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圈鄉

黃魚圈鄉

黃魚圈鄉是屬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有很多的村落組成,因此在當地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地段。在清代的時候,伴隨松花江的流淌,而且這個地方盛產黃魚,所以黃魚圈鄉和黃魚這個名字有了不解之緣。為了滿足皇上,需要給皇室進貢,特地在此地修了一個養魚的圈子,因此這裡最後叫做黃魚圈鄉。這個地方的資源豐富,環境良好,很適合進行農業種植和天然賜予的養殖業。在黃魚圈鄉,由於有松花江的經過,在周圍又聯繫到很多的歷史文物。黃魚圈鄉在吉林省的影響是很巨大的,不過在其中的發展階段有經濟的危機,最後在自己的正確引導下,重新恢復了生機。

基本信息

簡介

黃魚圈鄉黃魚圈鄉
黃魚圈鄉
屬於吉林省長春市

位於農安縣城東北60千米。面積151平方千米。人口33010人。鄉政府駐三盛永。轄:三盛永、八里營子六里半黃魚圈潘家坨子連三坑天啟王元亨廣財源徐大屯單家店釣魚台王家屯等13個村。

因松花江在此流過,在清代時這裡盛產黃魚,為給皇帝進貢在此地修了個養黃魚的圈,故成立公社時以黃魚圈命名中華民國時為農安縣財神廟五區所轄、偽滿時是農安縣臨江村所在地,國民黨統治時期為農安縣臨江鄉所在地。

清時叫鴨爾汀,設縣後歸農樂社黃花崗)管轄,民國時期稱三盛永,歸黃花崗所轄。淪陷時期,1933年屬靠山屯保,1936年建三盛永保,1939年改為三盛永村,1941年改為臨江村。1946年2月為德農縣的三盛永區,同年4月末德農縣撤銷,劃歸農安縣靠山區所屬。1961年在三盛永屯建黃魚圈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鄉所在地位於縣城東北60公里,松花江從境北流過,江北為扶餘縣。轄三盛永、元亨廣、八里營子、黃魚圈、潘家坨子、六里半、連三坑、天齊王、釣魚台、單家店、徐大屯、財神廟、王家屯13個村。境內由南向北有天齊王、釣魚台、元亨廣小橋子4條天然水溝,匯集到大截溝(又名小江子),大截溝由西向東北流入松花江。水資源豐富,水稻生產發展較快,年產水稻約1800多噸,居全縣第二位。盛產,從八里營子到小黑通一段松花江,有許多捕魚專業戶。有天齊王、小橋子、前營子3座小型水庫,潘家坨子村、八里營子和黃魚圈電灌站均有養魚池。松花江南岸,遼金時期的古城遺址較多,有釣魚台、瓦盆城、王公坨子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鄉種植的甜瓜個大、皮薄、肉厚,甜脆可口,遠近聞名。
黃魚圈
黃魚圈古稱“皇魚圈”,始建於滿清光緒年間(一八七五年),位於吉林省舒蘭縣法特鄉黃魚村小團山腳下。
一百多年前,松花江出產一種黃魚,體形奇特,兩頭細當中粗成梭開,體大肥壯,表面黃色黑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江湖中稀有的一種魚。據民眾傳說打撈上來的黃魚,最大的有三百多斤重。它是舒蘭一種獨特水產,是當時向滿清皇室進貢物品之一。
當今情況
這個黃魚圈,後因黃魚滅種,沙土淤積,圈已廢用。解放以後,在共產黨領導下,黃魚圈已為當地人民發展漁業所用。

地理

轄區
三盛永村[SanshengyongCun]
八里營子村[BaliyingCun]
六里半村[LiulibanCun]
黃魚圈村[HuangyuquanCun]
潘家坨子村[PanjiatuoziCun]
連三坑村[LiansankengCun]
天啟王村[TianqiwangCun]
元亨廣村[YuanhengguangCun]
財源村[CaiyuanCun]
徐大屯村[XudatunCun]
單家店村[ShanjiadianCun]
釣魚台村[DiaoyutaiCun]
王家屯村[WangjiatunCun]

經濟

黃魚圈鄉黃魚
黃魚圈鄉開展生產自救
2007年農安縣大部分鄉鎮普遍遭受旱災,其中黃魚圈鄉是旱情較為嚴重的鄉鎮之一,面對旱情,黃魚圈鄉黨委政府不等不靠,迅速行動起來開展生產自救,通過外出打工、發展養殖業、開辦小型加工業等途徑獲取新的收入,力爭把土地上的損失在土地外補回來。

在2007年8月16日上午,鄉黨委為第三批赴大連成達打工人員舉行歡送大會,黃魚圈鄉耕地面積10540公頃,今年持續不斷的乾旱少雨使減產地塊已達到8100公頃,是近幾十年來旱情較為嚴重的一年,為了把旱災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鄉政府號召有外出打工條件的人員全部外出打工。

大連成達集團是一家規模較大的肉食雞加工企業,在縣招工量很大,為了了解企業情況,2007年8月初,黃魚圈鄉組織了由鄉黨委書記潘志有、人大主席林鳳生為主的考察小組專程赴大連對企業進行詳細考察,對於縣已在成達工作的前兩批員工進行座談,了解員工的生活工作情況,就員工提出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他們還與企業領導進行了協商,尋找解決的辦法,最大限度的維護了打工人員的利益。回到農安縣,鄉黨委多次召開宣傳動員大會,向民眾介紹成達集團企業規模、工作環境、食宿條件。

