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寺連理塔

開化寺連理塔

開化寺連理塔在山西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約60多米,規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淨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禮,復改名開化。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又建釋伽、如來二磚塔。現存宋代磚塔及磚券佛殿和幾尊鐵佛。兩座磚塔均為方形,基座相聯,故稱連理塔。束腰座之上為方形塔身,正面為半圓形門拱,火焰形券面,隱刻卷草和花瓣。塔檐疊澀而成,塔頂剎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樣,雕欄額、普柏枋和斗拱,極頂為八角形塔檐和寶珠。外形俊美,雕造秀麗,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

(圖)開化寺連理塔開化寺連理塔

開化寺連理塔在山西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約60多米,規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淨名寺。唐高祖和高宗 都曾到此瞻禮,復改名開化。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又建釋伽、如來二磚塔。現存宋代磚塔及磚券佛殿和幾尊鐵佛。兩座磚塔均為方形,基座相聯,故稱連理塔。束腰座之上為方形塔身,正面為半圓形門拱,火焰形券面,隱刻卷草和花瓣。塔檐疊澀而成,塔頂剎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樣,雕欄額、普柏枋和斗拱,極頂為八角形塔檐和寶珠。外形俊美,雕造秀麗,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

概況

(圖)開化寺連理塔石碑

開化寺連理塔石碑

開化寺連理塔位於羅城街辦舊寺底村西山樑上,為北宋淳化元年(990)建築。二座墓塔,東向,原為北齊創建的開化寺下寺遺物。磚砌單層,平面呈方形,總高約11米,二塔形似相同,間隔1.7米,下連基座,俗稱“連理塔”。基座高1米,迭座砌成。塔身邊寬各3.3,高2.5米,正面嵌青石門,南塔門楣題“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題“定光佛舍利塔”。餘三面各闢假門一道,半開門,有直欞假窗,上部迭澀而成,挑出塔檐0.5米,高達1米,塔頂層層內收,塔剎呈八角形亭台式樣,具有唐代手法過渡到宋代手法的特點,結構、形制國內獨有。2004年6月被山西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弘揚佛法,在蒙山大佛南面建光佛舍利塔,化身佛舍利塔,有磚塔券佛殿和幾尊鐵佛組成。兩座三磚塔均為方形,基座相聯,故稱連理塔。束腰座之上為方形塔身,正面為半圓形門拱,火焰開脫券面,隱刻卷草與花瓣。塔檐疊澀而成,塔頂剎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樣,雕欄額、普柏枋和斗拱,極頂為八角形塔檐和寶珠。外形俊美,雕造秀麗,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宋有一種過渡形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開化寺

(圖)開化寺景觀開化寺景觀

開化寺: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舍利山腰,松柏茂密,路轉峰迴,殿宇樓閣掩映在山巒樹影之中,這就是一座遠近聞名的佛教寺廟——開化寺。

開化寺創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年間(公元923年一926年),初名清涼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寶殿以後,改名為“開化禪院”,所以後來一直稱為開化寺。

現存寺前樓閣式山門一座,名叫大悲閣。宋代建造的大雄寶殿在寺院的正中,其餘東西配殿、後殿等或是破舊不堪,需要修葺,或是已經塌毀,只存基礎了。在東翼樓之下,有泉水涓涓流出,使寺院景致獨特,異常幽雅。寺院中保存著宋代大觀四年 (公兀1110年)的《澤州舍利山開化寺功德碑》,碑上的文字是由崔靜集王羲之之字而成,書法藝術的價值極高。

特點

(圖)開化寺連理塔(左)開化寺連理塔(左)

