陵,沒有明顯標界。與帝陵相比,陪葬墓規模小,形制簡單。

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築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裕陵

考古調查稱1號陵。位於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後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

內城是象徵皇宮內城的建築,平面呈長方形。 內城是象徵皇宮內城的建築,平面呈長方形。

考古調查稱2號陵。位於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為夏國王,遂建宮闕於鏊子山(今陝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

考古調查稱3號陵。位於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後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通蕃漢文”。宋天聖六年(1028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 ——)。24歲被立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製文字(西夏文)。宋寶元元年(1038年),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並稱臣於宋。宋冊封其為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3號陵 3號陵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

安陵

考古調查稱4號陵。位於泰陵西約2公里的賀蘭山山腳下,陵園東、西、北三面環山,面積約10萬平方米,坐北朝南。陵台八面五級,高15米。陵園布局與泰陵相同,由闕台、碑亭、月城、獻殿、陵台、墓道等部分組成。嫌遺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涼祚(1047年 ~1068年),元昊妃沒藏氏之子。1048年國相沒藏式兄沒藏訛龐唆使元昊長子、皇太子寧令哥殺死其父,復誅寧令哥,立涼祚為帝。周歲即帝位,改元延嗣寧國。沒藏氏立為太后,因帝年幼,母與舅沒藏訛龐執政6年。其間與北宋、契丹時戰時和。性好佛,西夏天佑垂聖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數萬建承天寺。實行親宋政策,仿宋朝官制,增設職官,起用漢人,調整州軍,與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在位20年。謚昭英皇帝,廟號毅宗,墓號安陵。

獻陵

獸面紋琉璃瓦當:1974年西夏6號陵區出土。 獸面紋琉璃瓦當:1974年西夏6號陵區出土。

考古調查稱5號陵。位於泰陵(3號陵)北2.3公里,面積10萬平方米,破壞嚴重。陵城方形,邊長183 米,陵台夯土已被後人取做他用。該陵有碑亭3座,西邊一座,東邊南北兩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殘碑63塊,東碑亭出土漢文殘碑26塊。陵園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為毅宗涼祚之長子。1068年宋冊封為夏國主。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歲時,始親國政,實行聯遼政策。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卒,年26歲,在位20年。謚康靖皇帝,廟號墓宗,墓號獻陵。

顯陵

西夏王陵沙盤復原 西夏王陵沙盤復原

考古調查稱6號陵。位於獻陵西650米處,陵園緊依荷蘭山腳,西北兩面環山。獨特之處有馬蹄形外城,南面開口,東西牆前端至月城終止,陵園的闕台、碑亭、月城、獻殿、陵台、墓道等布局與其他黃帝陵園相同。陵園主李乾順(1083年-1139年)為惠宗李秉常之長子。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僅3歲。國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浦操縱。1087年被宋朝冊封為夏國主,1088年被遼冊封為夏國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親理國政,實行結遼抗宋抗金。後來金以土地相誘又背遼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國方針,貞觀年間刻印的《貞觀玉鏡桶》是一部依法治軍的軍事法典。加強了軍事力量,擴展了領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歲。在位54年。謚聖文皇帝,廟號崇宗,墓號顯陵。1972年~1975年,寧夏文物工作者正式發掘顯陵,墓室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東側室、西側室組成。墓道全長49米,墓道甬道兩壁有武士像壁畫。墓室內出土有甲片、銅泡飾、銅鈴、瓷片、鐵釘、珍珠。發掘前此墓多次被盜,出土遺物不多。

壽陵

考古調查稱7號陵。位於獻陵北3公里。陵園面積8萬平方米。陵園已被現代建築破壞,僅剩闕台、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牆、陵台。壽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為崇宗乾順長子,16歲即帝位,改元大慶。李仁孝統治時期,放糧賑饑,減免阻水,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西夏人慶元年(1144年),令州縣各立學校,並立大漢太學,親釋典。人慶三年(1146年)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發展科舉制度,購買儒家典籍,組織人力翻譯出版西夏文儒家經典著作,於翰林學士院內設有翰林學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學士。封西夏文字創製者野利任榮為廣惠王。天盛年間,修成法律《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是我國第一部以少數民族文字制定、頒布的法律。大興文治,整傷吏治,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加強了封建統治,使夏國“典章文物,燦然成一代宏規”。西夏乾祐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歲。謚聖祖皇帝,廟號任宗,墓號壽陵。

