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紀念堂

廣州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位於越秀山南麓。孫中山逝世後,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在此興建紀念堂,以紀念孫中山。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建成。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建築包括門樓、紀念堂及東西耳樓,占地共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是仿古的宮殿式建築。中山紀念堂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紀念堂坐落於孫中山先生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今越秀山南麓),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於1929年1月25日奠基,1931年10月10日竣工。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中山紀念堂位於越秀山南麓的東風中路,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殿式建築,正面檐懸掛著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金字匾,大堂中間是30米跨度的鋼架,內部沒有柱子,整個建築富有民族風格。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的。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這裡原是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出任臨時大總統時的總統府舊址。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宮殿式建築,全部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廣州近代著名的建築傑作。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設計者用四根大[2]柱子(柱子位於四周的牆壁中),支撐著四個大跨度的鋼桁架,像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的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子。這是建築師呂彥直(1894――1929)設計的。
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也是他設計的。他在35歲時早逝,未能親眼看到他自己設計的這座宏偉紀念堂。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現在,紀念堂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7次撥巨款對中山紀念堂堂體進行修繕和進行周圍環境的維護,使這裡變得更為幽靜、舒適,是中外人士遊覽之勝地。

建築結構

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占地面積為6.36公頃,主體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高47公尺,座位3238個。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物。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宮殿式的古建築物。它以中國古代建築為主體、以西洋建築特色為架構。它外形莊嚴宏偉,濃厚的民族特色盡顯其中。設計師巧妙運用了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彩鋼架和鋼盤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更顯氣勢恢宏。設計師對聲學、力學地匠心獨運,使台上的演講者不用嘜克風,聲音也能清亮地傳達到堂內每一個角落,並且沒有回聲。這兩者的完美結合,使中外遊客為之稱讚。

紀念堂為鋼筋混凝土和鋼樑架結構,平面呈八角形,四面入口設柱式圍廊,廊柱為紅色水磨石米柱和紅色隔扇。檐下懸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橫匾。大堂內空間廣闊,無一柱遮擋視線,而由隱蔽在牆壁的8根柱子支撐著巨大的鋼桁架,乘托起八角琉璃瓦頂,是建築藝術中的傑作,內部的裝飾丹彩瑰麗,金碧輝煌。講台後牆中間鑲有孫中山的浮雕頭像和《總理遺囑》刻石。

紀念堂前立青銅孫中山全身像,像前廣場開闊,綠草如茵,並植有松、柏、木棉等長青樹。一對花崗岩石雕成的雲鶴華表立於其中,顯得莊嚴肅穆。

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中山紀念堂

抗日戰爭勝利時,日本南支那派遣軍司令田中久一在此向中國政府代表簽字投降。

1962年1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7次拔巨款對中山紀念堂堂體進行修繕和環境整治。增加了化妝間、貴賓室,並改善堂內燈光、音響、座椅、通風和增加冷氣設備。1988年由市政府再次撥出專款,對紀念堂的電器隱患進行了全面的裝修改造,更換了音響、舞檯燈光控制系統、消防監控中心,美化了環境,是中外人士喜愛的遊覽勝地。

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是歷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國時期趙佗在越秀山上建築的朝汗台(歌舞崗),明代建築的觀音閣。自北向南依次為:越秀山的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起義路、廣州解放紀念碑、海珠廣場、海珠橋至劉王殿(昌崗路街心花壇),全長大約8千米。廣州中山紀念堂就位於這條中軸線上,成為廣州城市的歷史脊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觀標誌。

歷史

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中山紀念堂
自1936年以來,中山紀念堂成為黨政集會場所。日寇侵華期間,日軍轟炸機向中山紀念堂投下7枚炸彈,其中3枚命中,使到大堂琉璃瓦的一角受損,給紀念堂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原址為清代撫標箭道,後為督練公所,辛亥革命後為督學署,1921至1922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在此設立總統府。1922 年6月,軍閥陳炯明叛變,炮擊總統府,被夷為平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後,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孫中山的偉大功績,在孫中山先生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籌建了此紀念堂。紀念堂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1929 年動工,至1931年10月完成。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殿式建築,占地6公頃,建築面積為1.2萬平方米。由東西南北四面重檐拱托著中央高聳的八角頂。正面檐懸掛著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金字匾,檐下朱色大石柱拱托著彩繪的廊檐和具有拼花圖案的天花板。由於力學和聲學的巧妙運用,大堂中間是30米跨度的鋼桁架,內部沒有柱子,回音也較少。整個建築及裝飾,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我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色。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7次拔巨款對中山紀念堂堂體進行修繕和環境整治。現在已安裝了中央空調、高級舞台音響、燈光控制系統和消防監控中心,並修建了貴賓接待大廳,環境更為幽靜、舒適,是中外人士參觀遊覽之勝地。

中山紀念堂景點

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是歷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國時期趙佗在越秀山上建築的朝汗台(歌舞崗),明代建築的觀音閣。自北向南依次為:越秀山的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起義路廣州解放紀念碑海珠廣場海珠橋至劉王殿(昌崗路街心花壇),全長大約8千米。中山紀念堂就位於這條中軸線上,成為廣州城市的歷史脊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觀標誌。

古樹名木

木棉作為市花,無人不曉。"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天南樹樹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憐。"(明·屈大均)。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長人靜時細細品味著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一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綠、亭亭如蓋的碧綠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著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里,象徵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大門樓

紀念堂的前方,隔一塊秀草茵茵的寬闊廣場,聳立著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門。朱色的鐵門,門頭重檐疊閣,飛檐出卷;寶藍色的琉璃瓦映著燦爛陽光,顯得莊重而不失絢麗--這座無梁殿式的建築物,便是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一道基底由石米批盪的鐵花圍牆從門樓左右延展出去,團團環繞住了整個紀念堂。

雲鶴華表

“雲鶴華表”,高插雲天,雄偉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過一個人的高度,柱頂祥雲繚繞,顯得氣派非凡,莊嚴肅穆。

中山紀念碑

孫中山紀念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紀念性建築之一,位於越秀山山頂,與中山紀念堂處於同一軸線上。紀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崗岩石徹成的方錐形建築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頂、挺拔向上,頗有沖天之勢。

從紀念碑往下約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建築物,即孫總理讀書治事處。

參觀旅遊提示

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中山紀念堂
門票:公園票(參觀公園大堂外圍) 5元/人
套票(主體建築,陳列館參觀票)10元/人
門票優惠辦法:一集體進園的中小學生人數最少要在30人以上,憑免費進園參觀.帶隊老師免費人數
每30學生不超過2人.二.個人進園的中小學生憑學生證按票價五折優惠
三.殘疾人士1.1米-1.4米的兒童按票價五折優惠.四.10人以上集體
進園參觀的大學生憑學校證明按票價八折優惠.
(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101米以下兒童均可免費進園,中小學生個人憑免費入園參觀)

開放時間:早上8:00-下午6:00
交通:2、6、7、12、24、27、41、42、121、193、217路公車紀念堂站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