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

鋼琴教師

《鋼琴教師》是耶利內克的代表作,發表於1983年,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後來又被法國拍成電影,榮獲了夏納電影節的多個獎項。影片由麥可·哈內克執導,麥可·哈內克編劇,伊莎貝爾·於佩爾、伯努瓦·馬吉梅、喬治·弗里德里希、蘇珊娜·羅莎等主演。影片敘述的是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的鉗制下心靈如何被扭曲和情愛如何被變異的痛苦歷程。影片心理表演非常成功,對人性的觀察可謂洞燭幽微。影片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2001獎;最佳非英語對白電影(提名) Veit Heiduschka最佳非英語等獎。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鋼琴教師 劇照鋼琴教師 劇照
直到一天一個活力十足的男學生闖進她的生活,他被她沉靜賢淑的外表所吸引,並開始對老師進行性愛誘惑,最後兩人互相虐待彼此的精神與肉體……

獲獎:2001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評審會大獎

歐洲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其他相關:這部電影改編自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地利著名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的代表作品《鋼琴教師》, 耶利內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21歲時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莉薩·沙滕》,隨即引起強烈反響。耶利內克迄今為止共創作了50部作品,獲得了21項文學獎,其中英語作品4部,法語作品9部,其餘均用德語創作。其作品在歐洲頗具影響,特別是女性讀者對她的作品情有獨鍾。而她在文筆和格式上又不拘一格,散文、詩歌、小說、劇作、影視腳本等文體都曾在她筆下誕生。此外,耶利內克本人還有“激進女性”之稱,因為她的許多作品都以強烈批評男性的專制和暴力而著稱。在她發表的抒情詩、散文、劇本、廣播劇以及電影劇本里,她所描寫的內容大多數都是婦女如何被毀掉的故事。

演職員表

導演
鋼琴教師 劇照鋼琴教師 劇照
麥可·哈內克MichaelHaneke
編劇
麥可·哈內克MichaelHaneke
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novel
演員
伊莎貝爾·於佩爾IsabelleHuppert.....ErikaKohut
AnnieGirardot.....TheMother
伯努瓦·馬吉梅BenoîtMagimel.....WalterKlemmer
蘇珊娜·羅莎SusanneLothar.....Mrs.Schober
UdoSamel.....Dr.Blonskij
AnnaSigalevitch.....AnnaSchober
CorneliaKöndgen.....MmeBlonskij
ThomasWeinhappel.....Baritone
喬治·弗里德里希GeorgFriedrich.....Manindrive-in
製作
YvonCrenn.....executiveproducer
ChristineGozlan.....executiveproducer
VeitHeiduschka.....producer
MichaelKatz.....executiveproducer