莊陵

1999年國家撥款對西夏王陵的陵園進行了清理保護,出土了一批建築構件和珍貴文物。 1999年國家撥款對西夏王陵的陵園進行了清理保護,出土了一批建築構件和珍貴文物。

考古調查稱8號陵。位於7號陵西北,相距500米,緊靠山腳。莊陵墓主李純祐(1177年~1206年)為任宗仁孝張子。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時年17歲。西夏天慶元年(1194年)初金冊封為夏國王。李純祐是西夏歷史上“能循舊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的方針。但此時蒙古突起於漠北,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西夏國內上層同志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純祐母羅太后的支持下,自立為帝,純祐“死於廢所”,年30歲,在位14年。謚昭簡皇帝,廟號桓宗,墓號莊陵。

康陵

考古調查稱9號陵。位於7號陵東北。地上建築除陵台外其餘建築無存,陵台已坍塌過半。康陵墓主李安全,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順之孫。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六月,羅氏為子請封冊於金,金冊封為夏國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並破克夷門,進圍中興府。李安全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守御。蒙古兵引黃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極多。李安全遣使乞援於金,金拒絕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納女請和,夏金關係趨於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齊王遵環廢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歲,謚靜穆皇帝,廟號襄宗,墓號康陵。

考古發掘

1971年冬

寧夏博物館的鐘侃聽陝西 考古所的劉最長稱他曾見到賀蘭山下有一片墓冢,估計是唐墓。是年冬天,鍾侃等人到賀蘭山下進行考古調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 空軍某部正在墓群的北部施工,調查者在陵區最北面一座陵前面的一條戰壕的虛土裡,發現了很多刻有漢文和西夏文的殘碑塊。根據碑塊上的西夏 文字他們立即斷定這片墓群應為西夏時期的墓群,並推測出土殘碑的地點可能是陵園的碑亭遺址。幾天之後,調查者再次來到 賀蘭山下,開始為期10餘天的調查,所到之處,陵墓周圍各種建築構件散落的很多,有些較完整的構件尚可辨出形制,月城內墓儀石刻殘件上的人物胸前纓珞、蓮花帽;動物的利爪、鱗片等文飾雕刻得非常細緻精美。這次調查把當時一座陵塔頂部建有水塔的陵確定為西夏皇帝墓,編為1號墓(現編號為9號陵),並由北向南為9座較大的墓編了15個號(15個編號中有6個是空號,留給以後調查發現的陵墓使用)。調查過程中,他們對9號陵的碑亭遺址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清理出力士碑座4 個,夏漢文殘碑近千塊。所出土 文物現藏於寧夏博物館。

1972年

寧夏博物館就西夏陵的調查結果向國家文物局作了匯報,國家文物局對此非常重視,明確指示今後要繼續做好對陵區文物遺址的考證和保護工作。為加強對陵區的考古 研究,決定發掘一座大型的墓葬。
1970年代的考古調查與發掘,這一階段 工作主要是:
1、1972~1975年對6號陵的發掘。
2、4座陪葬墓的發掘,即1972~1975年對M77、M78兩座墓葬的發掘,1975、1977年對M182、
M177兩座陪葬墓的發掘。
3、1973年對7號陵碑亭的發掘。
4、1976年對缸瓷井2座磚瓦石灰窯的發掘?。
5、1977年對5號陵碑亭的發掘。
80年代的考古調查與發掘,主要有三項:
1、1986~1987年兩次對陵區北端一處大型建築遺址的發掘。
2、1987年對3號陵東碑亭的發掘。
3、先後三次對整個陵區全面系統的 調查與測繪,對發現的陵墓進行編號並繪製了陵區地形圖
和陵墓分布圖。
1990年代以來只對3號陵東碑亭於1998年進行了清理髮掘。

