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一湯,別名黃耆湯、黃耆飲。主治平補氣血,安和臟腑。主氣虛津傷,肢體勞倦,口常乾渴,面色萎黃,不思飲食;或先渴而後生瘡癤,或患癰疽之後而口渴;或衛虛自汗;或痔漏膿水不絕等症。

方劑1

【別名】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二九)。
【處方】黃耆(去蘆,蜜炙)180克甘草30克
【製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補氣生津。治諸虛不足,肢體勞倦,胸中煩悸,唇口乾燥,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欲發瘡癤,或病癰疽後而渴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方劑2

【別名】黃耆湯、黃耆飲
【處方】黃耆(去蘆,蜜炙)6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平補氣血,安和臟腑。主氣虛津傷,肢體勞倦,口常乾渴,面色萎黃,不思飲食;或先渴而後生瘡癤,或患癰疽之後而口渴;或衛虛自汗;或痔漏膿水不絕。
【用法用量】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二九)、黃耆飲(《證治要訣類方》卷二)。
【摘錄】《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

方劑3

【處方】黃耆(半生,半蜜水炒)6錢,甘草(半生,半炙)1錢5分,人參1錢。
【功能主治】流注潰後,膿水出多,口乾作渴,煩躁不寧。
【用法用量】水2鍾,煎8分,食遠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方劑4

【處方】綿黃耆6兩(用淡鹽水潤,飯上蒸),粉草1兩(半生半炙)。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渴補虛,免癰疽。主渴疾癰疽,潰後作渴。
【用法用量】每服2錢,侵晨、日午以白湯調下;不應,作大劑,水煎服。古人號黃耆為羊肉,可見其能補也。
【摘錄】《外科精要》卷下

方劑5

【處方】黃耆(炙)6錢,甘草(炙)1錢,白朮3錢,白芍藥3錢。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自汗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九

方劑6

【處方】黃耆、當歸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風濕相搏,肌肉瞤動。
【用法用量】本方治上症,宜先服滲濕湯,次用是藥。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

中藥方劑之黃耆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黃耆生地湯
黃耆散
黃蓍丸
黃蓍羌活飲
黃蓍酒
黃耆解肌湯
黃耆豆湯
黃耆貼
黃耆赤昆湯
黃耆酒
黃耆防風湯
黃耆鱉甲湯
黃耆鱉甲飲
黃耆白朮湯
黃耆白芷湯
黃耆益氣湯
黃耆竹葉湯
黃耆粥
黃耆糯米湯
黃耆紫草人參湯
黃耆羌活飲
黃耆芍藥湯
黃耆茯神湯
黃耆茵陳散
黃耆葛根湯
黃耆薤白湯
黃耆補中湯
黃耆補氣湯
黃耆大補腎湯
黃耆姜苓湯
黃耆平補湯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當歸丸
黃耆托里散
黃耆搜風湯
黃耆木蘭散
黃耆束氣湯
黃耆汁
黃耆浸酒
黃耆煎
黃耆煮散
黃耆理中湯
黃耆五味子散
黃耆五味散
黃耆人參湯
黃耆人參牡蠣湯
黃耆六君子湯
黃耆內消湯
黃耆十味散
黃耆十四味丸
黃耆四君湯
黃耆四物湯
黃耆固真湯
黃耆地骨皮散
黃耆地黃丸
黃耆膏
黃耆補胃湯
黃耆芩術湯
黃耆當歸湯
黃蓍六一湯
黃耆十補湯
黃耆衛元湯
黃耆甘草湯
黃耆九物湯
黃耆補肺湯
黃耆茯苓湯
黃蓍湯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柴胡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六一湯
黃耆桃紅湯
黃耆內托散
黃耆飲
黃耆湯
黃耆建中湯
黃耆鱉甲散
黃耆當歸散
黃耆茯神散
黃耆益損湯
黃耆丸
黃耆補血湯
黃耆赤風湯
黃耆白朮散
黃耆柏子仁散
黃耆五味飲
黃耆茯苓散
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
黃耆八珍湯
黃耆防風飲子
黃耆膏子煎丸
黃耆葛花丸
黃耆內托湯
黃耆當歸人參湯
黃耆除熱丸
黃耆煎散
黃耆白芷膏
黃耆牛膝散
黃耆必安丹
黃耆雞首煎
黃耆羌活丸
黃耆外托散
黃耆五兩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