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平原

銀川平原

銀川平原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是河套平原的西南部。南北長約280千米,東西寬10~50千米。面積7800平方千米。海拔1100~1200米左右。屬於內陸構造平原,是斷裂下陷後,又由黃河沖積而成。現整理渠道,改良土壤,擴大灌溉面積。產水稻、小麥、油菜、玉米、胡麻等,號稱“塞上江南”。

簡介

銀川平原(Yinchuan Pingyuan) 中國西北 地區的重要商品糧基地。位於賀蘭山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地質構造上為斷陷盆地,經黃河及平原湖沼長期淤積而成。自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
包括山前洪積平原,東西寬10~50公里,南北長165公里,面積7000餘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緩緩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由於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於自流灌溉。
銀川平原南北長約280千米,東西寬10~50千米。面積7800平方千米。海拔1100~1200米左右。屬於內陸構造平原,是斷裂下陷後,又由黃河沖積而成。分南、北兩部分:以青銅峽為界,北面為銀(川)吳(忠)平原,南面為衛寧(中衛、中寧)平原。冬季相對較暖,土地肥沃,有耕地27萬公頃,草場25.5萬公頃。早在2000年前就已發展灌溉農業,有秦渠、漢渠、唐徠、惠農等渠。現整理渠道,改良土壤,擴大灌溉面積。產水稻、小麥、油菜、玉米、胡麻等,號稱“塞上江南”。名特產品有枸杞、灘羊毛等。 銀川平原(YinchuanPingyuan)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商品糧基地。位於賀蘭山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地質構造上為斷陷盆地,經黃河及平原湖沼長期淤積而成。自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包括山前洪積平原,東西寬10~50公里,南北長165公里,面積7000餘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緩緩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由於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於自流灌溉。

自然環境

銀川平原處於溫帶乾旱地區,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無霜期約160天。熱量資源較豐富,10℃以上活動積溫約3300℃。氣溫日較差大,平均達13℃,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物質積累。雖乾旱少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但黃河年均過境水量達300餘億立方米,便於引灌,光、熱、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配合較好,為發展農林牧業提供極有利條件。2 000多年前,中原大
銀川平原
批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一起,利用黃河水開渠灌田,經營農牧,成為中國大西北開發最早的灌區,素有“塞上江南”之譽。有著名的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秦渠漢渠等古渠。20世紀50年代以後又新辟的西乾渠、東乾渠等9等乾渠和2000餘條支斗渠。位於河西灌區的唐徠渠,興建於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經唐代大規模擴建,20世紀50年代後又加修整;渠線流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平羅等5縣市,長154公里,引水能力160立方米/秒,支斗渠800餘條,可灌農田5.3萬餘公頃,是寧夏最大的引黃自流乾渠。

地質發展史

銀川別稱“塞上江南”。其實,銀川能有今天,首先得感謝賀蘭山和銀川平原。但是,你知道賀蘭山和銀川平原是什麼時候怎樣形成的嗎?本文解決的便是這樣一個問題。
區域資料綜合研究表明,新元古———早古生代時期,華北板塊南緣處於拉張環境,中祁連與華北板塊分裂拉開,陸殼解體,逐步發育成秦———祁———賀三叉裂谷系,祁連和秦嶺兩支裂谷迅速開裂發育成洋盆,而發育較差的賀蘭裂谷則逐漸變成插入華北板塊南緣的楔形夭折谷,這一短小的裂陷槽具有新生的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的性質。從此拉開了銀川平原地質發展史。

1000百萬年

經過中條運動,銀川平原上升為陸地,遭受風化剝蝕,直到長城紀晚期,鄂爾多斯西緣不斷下陷,祁連海水由南向北侵入,在鄂爾多斯古陸與阿拉善隆起之間,形成一南北向的濱海淺灘,海侵範圍大致北抵桌子山,北西被阿拉善隆起所阻,向東到鹽池一帶。沉積了一套海相碎屑———碳酸鹽建造,當時氣候炎熱、乾燥,海水中藻類繁盛。薊縣運動使銀川平原上升隆起,經過長時期的剝蝕,為早古生代沉積準備了物質基礎。

543百萬年

自早古生代開始,銀川平原經受了自南而北的廣泛海侵,寒武紀———早奧陶世沉積了一套淺海相砂岩、頁岩及碳酸鹽建造,其時地殼差異運動微弱,氣候溫和,古生物大量繁衍。寒武紀以三葉蟲為主,早奧陶世開始出現了大量的頭足、腹足類等介殼生物。中奧陶世時,地殼振盪運動加劇,形成了一套砂岩、頁岩夾碳酸鹽的類復理石式建造,含大量的筆石化石。中奧陶世之後的加里東運動,使銀川平原又上升隆起,從晚奧陶世起一直到早石炭世,經受了長期的風化剝蝕。

