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在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發現這裡竟還隱藏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大型宗祠建築群———黃閣麥家祠,其規模和建築布局、用料、工藝等在當時堪稱一流,在廣州地區四大名祠中,僅次於陳家祠和沙灣留耕堂,位居第三。當地政府和村委表示,不久他們將投入資金,在宗祠對面修建廣場,並對祠堂進行修復重建,以保護這一難得的嶺南文化遺產,屆時,它將可與市內陳家祠的建築規模相媲美。

始建於宋代

黃閣麥家祠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位於廣州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宿國新街,從附近的市南路拐入不到一里路,穿過兩個栽滿荷花,不時有兒躍起的池塘便到了,南沙未開發之前,由於道路不便,廣州市內少有人知。麥氏宗祠共有三座,坐南向北,分別為麥氏大宗祠繼宗麥公祠瑞輝麥公祠,也被稱作大本堂崇德堂光裕堂,連同一座子平麥公廳,在街道邊建築群成一橫線排列,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其規模在廣州祠堂中實屬罕見。據記載,麥氏大宗祠始建於宋代,明代曾修葺,瑞輝麥公祠建於清同治元年(1861年),但繼宗麥公祠建築年代不詳。
據文物人員考究,該祠堂群建築是黃閣鎮麥氏家族開村先祖麥必達及其後人的公祠。必達公為麥氏始祖鐵杖公第十六代傳人,他原籍廣東南雄,官至廣西提督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因珠璣巷“胡妃事件”與兄必榮、必秀、弟必端、必雄同攜家眷南徙至黃閣定居。因考慮日後子孫發展,其他兄弟移居東莞南海廣州芳村、新會台山,而麥必達獨居黃閣,後來他的三個兒子又分別來到黃閣鎮大井村、東里村和蓮溪村,繁衍後代,並開發慢慢形成了黃閣鎮
黃閣麥家祠黃閣麥家祠
如今的雛形。目前大井村、東里村也有麥氏祠堂,但唯有蓮溪村祠堂最為壯觀、建築成群,保留較為完好。
而在蓮溪村目前仍保留的宗祠中,又以麥氏大宗祠保存最為完整。它與市區內陳家祠嶺南建築風格非常相似,牆面以青磚砌成,頂梁和橫樑都為木結構,並融有石柱,天面均為琉璃瓦,屋脊形式為龍舟脊,其上為鰲魚,有灰塑,吉祥鳥獸坐鎮,兩邊為“茶桶耳”形建構。
宗祠的建築風格為三進式,頭門進去,就是中堂後堂,但兩室之間有寬闊的走廊,原來每到堂內還有台階和石欄,如今已經被破壞。

數百年不腐朽

該宗祠中樑柱尤為高大粗壯,直徑均在30厘米~60厘米左右。據當地老人介紹,這些木料叫著坤甸木,當時黃閣鎮周邊就是大海,這些木材都是從緬甸運過來,木質堅硬結實,數百年來未被白蟻咬食過,保存至今沒有腐朽。
由於當地村委以前經濟拮据,宗祠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作為村委辦公地點,原有建築結構未做大的改動。據該村麥書記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委託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制定了麥氏宗祠的復原設計及環境保護規劃方案,將宗祠內村委會搬出,並建一個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的廣場,保留祠堂兩邊的蓮池,同時將投入資金重新修建繼宗麥公祠,恢復原有麥氏宗祠的原貌。

與陳家祠比較

位置: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現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於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捷運站旁。

歷史由來:書院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宗祠

黃閣麥家祠陳家祠
建築結構及特點:全院占地近1.5萬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主體建築寬80米、深80米,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築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

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

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的石欄桿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等展示了中國近代鑄鐵工藝的成就。院內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現主題的嶺南特色鮮明、工藝精美、精品琳琅滿目而稱雄嶺南。郭沫若曾賦詩讚美陳氏書院的建築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陳氏書院坐落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主體建築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築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築構件上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
藝術瑰寶:1959年,陳氏書院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蒐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瑯、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麵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家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麥氏先人古墓

黃閣麥家祠麥氏先人古墓
南沙區黃閣鎮的麥氏宗祠是廣州四大家祠之一,而埋葬麥氏先人的三處古墓葬群的建築風格同樣頗具特色,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墓地始建於元代,石雕工藝相當精湛,還有華表樹立墓前,這在廣東宗族墓群中十分罕見。

東里村大鶴山咀這片荔枝林的麥氏墓地群背山面水,埋葬的是黃閣開山先祖之一麥公進及其子孫。(記者現場:該墓始建於元代,墓長13。8米,寬8。5米,清代重建,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是清代風格)。整個墓至今保存完好,它用花崗石砌成,方台是平板石牆,墓前有一條長約3米左右的圓柱形石雕華表,和兩隻威武石獅護衛。在廣東宗族墓群中,有立華表作為紀念的非常罕見,因為墓主位居副將軍,也是古代黃閣人官位最高的,所以元皇朝封贈了田產華表。由於墓主的父親是廣西提督,按照母憑子貴,墓主的奶奶座落在葫蘆山上的墓也立有華表,這個在古代女子中更是難得。南宋時期麥氏家族為了避禍從珠璣巷遷到黃閣,圍海造田,開發出黃閣這片土地,所以直到今日,每年重陽節後第一個星期天麥氏後人都會從各地趕來,探望一下藏身山林中的祖先古墓群

其他圖片集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黃閣麥家祠

附近景點

黃閣麥家祠
上下橫檔島及炮台
蒲洲花園
大虎島
南沙大酒店
橫瀝生態旅遊度假農莊
黃洋界
大山乸公園
南沙高爾夫球場

廣東著名景點1

廣東省聚集最多奇特景觀的地區在粵北,粵北包括韶關和清遠,那些山地的自然景觀非常美麗,有以丹霞山和金雞嶺為代表的丹霞地貌,有喀斯特地貌的連南、陽山、英德山群及溶洞;粵西則有著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擁有為數眾多的優質海灘;粵東的梅州、河源、潮汕和惠州地區一向以其獨特的客家文化而在廣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