獲獎記錄

鋼琴教師 劇照鋼琴教師 劇照
歐洲電影獎(EuropeanFilmAward)2001
最佳女主角伊莎貝爾•於佩爾最佳導演(提名)麥可•哈內克最佳編劇(提名)麥可•哈內克最佳男主角(提名)伯努瓦•馬吉梅最佳影片(提名)VeitHeiduschka最佳女主角(提名)伊莎貝爾•於佩爾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2002
最佳非英語對白電影(提名)VeitHeiduschka最佳非英語對白電影(提名)麥可•哈內克
獨立精神獎2003[3]
BestForeignFilm(提名)麥可•哈內克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2001
最佳影片(提名)麥可•哈內克
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2001
麥可•哈內克
坎城電影節(影人類)2001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最佳男演員伯努瓦•馬吉梅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2003
最佳女演員(提名)伊莎貝爾•於佩爾
凱撒獎2002
BestSupportingActress(Meilleursecondrôleféminin)安妮•吉拉爾多BestActress(Meilleureactrice)(提名)伊莎貝爾•於佩爾
Seattle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2002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
SanFranciscoFilmCriticsCircle2002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
RussianGuildofFilmCritics(GoldenAries)2001
BestForeignFilm
RussianGuildofFilmCritics2001
BestForeignActress伊莎貝爾•於佩爾
RobertFestival(Robert)2003
BestNon-AmericanFilm(Åretsikke-amerikanskefilm)(提名)麥可•哈內克
PulaFilmFestival2002
BestActress-ForeignFilm伊莎貝爾•於佩爾
ChlotrudisAwards(ChlotrudisAward)2003
BestMovie(提名)
ChlotrudisAwards2003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最佳導演(提名)麥可•哈內克BestScreenplay-Adapted(提名)麥可•哈內克
Camerimage(GoldenFrog)2001
(提名)ChristianBerger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幾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因為它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茲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傳式的原著小說,使這部著重細膩的心理、人性刻畫的電影更具震撼力。
《鋼琴教師》的故事敘述一位長期受母親嚴格看管的中年鋼琴女教授,在欲望長期被壓抑下性格產生了偏差,年屆四十還與母親同房而臥。在動輒得咎的壓力下,漸漸變得無法正常表達自己內心感受,所以總以嚴峻的晚娘面孔示人,而內心波濤洶湧,只能藉每天私下看A片或偷窺等變態行徑來獲得滿足。
當她遇上一位年輕英俊的青年學生強力追求時,雖然兩人彼此深深吸引,卻被性格中的極端因子互相牽絆,導致了互相傷害的恐怖下場,不斷挑戰觀眾的接受能力,也徹底粉碎了每一個相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麗信念。她把男主角當成挽救自己的最後希望,不僅向他展示她收藏的所有施虐刑具和繩索,並且一股腦把內心世界藉由書信吐露出,但這些塵封已久的骯髒念頭嚇壞了男主角,年少的他無法猜透出書信意含其實是求救訊號,因此兩人的愛情開始逐漸分道揚鑣。
無奈的是即使理智上分道揚鑣,但欲望仍然不斷來糾纏,當女主角後來主動開誠布公自己的過失後,男主角無法忍受誘惑於是重燃愛苗,然而這次短暫複合以一次不愉快的**經驗告終。最後精神病傳染到了男主角身上,他再也無法忍受女主角反反覆覆的變態行為,似乎總在愚弄他年幼無知,殊不知女主角的一切行徑是一個受壓抑心靈為尋找解脫的唯一辦法,因此誤會無可避免的造成了,他決定來到女主角家中,為她實現她心中徹底的欲望,鞭打甚至讓她受重傷。她原來只是為尋求欲望的釋放管道而已,沒想到宣洩的方式過猛,回頭卻對自己造成了二度身心傷害。
最後女主角身心俱疲的精神渴望報復,讓自己一手栽培的女學生右手致殘,被發現後,又自傷,我們可以想見不斷壓抑後爆發、再壓抑後更猛烈爆發的無限迴圈下去,直到她或者毀滅或者得到救贖的一天。
(病患)不斷地為了重複的想法與行為所苦,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是過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有效地抗拒它們的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一再出現無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竊、偷窺行為,強制性地秉持特殊規則及儀式、過度講究對稱及準確、強迫性的蒐集等。…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焦慮,其中包括擔心自己重複的想法及行為被旁人察覺,…對於是否能做到“準確”的不確定性焦慮,…
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觀賞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並嗅著別人用過的、充滿精液的衛生紙、蹲在車旁偷窺車內人做愛、割裂自己的私處…都是重複自己認知的可以得到欲望滿足(或者出口)的“儀式”。而她嚴苛要求學生彈鋼琴時表現出她認為的、對舒伯特音樂表達的準確性和感覺,則可看成是“過度講究準確”的明證。艾莉卡強迫咀嚼著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秩序和理性。當男學生華特闖入她的世界,她更試圖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規則”,企圖控制他,在女生公廁里,命令熱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時看著自己、要求他照著她信中的規則內容對她施暴。