考古調查

西夏陵 西夏陵
西夏王陵的考古調查和發掘 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展了斷斷續續的工作(見前文)。隨著文化事業和旅遊經濟的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銀川市政府,對西夏王陵保護開發工作十分重視,並按國家文物局關於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定總體保護規劃的要求,制定出“西夏陵區總體保護規劃方案”,此方案於2000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形成《西夏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使西夏陵區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研究、旅遊開發利用工作,步入了更加全面系統和科學規範的軌道。 1999年10月下旬,朱鎔基總理視察西夏陵,對開放的三號陵園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建設表示了特別關注,經國家計委撥出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三號陵園的搶救保護和環境整治。為貫徹朱鎔基總理指示精神,落實國家文物局批准的《西夏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2000年7月,應自治區領導邀請,在國家 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文保司司長楊志軍率領下,宿白、謝辰生、徐苹芳、黃景略、張忠培、蔣忠義、吳家安、付清遠一行10人組成的專家組,來銀川審議西夏《3號陵園建築遺存加固維修設計方案》和《3號陵園建築遺存清理髮掘計畫》,國家文物局委託敦煌研究院負責實施加固維修工程,寧夏考古所負責發掘清理工作,並組成加固維修隊伍和考古隊伍,簽訂工作協定,由 自治區與銀川市文物管理部門主持進行施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委派蔣忠義到現場指導清理考古發掘工作、付清遠指導加固維修工程。擬於2000年8月,兩項工程同時開工,力爭2001年底完成這兩項工作任務,之後完成清理考古發掘報告和加固維修工程報告,並以此作為示範,在取得成功經驗的 基礎上,再計畫安排其它陵墓的搶救考古清理和加固維修等保護工作,落實《西夏陵保護規劃》中確定搶救保護任務,達到規劃中的理想目標。此本考古發掘報告,就是規劃中的一項工作成果。三號陵的考古清理髮掘隊伍,由 寧夏自治區考古所和西夏陵管理處人員組成,考古所副所長杜玉冰任隊長,考古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餘軍、王惠民、陳曉樺、張莉、周贇、陳安位和王建斌;西夏陵管理處參加工作的人員有王昌豐、布加、楊弋、溫濤、楊月紅、高義文、袁偉、馬升林、孫國海。應自治區文物局邀請,國家文物局委派蔣忠義、徐殿魁、楊國忠三位專家到現場指導考古發掘工作。後勤工作由西夏陵管理處辦公室承擔,由於他們的 努力工作,才保證了考古工作的 順利進行。
三號陵園是用探方法進行考古發掘,月城和陵城採取統一布方,第一個探方坐標點設定在月城的東南角,探方號採用四位數,其前兩位為探方的縱坐標(從南向北),後兩位數為探方的橫坐標(從東向西),如T0101即設定東南角的第一個探方,從東向西的第16探方,編為T0116。每個探方 面積為10×10 米,方向為150度,與陵園方向一致,探方邊與陵城牆走向基本一致,這樣發掘的範圍和遺蹟都很方整一致。另外對分散的單體建築,如四個角台、兩個闕台、兩個碑亭,由於離月城和陵城的探方網較遠,只好按遺址單獨布方 編號,其中東西碑亭是以前發掘的,探方號仍沿用以前的編號,即T1~T10。

旅遊指南

1998年以來,隨著陵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 強化,我們注意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對西夏陵的 宣傳,努力把西夏陵建設成寧夏對外開放的靚麗視窗和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管理處先後組織舉辦了“西夏陵之夜”大型文化活動,加強與新聞單位的聯繫,使西夏陵各項工作備受新聞媒體的關注,幾年來總計在區內外新聞媒體刊發宣介信息700多條,與中央電視台、區市台聯合拍攝專題片《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西夏 王朝》,與廣東電視台、香港 鳳凰衛視中文台聯合拍攝“神秘的西夏陵”,面向海外發行。與澳門日報社聯合推出了“悠悠西夏何處尋”專題報導,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深圳晚報》等多家國內大刊物通版介紹西夏陵,很好的宣傳了銀川、宣傳了寧夏。
事實上,李元昊稱帝建國後,曾經追封其祖父和父親為帝,所以西夏有12位名義上的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沒有陵墓之外,西夏王陵區當有11座帝陵,但僅發現9座,另外兩座陵墓不知所蹤,也可能另外兩位皇帝沒有葬在陵區
為了創建文明景區,更好的利用西夏文物景觀開展愛國主義 教育,編制了《西夏陵區管理處精神文明建設三年規劃》,以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先後組織、接待蘭州軍區12000多名官兵和六萬餘名大中專學生上陵參觀,讓廣大官兵和在校學生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 集體主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寧夏軍區特警團和多所大中院校已將西夏陵確定為教育基地,每年定期來陵參觀學習;實行對離休幹部、高齡老人、傷殘人士、教師、學生免票辦法。
為了普及西夏歷史 知識,管理處與銀川市教委、銀川西夏釀酒總廠於1999年11月-12月聯合舉辦了“西夏貢酒杯”西夏歷史知識有獎競賽活動,區內外近4萬人參加了答題活動,北京、長春等地選手也積極參與,掀起了一個學習西夏歷史知識的熱潮,此次活動被列入“寧夏文博事業發展紀事”。通過積極開展文明景區創建活動,不斷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使陵區的整體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取得了顯著的 社會效益。
由於各級黨政領導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西夏陵區管理處全體職工的努力工作,西夏陵旅遊開發工作進展順利,逐漸成為該區新的旅遊熱點。1987年-2004年西夏陵先後接待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先後接待了國內27個省區及歐、美、亞洲等25個國家和地區遊客達150萬人,是前10年總和的10倍。經濟收入成倍增長,2000年-2004年總計680萬,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西夏陵導遊圖 西夏陵導遊圖

