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赤風湯

黃耆赤風湯,本方來自《醫林改錯》卷,主治諸瘡諸病,或因病虛弱者。

來源

《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

黃謄60克(生) 赤芍3克 防風3克

用法

水煎服,小兒減半。治癱腿,可酌加用量。多用1分,服後以腿自動為準,不可再多。

主治

諸瘡諸病,或因病虛弱者。

臨床套用

1.三叉神經痛:李某某,女,53歲,工人,1980年12月6日來診。有頭痛史,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投本方加乳香、蜈蚣。前後共服14劑,頭痛完全消失,恢復原工作,囑經常用此方加白朮泡開水代茶飲,並加服補中益氣丸以善後,半年後隨訪,未復發。

2.唇風:張某某,59歲,社員。患者自述下唇腫痛及灼熱感已半年,診為“唇風”。投黃耆赤風湯加蟲退、乳香,水煎服。外用雞蛋清調冰片、黃連末以搽唇部。守方服至12劑後,唇顫動已完全停止,局部疼痛麻木亦消失,唇色已滑潤如常。囑患者停藥服八珍丸培補氣血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

3.咀嚼肌脹痛:倪某某,男,33歲,工人。右咀嚼肌前緣咀嚼時脹痛近年,咬牙時疼痛加劇,嚼食受限,舌下痛。予黃耆赤風湯加全當歸、制乳沒。10劑後,病癒十之六,改加全當歸、制乳沒、廣陳皮,續進10劑而病遂愈。

中藥方劑之黃耆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黃耆生地湯
黃耆散
黃蓍丸
黃蓍羌活飲
黃蓍酒
黃耆解肌湯
黃耆豆湯
黃耆貼
黃耆赤昆湯
黃耆酒
黃耆防風湯
黃耆鱉甲湯
黃耆鱉甲飲
黃耆白朮湯
黃耆白芷湯
黃耆益氣湯
黃耆竹葉湯
黃耆粥
黃耆糯米湯
黃耆紫草人參湯
黃耆羌活飲
黃耆芍藥湯
黃耆茯神湯
黃耆茵陳散
黃耆葛根湯
黃耆薤白湯
黃耆補中湯
黃耆補氣湯
黃耆大補腎湯
黃耆姜苓湯
黃耆平補湯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當歸丸
黃耆托里散
黃耆搜風湯
黃耆木蘭散
黃耆束氣湯
黃耆汁
黃耆浸酒
黃耆煎
黃耆煮散
黃耆理中湯
黃耆五味子散
黃耆五味散
黃耆人參湯
黃耆人參牡蠣湯
黃耆六君子湯
黃耆內消湯
黃耆十味散
黃耆十四味丸
黃耆四君湯
黃耆四物湯
黃耆固真湯
黃耆地骨皮散
黃耆地黃丸
黃耆膏
黃耆補胃湯
黃耆芩術湯
黃耆當歸湯
黃蓍六一湯
黃耆十補湯
黃耆衛元湯
黃耆甘草湯
黃耆九物湯
黃耆補肺湯
黃耆茯苓湯
黃蓍湯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柴胡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六一湯
黃耆桃紅湯
黃耆內托散
黃耆飲
黃耆湯
黃耆建中湯
黃耆鱉甲散
黃耆當歸散
黃耆茯神散
黃耆益損湯
黃耆丸
黃耆補血湯
黃耆赤風湯
黃耆白朮散
黃耆柏子仁散
黃耆五味飲
黃耆茯苓散
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
黃耆八珍湯
黃耆防風飲子
黃耆膏子煎丸
黃耆葛花丸
黃耆內托湯
黃耆當歸人參湯
黃耆除熱丸
黃耆煎散
黃耆白芷膏
黃耆牛膝散
黃耆必安丹
黃耆雞首煎
黃耆羌活丸
黃耆外托散
黃耆五兩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