320百萬年

從中石炭世起,銀川平原又開始下降沉陷,祁連海水由南西向東北方向侵入銀川平原,向東延伸到鹽池附近,北北西面波及阿拉善古陸,南部邊界大致在海原一帶。中石炭世形成了一套頁岩、粉砂岩、砂岩夾少量碳酸鹽的濱海———淺海相沉積。此時氣候較為溫暖,海水腕足、頭足、腹足、雙殼、珊瑚、海百合等動物十分繁盛,並出現少量蕨類植物。在地層中形成薄煤層和煤線。晚石炭世,海侵進一步擴大,華北海與祁連海相連通,銀川平原處於障壁海岸,海水動盪不定,進退頻繁。晚石炭世形成了頁岩、粉砂岩、砂岩夾少量生物碎屑灰岩的瀉湖、潮坪及三角洲相沉積。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生長十分繁茂,特別是在一些海灣沼澤地區生長著高大喬木林,隨著地質歷史的演變,這些有機堆積物便形成了銀川平原重要的煤層。晚石炭世末地殼緩慢抬升,海水逐漸退卻,從此結束了銀川平原海洋環境。 295百萬年 二疊紀隨著海水退出銀川平原,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內陸湖盆,早二疊世氣候溫暖潮濕,適宜植物生長,形成了重要的陸相煤層。至晚二疊世氣候變得乾燥炎熱,於是在河湖中沉積了一套紅色岩系。炎熱的氣候一直持續到中三疊世早期。

250百萬年

二疊紀末的華力西運動使銀川平原抬升造成沉積間斷,直到中三疊世初期,由於斷陷作用則形成山間凹陷盆地,其中接受了中、晚三疊世的巨厚沉積。三疊紀中、晚期,氣候漸轉為溫暖、濕潤,適宜植物生存繁衍,在盆地中形成了一套河湖碎屑岩沉積,其中含有大量的真蕨類、節蕨類等植物化石。

205百萬年

印支運動使銀川平原中生代盆地上升,沉積間斷,到侏羅紀又復沉陷,盆地內大小湖沼星羅棋布,其時氣候更為溫和濕潤,蚌殼類、銀杏類等動植物十分繁盛,故沉積了一套湖沼相的含煤建造。

137百萬年

侏羅紀末的燕山運動在銀川平原表現得十分強烈,在東西向擠壓應力的強烈作用下,銀川平原大範圍隆起、褶皺和沖斷,成為強烈剝蝕區。與此同時,部分地帶發生了相對凹陷,形成山前窪地,控制著白堊紀的沉積。

65百萬年

新生代時期,喜馬拉雅運動使銀川平原構造變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這一期間,由於區域應力場作用方式主要表現為北西西-南東東向的拉張,於是銀川斷陷盆地開始生成並持續發展,在盆地內形成了巨厚的(2000米-8000米)新生代沉積。漸新世時,逐漸發展為寬闊的河湖盆地,氣候持續乾燥炎熱。

2.60百萬年

第四紀以來,銀川平原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強烈,銀川斷陷盆地持續下降接受沉積,沉降速度為0.1-0.17mm/a,使銀川沖積平原上出現了三級階地。伴隨著北北東向斷裂活動,盆地內地震頻繁發生,發生在1739年的平羅8級大地震及石嘴山市紅果子斷層錯斷明長城均是很好的見證。 可以看出,加里東期奠定了南北向構造———賀蘭褶帶的雛型,侏羅紀末的燕山運動,促成賀蘭褶帶的成熟和基本定型。直到喜馬拉雅期,賀蘭山和銀川沖積平原才最終形成。(作者單位:寧夏地質調查院)

經濟發展

50年代末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使銀川平原灌溉面積擴大為20餘萬公頃,比1949年增加近2倍。其中銀南灌排條件較好,作物以稻麥為主,是寧夏的高產穩產地區。銀北主要作物為小麥、雜糧、甜菜、大豆等,因地面坡降小,地下水位高,土質粘重,排水不暢,土壤鹽漬化較嚴重。但土地廣闊,發展生產的潛力很大。銀川附近湖沼棋布,為寧夏重要的水產基地。賀蘭山山前洪積平原草場遼闊,是寧夏灘羊產區;隨灌溉面積擴大,林木、瓜果、枸杞和畜牧業發展迅速。銀川平原耕地僅占全自治區1/5,而糧食產量占2/3,糧食商品率約達30%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