為了讓務工人員安心工作,鄉政府還在成達集團設定專門人員成立了協調工作小組,幫助打工人員協調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對於有特殊困難的人員,鄉政府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黃魚圈鄉農民積極踴躍外出打工,第三批赴成達集團打工人數已達到76人,居全縣各鄉鎮之首。

工作

黃魚圈鄉黃魚圈鄉
農安縣黃魚圈鄉勞務輸出工作抓得緊落得實
農安縣黃魚圈鄉始終堅持勞務輸出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來抓,不斷強化服務提高組織程度,加大培訓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有效轉移。

2007年4月19日,該鄉又一支由23人組成的赴南京打工的隊伍登上了南下的列車,這些農民將通過培訓開始從事羽絨服羽絨被加工工作,鄉黨委將以此次組團輸出為起點,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建立起自己的勞務輸出視窗,打造出黃魚圈鄉的勞務輸出品牌

據了解,該鄉今年為保證勞務輸出工作紮實開展,鄉黨委制定了嚴謹的工作計畫和切實可行的崗位工作責任制,將勞務輸出工作與鄉村幹部的政績工資獎金掛鈎,實行重獎重罰,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務有指標

到目前為止,全鄉已組團輸出400多人,向境外輸出135人,域外輸出4263人,舉辦大小培訓班3次,培訓人次達500人次。

歷史

黃魚圈鄉捕魚
滿清光緒皇帝知道松花江出產黃魚,便頒發詔書聖令這一帶黎民百姓嚴禁捕捉食用,打撈的黃魚一律進貢京城供皇族享用,誰要違抗,犯殺頭之罪。

清政府為了把這一帶出產的黃魚控制起來,防止百姓捕捉,除派兵常年駐守外,還設立了捕撈黃魚專業隊,特從京城派來看管黃魚官和打撈黃魚的黃魚工,對江里的黃魚嚴加看管,並按指令捕捉送往京城

一年四季都要進京送魚是有困難的,當時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道路艱難,運輸工具簡單,只能用大馬車運送,進一次京要走一個多月時間,在炎熱的夏季送到京城,魚要腐爛,冬季江水結凍不能捕魚,所以,在江里打撈上來的黃魚,必須臨時貯養起來,就在當是挖池積水貯存打撈上來的黃魚。這個水池子,周圍是用岩石築成,砂石鋪底,成橢圓開,占地面積約五、六萬平方公尺,深五公尺,池子西南側有柵欄,防止髒水雜物侵入。圈堤四周是柳環繞,整個水池,風光秀麗,十分引人注目。民眾後來把這個大水池子叫“黃魚圈”,其名流傳至今。今日的法特鄉黃魚村黃魚圈屯即由此得名。

清政府派的黃魚官和打撈的黃魚工,常年駐守在黃魚圈。這個黃魚官貪贓枉法欺壓百姓,以晾網為名把沿江兩岸一帶的好地劃為晾網地(現在的江西還有晾網地的名字)。被黃魚官霸占的土地,再租當地百姓耕種,每年都要給黃魚官繳納大量的租糧。百姓敢怒不敢言,恨之入骨。

黃魚官橫行鄉里,在當是百姓中傳說有有這樣一段故事:當時在典魚圈屯住一家姓的,其後人現在還住在這個,那時他家開一座油坊,當時沒有機器榨,用木榨,用大石頭錘打楔子往外擠油。晚間夜靜時,很遠就能聽到打錘轟轟的響聲。有一天,黃魚官打發漁工去牟家油坊要油,牟家沒給,漁工回去向黃魚官稟報後,黃魚官惱羞成怒,叫漁工把牟掌柜找來,黃魚官說:“你家打油把黃魚給驚的不吃食啦,這黃魚可是給皇上進貢的!你說怎么辦吧?”這下可嚇壞了牟掌柜的,趕忙跪在地上叩頭求饒說:“老爺救救我吧!”

黃魚官假裝慈善地說:“快起來,起來,”接著說:“你拿來一百兩白銀,還可讓你油坊照常開業,不然,你就犯殺頭之罪呀!”牟掌柜的回家之後,傾家蕩產,湊上一百兩銀子送給了黃魚官,免去了殺頭的災難,從此油坊也被黃魚官霸占去了。

黃魚

黃魚
黃魚黃魚

簡介:黃魚,有大小黃魚之分,又名黃花魚。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義名“石首魚”。大黃魚又稱大鮮大黃花桂花黃魚小黃魚又稱小鮮小黃花小黃瓜魚。大小黃魚和帶魚一起被稱為我國三大海產。夏季端陽節前後是大黃魚的主要汛期,清明穀雨則是小黃魚的主要汛期,此時的黃魚身體肥美,鱗色金黃,發育達到頂點,最具食用價值。

功效:黃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黃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並對各種癌症有防治功效。中醫認為,黃魚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慾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有良好療效。

適合人群:一般人均宜於食用。貧血、頭暈及體虛者更加適合。

適用量:每次80~100克。

溫馨提示:黃魚是發物哮喘病人和過敏體質的人應慎食。不能與中藥荊芥同食。

吉林鄉鎮(三)

吉林省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物產豐富。讓我們一起坐進白山松水孕育的吉林鄉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