直到這位勢均力敵、操縱伎倆上甚至更勝一籌的男學生逐漸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欲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 
跟隨著攝影機,我們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親情的血緣暴力所驅騁,也被愛情的欲望暴力所激動,本是人與人的針鋒相鬥,過了理性的臨界點便成了人性的殘酷劇場,就是這個好看,影片喚醒了我們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許淺睡也許沉睡的那隻野獸。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電影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平時你不欲面對的黑暗面,在一間黑暗的映演廳里讓你親眼面對,你很難不被這股沉重的力量所壓迫、吞噬。
更深一層的是,導演並沒有因為著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賦予男主角華特應有的深度和複雜性。在片中公廁的那場戲中,華特求愛受挫後,說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遊戲規則”。而在最後音樂廳里華特詭異的笑,和他走出公廁時則如出一轍。這樣曖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勝利?愉悅的挫敗?還是寡情的不屑? 
艾莉卡怪異的性癖好和傷害女學生安娜的行為固然讓人錯愕,但是華特用”遊戲”的態度處理這段關係似乎也違背了一個真誠愛慕者的形象,讓人非常懷疑他當初的追求是否只是為了征服一個“不可征服”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早已經發出了緊急得求救呼聲。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確了,甚至互換了位置。華特也不再單純是誤入”歧途”的羔羊。在《鋼》片的結尾,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經(也許依然)愛著的老師的整個理性世界分崩離析之後、眼神渙散、倉皇失措的模樣,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伊莎貝Huppert不愧是傑出的演員。艾莉卡這樣受爭議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膚淺的反派。在細節上,她禁慾的著裝帶著極強烈的自虐象徵。其他細微的零碎動作,比如說,在與人群不經意的擦撞後,深怕被細菌傳染般、趕緊不屑地撥撥肩頭的肢體語言,或是在自己房間裡被自己心愛學生擁抱時僵硬的手部動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臉部表情,精細地傳達了艾莉卡割裂的內心世界,以及猥瑣與高貴、冷漠與熱情、失落與滿足、騷動與安詳並存的狀態,讓人嘆為觀止。也因為這樣充滿層次的演出,觀眾也加入了這個受虐和施虐的集團。
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並沒有淪為Huppert的個人秀。如果導演在其他方面著墨不夠,或者力有未逮,電影的整體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難得的是,《鋼琴教師》不但是Huppert的電影,也是導演麥克漢內克的電影。因為導演一方面讓觀眾見識到了Huppert的超水準演出,一方面卻也兼顧了電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緻肌理,比如說,角色方面的平行對照(母女間的操縱、男女間的操縱、師生間的操縱)、男主角心理層面的複雜曖昧。
最好檢視《鋼》片導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籠“來象徵劇中人面臨的困境。《鋼》片從頭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間呈現和構圖強調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禮教、以及周遭環境局限所產生的無形牢籠。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蹤華特至球場的戲中,我們看到艾莉卡停在圍桿前看著他遠去;最後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樂廳,一個遠景,觀眾猛然察覺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欄桿之內。她是否想掙脫這個封閉的牢籠?因為影片中沒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觀眾一眼似乎看不出來。但是仔細回想,影片前半部,每當艾莉卡教琴時,窗外陽光異常地刺眼,她卻總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嘔吐後,艾莉卡更急著奔出門外,導演掌握了用影像說話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掙脫的欲望。
這些主題沉重得讓人透不過來氣,但影片在描述性衝突時,也有超然的幽默。對比所謂正常人與變態者之間的意外衝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 
在一個從未有過性生活的老處女的封閉的意識里,所有的性概念是從粗俗色情映像里獲得的,她為男人進行口交,雖然是個“愛的表現”但用的卻是命令的語言。她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性行為。當然相對於她視為正常的行為,則剛好等於男主角的反常,因為男主角所謂的正常應該是先有接吻,愛撫,性交,而後才是更富變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這就是一種衝突,認知衝突……衝突的劇烈程度不亞於當年的西班牙人見到了崇拜異教的印第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