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益損湯

黃耆益損湯具有主治諸虛不足,榮衛俱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俱急,百節酸痛,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嗜臥少力,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唾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用食,服熱藥則煩躁,進涼藥則膈滿腹痛等症。

方劑1

【處方】人參(去蘆),石斛(去根),甘草黃耆(去蘆),木香,白朮,當歸,正桂,茯苓,芍藥,半夏,川芎,熟地黃(去土,酒炒),山藥,五味子,牡丹皮(去骨),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
【製法】上銼為數。
【功能主治】治諸虛不足,榮衛俱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俱急,百節酸痛,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嗜臥少力,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唾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用食,服熱藥則煩躁,進涼藥則膈滿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薑5片,大棗2枚,小麥50粒,烏梅1個煎。空腹時服。
【摘錄】《世醫得效方》卷八

方劑2

【處方】肉桂3分,熟地黃3分,半夏3分(制),甘草(炙)3分,石斛1兩(酒炒),當歸1兩,川芎1兩,黃耆1兩(炙),白朮1兩,白芍藥1兩半,北五味子半兩,木香3錢半。
【製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諸虛勞倦。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薑5片,大棗2枚,食前煎服。
有熱,加柴胡。
【摘錄】《直指》卷九

方劑3

【處方】人參(去蘆)、石斛(去根)、甘草、黃耆(去蘆)、木香、白朮、當歸、正桂、茯苓芍藥半夏、川芎、熟地黃(去土,酒炒)、山藥五味子、牡丹皮(去骨)、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製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諸虛不足,榮衛俱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拘急,百節酸疼,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嗜臥少力,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唾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用食,服熱藥則煩躁,沖滿上焦,進涼藥則膈滿而腹痛;及大病後榮衛不調,婦人產後血氣未復。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2枚,小麥50粒,烏梅1個,水煎,空心、食前服。
【摘錄】《得效》卷八

中藥方劑之黃耆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黃耆生地湯
黃耆散
黃蓍丸
黃蓍羌活飲
黃蓍酒
黃耆解肌湯
黃耆豆湯
黃耆貼
黃耆赤昆湯
黃耆酒
黃耆防風湯
黃耆鱉甲湯
黃耆鱉甲飲
黃耆白朮湯
黃耆白芷湯
黃耆益氣湯
黃耆竹葉湯
黃耆粥
黃耆糯米湯
黃耆紫草人參湯
黃耆羌活飲
黃耆芍藥湯
黃耆茯神湯
黃耆茵陳散
黃耆葛根湯
黃耆薤白湯
黃耆補中湯
黃耆補氣湯
黃耆大補腎湯
黃耆姜苓湯
黃耆平補湯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當歸丸
黃耆托里散
黃耆搜風湯
黃耆木蘭散
黃耆束氣湯
黃耆汁
黃耆浸酒
黃耆煎
黃耆煮散
黃耆理中湯
黃耆五味子散
黃耆五味散
黃耆人參湯
黃耆人參牡蠣湯
黃耆六君子湯
黃耆內消湯
黃耆十味散
黃耆十四味丸
黃耆四君湯
黃耆四物湯
黃耆固真湯
黃耆地骨皮散
黃耆地黃丸
黃耆膏
黃耆補胃湯
黃耆芩術湯
黃耆當歸湯
黃蓍六一湯
黃耆十補湯
黃耆衛元湯
黃耆甘草湯
黃耆九物湯
黃耆補肺湯
黃耆茯苓湯
黃蓍湯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柴胡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六一湯
黃耆桃紅湯
黃耆內托散
黃耆飲
黃耆湯
黃耆建中湯
黃耆鱉甲散
黃耆當歸散
黃耆茯神散
黃耆益損湯
黃耆丸
黃耆補血湯
黃耆赤風湯
黃耆白朮散
黃耆柏子仁散
黃耆五味飲
黃耆茯苓散
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
黃耆八珍湯
黃耆防風飲子
黃耆膏子煎丸
黃耆葛花丸
黃耆內托湯
黃耆當歸人參湯
黃耆除熱丸
黃耆煎散
黃耆白芷膏
黃耆牛膝散
黃耆必安丹
黃耆雞首煎
黃耆羌活丸
黃耆外托散
黃耆五兩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