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傷寒脈沉,咽痛自汗。

方劑1

【別名】耆芍桂酒湯(《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黃耆15克芍藥9克桂枝9克
【功能主治】益氣祛濕,和營瀉熱。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苦酒200克,水1.4升相和,煮取600毫升,每次溫服200毫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方劑2

【別名】耆芍桂酒湯、黃耆苦酒湯、苦酒湯、黃耆桂枝苦酒湯、耆桂酒、黃耆芍藥桂酒湯
【處方】黃耆5兩,芍藥3兩,桂枝3兩。
【功能主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傷寒脈沉,咽痛自汗。
【用法用量】耆芍桂酒湯(原書同卷)、黃耆苦酒湯(《聖濟總錄》卷六十一)、苦酒湯(《全生指迷方》卷三)、黃耆桂枝苦酒湯(《雞峰》卷十九)、耆桂酒(《玉案》卷三)、黃耆芍藥桂酒湯(《症因脈治》卷三)。本方方名,《外台》引作“黃耆芍藥桂心酒湯”、《準繩·類方》引作“耆芍桂苦酒湯”、《醫燈續焰》引作“黃耆芍桂酒湯。
【各家論述】1.《千金方衍義》:水濕從外漸漬於經,非桂之辛溫無以驅之達表;既用桂、芍內和營血,即以黃耆外壯衛氣以杜濕邪之復入;猶恐耆、芍固護不逮,而用苦酒收斂津液不使隨藥外泄。乃服藥後每致心煩,乃苦酒阻絕陽氣不能通達之故,須6-7日稍和,心下方得快,然非若水煎湯液之性味易過也。
2.《金匱要略心典》:黃耆、桂枝、芍藥,行陽益陰,得酒則氣益和而行愈固,蓋欲使營衛大行,而邪氣畢達耳。雲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遂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6-7日而解。
【臨床套用】黃汗:張某某,女,22歲。因家務勞作汗出,即用涼水浸毛巾擦洗身體,後發現上半身出汗,色黃,量多而粘,衣物均被黃染。自覺乏力,納呆,微發熱,有時乾噦,月經正常,小便色略赤,大便色正常,鞏膜皮膚無黃染,舌質正常苔薄白,脈略滑。辨證:黃汗。時值盛夏,暑熱當令,勞則陽氣張,遂汗出,復受水寒之氣,致熱伏於內,釀成外寒濕,內鬱熱之勢,交相蒸郁,汗液排泄障礙,或發熱汗出而色黃。治則:調和營衛,清泄鬱熱。方藥:耆芍桂酒湯去苦酒加梔子、黃柏。藥用:黃耆18g,白芍12g,桂枝9g,黃柏9g,水煎分2次服。服3劑黃汗已止。隨訪3年未再發現黃汗。
【摘錄】《金匱》卷中

中藥方劑之黃耆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黃耆生地湯
黃耆散
黃蓍丸
黃蓍羌活飲
黃蓍酒
黃耆解肌湯
黃耆豆湯
黃耆貼
黃耆赤昆湯
黃耆酒
黃耆防風湯
黃耆鱉甲湯
黃耆鱉甲飲
黃耆白朮湯
黃耆白芷湯
黃耆益氣湯
黃耆竹葉湯
黃耆粥
黃耆糯米湯
黃耆紫草人參湯
黃耆羌活飲
黃耆芍藥湯
黃耆茯神湯
黃耆茵陳散
黃耆葛根湯
黃耆薤白湯
黃耆補中湯
黃耆補氣湯
黃耆大補腎湯
黃耆姜苓湯
黃耆平補湯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當歸丸
黃耆托里散
黃耆搜風湯
黃耆木蘭散
黃耆束氣湯
黃耆汁
黃耆浸酒
黃耆煎
黃耆煮散
黃耆理中湯
黃耆五味子散
黃耆五味散
黃耆人參湯
黃耆人參牡蠣湯
黃耆六君子湯
黃耆內消湯
黃耆十味散
黃耆十四味丸
黃耆四君湯
黃耆四物湯
黃耆固真湯
黃耆地骨皮散
黃耆地黃丸
黃耆膏
黃耆補胃湯
黃耆芩術湯
黃耆當歸湯
黃蓍六一湯
黃耆十補湯
黃耆衛元湯
黃耆甘草湯
黃耆九物湯
黃耆補肺湯
黃耆茯苓湯
黃蓍湯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柴胡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六一湯
黃耆桃紅湯
黃耆內托散
黃耆飲
黃耆湯
黃耆建中湯
黃耆鱉甲散
黃耆當歸散
黃耆茯神散
黃耆益損湯
黃耆丸
黃耆補血湯
黃耆赤風湯
黃耆白朮散
黃耆柏子仁散
黃耆五味飲
黃耆茯苓散
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
黃耆八珍湯
黃耆防風飲子
黃耆膏子煎丸
黃耆葛花丸
黃耆內托湯
黃耆當歸人參湯
黃耆除熱丸
黃耆煎散
黃耆白芷膏
黃耆牛膝散
黃耆必安丹
黃耆雞首煎
黃耆羌活丸
黃耆外托散
黃耆五兩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