連理塔內壁畫的保存情況,各部分不同。東壁殘損嚴重,部分畫面已經漫漶不清,部分經過後人補繪過,是用連環畫形式繪成的佛傳故事。另外兩壁的壁畫保存較好。

西壁大體分為三組,構圖形式也採用連環畫的形式。中間—-組是說法圖,畫的是西方淨土世界日月燈光如來佛故事、華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轉輪王捨身供佛故事等。華色比丘尼的故事畫得最為精彩。佛經中講述的故事是,華色比丘尼遭遇不幸,丈夫被毒蛇咬死,一個孩子被洪水淹死,另一個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強盜擄去,霸占為妻。這個強盜很快就被官府捕獲,處以極刑;她也被作為強盜的妻子一同活埋。但她幸而沒有斷氣,後來得到釋迦佛的點化,皈依佛教,終於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壁畫中《刑場》一段畫面,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但賦予了中國的鄉土風情和內容。畫中一個騎白馬穿紅袍和一個穿綠袍的官吏,由一群隨從簇擁而來,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身帶枷鎖,被劊子手推到土坑邊,坑旁還有兩個手執鐵鍬的劊子手,正準備行刑。這一段畫面僅占二三十厘米見方的篇幅,圖中眾多人物卻神情各異,複雜的情節內容刻畫得鮮明生動,完全可以同當時精美的捲軸人物小品媲美。

西壁的南面一組是佛經故事“須閣提太子本生”。北面一組也是佛經故事,畫的是“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舍頭本生”故事。

北壁畫的是“鹿母夫人本事”、“均提出家”和“西方淨土變”等故事,下部繪男女供養人像,郭發畫師寫的題記也在這裡。畫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目、流落異邦、回家團圓等情節,都是那樣栩栩如生。畫中的宮廷貴族、官吏學士、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商賈販夫,乃至於盜賊惡徒等,都是宋代社會生活的風貌。畫面人物傳神,界畫工整,金碧輝煌,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

文化特色

(圖)開化寺連理塔(右)開化寺連理塔(右)

太原曲藝,起源較早,早在清末至民國間,說唱藝術在太原城鄉間就有了一個較快的發展。當時主要流行於太原市城區的就有:唱蓮花落的,說快板書的,邊彈邊唱大鼓詞的,唱小曲的以及說評書的。

在太原較早的曲藝表演,似乎要數太原蓮花落了。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如今,在太原,曲藝的形式多種多樣,說的、唱的、拉的、彈的,無不各具風采。

自然環境

(圖)開化寺景點開化寺景點

理雙塔,邑志稱“釋迦如來舍利塔”,為磚砌單層兩基塔,兩塔基底相連,故稱連理塔。近觀雋雅秀麗,遠眺猶似兩朵未開的花蕾,在中國各地也屬罕見,從北宋淳化元年(990)始建,迄今已有1017年歷史,未經重修,是太原市最古老之塔。開化寺前寺院中開化寺殿遺址、鐵佛殿遺址、龍王廟遺址以及山腳下御駕橋遺址都已修復。開化寺前寺連理塔所在地幾十畝桃林開花後散發出陣陣清香,使每一個遠瞻大佛者宛如處於隔世的仙境。都市人對藍色天空、綠色大地的共同渴望總會找到一個適度的平衡點,蒙山大佛及開化寺滿足了眾人心中的無限渴求。晉源去年就徹底關閉了蒙山內的3座煤礦、10餘處採石場,保護涵養了水源。從連理塔前寺或大佛所在的後寺到開化溝底整修有一段5里長的河道已建成了景區水系,山間小道周圍樹木茂盛,濃蔭避日,小溪流水潺潺,道上有兩處水景假山、兩處小木屋設施,是遊客休閒放鬆天設地造的天然氧吧。

歷史

山口有一片小湖,這片湖一清見底,是當年太原縣的外八景之一。往西走400米的地方,有一座嶄新的寺院,這是開化寺,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建,後改稱淨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仰,又改名開化。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重建大閣5層,130間。現在看到的這座寺院基本上是重建的。開化寺的前面就是連理塔了。在距離開化寺大概50米的地方,兩座基座相連的磚塔赫然入目。這兩座塔建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高60多米,與龍山童子寺齊名。因為基座相連,故稱連理塔。仔細欣賞,外形俊美,雕造秀麗,束腰座之上是方形塔身,正面為半圓形門拱,火焰形卷面,隱刻卷草和花瓣。塔檐疊澀而成,塔頂剎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樣,雕欄額、普柏枋和斗拱,極頂為八角形塔檐和寶珠。這兩座塔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到宋的一種過渡形式。

細數這些家珍,油然而生對先人的感恩之情。正是憑藉著老祖宗留下的家珍作資本,太原才能積極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但是,文物古蹟又是一件件易碎品,像連理塔這樣的古蹟已經很少見了。文物資源是有限的、可枯竭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為了傳承歷史文脈,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為了太原更加美好的明天,每位市民都應善待它們。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太原市主要景點列表: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