門票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參觀門票60元,包括: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三號陵實地、往返電瓶車。學生、現役軍人半價30元 

開放時間
8:00-19:00;博物館和藝術館開至21:00。 

交通概況

銀川旅遊汽車站(北門汽車站)每天有車發往西夏王陵,發車時間為8:30、9:30,返回時間為13:30、15:30,票價9元/人,行程約70分鐘。    

公交旅遊專線(游一):每年4月20日至10月20日運營,由銀川新月廣場發往西夏王陵,沿途經過中山公園北門、人民廣場、火車站等站點。周一至周五9:00發車,中午12:00由西夏陵返回;周六周日9:00、13:30發車,12:00、17:00由西夏陵返回。單程全程票價8元/人。(“五一”、“十一”期間,會根據遊客人數隨時增加班次,但有空位的情況比較少。保險的辦法是回到火車站,在汽車西站坐前往巴音的車。)。     

自駕車:銀川市區內走北京路向西到頭,在丁字路口向南拐上110國道,直行10公里,路西即到。景區內設有面積很大的停車場。

申遺保護

2011年11月,西夏陵的申遺工作啟動,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到2014年期間,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超過1億元用於西夏陵的保護工程。

2013年開始對3、4號陵周邊環境集中整治,整治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2014年9月完成了通往1、2號陵遊覽道路及管理中心建設;2014年12月,一座部隊老營區拆遷工作順利展開,拆遷、回填、修復面積8萬餘平方米。

2015年5月29日,根據《西夏陵申遺文本》規劃,寧夏將西夏陵保護區分為申遺區和緩衝區,其中申遺區為申遺的核心區域,總面積37平方公里,緩衝區為申遺區周邊延伸區域,總面積20.6平方公里。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 | 瘦西湖 | 鼓浪嶼 | 花山岩畫 | 哈尼梯田 | 絲綢之路 | 海上絲綢之路 | 京杭大運河 | 靈渠 | 白鶴梁 | 蜀道 | 坎兒井 | 志蓮淨苑 | 南蓮園池 | 奉國寺大殿 | 應縣木塔
遺址類西夏陵 | 統萬城 | 遼上京城遺址 | 紅山文化遺址 |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 金上京遺址 | 良渚遺址 | 青瓷窯遺址 | 潞簡王墓 | 黃石礦冶工業遺產 | 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 | 釣魚城遺址 | 萬山汞礦遺址 | 杏花村汾酒作坊 | 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瀘州老窖作坊群 | 古藺縣郎酒老作坊 | 劍南春酒坊遺址 | 宜賓五糧液老作坊 | 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 | 泰安作坊 | 牛河梁遺址 |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 紅山後遺址 | 興城城牆 | 南京城牆 | 台州府城牆 | 壽縣城牆 | 明中都皇城遺址 | 荊州城牆 | 襄陽城牆 | 西安城牆 | 唐崖土司城遺址 | 容美土司遺址 | 老司城遺址 | 海龍屯 | 金沙遺址 | 古蜀船棺合葬墓 | 三星堆遺址 | 南越國宮署遺址 | 普洱景邁山古茶園 | 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北京中軸線 | 關聖文化建築群 | 丁村古建築群 | 党家村古建築群 | 無錫惠山祠堂群 | 江南水鄉古鎮 | 閩浙木拱廊橋 | 閩南紅磚建築 | 三坊七巷 | 贛南圍屋 | 侗族村寨 | 藏羌碉樓與村寨 | 苗族村寨 | 甪直鎮 | 周莊 | 千燈鎮 | 錦溪 | 沙溪 | 同里鎮 | 烏鎮[浙江省桐鄉市] | 西塘 | 南潯鎮 | 新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