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石窟[山西省太原市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山西省太原市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山西省太原市龍山石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 位於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主窟開鑿於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

石窟內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的兩側及前壁還留有元代的題記。造像組合多襲取佛教造像形式,無明顯特徵。如三清洞,正壁雕刻道教的最高神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兩旁分別圍攏著坐立相間的值日神,西壁刻有李志全祝文。正面主尊(元始天尊)高1.7米,其左右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各高1.65米;兩旁之值日神高1.6、1.5、1.4米不等 。雕像多已殘破 ,完好者僅1/3 。臥如洞(或曰升仙洞)正中為呂祖升仙 ,呂洞賓著道士服裝,枕右脅而臥,如佛涅盤,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師龕、七真龕中頂部鳳紋、龍紋藻井,頗為精緻,堪稱佳品。整個龍山造像雕刻樸實,形象敦厚,但缺少變化,較呆板。

開鑿年代

外部景觀 外部景觀

龍山道教石窟,主要開鑿於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營造。宋德芳號披雲子,山東萊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處機弟子。興定四年,隨師赴西域乃蠻國(今內蒙古科不多地區)拜見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載還燕,師封“國師”,弟子受寵,後提點教門,往返於大都、平陽、終南山之間,主持醮事。

天龍山石窟和龍山石窟不一樣。

石窟分布

龍山石窟外部 龍山石窟外部
內部景觀 內部景觀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東分為三組,虛皇龕位於龍山之頂,洞內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兩壁20尊諸虛皇道君神像;三清龕位於虛皇龕之下,龕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兩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臥如龕位於三清龕東側,洞中石台上雕披雲子宋德芳臥像,神態自然,泰然安詳,後有2侍者作肅立狀,龕頂雕有4龍盤旋,乃為道教全真龍門派修道用氣之法“玉龍盤體法”的寫實性雕塑。自西向東巨石之間三天大法師龕內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及其子張衡、孫張魯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肅立狀。其雕像形態、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徵。玄真龕內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張子和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態與三天大法師像相同。無鑿辯道龕內雕有披雲子與其師弟李志全、門人秦志安講經論道的3尊石像,龕右側小門有一持書童子側面而立聽道不忍離去的情景,極富生活情趣。龕壁有保存完好的讚頌披雲子功績的讚詞和自贊詩的題記,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實寫照。龍山石窟中最有遊覽和探古價值的是七真龕,也稱玄門列祖龕。有9尊雕像,門側各雕青龍、白虎、仙鶴、雲龍,既象徵神山仙境,又真實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

各窟介紹

龍山石窟內部 龍山石窟內部

元代以前龍山即已有道教造像兩窟,為宋德芳游太原西山時所發現。宋德芳重建昊天觀,並開鑿三洞石窟。現存第四、第五兩窟,面型衣飾、線條手法,極富宋風,似為宋人開鑿,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五窟面型方圓,衣飾厚沉,皆為元初風格。第八窟規模甚小,石雕軀體之外敷以泥塑,為後人補造。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窟,實則一窟三層,與第六、第七兩窟同為宋德芳所主持開鑿。

第一窟名虛皇龕,窟平面圓形,正面雕龕,龕內雕有元始天尊坐像,頭已不存,衣飾披垂於座上,自然流暢,兩旁各雕有侍者像十尊,腳下流雲纏繞,頭上刻有光環,似為道府諸神作朝拜儀式。洞頂雕盤龍兩條,已風化。

第二窟叫三清龕,是龍山諸窟之最大者,中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莊,衣著沉厚,雙手捧圭拱於胸前,開鑿年代與第1窟相同。

第三窟為臥如龕,窟內左右雕碣龕各一,正面雕一長方形高台,台上側身臥像一尊,頭東足西,長一米八,與其人略同,傳說是披雲子坐化之所,其實應是全真道人修煉仙丹時仿佛教涅盤而雕的模擬像。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窟平面扁方形,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龕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髮髻凸起,衣飾流暢,侍者身材修長,側身微曲,極富宋風。第五窟為玄真龕,內雕石像三尊,主像結跏而坐,侍者立於兩側蓮台之上,衣飾、手法及造像風格與第四窟同,為宋代作品。

第五洞為三天大法師龕。

第六窟為五帝龕,主像一等,端莊凝坐,左右待者謙恭微謹,右角雕婦人半掩門,面目衣飾與第一窟同,為元初所鑿。

第七窟為七真龕,又名玄門列祖洞,分內外兩室,內室雕王重陽七大弟子像,外室雕有龍白虎像,被盜鑿。雕像分三面排列,

正面三尊,兩側各二,並有侍者像。

第八窟為辨道龕,規模甚小。現存為明、清泥塑三皇、關羽等像。八個窟現存道教造像七十八尊。

藝術特色

山石窟規模雖不大,但雕鑿技術奇特,面型方圓。衣飾沉厚,線條簡練,風格粗獷,生活氣息濃郁。我國石窟造像多為佛教題材,此窟甚異,內容全為道府諸神和立門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屬海內孤例,亦可稱之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一九五七年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淵源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際歸蒙古族統治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較大發展的地區之一。龍山石窟造像題材,除少數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該支派尊為開山祖師的造像。在丘處機住持的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龍山石窟相當完整地保存著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是很可寶貴的。

歷史地位

龍山石窟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元代道教發展史以及道教石窟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資料。

主要景點

龍山石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始鑿於元代(1271-1368年)初年,由道人宋德芳主持興建。與雲岡、龍門等佛教石窟相比,龍山石窟的規模並不十分大,主要有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道龕。這些石窟內,共有石雕像40餘尊,既有三清老祖等道家神仙像,又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等道教真人像,神態動作都十分傳神。

遊覽龍山石窟時,會發現這裡的道教石窟與佛教石窟的精緻細膩不同。這裡的道教石窟風格樸實,手法莊重,甚至你會有一種粗糙的感覺。比如:窟內塑像衣飾的雕刻簡潔素淨,十分含蓄內斂,而不像一些佛教石窟中佛像的衣飾,那樣飄逸精美。在遊玩時,還可以在幾個窟內的兩側、前壁上,觀看到元代留下的題記,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發展史以及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在參觀石窟之餘,遊客不妨順便觀賞一下龍山的自然美景,山中有桃花谷、昊天觀等景點。

交通信息

龍山石窟沒有直達公車,需要途中再包車。
在太原市區乘公交308、310路到“西鎮”站下車,或乘坐301、302、804、848、856路到“晉祠公園”站下車,再包車上山。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二)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太原市主要景點列表: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